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蘭
摘要: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教師與學生都已不堪重負。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是灌輸知識的工具,學生只能作為被“填灌”的對象,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中國的教育就是“填鴨”式教育。如何培養(yǎng)出中國自己的杰出人才?作者認為必須貫徹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學合一”的教育理念,實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高考教學過程師生地位
對中國的科研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錢學森老人已經(jīng)逝世,但他對溫家寶總理說的一句話卻仍振聾發(fā)聵:“為什么中國自己培養(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是中國沒有人才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唐詩宋詞的興盛,讓人驕傲的四大發(fā)明,兩彈一星的成功……足以告訴我們,中國的人才從來就不會缺乏。是什么導致中國人才的斷層呢?一直以來,高考的壓力像一座大山一樣讓教師與學生都不堪重負,“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是灌輸知識的工具,學生只能作為被“填灌”的對象,哪還有精力因材施教,實施個性教育?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中國的教育就是“填鴨”式教育。如何培養(yǎng)出中國自己的杰出人才?我認為必須貫徹陶行知提倡的“教學合一”的教育理念,實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gòu),形成自身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則起到引導的作用。
一、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性格不同;思想不同;興趣不同;已掌握知識的程度不同……這都說明:對待他們,教師不能以一概而論的方式。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來認識。
1.學生是參與者
“一言堂”的教育方式完全否決了學生參與者的身份,讓他們只是被動地成為了課堂上的牽線木偶。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習慣,讓他們以主人公的意識和態(tài)度完全進入須掌握的知識體系中,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主動建構(gòu)。
如在進行口語訓練時,我先著重培養(yǎng)學生參與的興趣。精心設計訓練環(huán)節(jié),按學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漸進。首先從課堂5分鐘開始,即把每堂課前5分鐘留給學生,讓他們上來亮亮相,或說一個故事,或唱一首歌,或朗誦一首詩……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膽子,為后面難度更高的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隨后根據(jù)教學計劃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訓練,有辯論比賽、小記者采訪、演講比賽、模擬面試等。幾輪訓練下來,學生收獲都非常大,連平時不善言辭的學生上臺都能說幾句。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臺風穩(wěn)健、語言流暢、吐詞清晰。當然他們口語水平不會相同,有的談吐機敏,談鋒犀利;有的遲鈍木訥,有口難言。但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認識自我,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這樣的訓練,完全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的興趣,也養(yǎng)成了“我要參與”的學習習慣,樹立了“跳一跳,摘桃子”的觀念,從而引導他們主動地參與。
2.學生是探索者
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不是單純地由教師的“教”而獲得的,因此對于知識的不斷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是學生的又一個發(fā)展需求。
例如在講到《群英會蔣干計》時,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情,教師大致可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利用文下注釋及其他工具讀懂全文內(nèi)容。(2)找出刻畫人物的內(nèi)容。(3)理清本文的情節(jié)。(4)在《三國志》或其他歷史材料中找出相關事件的記載,以更好地詮釋所授內(nèi)容。(5)課外閱讀對此段歷史的相關評價,寫點評?;A較薄弱的學生完成前三項教學目標,基礎較好的學生完成后兩項。最后教師可通過全班交流的方式,把五個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由學生做一個總結(jié),基本達成共識,以此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深入所學知識,獨立思考遇到的問題,以完善自身的知識結(jié)構(gòu)。
3.學生是創(chuàng)新者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多提問、多質(zhì)疑。要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精,人精我新”的發(fā)展性思維。只有在不斷地體驗創(chuàng)新中,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有許多你認為學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試著放手讓他們?nèi)プ?,至于能否真達到設定的目標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努力能開闊視野,體驗創(chuàng)新過程。
如《項鏈》的最后結(jié)局是一個不是懸念的懸念,許多教師往往把作業(yè)設計成續(xù)寫。其實可以更深入些,在學習了劇本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寫成劇本的形式,并排練成舞臺劇,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又可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學生都應該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公,主體地位的確立只不過是回歸本質(zhì),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必須,這是不可違反的,否則我們培養(yǎng)的將會是尺寸統(tǒng)一、大小相同的毫無發(fā)展?jié)摿Φ哪九肌?/p>
二、確立教師的主導地位
陶行知說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種:“第一種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兒童來讀它、記它,把那活潑的小孩子做個書架子、字紙簍。”“第二種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他所注意的中心點,從書本上移在學生身上來了?!薄昂玫南壬皇墙虝皇墙虒W生,乃是教學生學?!薄耙驗橄壬荒芤簧皇栏鴮W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所有的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盡把天地間的奧妙為學生一一發(fā)明?”因此“教學生學”才是關鍵。這就明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從而也明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
1.教師是組織者
熟練地利用有限的教材,制訂切實可行的授課計劃,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nèi)容要求的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如在進行“我是主持人”口語訓練過程中,我對學習環(huán)境就進行了精心營造。1班總體較活躍,在訓練的時候能放得開,地點就定在舞臺;2班氣氛較沉悶,不容易放開,地點放在階梯大教室;3班介于其他兩個班之間,地點就放在操場。因為環(huán)境的不同,給學生形成了不一樣的壓力,譬如在階梯大教室,畢竟是較封閉的空間,給學生的心理壓力并不是很大,因此,2班總體表現(xiàn)很好,甚至有些學生是超水平發(fā)揮。而3班是在操場上,一個絕對開放的大空間,幕天席地,尤其在不遠處還有上體育課的學生時不時地往這邊瞧,有些學生就膽怯了,但大體上還是不錯的。最特別的是在舞臺上的學生,他們完全把自己當成是正規(guī)的主持人或是演員,假想面對的是所有觀眾,而自己就是受人矚目的中心,結(jié)果每個學生表現(xiàn)得非常出色,當他們走下臺來的時候,一個個都很激動,小臉興奮得通紅,下課了還在討論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
當然,在一般的課堂上,教師也可通過各類現(xiàn)代化教育教學手段營造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只要能讓學生直觀或間接地獲取知識就可以實行。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把主動權都放在了學生手里。
2.教師是協(xié)調(diào)者
在適當?shù)臅r機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過程中鼓勵他們獨立操作,在必要的時候加以點撥和總結(jié),最后讓集體分享個體成果,這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的作用。
如在寫材料作文《老鷹的重生》中,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的一生可以長達七十多歲,但在四十歲的時候,必須做出一個痛苦卻又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為當老鷹活到四十歲時,它的爪子開始老化,喙因年齡也漸漸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而它的翅膀也由于羽毛長得又濃又厚而變得十分笨重。這時候的老鷹只有兩種選擇:一就是等死,二是十分痛苦的重生。有很多的老鷹沒有選擇重生,在四十歲的時候因得不到食物而餓死,而另一些老鷹卻選擇了重生。選擇重生的老鷹必須在懸崖上筑一個特別的巢,并且停在那里不得飛翔,開始進行長達一百五十天痛苦的重生過程。它首先用它的喙天天敲擊巖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后等待新的喙長出來。接著,它再用新長出來的喙把原來的爪子一根一根地拔出來。當新的爪子長出來后,再把自己身上又濃又密的羽毛一根根地拔掉。五個月后,新的羽毛長出來了,老鷹又能像年輕時一樣傲擊長空,還能再過三十年展翅翱翔的歲月。
我首先讓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并從中提煉出盡可能多的觀點;然后在已提煉觀點的基礎上以記敘文、議論文、散文、詩歌為體裁列作文提綱,最后以其中之一寫一篇文章。并組織學生互相修改,且在推薦的文章加以點評,做范文閱讀。
教與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設定的,教師無論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最后都必須圍繞著一個目的進行:引導學生更好地構(gòu)建和完善自身知識結(jié)構(gòu)。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教師必須看清自己的位置,牢記自己的職責,甘愿做學生構(gòu)建自身知識結(jié)構(gòu)過程中的一條紐帶、一支黏合劑、一塊鋪路石,讓師與生、教與學的天平不再失重,更好地為中國培養(yǎng)出合格的、杰出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2]張瓊.初中語文“課前五分鐘說話活動”總體構(gòu)想.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3).
[3]杰里·蓋爾.教育中的建構(gòu)主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