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jīng)濟周刊》評論員
財政部近日發(fā)布消息稱,自2013年1月1日起,對個人從公開發(fā)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股息紅利所得按持股時間長短實行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
紅利稅差別化征收總體符合監(jiān)管部門“保持市場長期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與解決近期緊迫性問題相結合”的漸進式改革基本思路,不過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一步到位免征紅利稅或是更好的政策選項。
紅利稅自2005年開征起,圍繞其開征依據(jù)而展開的質(zhì)疑就比較多。如,無論上市公司以當期盈利,還是以歷年未分配利潤,或是以盈余公積金派發(fā)紅利,其來源均為企業(yè)稅后利潤,因此,開征紅利稅多少會有重復征稅之嫌;又如,投資者從上市公司取得紅利,經(jīng)除權處理后其實際收益并未增加,因此,紅利稅作為“所得”稅之一種,難免有些師出無名。
紅利稅的公平性考量也值得商榷,原因有三:其一,紅利稅作為個人所得稅之一種,專向個人征收,這使得同為流通股股東的機構投資者反而進一步強化其強勢地位;其二,A股市場分紅額之低本就觸目驚心(甚至遠遠低于銀行存款復合利息),而開征紅利稅對現(xiàn)金分紅進一步起到反向激勵作用;其三,由于境內(nèi)外稅制與市場條件存在諸多不同之處,差別化紅利稅政策預計很難適用于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和境外投資者,而這,顯然又會對同股同權大原則構成新的挑戰(zhàn)。
差別化征收紅利稅的實際效果可能未必如設想中那樣事遂人愿,而可能適得其反。差別化征稅的“先進先出”原則很容易導致大量被“套牢”的個人投資者,反而因慣常采用的短線操作以求差價彌補損失等自救措施,承受更高的紅利稅稅率。即使投資者順應政策導向拉長持股期限,但持股期限并非一律越長越好,一刀切式地人為干預會否擾亂股市自發(fā)性的價格發(fā)現(xiàn),至少目前疑義尚存。
倘若一步到位免征紅利稅,則以上所述問題將一掃而空,而可預測到的政策代價,無非是本就數(shù)額極為有限的紅利稅豁免。這對于全國每年10萬億元以上財政收入而言本就微不足道,更不用說,這種實實在在的減稅措施未必不會引致下一期總稅收反而增加。如,股市財富效應凸顯而引致交投活躍,印花稅因此大幅增長。更重要的好處是,實證研究表明,股市財富效應對于我國城鎮(zhèn)居民消費存在較為明顯的信號傳遞作用。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免征紅利稅比之差別化征收,更合“兩利相權取其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