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摘要: 語境是翻譯的基礎,語境制約著翻譯。語境是語義的決定因素,是譯者正確理解原文,獲得對等翻譯的關鍵。本文圍繞語境及其分類展開論述,通過闡述語境和詞義的關系及詞義理解的重要性,指出語境對詞義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語境詞義理解翻譯作用
一、引言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的交際活動。語言是人們在社會中使用的交際工具,因此,對語言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其詞典意義,而應根據(jù)其使用的具體語境。英國翻譯家Peter Newmark認為:“語境是所有翻譯中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則、任何理論、任何基本語義。”國內學者張美方認為:“在交際過程中,語言的意義通常是根據(jù)語境來確定的,同一個語言單位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義?!庇纱丝梢姡Z言對語境有很強的依賴性,語境在翻譯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二、語境及其分類
語境是指語言使用或交際的環(huán)境,是語用學、社會語言學、語義學和修辭學等學科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罢Z境”的概念最初由波蘭人類學家Malinowski于20世紀20年代年提出,并將語境分為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認為語言研究必須同時考慮語言使用者的文化和生活環(huán)境。3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Firth對語境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語境理論,認為語境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言內語境,指上下文,即詞、短語、語句或篇章的前后關系,另一部分是言外語境,包括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指語言交際的場合,包括交際活動的時間、地點、話題、參與者等因素。文化語境指作為語言基本源泉的文化現(xiàn)實和人們的生活與習慣。國內語言學者曹文學在其撰寫的《翻譯論》中,將翻譯中的語境分為小語境(指語言的上下文)和大語境(包括交際中的人物、交際場合及交際話題)。胡壯麟對語境作了更為細致的劃分,把語境分為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朱曉農將其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由此可見,語言總是在一定的交際環(huán)境中使用,分析語言現(xiàn)象就必須把語言和語言所依賴的語境聯(lián)系起來。把握好語言及其所賴以產生的語境,對于準確有效地翻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語境和詞義的關系
英語中有這樣一句成語:“No context,no text.”(沒有語境,不成篇章。)它明確指出了詞義的理解必須結合上下文,其實也可以說沒有語境就沒有翻譯。波蘭籍學者Malinowski認為:“語境是決定詞義的唯一因素,舍此別無意義可言/脫離了語境,則不存在語義?!庇Z言學家Firth指出:“每一個詞用在新的語境中就是一個新詞?!边@說明了一個詞的詞義隨其所在上下文而變化,同一個詞用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意思。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提出:“語言總是在一定的交際環(huán)境中使用,分析語言現(xiàn)象,就必須把語言和語言所依賴的語境聯(lián)系起來,離開一定的語境,把一個語言片段獨立起來分析,就難以確定這個語言片段的結構和意義?!庇纱丝梢?,詞義依賴語境,語境制約著詞義。
四、詞義理解的重要性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交際活動,它涉及的是從形式到內容、從語音到語義、從達意到傳情、從語言到文化的多層次、多方位語際轉換。翻譯的過程包括理解和表達,這兩個階段都是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的。通過閱讀,感知語言,掌握語義,達到理解,進而表達,即語義析出和語言表現(xiàn)。我國學者王宗炎說過翻譯有四難:“了解原文詞義難,掌握原文精神難,填上適當注解難,譯出原文風格難。了解原文詞義是第一難。其所以難,在于詞義的難以界定。詞義之難以確定,首先因為它是活的,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語境既然是千變萬化的,詞義也就跟著變化莫測,難以捉摸?!痹趯嵺`中,翻譯是從對原文的理解開始的,而對原文的理解往往是從詞義的理解開始的。沒有對詞義的準確理解就不可能有確切的表達??梢?,對原文的正確理解是翻譯中準確表達的基礎和關鍵。
五、語境對詞義理解的作用
1.利用語境確定所指,即上下文是詞義的基本參照系,使原文中詞的多義和歧義現(xiàn)象獲得明確的單一性。英語中一詞多類和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很普遍,詞義不僅隨詞類變化,而且隨詞性變化。一詞多類:例如“l(fā)ike”,在以下幾個句子中其詞義的變化就隨著詞類的變化而變化。(1)Like charges repel;unlike charges attract.此處“l(fā)ike”是adj.,意思是“相同的,同樣的”;翻譯為:“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保?)He looks like his father.此處“l(fā)ike”是prep.,意思是“像,如同”;翻譯為:“他長得像他爸。”(3)I like English more than physics.此處“l(fā)ike”是v.,意思是“喜歡”;翻譯為:“和物理學相比,我更喜歡英語?!保?)Like attracts like.此處“l(fā)ike”是n.,意思是“同樣的人或物”;翻譯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詞多義:例如“green”,其基本意義為“綠”但其詞義并非都是“綠”。如a girl green from school(剛出校的姑娘);a green Christmas(溫暖無雪的圣誕節(jié));a green old age(精力旺盛,老當益壯);in the green tree(處于佳境);be green with envy(十分嫉妒);keep the memory green(永不忘記)。
2.依據(jù)原文特定語境的表達需要創(chuàng)造譯文特殊的表達形式。例如“counterpart”有“對應物、副本、極相似的人或物”等釋義:(1)It has no counterpart in the world.(舉世無雙。)(2)The US Congress is the counterpart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美國的國會相當于英國的議會。)(3)During his visit to China,the Korean foreign minister conferred with the Chinese counterpart a number of times.(朝鮮外長在訪華期間與中國外長進行了幾次會談。)再如:(1)Oil is obtained more easily than coal.(石油比煤炭更易開采。)2)The beauty of lasers is that they can do machining without physically touching the material.(激光的妙處就在于它能進行機械加工而不必實際接觸所加工的材料。)(3)He is a valuable acquistion to our schools basketball team.(他是我們校籃球隊不可多得的一員。)
3.通過語境確定詞義的褒貶內涵。語言本身沒有階級性,但具體使用時可以為一定的階級服務。通常做法是:原文是褒義詞,譯文也得用褒義詞表達;原文是貶義詞,譯文也得用貶義詞表達。例如:(1)Her father is a famous surgeon.(她父親是著名的外科大夫。) (2)That guy is notorious rascal in the neighbourhood.(那家伙是這附近臭名昭著的流氓。)然而,相同的詞在不同的搭配中具有不同的意義,一旦通常的搭配或位置發(fā)生變化,詞的意義就有了褒貶之分。例如:(1)He has a promising future.(他前程遠大。)(2)He has a doomed future.(他注定沒有好下場。)同一個“future”,因為前面的修飾詞不同,其意義就有了褒貶內涵,一個譯為“前程”,一個成了“下場”。
4.利用語境消除意思含糊,使詞義具體化、生動化和形象化。英語中有些詞,其概念籠統(tǒng),詞義涵蓋范圍很廣。例如“good”,籠統(tǒng)詞義是“好的”,但在具體的語境中要找出最貼切的意義。如:Only in that town can you find any person 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good child,a good wife or husband.此句中,a good Christian=a faithful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loving parent; a good child=an obedient child;a good wife or husband=a virtuous wife or dutiful husband(只有在那個鎮(zhèn)子里,你才會發(fā)現(xiàn)人人都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慈愛的父母,孝順的兒女,賢惠的妻子或體貼的丈夫。)
5.借助語境的補襯作用,準確獲得言外之意。語言交際總是在一定的場合中進行的,作為語境因素的時間和地點往往對語言的表達和理解有著語用上和語義上的制約和補襯作用。例如:(1)“Attention!”在一般公眾場合指的是“請注意!”;而在訓練時則指的是“立正!”。(2)“Butter,please.”在購物時,可以譯為:“我想買黃油,謝謝!”;而在就餐時,就要譯為:“請把黃油遞給我。”可見,當詞語進入具體的語言活動后,詞語所具有的詞義常常是豐富而又復雜的。只有借助語境的補襯作用,才能準確獲得它的言外之意。
六、結語
總之,正確理解詞義,是翻譯的前提。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在判斷原文的詞義時,必須從使用語言的具體語境出發(fā),充分認識到語境對語義的制約和補襯作用。只有把多義的語言單位同具體的語境緊密地結合起來考慮,才能準確把握原文的詞義。語境是理解語言的必要因素,是語言交際活動存在的基礎。只有在語境中理解語言,采取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才能讓這一語言交際行為得以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張美方.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裴文.現(xiàn)代英語語境學[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4]曾緒.論語境與語義的關系[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2,(4).
[5]余高峰.語境因素對翻譯的影響[J].上海翻譯,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