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備受社會關注的長沙南宋古城墻保護方案出臺,最終確定了對其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豐富、價值最重要的20米古城墻進行原址保護,其余的進行異地遷移保護。有關部門表示,此方案還兼顧了開發(fā)商修改原有建筑方案的可行性。
挺過了無數(shù)侵略者的炮火,卻終究躲不過一部挖掘機,長沙古城墻在劫難逃。不過,“討價還價”后,總算保留了其中一截。是的,留此20米,實在不容易,也給老祖宗留了后,也讓一直以來呼吁“原址保護”的市民幾許“失落”后還有幾分“欣慰”。
(摘編自《錢江晚報》2012年2月29日)
【點擊運用】
揚恩·亞瑟執(zhí)導的法國非盈利影片《HOME》(家園)里有句臺詞:一棟建筑把古城從地圖上抹去了。是啊,歷史和文化是靠傳承的,否則民族的血脈就會變成個句號。然而,在長沙古城墻“選擇性、象征性保護”之前,我們聽厭了“維修性拆除”“保護性拆除”之類的新官方名詞。不這么折騰不行嗎?適用話題:保護,傳承,古跡,新與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