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的正義理論

2012-04-29 15:27:01張繼亮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正義感功利主義正義

張繼亮

摘要: 密爾在《功利主義》第五章中討論了功利主義與正義之間的關聯(lián),通過將功利與正義的觀念和與正義相關的情感聯(lián)系起來,說明了功利主義和正義并不矛盾。功利主義和正義的這種相關性是通過規(guī)則建立起來的,密爾強調(diào)規(guī)則的作用這一事實說明他并不是一個將功利直接與正義聯(lián)系起來的行為功利主義者,但他也并不因此就是一個規(guī)則功利主義者,而實際上是一個間接功利主義者。同時,他還強調(diào)了行為功利主義和規(guī)則功利主義。

關鍵詞: 正義; 權(quán)利; 正義感; 規(guī)則; 功利主義

中圖分類號: G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9973(2012)04-0079-05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①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協(xié)調(diào)功利(Utility)與正義(Justice)兩者之間的關系。功利主義判斷行為正確與否的標準是這個行為能否產(chǎn)生好的結(jié)果,例如,幸福(Happiness),而正義與否的標準不在于行為的結(jié)果而在于它是否尊重個人的(法律或者道德)權(quán)利。傳統(tǒng)上,人們認為功利主義與正義之間存在沖突:追求功利或者最大幸??赡軙穸▊€人的權(quán)利。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認識到阻礙人們接受功利主義的重要原因在于人們認為功利主義與正義觀念(the idea of justice)和正義感(the sentiment of justice)存在沖突,[1]42但是,他認為這一“沖突”實際上并不存在,功利主義完全可以與正義觀念協(xié)調(diào)起來。

一、權(quán)利與功利

在《功利主義》第五章當中,密爾集中探討了正義與功利主義的關聯(lián)。在第五章的開頭,密爾就認識到了功利主義面臨的一個難題——功利主義與正義的觀念相沖突:“在一切思辨時代,阻礙人們接受‘功利或‘幸福是檢驗行為對錯的標準這一學說的最大障礙之一,始終來自正義的觀念?!x一詞能夠像本能那樣迅速、確定無疑地喚起一種強烈的情感和表面上清晰的知覺;在大多數(shù)思想家看來,這種情感和知覺指向事物的一種內(nèi)在性質(zhì);這種性質(zhì)表明了正義作為在類屬上不同于任何‘利益(Expediency)的某種絕對之物,它在大自然中必定有其一席之地。正義雖然(如同公認的那樣)從長遠來看事實上從來沒有脫離‘利益,但在觀念上卻是與‘利益相對立的”。[1]42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密爾分別從正義的觀念——權(quán)利,與正義相關的情感——正義感入手分別分析它們與功利主義的關系[1]43。

在考察了正義的表現(xiàn)形式及該詞的詞源學①之后,密爾認為正義與懲罰聯(lián)系在一起:“當我們認為,一個人出于正義必須要去做一件事,通常就會說,應當強迫他去做這件事”,[1]49“應當強迫他去做這件事情”意味著如果他不去做的話他就會受到懲罰。密爾接下來更明確地表達出這一意思:

懲罰性制裁(penal sanction)觀念作為法律的本質(zhì),不僅進入了非正義概念,而且進入了任何種類的錯誤的概念。我們說某件事情是錯誤的,意思就是說,某個人應當為自己做了這件事而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懲罰;即使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也要受到同胞的輿論的抨擊;即便是沒有受到輿論的抨擊,也要受到他自己良心的譴責。這一點似乎構(gòu)成了區(qū)分道德與單純利益兩者的真正關鍵之處。② [1]49

上述引文對于理解密爾的道德理論非常重要。首先,密爾將正義與懲罰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不是將正義與功利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而懲罰是由特定的規(guī)則來規(guī)定的,所以正義與規(guī)則聯(lián)系在一起(詳細分析見下節(jié))。其次,更重要的是,密爾將道德(包括正義)也與懲罰聯(lián)系在一起,而懲罰則意味著與規(guī)則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規(guī)則可以是“法律”,③[1]也可以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即“同胞的輿論”,而“良心”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內(nèi)在化”(internalization),“個人行為是否合乎道德,不是一個直接知覺的問題,而是一個將法則運用于個別案例的問題”。[1]3這說明在道德領域,密爾不是一個行為功利主義者,即他沒有將道德與追求最大幸福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將道德與懲罰聯(lián)系在一起實際上就將道德領域與功利領域區(qū)分開來,即“將一般道德——不僅是正義——與‘利益(Expediency)和‘價值(Worthiness)區(qū)分開來的特征”。[1]50

懲罰將道德與功利區(qū)分開來,但是它并沒有將正義與一般道德區(qū)分開來。密爾通過區(qū)分“完全強制性的義務”(duties of perfect obligation)和“不完全強制性義務”(duties of imperfect obligation)將正義與一般道德區(qū)分開來。

密爾區(qū)分了“不完全強制性的義務”和“完全強制性的義務”。[1]50如果說“完全強制性的義務”意味著“某個人或某些人擁有一種相應權(quán)利”。[1]50這則表示當人們對“某個人或某些人”負有相關“完全強制性的義務”時,人們應當“一定要在某個時候?qū)嵤睂@個人的義務,因為當某個人具有權(quán)利時,這意味著其他人必須對他履行相應的義務,反之亦然。相比之下,“不完全強制性”則不具有這一特點:“不完全強制性義務,則是一些不產(chǎn)生任何權(quán)利的道德義務”。[1]50

接下來密爾將權(quán)利與正義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將正義與“完全強制性的義務”聯(lián)系起來,因而這也就把正義與一般道德或“不完全強制性的義務”區(qū)分開來。在密爾看來,正義與權(quán)利聯(lián)系在一起,[1]50而權(quán)利與“完全強制性的義務”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正義就與“完全強制性的義務”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密爾用權(quán)利將正義與一般道德或“不完全強制性的義務”區(qū)分開來:“在我看來,上述這種特征——某個人擁有一項與道德義務相對應的權(quán)利——構(gòu)成了正義與慷慨或仁慈之間的特定差異”。[1]51從而,密爾用權(quán)利將正義與一般道德區(qū)分開來,同時,權(quán)利也就成為正義的基礎,“任何情況,只要存在著權(quán)利問題,便屬于正義的問題”。[1]51

在密爾看來,權(quán)利的特點是具有強制性并與特定的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密爾認為正義包含著兩個要素,“其一是對某個或某些可確定(assignable)的人的傷害,其二是對傷害行為進行懲罰的要求”,[1]49以及“當我們認為,一個人出于正義必須要去做一件事,通常就會說,應當強迫他去做這件事”,而正義又與權(quán)利聯(lián)系在一起,“只要存在權(quán)利問題就存在正義問題”,所以正義的特點就是權(quán)利的特點。

至此,密爾將正義與權(quán)利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這一論證過程中,密爾并沒有涉及功利的論證,與權(quán)利直接相關的是各種規(guī)則。即使如此,在密爾看來,各種權(quán)利的最終基礎還是在于功利:“擁有一項權(quán)利,就是社會應當保護某個人擁有某種東西。假如反對者接著問,為什么社會應當保護某個人擁有某種東西?那么我能給出的理由就唯有普遍性的功利,”[1]55具體而言,這一“普遍性的功利”即安全(security):這種所涉及的利益便是安全,對任何一個人的感情來說,它都是所有利益中最重要的利益。[1]55

社會之所以要保護個人權(quán)利的原因在于權(quán)利的基礎是安全,而安全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如果每個人都不去尊重與安全相關的個人權(quán)利,那么社會就會陷入可怕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2]90的自然狀態(tài),即“每個人都將把其他任何人視為可能的敵人,不得時時刻刻地防備所有的人”。[1]61所以,社會要通過強制的方式來保護每個人的權(quán)利。密爾對安全的強調(diào)可能受到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影響,霍布斯在《利維坦》當中描述了在自然狀態(tài)之下人們?nèi)狈Π踩膽K狀:“最糟糕的是人們不斷處于暴死(violent death)的恐懼和危險中,人的生活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2]89換言之,人們?nèi)绻狈Π踩蜁幱跇O端不幸的狀態(tài)當中。所以,安全作為人們“生存的基礎”在人類所有利益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因此將它與不可侵犯的權(quán)利聯(lián)系在一起。①[5]377因而,這也可以說明密爾為什么強調(diào)權(quán)利具有與特定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且具有強迫性的特點了。

密爾雖然強調(diào)安全的重要性,但他并沒有明確指出權(quán)利所保護的“安全”包含哪些內(nèi)容,不過它至少包括生命、自由、財產(chǎn)以及得到平等對待等方面的安全(相應地人們具有生命權(quán)、自由權(quán)、財產(chǎn)權(quán)、平等權(quán))。[3]192因為,首先,在密爾看來,正義“禁止人們傷害(hurt)彼此(我們必須不能忘記要包括錯誤地干涉彼此的自由)”,[4]255這意味著權(quán)利要保護個人的生命和自由的安全,因而,這意味著人們享有生命權(quán)以及自由權(quán)。其次,密爾進一步指出,所有非正義的行為當中,有兩種非正義的行為最為明顯:首先是那些“無端攻擊或濫用暴力的行為,接下來是那些非法霸占別人應得東西的行為”,[4]256所以,安全也包含著財產(chǎn)的安全,這也就意味著人們擁有財產(chǎn)權(quán)。最后,密爾指出公正(impartiality)或每個人得到平等地對待是社會正義的 “最高抽象標準”,所有社會制度和相關行為都應當盡最大可能符合這個標準,[4]257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應得到平等對待的權(quán)利或平等權(quán)。

因此,正義或權(quán)利保護的是人們的安全,而安全包括生命、自由、財產(chǎn)、得到平等對待等方面的安全,人們相應地具有生命權(quán)、自由權(quán)、財產(chǎn)權(quán)、以及平等權(quán)等一系列的權(quán)利。由于正義包含自由權(quán),所以,正義就與密爾在《論自由》當中的強調(diào)的自由原則或傷害原則聯(lián)系起來:“對于文明群體中的任一成員,所以能夠施用一種權(quán)力以反對其意志而不失為正當,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傷害(harm)他人。若說為了那人自己的好處,不論是物質(zhì)上的或者是精神上的好處,那不成為充足的理由”,[5]223這意味著社會權(quán)力懲罰個人或干涉?zhèn)€人自由的前提是為了防止保護他人安全的權(quán)利受到“傷害”,而除此之外,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因為,人們擁有自由的權(quán)利,即,正義禁止人們“錯誤地干涉彼此的自由”。[4]255

二、正義感與功利

上文的論證主要圍繞權(quán)利與功利之間的關系展開的,通過論證,我們發(fā)現(xiàn)密爾將正義與權(quán)利聯(lián)系在一起,而權(quán)利的最終基礎是功利。接下來,他討論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功利是否與正義感有關系?即“伴隨著正義觀念的感情,是由于一種特殊的上天安排依附在正義觀念上的?抑或它本來就能夠按照某種已知的法則從正義觀念中生長出來的,特別是它能否起源于對公眾利益的考慮?”。[4]248

密爾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同樣也是在回應第五章開頭對功利主義的質(zhì)疑。實際上,即使與正義感不同于“任何‘利益”,正義感也與功利相關:我們能從非正義行為受到懲罰當中獲得快樂,“被我們認為是非正義的行為,只要受到懲罰,就總會給我?guī)砜鞓?,讓我們感到理應如此”。[1]48

密爾認為正義感包含兩個要素,“一是想要懲罰侵害者,二是知道或者相信存在著某個或某些確定的受害者”,[1]52而“想要懲罰侵害者”這一情感要素來源于人具有的兩種本能:自衛(wèi)沖動和同情心。[1]52其中,這“想要懲罰侵害者”的欲望是“一切動物共有的本性”,人區(qū)別于動物之處在于人能擴展同情的對象,同時,由于人具有更高的理智,通過這一理智能認識到自身與社會共有的利益。[1]52因此,由“自衛(wèi)沖動”導致的“想要懲罰侵害者”的欲望是“一種報復或報仇的自然情感”,但是,單獨這一情感本身并不能構(gòu)成正義感,要構(gòu)成正義感需要將同情擴展到整個社會的“共同的利益”。[4]249

所以,正義感雖然起源于不屬于功利的“想要懲罰侵害者”的“自衛(wèi)沖動”,但是它的正當性基礎在于功利——“共同的利益”,即,“這種正義情感本身并非出自人們通常會,或準確地,叫做利益觀念(idea of expediency)的東西,不過盡管如此,包含在這種情感之中的道德成分卻是出自這種利益觀念的”,[4]248而“這種利益觀念”即是“共同的利益”的觀念。雖然正義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以功利為基礎,但是,“共同的功利(general utility)這個表達式似乎并不能使人充分地感受到這種正義義務所具有的力量,也不能說明這種正義感特有的活力”,[4]250即密爾還沒有說明這一問題:為什么正義感是如此強烈以至于“‘正義一詞能夠像本能那樣迅速、確定無疑地喚起一種強烈的情感和表面上清晰的知覺”?答案在于構(gòu)成正義基礎的公共利益——安全是一種“特別重要和極其動人的一種功利”,是“在所有利益中最重要的利益”[1]55。安全如此重要以至于與它相關的情感也變得特別重要,變得具有“絕對性”、“無限性”以及“具有更加確定的命令性和更加嚴格的約束力”。

正義感的構(gòu)成不僅包含一種理性的因素,而且也包含著一種動物性的要素即報復欲,這種欲望所具有的強烈程度和道德合理性,都來自一種特別重要、極其動人的相關功利。這種所涉及的利益便是安全利益。對任何一個人的感情來說,它都是所有利益中最重要的利益。世上一切其他利益,都可以為一個人所需而不為另一個人所需,其中的許多利益,如有必要,都能高高興興地被人放棄,或被其他東西替代,但唯有安全,沒有一個人能夠缺少,我們要免除所有的禍害,要長久地獲得一切好(good)的價值,全靠安全。[4] 251

最后,密爾將正義感整合到正義的觀念當中。[4]249-250人們通過制定規(guī)則來保護共同利益(特別是安全),由于這些規(guī)則,人們因而具有了權(quán)利;對于權(quán)利受到傷害的人,實施傷害者實際上侵害了公共利益(特別是安全),因而,人們要求對他實施懲罰①,這便是正義感的體現(xiàn),因此,正義感支持相應的保護個人權(quán)利的規(guī)則。

接下來需要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密爾是如何將規(guī)則的觀念與正義的觀念聯(lián)系起來的?因為在之前的論述中,密爾并沒有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他只是在說明當一個人因為某個行為僅僅影響到自己便感到憤怒,這種憤怒并不是在一種道德情感時提到過規(guī)則:當一個人真正具有道德情感時,他會感到“自己是在堅持一條行為規(guī)則,亦即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利益同時也要考慮別人的利益”。[1]53

三、規(guī)則與功利

雖然密爾在《功利主義》當中沒有說明規(guī)則的觀念與正義的觀念是如何聯(lián)系起來的,但他在給喬治·格洛特(George Grote)的一封信中解釋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在信中他解釋道:

人類幸福,即就個人自己而言,通常按照普遍的規(guī)則去做要比計算每個行為的結(jié)果更能成功;并且,對于公共幸福(general happiness)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其他的選擇不僅使每個人不能確定他們的預期,而且會使他們陷入永恒的爭吵當中;因此,人們要為他們彼此之間的行為設立普遍性的規(guī)則,或者換句話說,權(quán)利和義務,就像你說的那樣,必須被確立;而且,一方面,人們必須不能要求為了實現(xiàn)另外一個更大的好 (good)去犧牲他們即使更小的好 (good);但是,當一項權(quán)利被確立以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必須服從那項權(quán)利,即使在特定的情況下,為了另外一個人較少的好而犧牲他們自己更大的好。這些權(quán)利和義務是相互的(這當然是暗含的意思)。因此,根據(jù)每個人對其他每個人的利益不完美的認識,他被認為要為其他人去做的事情或多或少是明確的;他可以自由地使用他無限的剩余力量去惠及他負主要責任的那個人的利益,并且他能完全知曉那個人的大多數(shù)需求。[6]762

由于人們不具備完美的知識,不可能計算出所有的結(jié)果,同時,人們不能對其他人有確切的預期,因此,為了實現(xiàn)幸福這一目的,這就需要相關的規(guī)則,特別是與正義相關的規(guī)則。與正義相關的規(guī)則規(guī)定了人們彼此之間的權(quán)利與義務。通過這些規(guī)則,人們能確定彼此之間的預期。所以,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需要根據(jù)相應的規(guī)則來行事,只有這樣才能產(chǎn)生更多的幸福。[7]132

以此為基礎,在《功利主義》當中,密爾認識到安全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它在人類利益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他認為需要用正義規(guī)則來保護人們的安全。由于安全的重要性,這些正義規(guī)則因而也“具有更加絕對的義務性”。[1]60同時,人們需要嚴格遵守這些規(guī)則,否則人們之間會陷入“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不幸的自然狀態(tài):“唯有遵守這些道德規(guī)則,人與人之間才能保持和平;如果它們不再成為規(guī)則,遵守它們反倒成了例外,那么每個人都將把其他任何人視為可能的敵人,不得時時刻刻地防備所有的人”。[1]61因此,與正義有關的行為規(guī)則具有正當性基礎,因為它們維護人們的根本利益——安全。

另外,密爾也非常注重一般道德規(guī)則的重要性:“有些事情,雖然在特定的場合會產(chǎn)生有益的后果,但卻是人們出于道德的考慮禁止做的。的確,就這類禁忌而言,一個聰明的行為者就應該自覺地意識到,被道德禁止的這類行為,如果大家都去做,就會對大家都造成損害,所以人人都有戒除這類行為的義務”。[1]19這意味著雖然某些行為在特定場合會產(chǎn)生有益的后果,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去做,則會產(chǎn)生壞的后果。因此,這就需要人們遵守道德規(guī)則而不去做一些道德原則禁止的事情。

人們持有的一般道德規(guī)則的基礎也在于功利。因為,如果我們接受一般的道德規(guī)則,就意味著這些道德規(guī)則傾向于產(chǎn)生最大的幸福;一般的道德規(guī)則不只是能保護公共利益,它們也約束人們的自由和個性,在密爾看來自由和個性是人類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1]10所以,除非人們遵守這些一般的道德規(guī)則帶來的幸福超過它帶來的痛苦(約束人的自由和個性),那么這些一般的道德規(guī)則并不具有正當性。②

在功利主義者看來,這個終極目的(指的是“最大幸福原理”——筆者注)既然是全部人類行為的目的,就必然也是道德的標準,因此道德標準可以定義為這樣一些人類行為的規(guī)則和戒律:只要遵守這些行為規(guī)則,那么所有的人都有最大的可能過上以上所描述的那種生活,不僅僅是人類,而且在事物的本性認可的范圍內(nèi),有感覺的生物也都有最大的可能過上上述生活。[1]12

總之,由于密爾非常強調(diào)規(guī)則的重要性,而且他將功利看作是一般道德規(guī)則以及與正義相關規(guī)則的基礎,因而他似乎是一個規(guī)則功利主義者,即強調(diào)行為正當?shù)臉藴试谟谧袷叵鄳囊?guī)則,而規(guī)則是否正當?shù)臉藴试谟谀芊翊龠M最大幸福。這一觀點得到以下論據(jù)的強化:密爾承認某些道德規(guī)則存在例外,但是他嚴格限定了例外的范圍,使得例外不至于影響這一道德規(guī)則的有效性,例如,所有的倫理學家都承認,這個誠實守信的行為規(guī)則雖然神圣,也允許例外。例外的主要條件是,不說出事實真相(如不讓惡人得知真相,或不讓病重的人得知壞消息)可以使一個人(尤其是非當事人)免受到巨大的不應得的損害,而且,保守秘密的方式僅僅是否認。但為了讓例外不超出必需的范圍,并且盡可能地不影響到人們對誠實的信賴,例外應當被承認為只是例外,如有可能,還應當規(guī)定例外的界限。[1]22-23

盡管如此,密爾認為,在特定條件下,人們可以直接訴諸功利原則:一方面,在判斷某個道德原則是否需要改進時需要訴諸功利原則,“無論何種倫理標準,只要我們把它與普遍的愚蠢相聯(lián)系,就不難證明它效果惡劣……哲學家們也很容易在許多論題上發(fā)現(xiàn)更好的規(guī)則;公認的倫理準則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關于各種行為會對公共幸福(general happiness)造成什么后果,人類仍然還有許多東西需要了解”;[1]23另一方面,在兩個道德原則出現(xiàn)沖突時需要訴諸功利原則,“在每一種道德體系中,都明白無誤地存在著義務沖突的情況……假如功利是道德義務的最終根源,那么當?shù)赖铝x務的要求彼此不相容時,我們便可以訴諸功利,在它們之間作一個取舍了……我們必須記住,唯有在次要的原則之間發(fā)生沖突時,才需要訴諸第一原理。沒有一種道德義務是不涉及某個次要原則的;而假如只涉及一個次要原則,那么在承認這一原則本身的任何人的心中,都不會對它是何種原則存有真正的疑問”。[1]25例如,密爾在論及有關工資和稅收分配正義時,如果存在兩個相沖突的分配原則,他認為這時就需要直接訴諸功利原則。[1]58-60

另外,密爾認為權(quán)利雖然重要,但是它們并不是完全絕對的,為了某些保護更重要的權(quán)利,有些權(quán)利可以被侵犯,密爾舉了一個例子:“為了救一個人的性命,偷竊和搶劫必需的食物和藥品,或者劫持唯一能救命的醫(yī)生并強迫他進行救治,也許不僅是可以允許的,甚至還是一種義務?!盵1]64但是如何判斷某些權(quán)利比另一些權(quán)利更重要呢?密爾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在判斷兩個相沖突的權(quán)利(財產(chǎn)權(quán)與生命權(quán),或者自由權(quán)與生命權(quán))時,他最終還是直接訴諸功利原則。

根據(jù)以上分析,密爾又似乎是一個行為功利主義者,即行為的正確與否取決于是否促進最大的幸福。實際上密爾既不是一個行為功利主義者也不是一個規(guī)則功利主義者:首先,密爾自己并沒有使用行為功利主義和規(guī)則功利主義這一區(qū)分;其次,雖然密爾主張“將‘功利或‘最大幸福原則當作道德基礎的信條主張,行為的正當與否和它們促進幸?;虿恍页烧取?,[4]210但是他并沒有直接將行為對錯的標準與功利最大化聯(lián)系起來,為了促進幸福最大化,人們可以直接或通過規(guī)則訴諸功利原則。

在筆者看來,密爾是一個間接功利主義者,為了實現(xiàn)最大幸福,人們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需要訴諸規(guī)則來判斷行為的正當與否,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直接訴諸功利原則(例如在改進某項道德準則或當兩個道德準則出現(xiàn)沖突時)。[8]74-95密爾在《邏輯學體系》中也認為并不是在所有時候都要訴諸先前規(guī)定好的原則,有時也要直接訴諸功利原則:“一部分實踐倫理問題和由法官判斷的問題相似,一部分實踐倫理問題和由立法者或行政官解決的問題相似。在一些事情上,我們的行為應該遵守一個規(guī)定好的原則;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我們的行為要由最優(yōu)(best)的判斷來引導,這個最優(yōu)的判斷是根據(jù)特定情況好的后果(merits)而形成的”。[9]

四、總結(jié)

強調(diào)功利主義與正義的一致性是密爾正義理論的核心,通過他的論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無論是強調(diào)權(quán)利的強制性還是強調(diào)正義規(guī)則與正義感的“絕對性”都與人類共同的、迫切的根本利益——安全有關。另外,密爾將正義與功利主義通過規(guī)則間接聯(lián)系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正義與功利主義之間的沖突,使得功利主義可以將正義納入到功利主義體系當中,但是,正義的基礎是權(quán)利,而權(quán)利從根本上而言并不考慮后果,而功利主義則是以后果為導向的,換言之,密爾之所以強調(diào)功利主義與正義之間的一致性首先在于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從根本上而言不會消失。最后,筆者將密爾解釋為一個間接功利主義者,這樣雖然可以避免密爾是行為功利主義還是規(guī)則功利主義之爭,但是這一解釋也存在一個問題:間接功利主義使密爾的道德理論失去了決定性——在一些情況下,正確的行為是遵守道德準則,在另外一些情況下,正確的行為是不遵守道德準則。但這一解釋使得功利主義更加符合復雜的道德事實。[8]91

參考文獻:

[1]約翰·穆勒.功利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Hobbes, Thomas. Leviathan[M]. ed. by Richard Tuc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Sumner, L. W. Mills Theory of Rights[M]//The BlackwellGuide to Mills Utilitarianism, ed. by Henry R. We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192.

[4]Mill, John Stuart.Collected Works of John Stuart Mill[M]. ed. by J. M. Robson. Toronto: Toronto University Press, 1969:244.

[5]Mill, John Stuart.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Stuart Mill[M]. ed. by J. M. Robson. Toronto: Toronto University Press,1977:223.And Gray, John.Mill on Liberty: A Defence (2nd edn) [M].London: Routledge Press, 1996:48-57.

[6]Mill, John Stuart .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Stuart Mill[M].ed. by J. M. Robson. Toronto: Toronto University Press, 1972:762.

[7]Berger, Fred R. Happiness, Justice and Freedom: the Moral andPolitical Philosophy of John Stuart Mill[M]. Berkeley: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84:132.

[8]West, Henry R. An Introduction to Mills Utilitarian Eth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74-95.

[9] Mill, John Stuart .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Stuart Mill[M]. ed. by J. M. Robson. Toronto: Toronto University Press, 1974:1154.

[責任編輯、校對:任山慶]

猜你喜歡
正義感功利主義正義
論正義感在法官裁判中的合理定位
法律方法(2020年2期)2020-11-16 01:23:26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康有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義解讀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8
法律解釋的功利主義傾向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0:54
不能將功利主義標簽化
領導文萃(2017年11期)2017-06-12 23:36:05
淺析西方現(xiàn)代功利主義
正義感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長大的理想
定州市| 莲花县| 哈巴河县| 逊克县| 双柏县| 南城县| 景宁| 丹阳市| 琼结县| 临漳县| 综艺| 恩施市| 云南省| 隆化县| 巴彦淖尔市| 竹溪县| 扶沟县| 衡南县| 句容市| 阿拉善盟| 繁昌县| 正镶白旗| 若羌县| 蕉岭县| 海伦市| 台湾省| 临高县| 调兵山市| 嘉鱼县| 吉林市| 奉节县| 馆陶县| 辰溪县| 哈密市| 五台县| 洪泽县| 莱州市| 重庆市| 蓬安县| 嵊泗县| 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