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老人中風偏癱后,應當盡早進行康復訓練。中風后1~3個月為最佳康復期,半年后肌肉漸漸萎縮或形成偏癱的模式化動作,再想恢復則難度大,所需時間長。步行,是中風偏癱老人獨立生活的關鍵。應該在發(fā)生中風后一周,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即開始進行康復訓練。
步行的康復訓練根據偏癱老人的病情、年齡、心肺功能、肌力等情況進行。像小孩學步一樣,分五個階段循序漸進:坐起訓練、站立前準備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上下臺階訓練。
1.坐起訓練
坐位平衡是偏癱老人最基本的訓練。首先在床上幫助老人進行被動訓練,扶住老人的肩、肘、踝、足等關節(jié),緩慢有節(jié)律地反復做外展、屈伸、旋轉、上舉和關節(jié)加壓等動作,每天1~2遍。并鼓勵老人用健側腿伸入患側腿下面,將患側腿抬高,不斷重復。
開始坐起訓練,要在床上放好靠墊,讓老人緩慢坐起,由半臥位狀態(tài)逐漸提高角度,延長時間。還可以在床架系上布帶,讓老人自己拉布帶練習坐起。之后,讓老人背部不依靠東西,自己扶床欄保持平衡坐位,最終達到能自己控制坐位平衡,進一步能移位、轉身實現動態(tài)平衡。
2.準備站立訓練
老人坐在床沿上,兩腿分開,兩腳著地。以手撐床;在上肢支持下,臀部緩緩離開床面。家人要做好輔助和保護動作。
3.站立平衡訓練
站不穩(wěn),就無法邁開腿。老人在家人幫助下雙腳平行站立,腳掌完全著地,足趾不能鉤地,膝關節(jié)伸直但不能過度。站立時間由開始幾秒鐘,逐漸延長至幾分鐘。切忌牽拉老人患側上肢幫助其站立。
老人能自行站立后,可進行靠墻站立、扶床站立的訓練。家人兩手扶持老人患側腋下或臀部,用雙膝控制好老人膝部至伸直狀態(tài),使其靠墻站立,然后逐漸放開扶住老人的手,直至老人能獨自靠墻站立。在此基礎上,再讓老人扶床欄或平衡桿站立,并逐漸做到不扶物而站立。在站穩(wěn)的基礎上,兩手扶床欄站立,身體做左右旋轉和彎腰運動,左右兩足交替提起,慢慢扶床橫向移步等平衡訓練。
4.步行訓練
主要目的是消除異常偏癱步態(tài),形成正常的步行姿態(tài)。先練習原地踏步,然后以患側下肢和健康下肢互為重心,交替向前跨步和退步,左右側向跨步??绮胶笾匦囊S之轉移,并保持患側髖關節(jié)伸直位。步行訓練時家人應站在老人的患側進行保護和輔助。盡量將重心保持在中立位,避免過分將身體重心偏向健側,反而引起患側肌張力過高,難以形成正常步態(tài)。
拐杖或助行器的使用和選擇,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先進行適應性訓練和評估。然后根據患者的情況和醫(yī)生的建議選擇使用。助行器的支撐面積大,且有一定分量,地面要求高,多在室內使用。多足拐杖支撐面廣,穩(wěn)定性好,但需要地面平整,不適合外出使用。單足拐杖體積小,分量輕,容易找到平衡點,適用于握力好、上肢支撐力強的老人外出使用。
5.上下臺階訓練
遵照健肢先上,患肢先下的原則,進行上下臺階練習。上樓梯時用健手扶住樓梯欄桿,將身體的重心移向患側,并使患側髖關節(jié)保持在伸直位,然后用健足踏上臺階,患足跟進站在一個臺階上。下樓梯比上樓梯難,要在重心偏向健側的同時,適當降低重心,用患足下臺階,待患足放平穩(wěn)、重心移至患側下肢后,將健足跟進同一臺階。
在練習中,若出現頭暈、胸痛、運動后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面色蒼白出虛汗,說明運動量過大,應立即停止練習,或者減量練習。
專家指出,80%的中風老人通過康復訓練,都可以實現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60歲以下的中風偏癱老人,只要堅持適當的科學訓練,都可能恢復獨立行走能力,一般不主張過早的使用拐杖。
(作者為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康復科主任)
(編輯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