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陽
摘 要 素質教育的實施,有利地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創(chuàng)新”是信息時代的最強音。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新時代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適應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積極改造傳統(tǒng)課堂模式,開發(fā)整合各種英語課程資源,探究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角色的轉換,與時俱進,再創(chuàng)教育教學新的成績。
關鍵詞 課改 信息技術 更新 適應 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To be a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 Adhere to the Times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y and Method under IT Environment
LI Chaoyang
(Nan'an Guoguang Junior Middle School, Nan'an, Fujian 362321)
Abstrac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favorably promotes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is the strongest voic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new educational model requires that teachers in a new era shall update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and actively transform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and develop and integrate a variety of English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explore the conversion of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IT environment adhere to the times, and then create new achievement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IT; update; adopt to; adhere to the times
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教育改革有了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教育理念,時代呼喚新型的教師隊伍;信息技術、網絡走進課堂,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發(fā)生了重大改變,課程改革的實施,需要高素質的新型教育者。通過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課程改革對英語教師有以下新的要求:
1 改變教育理念,適應新課程改革
在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中,“課程”被理解為是專家編制的不可改變的規(guī)范性的教育內容,老師和學生只能按部就班,教師只能忠實地傳授教材上的知識,而不應調整和改革教材。新課標倡導的教學規(guī)則強調師生應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實際變通課程,并鍛煉自己開發(fā)教材的能力,借助信息技術建構有效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完善和豐富課程的內容,做課程的開發(fā)者和主體。因此,教師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改變:
(1)從重視給學生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給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使他們經歷困難和障礙,并在此過程中探索和獲得新知識,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從重點給學生灌輸知識轉變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上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課堂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我們應在教學工作中重視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輔導、促進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形成。
(3)從重視課程轉變?yōu)橹匾晫W生。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用“心”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傾注自己熱切的情感,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他們的心理體驗和成長過程。
(4)從單一評價學生的方法轉變到靈活多樣的評價體系。除了學習成績外,還要從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各個方面來評價學生,包括學生學習過程的努力程度、創(chuàng)新精神、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發(fā)展等。
2 適應時代發(fā)展,積極改造課堂
課堂是知識傳遞的交接地,新時代需要一個全新的課堂,新型教師應把課程標準的理念、方法迎進課堂,改造它、更新它,讓學生接受它。 大膽探究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有效教學,使之與傳統(tǒng)教學取長補短、相互交融,讓我們的課堂進入更精、更細、更人性的美妙境界。
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痹谡n堂里,老師、文本、學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的對話。學生歡迎這樣的教師:聞道有先、授業(yè)有道、解惑有法;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堂:平等、民主、自由,所以教師必須完成一種種改造:變“教師的課堂”為“學生的課堂”,變“書本的課堂”為“生活的課堂”。
很多英語課都有課前的Duty report這一環(huán)節(jié),但很少老師能堅持一整學年,實施不久Duty report就成了過去時,究其原因無非是報告的簡單重復、千篇一律,從而師生皆厭倦而棄之。筆者認為英語教師不應限制Duty report的內容,都是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 day is it? 和What is your favorite … 等老生常談。應鼓勵學生開口,不拘一格地開放報告的內容和形式,會使值日報告更具吸引力,讓它成為每節(jié)課師生共同期待的時刻,自然而然值日報告就有了生命力。
偶像崇拜是時下中學生群體一個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偶像作為學生理想自我的載體,可以讓他們獲得心理的平衡和補償,或借助偶像崇拜來擺脫孤獨和豐富內心世界。作為老師一定要理性對待,因勢利導,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挖掘學生所崇拜的明星偶像身上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價值,借力于偶像所帶來的巨大的人格影響力,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在偶像崇拜的過程中健康成長。例如,很多學生學生會唱周杰倫的專輯《Jay》、《Fantasy》里的歌曲,而他成為巨星之前付出的超乎常人的努力和艱辛,以及他的一張專輯用母親的名字為題,把自己的成功和母親分享也是值得學習的。萬人迷王力宏的《Can you feel my world 》和《Light of my life》傾倒了眾多粉絲, 除了光鮮亮麗的形象和扎實的唱功外,在他的歌曲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英語水平何嘗不是中學生也崇拜和羨慕的。
課堂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教師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地方,它應該成為師生向往的智慧樂園、人生殿堂。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我們用嶄新的視角去審視課堂,未來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我們用全新的理念去改造課堂。教育如果遠離了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怎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教師應敢于拋棄那些無聊的讓孩子討厭的練習,多讀、多寫、多實踐,營造一個真正的“大課堂”和“活課堂”。
3 致力于教學研究,開發(fā)課程資源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只是把專家的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墨守成規(guī)的,教師幾乎不參與教育研究工作。而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將產生新的課題,這些課題等著我們去研究,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應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更應以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研究,總結自己的經驗,形成自己的理論,得出自己的教研成果。
有人說教材本身就是現(xiàn)成的資源,有必要再去開發(fā)嗎?事實上教材只是書面的東西,而且所載的信息是相當有限的。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知識進行整合,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選取更好的內容進行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將教材中的知識激活,培養(yǎng)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我在處理“Shopping online”時沒有太多地去關注Miyoco是怎樣進行網上購物的,而是在學生明白了網上購物怎么回事之后,讓他們談論網上購物的利弊,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不是所有的網上購物均能買到稱心如意的產品。進而聯(lián)想到我們身邊的學生有的沉迷于網絡而不能自拔,并討論:Is making friends online good or bad for students?和How do you use the Internet in your life?這些思考超出了教材,融知識教育、情感教育合能力教育于一體,使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探索,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從而形成科學的思維、理性的思考。只要我們有了開發(fā)課程的意識,教學的內容就遠遠大于教材了,這也體現(xiàn)了課改與學生發(fā)展的統(tǒng)一。
隨著時代的前進,課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進行著。教育是為了開發(fā)學習者的潛能,是一種貫穿于學習者終身的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學習和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現(xiàn)代的教學手段,精通教學內容,具備對教材的整合能力和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以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中學教育改革,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境界。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p>
參考文獻
[1] 陳進興.體驗新課程(中學卷).福建教育出版社.
[2] 洪曉冰.也談興趣培養(yǎng).福建中學教育,2000(9).
[3] 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
[4] 德育報.2011-12-12.第1105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