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香
一
《小池塘》是國標本蘇教版教科書下冊的一篇課文,是一篇生動活潑、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通過語言文字感悟小池塘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小池塘的喜愛之情是教學的難點所在。怎樣讓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積累相對缺乏的一年級學生走進課文,獲得情感上的熏陶和審美情趣上的享受呢?在上該課前,我就開始思索。
春天到了,到處是一派春的景象。一天早上,在上班來的路上,發(fā)現(xiàn)離學校不遠處有一個圓圓的小池塘,池水清澈見底,水波一閃一閃的,雖沒有課文中描寫的蘆葦,但四周長滿了高高的茅草,很茂密,倒也酷似“睫毛”??粗粗?,一個念頭閃過腦海:何不帶學生到這兒來上《小池塘》?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藍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我?guī)е嗌系暮⒆映霭l(fā)了。在路上,我們邊走邊看,邊看邊談。
片段一:
師:春天到了,你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事物發(fā)生什么變化了嗎?
生:我發(fā)現(xiàn)路邊的桃花、杏花開了,多美麗呀!真的像藍天下的片片彩云。
師:你把《春到梅花山》中的句子用上來了,真是活學活用。
生:老師,(一位孩子驚奇地喊著)小蜜蜂都出來采蜜了,真勤勞。大家快來看呀!
生:哇!柳樹的葉子已經(jīng)長這么綠了,我才發(fā)現(xiàn)。(又是一聲驚嘆。)
師:春天多美呀!讓我們一起唱著《春天在哪里》繼續(xù)前進吧?。◣熒掷?,朝小池塘的方向走去。)
伴隨著歌聲,我們的目的地到了。
師:小朋友,快快看,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個小池塘。
師:細心的小朋友,看看小池塘是什么樣的呢?
生:我看到小池塘的水很清。啊!一條小魚。小魚在水底游都能看清楚。
生:小池塘的水波一閃一閃的,真好看。
生:小池塘圓圓的,亮亮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生:小池塘的邊上長滿了高高的草,就像是小池塘的睫毛。
生:我還看到小池塘的邊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小花。老師,“春暖花開”就是指春天暖和了,花兒就開了,是嗎?
師:對,你現(xiàn)在真正明白了“春暖花開”的意思了。
生:我還知道“春色滿園”、“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都是形容春天景色美好的。今天我們看到的可以用這些成語來形容嗎?
師:可以。那我們就在萬紫千紅的春天里朗誦它們吧!
(學生們感情豐富地朗誦著。)
師:有這么多的景物點綴著小池塘,小池塘變得更美了,你們想讀讀課文的描寫嗎?
(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打開書,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此時的孩子們,真讓我刮目相看,他們朗讀課文不再平淡、不再拖腔,而是繪聲繪色地讀。)
學生通過觀察交流,不僅發(fā)現(xiàn)了春天來臨時大自然的變化,而且通過自己的語言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既培養(yǎng)了觀察能力,又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片段二:
師:小池塘就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他也在細心地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呢!這只“大眼睛”看到什么了呢?
(孩子們圍著小池塘,個個睜大眼睛,仔細觀察著,在尋找著什么。)
生:我在池塘里發(fā)現(xiàn)了太陽,它像是一只紅紅的氣球。
生:?。。ㄒ宦暣蠼校┪野l(fā)現(xiàn)了兩只白鵝。不!是白云在飄動,真的很像白鵝。
生:我發(fā)現(xiàn)一根電線桿的影子,就像一條蛇在游動,可總是游不走。
生:看!池塘邊還有一只大烏龜呢?。ê⒆觽円黄饟磉^來。)
生:哈哈哈!那不是大烏龜。是池塘邊大石頭的影子。(學生們大笑起來。)
師:池塘里還倒映著你們呢!
(孩子們在我的提示下,尋找起自己的影子來。一個孩子邊齜牙咧嘴地笑著,邊欣賞著自己的怪模樣,真調皮。)
師:大眼睛白天看到了太陽、白云……晚上還能看到星星和月亮呢。小朋友,你們閉起眼睛想象一下,晚上的小池塘會是什么樣子呢?
(有的孩子閉起眼睛,展開想象,遐想夜間小池塘的美景,有的孩子打開課本,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師:美麗的小池塘映出了白云、星星、月牙、太陽,還會映出什么呢?請小朋友門學著書上的樣子做一回小詩人,說說( )倒映在池塘里,像( )。
生:電線桿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條蛇。
生:大石頭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大烏龜趴在那兒,一動不動。
生:飛機從小池塘上飛過,像一只小鳥。
……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鄙钍莿?chuàng)新的源泉,讓學生“學做小詩人”,以課文為憑借,把語文課的視野延伸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不僅可以巧妙地進行語言規(guī)范化訓練,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他們仔細觀察世界,留心生活的意識。
片段三:
帶著豐收的喜悅,走在回教室的路上。突然,發(fā)現(xiàn)有幾個小朋友在小聲地嘀咕著什么。
師:……你們在說什么?
生:這樣的小池塘實在太少了。我們村子里的那個池塘,水面上滿是垃圾袋、爛菜葉……水也變黑了,從那兒走過,還有一股臭味。
生:就連我們村子的路邊,也堆滿了垃圾。
生:我還看見有人往池塘里扔舊衣服。
師:這樣做對環(huán)境造成了污染,是多么不文明。大家說說看,我們該怎么辦?
生:我想在池塘邊豎一塊木牌,上面寫著“請不要向池塘扔東西”。
生:我也有這個想法,不過我想在木板上寫“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
生:我想在黑板報上搞一個宣傳角,宣傳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生:下次我要是看到有人向池塘扔東西,我一定要阻止他。
生:我想叫爸爸把我家門前的池塘撈干凈,那樣,它就變漂亮了。
……
本來打算讓學生對小池塘來一番贊美之辭的,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小朋友們實話實說,談起了他們所見的池塘實景。我并沒有認為學生在煞風景,而是讓他們把心里話說出來,然后把話題自然而然地引到保護環(huán)境上去,我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保護了學生說真話的積極性。
二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鄙钆c語文教學是水乳交融的,在教學《小池塘》時,我把課堂搬出教室,搬進大自然,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課文、感受大自然的萬千姿態(tài)、絢麗色彩,同時也走進了課文,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幕幕精彩。下面總結幾點走近自然學習語文給學生帶來的益處。
(一)快樂
孩子們在美妙的歌聲中來到小池塘,觀察小池塘,這不僅僅是在學習語文,這也是在享受快樂。從孩子們的驚嘆聲、歡呼聲、從那調皮的表情、可愛的身影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學生的心靈走進了教材、走進了生活,在不斷地感受、理解、領悟、體味祖國語言文字帶來的語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而且這種感受、理解、領悟、體味是在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的,是學生趣味盎然地探究的,體驗的,學生從中充分享受著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自主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蔽?guī)ьI學生投入周圍世界的懷抱,不僅給學生提供認知的感性材料,而且為學生解決學習困難再現(xiàn)了情境。如“倒映”這個詞的概念孩子不太理解,我讓他們看一看池塘中的景物、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引導他們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體會到“倒映”的含義。孩子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這樣,孩子們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學習。
(三)高效
大自然及社會生活中的萬千事物直接地作用于兒童感官,使兒童得到源源不斷的思維“材料”,隨著視野的拓寬,兒童的思維會更廣闊、更深刻、更靈活。孩子們“走近自然”,理解了“春暖花開”的意思;“走近自然”,編寫了美妙的、跟生活有關的詩句;“走近自然”,發(fā)現(xiàn)了不美麗的小池塘,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走近自然”,朗讀得更繪聲繪色。
生活處處有語文,精美的圖片,豐富多彩的實物,老師的補充材料……所有這些將課堂與生活、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了起來,組成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學生從中采擷著有價值的信息,感受著人與自然的和諧。教師要學會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心中有資源,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因而,不妨抓住機會讓孩子們多走進大自然,讓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