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才 張倩
摘要:董必武曾參加辛亥革命,后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其是辛亥革命的親歷者,也是辛亥革命的揚棄者。在后辛亥革命時代,董必武具有深厚的辛亥革命情結,在孫中山逝世后的幾十年間,董必武對孫中山及辛亥革命依然一往情深,他參加了各種紀念活動,發(fā)表了大量文章,不僅表達了對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紀念,而且深刻總結了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偉大精神和失敗原因、經(jīng)驗教訓,并使之為現(xiàn)實服務,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董必武:辛亥革命;記憶
中圖分類號:D6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3-0096-03
一、情結深厚:董必武關于辛亥革命的豐富記憶
在孫中山逝世后的幾十年中。作為從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董必武。并未忘情于辛亥革命。而是對此有豐富的記憶。他的辛亥革命情結是非常深厚的,辛亥革命在其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董必武參與了中國幾十年來舉行的各種紀念辛亥革命及孫中山的重大活動。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對辛亥革命及其領袖孫中山的紀念。孫中山逝世后的第四天,中共中央發(fā)表《為孫中山之死告民眾書》、《中國共產(chǎn)黨致言中國國民黨》等,《向?qū)А烦霭妗秾O中山特刊》,對孫中山逝世表示哀悼,對孫中山表示敬意。次年中共中央發(fā)表《關于孫中山先生紀念日宣傳大綱》,開始了孫中山的紀念活動。1927年中共中央發(fā)表《為紀念辛亥革命告民眾書》。此后,中共舉辦的紀念活動因大革命失敗、國共處于長達十年的內(nèi)戰(zhàn)而中止。抗戰(zhàn)時期,中共恢復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紀念活動。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對辛亥革命及孫中山也時有紀念,直到建國后才形成固定的形式。紀念活動圍繞孫中山誕辰日、忌日及10月10日武昌起義日開展。中共中央及人民政府基本上每十年召開一次全國性的紀念活動,且逐步形成為一種傳統(tǒng)。1951年是辛亥革命四十周年,因為開國未久,百廢待興,加上新解放區(qū)土改和抗美援朝,當年沒有舉行紀念活動。1955年中共中央及人民政府舉行大規(guī)模的孫中山逝世三十周年的紀念大會,這是建國后舉行的第一次紀念孫中山的活動。1956年又舉行孫中山誕辰九十周年紀念。1961年全國政協(xié)舉行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這是第一次全國性的辛亥革命的紀念活動。1966年首都萬人集會,紀念孫中山誕辰一百周年。1971年是辛亥革命六十周年,因為林彪“九·一三事件”而未能舉行紀念大會。1981年,全國舉行了第二次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此后,每十年舉行一次全國性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的形式一直延續(xù)至今。當然,國民黨也一直舉行類似的紀念活動,大革命時期,在國共合作的形式下,中國共產(chǎn)黨曾參與舉行的紀念活動。
董必武參與的最早的紀念活動,是1926年的湖北省紀念孫中山逝世周年大會,他是籌備大會的總負責人。也就是說,在中國最早的紀念大會中,董必武就是其中重要的角色。他還參與了1927年3月湖北舉行的紀念孫中山逝世二周年大會和1927年4月國民黨湖北省黨部舉行的孫中山總理紀念周。此后,在中共舉行的紀念活動中,董必武參與較多。在建國后的舉行的全國性的紀念活動中。董必武不僅都參加了,而且一直是紀念大會的主角。在1955年的紀念活動中,董必武以政協(xié)副主席身份發(fā)表講話。在1956年的紀念大會中,董必武則為紀念大會的主席團成員。成員中還有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1961年紀念活動中,董必武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在紀念大會上發(fā)表講話。會后。董必武以國家副主席身份宴請辛亥革命老人,政協(xié)主席周恩來也出席了宴會。1966年,董必武在紀念大會上宣布大會開始,并致開幕詞,周恩來、宋慶齡、何香凝等發(fā)表了講話。
其次,董必武發(fā)表了大量的文章、演講、詩詞,紀念辛亥革命及孫中山。這些紀念詩文絕大多數(shù)都以辛亥革命為主題,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共產(chǎn)主義與三民主義》、《回憶第一次謁見中山先生》、《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等,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的懲罰——紀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建國后的《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寫在辛亥革命回憶錄前面》、《在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開幕詞》等等。只有大革命時期在湖北省國民黨黨部舉行的孫中山總理紀念周上的講話《我們目前的兩個大斗爭》,幾乎沒有涉及辛亥革命或?qū)O中山的內(nèi)容。可以說,董必武在每個時期,都有相關文字問世。這些文章、講話、詩詞都是為紀念而發(fā)表的,屬于紀念性詩文,對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歷史條件、辛亥革命的光輝歷程、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辛亥革命的經(jīng)驗教訓等,進行了闡述。
二、記憶深刻:董必武關于辛亥革命的系統(tǒng)闡述
董必武對辛亥革命的記憶不僅豐富,而且深刻。
首先,他全面地闡述了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董必武說:“辛亥革命偉大的成績,是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二百七十年的清朝政府。辛亥革命有歷史上特殊的意義,不僅在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在葬埋了中國幾千年來的統(tǒng)治形式——帝制,而建立起中華民國?!钡诙?,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它進一步傳播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自由、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人民要求民主的情緒是日益擴張的,這種情緒因自由思想的傳播和民權主義的宣傳,從此愈益普遍而深入?!痹绖P復辟、張勛復辟等違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都被民主共和的潮流所滌蕩:“這都是受了辛亥革命建立民國的影響。”正如在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會上。董必武所指出的,“辛亥革命的意義是偉大的,它在廣大的人民中造成了民主精神的高漲,為新的革命斗爭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今天在座的人有不少是辛亥革命時代的活動家,一定都還記得,把皇帝從他的寶座上面一腳踢下來,建立一個沒有皇帝的共和國,對于身受專制統(tǒng)治的人民,曾經(jīng)是一個多么令人興高采烈的事件。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皇帝在人們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辛亥革命把這個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一下子打倒了,這就是一個極大的勝利?;实劭梢源虻?,還有什么反動的東西不可以打倒!”
其次,他充分地肯定了孫中山的偉大功績。第一,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手”,在反帝反封的革命斗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皩O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辛亥革命的準備時期和辛亥革命時期,比同時代的其他革命家具有更遠大的眼光?!薄爸猩较壬牡缆罚歉锩业牡缆?。孫中山先生晚年思想的發(fā)展,說明他確實是卓越的政治家,不愧為我國歷史上的偉大的民族英雄?!钡诙?,孫中山為中國革命矢志不渝、愈挫愈奮的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前行的動力。1914年,董必武第一次謁見孫中山時,就為孫中山鍥而不舍、百折不回的斗爭精神所折服,他回憶說,當時二次革命剛剛失敗,革命黨人亡命海外,不少人心灰意冷,孫中山毅然建立中華革命黨,力圖再舉。董必武奔赴日
本,跟隨孫中山革命,得到孫中山鼓勵:“特別鼓勵我們在失敗后不要灰心短氣,要再接再厲地努力去干,革命不是僥幸可以成功的,只要我們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錯誤,想出好的辦法來,繼續(xù)革命,勝利的前途是有把握的?!睂O中山的革命精神。董必武多次給予高度的評價:“孫中山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組織和領導革命運動。他曾遭遇過許多次的失敗。但是他對自己的事業(yè)的正義性抱著堅強的信心,任何失敗都沒有使他退卻。”
再次,他高度地贊揚了偉大的辛亥革命精神。在辛亥革命中,革命黨人和各界群眾表現(xiàn)出勇敢卓絕的斗爭精神。在《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中,董必武回顧了三十年前他親歷的武昌首義中的生動情景:“當時我們在漢口三道橋看見的革命軍和清軍作戰(zhàn)的英勇,以及武漢市民男女老幼對革命軍的幫助,那種自動饋糧食,送子彈,抬傷兵,踴躍歡欣的情形,是難以筆墨和口舌來形容的。守藩庫和官錢局的是學生軍,真是秋毫無犯。婦女投身革命者雖不多而能努力看護傷兵。參加革命隊伍者都抱持著推翻清朝政府爭取革命勝利的一顆純潔的心?!彼J為,“這自然是民族精神的一種表現(xiàn)。”他熱情謳歌辛亥革命中犧牲的革命烈士,高度贊揚學生、革命士兵、農(nóng)民、華僑的革命業(yè)績:“辛亥革命的勝利。是成千上萬的志士用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精神爭得來的,他們的英雄的業(yè)績,將永遠為后人所尊崇!”
最后,他客觀地剖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第一,不敢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董必武指出,“辛亥革命時期的許多活動家,并不認識帝國主義的真面目。他們當中有不少人甚至還天真地認為。由于他們走的是西方資產(chǎn)階級走過的路,所以西方資產(chǎn)階級會幫助他們,把中國建設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資產(chǎn)階級國家。他們不相信勞動人民,并且害怕人民的革命會引起帝國主義者的干涉。他們對帝國主義者依然存在著幻想和畏懼,因此,他們在行動中就力求避免去觸動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利益。武昌起義以后,各地革命政府為了爭取外國的承認和支持,紛紛表示承認清朝反動政府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倍匚涞慕Y論是,“辛亥革命幾乎完全沒有觸動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帝國主義仍然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一座大山。”第二,不敢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董必武指出,“當時資產(chǎn)階級活動家,對封建主義的理解也是很膚淺的。他們大多數(shù)人把清朝統(tǒng)治看作唯一的敵人,把‘反滿當作唯一的口號。他們不懂得封建制度的基礎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統(tǒng)治的主要支柱是地主階級、漢族官僚和由地主階級、買辦階級的代表所掌握的國家機器,單是反滿,不能消滅中國的封建勢力;而且,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活動家當中有一部分人,是同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當時孫中山先生雖然提出了‘平均地權的主張。但還沒有像后來那樣明確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當時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在實際斗爭中根本沒有考慮到廣大農(nóng)民的土地要求,反而在‘反滿的口號下向封建地主勢力妥協(xié)。袁世凱之流的漢族大官僚大軍閥,本來是清朝的走狗,他們看到推翻清朝的革命浪潮已經(jīng)不可抵擋了,就想犧牲清朝王朝,來維持整個封建勢力,并且實現(xiàn)自己的個人野心。我們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不但不敢揭露這些封建余孽,反而說什么‘咸與維新,把他們當作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同盟者?!逼浣Y果,正如董必武所總結的,“麻痹了自己,模糊了群眾的視線,使自己陷于軟弱無力的地位?!睘槭裁促Y產(chǎn)階級革命派存在著如此重大的弱點呢?董必武認為,這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本性使然:“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想在中國實現(xiàn)獨立和民主,發(fā)展民族工業(yè),使國家富強起來。他們的革命主張符合于廣大人民群眾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要求。但是,新興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又是一個很軟弱很幼稚的階級。他們不能真正把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集中起來,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綱領,也不能最廣泛地發(fā)動人民群眾的力量,首先是農(nóng)民群眾的力量?!倍匚溥\用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深入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經(jīng)濟動因和階級根源??芍^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三、以史為鑒:董必武辛亥革命記憶的特點
為現(xiàn)實服務是董必武辛亥革命記憶的顯著特點。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記憶不是簡單的情景再現(xiàn),也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學理的闡釋,而是以現(xiàn)實為旨歸,也就是說,董必武的記憶服務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偉大實踐。
首先,以辛亥革命的經(jīng)驗教訓為中國革命與建設提供借鑒。1926年,董必武發(fā)表《十月革命與中國革命》,紀念十月革命九周年。在文章中。董必武對辛亥革命與十月革命進行了比較:“以前從事革命工作的人,多半偏重上層的改造,而忽視民眾的組織。辛亥革命,雖然顛覆了滿清統(tǒng)治,而民眾的勢力太薄弱,民眾的組織太不完備,不能夠擁護革命政府而鏟除反革命勢力,所以不久便與反革命派妥協(xié)而終于失敗了。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被壓迫民眾自由解放的先聲,也是世界民眾勢力表現(xiàn)發(fā)展的起點?!痹诖嘶A上,董必武提出,中國要借鑒十月革命的經(jīng)驗,依靠民眾,實行革命:“所以十月革命,在方向上,在方法上,都予中國革命以深厚的影響?!痹谶@里,董必武闡述辛亥革命的目的,是闡述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即中國革命必須走俄國道路。在1961年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會上,董必武總結辛亥革命的寶貴經(jīng)驗,闡述中國選擇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取得真正的勝利,但它提供了十分可貴的經(jīng)驗,使得中國人民有可能進一步找到徹底解放的正確道路?!袊南冗M分子鑒于中國民主革命的失敗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得到了一個結論,就是中國革命要想得到勝利,必須‘走俄國人的路,就是必須由無產(chǎn)階級來領導,而不是由資產(chǎn)階級來領導?!薄靶梁ジ锩膽?zhàn)士們希望中國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國家,這個希望,由于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勝利而終于實現(xiàn)了;辛亥革命的戰(zhàn)士們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現(xiàn)在我們有了優(yōu)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他們的這種希望也一定能夠?qū)崿F(xiàn)?!?/p>
其次,以辛亥革命的精神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裕注入精神動力。抗戰(zhàn)中,董必武特別重視弘揚辛亥革命精神,挖掘其現(xiàn)實價值。在《回憶第一次謁見中山先生》中,董必武回顧了他第一次謁見孫中山的情景,高度贊揚了孫中山堅忍不拔的革命斗爭精神,并以此激勵民族的抗戰(zhàn)。他說:“現(xiàn)在我國正在進行抗日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我們因為軍事政治經(jīng)濟上有嚴重的缺點和弱點。在抗戰(zhàn)過程中,自然容易遭受暫時的部分的挫折,有些意志薄弱的人,難免不因此受‘敵人的威嚇和軟化。在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今日,我們說起先生這幾句訓言,使我們抗戰(zhàn)的意志更加堅定起來,貫徹到底。”文章發(fā)表時正是全民族浴血抗戰(zhàn)之時,當時,日寇鐵蹄肆意踐踏我國土,而國民黨中卻彌漫著悲觀氣息,親日派甚至散布著投降論調(diào),董必武的文章不啻暮鼓晨鐘,極具現(xiàn)實針對性。在《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中,董必武大張旗鼓地宣傳辛亥革命精神對抗日戰(zhàn)爭的意義:“緬懷先烈奮斗的艱辛,眷念中原板蕩的沉痛,吾人紀念
辛亥革命,吾人驅(qū)逐日寇之心將更堅強千百倍!”以辛亥革命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鼓勁,則是建國后董必武紀念辛亥革命與孫中山的主要目的。
再次,以辛亥革命的啟示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事業(yè)提供理論支撐。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董必武利用三民主義的歷史價值,闡述民族抗戰(zhàn)的正義性:“七七抗戰(zhàn),我國系進行正義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這是實踐和擴充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已獲勝利的民族主義。為著爭取這一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須動員全民和團結各種抗日力量,這就要實行民主,這也就是把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未能實現(xiàn)的民權主義付之實施?!痹谕品瓏顸h統(tǒng)治、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中,董必武以辛亥革命為參照,闡述中共領導的革命事業(yè)的進步性。他認為,國民黨背叛了辛亥革命事業(yè),背離了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就時間上談,前十六年是帝制余孽北洋軍閥篡竊了革命的果實,后二十年統(tǒng)治著中國的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內(nèi)反動集團。中國人民的民主解放,中華民族的獨立,一直沒有真正實現(xiàn)?!薄笆Y介石反動集團的統(tǒng)治,是封建的和法西斯的統(tǒng)治……與滿清一樣兇惡。一樣腐敗,一樣賣國,一樣反動?!敝挥兄袊伯a(chǎn)黨才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及革命精神的繼承者:“我們真正發(fā)揮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在這里,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記憶成了批判國民黨反動性的武器,也成為證明共產(chǎn)黨進步性的依據(jù)。建國后,董必武多次闡明:“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是在前人奮斗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我們自己的事業(yè)的。我們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yè)的繼承者”。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記憶充分體現(xiàn)了其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7][12][13]董必武,辛亥革命三十周年[A],董必武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6][8][10]董必武,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R],董必武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15]董必武,在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董必武副主席的閉幕詞[N],人民日報,1966-11-13
[5][11]董必武,回憶第一次謁見中山先生[A],董必武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董必武十月革命與中國革命[A],董必武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董必武,歷史的懲罰——紀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N],人民日報,1947-10-13
責任編輯文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