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劉偉
【摘要】制約學生寫作水平的內(nèi)因主要是吸收能力、處理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影響吸收能力的因素有二: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影響處理能力的因素有四個方面:思想道德水平,思維能力高低,生活閱歷的深淺,文化知識的程度。影響表現(xiàn)能力的因素是作者的語言文字基本功,就是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學生作文 三種能力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67-01
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和任何事物一樣,既有內(nèi)因,又有外因。筆者認為,制約學生寫作水平的內(nèi)因只能從學生自身的寫作過程去尋找。寫作進程可分三個階段:吸收——處理——表現(xiàn)。吸收,就是學生有目的或無目的的從現(xiàn)實生活中直接或間接地攝取各種信息的過程。吸收是寫好文章的基礎。處理是寫好文章的關鍵。有了豐富的材料,還要從中提煉主題,選材、剪材,謀篇布局,使之系統(tǒng)化,使之反映一種固定的思想、觀點、感情。表現(xiàn)是形成文章的契機。借助語言文字,把處理的成果定型,使之“表現(xiàn)”出來,形成文章。由此可知,制約學生寫作水平的內(nèi)因主要是吸收能力、處理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下面筆者依次具體分析影響這三種能力的各種因素。
一、影響吸收能力的因素
吸收的途徑不外乎觀察和閱讀兩種,觀察是直接吸收,閱讀是間接吸收。因此,影響吸收能力的因素有二:觀察能力,閱讀能力。這里的觀察是廣義的,它不僅指用眼睛看,還包括耳聽、手摸、膚觸、體驗等。參觀游覽、實地考察、調查訪問是觀察,聽故事、聽報告、聽演講是觀察,就連一日三餐,刷牙洗臉,談話聊天走親訪友也是觀察。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善觀察、會觀察,才會在自己身邊“捕捉”信息,有所發(fā)現(xiàn),才會認識事物、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感悟生活,直接汲取生活的營養(yǎng),才會為寫作儲備較多的素材,打下堅實基礎。這是所說的“閱讀”,既包括課內(nèi)閱讀,也包括課外閱讀,閱讀可使學生間接地理解生活、認識生活、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領悟一些寫作技法,獲得一些寫作知識。
二、影響處理能力的因素
影響處理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思想道德水平,思維能力高低,生活閱歷的深淺,文化知識的程度。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文章的立意。文章的中心,“是現(xiàn)實生活和作者心靈撞擊的產(chǎn)物”,它雖然生于現(xiàn)實生活的全部材料,但又受作者思想、道德水平的制約;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認識“假、丑、惡”,都離不開思想的慧眼和道德的天平,因此作者的思想、道德的“高度”也就決定文章中心思想的“深度”。思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文章主題的產(chǎn)生,材料的鑒別與取舍,如何謀篇布局等一系列的構思活動,大腦經(jīng)過吸收所獲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雜亂無章的生活“原材料”,要使之成為文章,必須通過大腦對這些原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系統(tǒng)化處理。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抓住事物的本質,使之成為一種較為固定的觀點、認識、情感。然后再通過謀篇布局,在大腦中形成文章的框架,形成一定的思維能力。生活閱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作者的處理能力。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所以生活閱歷各異,不同的生活閱歷,會使人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水平,產(chǎn)生不同的道德標準,情感意志,乃至世界觀,這樣,作者在對生活的原材料處理時,不可避免要打上自己生活經(jīng)歷的烙印。例如:成年人的文章較為老練,而孩子的作文總帶著稚氣,城市學生的作文透著都市色彩,而農(nóng)村孩子的習作少不了鄉(xiāng)村風味。一般講來,一個人的生活閱歷越深,文章就越成熟,豐厚的生活閱歷會成為寫作的一種有效滋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寫作過程就是一例。文化知識的程度更是影響作者處理能力的重要因素。豐富的文化知識,會提高人的認識水平及思想理論水平,會使人對事物認識清,對生活理解得透,同時還會使人眼界開闊,博古通今;處理起來就會思路通暢,有理有據(jù),游刃有余。尤其是寫作知識更為重要,沒有一定的寫作常識,對寫作的要領一概不懂,怎會立意選材,謀篇布局?
三、影響表現(xiàn)能力的因素
表現(xiàn),是寫作過程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把“腹稿”變成文字,因此,影響表現(xiàn)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作者的語言文字基本功,即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如:有了用詞造句的能力,才能駕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才會形成文章。以上筆者對制約學生寫作能力的內(nèi)因作了具體分析,不過,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它的復雜性,第一、寫作過程的三個階段之間,影響吸收能力、處理能力、表現(xiàn)能力的各種因素之間,都是互相之間聯(lián)系、互相依存的。如,表現(xiàn)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行文,但是行文過程還有個“再處理”的問題。再如,閱讀能力的提高,即可促進文化知識的增長,又可使思維能力得以發(fā)展,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又會對觀察能力,閱讀能力有所影響。因此,我們不能把它們截然割裂開來。第二、一個人具有較高的寫作水平,不可能是各種能力、各種因素完全具備的結果。相反,如果其中的某種能力、某種因素占相當?shù)膬?yōu)勢,那么即使其它能力、因素稍差一點,也有可能寫出較好的文章。
明白了上述制約學生寫作水平的內(nèi)因及其復雜性,那么,外因是什么呢?簡言之,外因主要就是教師如何去教,教師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選擇何種教法,采用何種訓練形式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與訓練。
“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弊魑?,畢竟是學生自己寫出來的,因此,教師的教作為外因,只起點化、引導、督促,鼓勵的作用。明白了這些,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就要以內(nèi)因為核心,具體分析每個學生自身在寫作方面的優(yōu)勢和劣勢,然后對癥下藥,施以外因,促使內(nèi)因轉化,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如果我們拋開內(nèi)因,單純地研究作文教學的形式和方法,拋開學生總站在教師的角度一味地研究怎樣“教”,那么作文教學必將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