蔣麗清
雖是同一篇課文,但學生不同、教師不同、教學條件不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不同,相應的教學設計也就會大相徑庭,“整合”也必然會因勢而變。再次細細閱讀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和保定師范附屬小學老師設計的兩篇不同的《猴王出世》教學設計,這種感受更甚。這是兩篇典型的不同教學價值取向下的教學設計,因而在整合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各自顯著的整合特征和清晰的整合意圖。
● 前者重視情境體驗,后者重視自主探究
創(chuàng)設合理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入情入境的高級思維,有利于學生增強學習感受,身心受到感染。前者不僅發(fā)揮教師語言感染力強的優(yōu)勢加以渲染,而且配以逼真的水簾洞場景,進而師生模擬石猴與眾猴的對話及動作,學生完全進入了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體驗和感受由衷而生,朗讀自然,情由心生。不足的是,開頭導入部分糾纏于學生對石猴認識的強調(diào),既挫傷了學生開始學習的積極性,又沒能快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建議在師生對話中依次出示美猴王圖、石猴圖、仙石圖,進而激發(fā)求知欲:一塊仙石怎么會成為美猴王的呢?
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有了寬廣的自由空間和學習的自主權(quán),再輔以學習支架,保證了學生自主加工信息的強度,這是任何其他學習形式所無法取代的。后者得以順利展開這樣的自主探究活動,得益于學生有特定的信息技術條件——每生都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可以自主瀏覽信息和前置預習資源,使課內(nèi)外的學習渾然一體。設計中不足的是,學生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的分組、步驟沒有作更具體的安排,教者在交流過程中分別作怎樣的點撥提升,也沒有作細致的預設,因而顯得粗糙了些。
● 前者偏好情趣朗讀,后者側(cè)重信息處理
雖然兩篇教學設計都毫無疑問地確立了“體會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形象”這一教學目標,但兩者價值取向不同,教學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前者充分尊重五年級學生的特點,運用視頻播放、評書仿讀、教師表演等手段,讓學生在情趣盎然中積極朗讀體悟,借助散句、對仗工整的語言特點,緊扣石猴成為猴王的理由,不經(jīng)意間石猴的形象特點躍然紙上,朗讀素養(yǎng)提升也水到渠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評書音頻的運用和評書仿讀的方法向?qū)W生展現(xiàn)了古典名著評書這一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這種精神滋養(yǎng)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而有益的。
后者在這一堂課上的信息處理量是相當大的,再加上課前實踐活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遠遠超過教師講與點撥的時間,這樣的課堂是真正屬于學生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得到了保證,這是定位于信息時代對語文課程創(chuàng)新改革的要求。值得稱道的是,以單元主題實踐為引領,運用“三三”教學策略,展示出比較成熟的網(wǎng)絡課堂的課型特點,借鑒意義明顯。
● 前者尚可精益求精,后者注意開放有度
前者在“整合點”的處理上比較典型,教學資源使用得當,但在播放石猴出洞后的視頻進行整合處,顯得太單薄,僅僅是激發(fā)讀書興趣,沒能有效促進學生的高級思維和語言感悟。建議在學生初步體會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看視頻,觀察石猴說話和動作的節(jié)奏以及神情,然后發(fā)現(xiàn)與其協(xié)調(diào)吻合的短句、散句語言特點,繼而在朗讀中感悟,在語言品讀中明白石猴的領銜才能。
后者在設計中給學生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從課前的電子小報、研究報告、讀書卡片到后半節(jié)課的資源拓展、在線交流,甚至搜集信息了解歷史上人們對《西游記》小說和經(jīng)典人物的評論,即使所教五年級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優(yōu)異,恐怕也將會信息迷航,淹沒在信息海洋中。建議立足本篇課文的特點和教學目標定位,對學生作出導向性的開放。例如,圍繞“活潑可愛、敢作敢當”的石猴形象特點,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處理信息:從《西游記》的哪些地方還可以看出孫悟空的這一特點?再如,“碩果級”的想象作文作業(yè)也適宜讓學生根據(jù)石猴的特點展開想象。
總之,這兩篇教學設計雖“同課”,卻能創(chuàng)造性地“異構(gòu)”整合,且精彩之處和整體效果可圈可點,反映出設計團隊優(yōu)秀的教學功底和長期的探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