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9月7日是我國著名編輯家出版家戴文葆逝世四周年,宋木文先生寫了三篇懷念戴文葆的文章。前兩篇分別發(fā)表于《中國編輯》和《出版發(fā)行研究》,本刊特發(fā)表其中第三篇和邵益文先生的文章,以緬懷這位編輯出版先行者。
《射水紀聞》從原始文稿到整理成書,主要靠曲家源、白照芹教授夫婦的忘我勞作和精心編纂。此間,戴文葆與曲家源書信往來頻繁,傾心交談。前不久,照芹教授又把全部信件交出,為戴文葆研究者提供了寶貴資料。戴文葆致曲家源信,始于1992年,止于2005年,約60余件,我讀過1999年以后的26封,都是商談《射水紀聞》整理出版之事,更涉及他一生的經(jīng)歷。我慶幸他在劫難中得此成果,更為他忠誠于黨卻屢遭劫難深感痛心。
1 劫難中的抗爭
戴文葆在信中多次談到他十年苦居時抄錄、評點那些古籍軼事的心境與感受。其一,“難中自慰”:“我當初寫作時不過解悶遣懷”,“抄抄寫寫,以求安心處置流放”,“平安度過劫難”,有些“是為自身誦讀的。不知何日是‘文革盡頭,我總要念一些前人詩文,滋養(yǎng)自己”。其二,常有警世時評:抄錄合為一集之后,“往往寫序或跋,序跋可能暗露牢騷,諷喻數(shù)語。當時非常自珍,視之為生命之一頁”。其三,又怕出事:動筆用文言,以利自保;密藏于安全處,以防暴露。摘錄本縣人著作,“未明白注出諸人生平,是我害怕敗露于世,可能危害他們的后人(有人還生存)”,對有的人名則“假托以避禍”。其四,待人處事高度警惕:“我待罪閑居,雖對我表面客氣,我不能把‘客氣當福氣”。凡此種種,都如他信中所言:“抄抄寫寫收心,同時又怕為人發(fā)現(xiàn)出麻煩,心情是很復雜的。”
戴文葆2003年5月16日信中說:“當時只身流放,若以王禹偁為文相比,不是寫《待漏院記》的心情,而是與寫《黃州竹樓記》心情一樣,不知明年又在何處呢!”王禹偁為北宋文學家,在廟堂為官敢直言,“屢以事貶官”,修《太祖實錄》,“直書史實,為宰相不滿,出知黃州,后遷蘄州,病卒。”享年46歲。所著“《待漏院記》、《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頗傳誦?!保ā掇o?!返?版縮印本第1943頁)政論文《待漏院記》“規(guī)勸執(zhí)政者要勤政愛民,而不能‘竊位而茍祿,備員而全身,義正辭嚴,筆觸鋒利。”寫于貶官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期的《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文中極力渲染謫居之樂,把省工廉價的竹樓描繪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現(xiàn)出一種憤懣不平的心情?!保ā吨袊蟀倏迫珪返谝话妗爸袊膶W卷”第909—910頁)戴文葆將“自我流放”阜寧著《射水紀聞》,比作與王禹偁寫《竹樓記》的“心情一樣”,表明他不僅有適應當年逆境之心,更有對當年政治憤懣和抗爭之志。
由此可見,戴文葆能夠在那劫難隨時而至的特殊歲月而平安度過,為今人和后人留下一部有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射水紀聞》,是值得慶幸的。
2 自制線裝稿與抄稿的取舍
戴文葆寄送曲家源的書稿,起初主要是兩部分:“原線裝書式與新抄有格子稿,一并分批寄呈?!?/p>
2003年5月2日信則說了兩類書稿的由來:“我現(xiàn)在開始尋找《射水紀聞》十三本的原稿及另外的散篇未訂的稿子。當年(上世紀)77年北來時未帶來,后送來時似有散失,都未及整理。”“到八十年代收到原訂成的線裝書式《紀聞》后,才請友人找人按橫排抄寫在正式稿紙上,當時奮力干新工作,絕大部分抄成后未能校對(但付款酬謝了的)?!?/p>
戴文葆自稱的“原線裝書式”稿,即曲家源看到的被戴文葆視為生命一部分的“文革”中自制線裝書稿。由于新抄稿“未能校對”,有的“還不夠好”,下決心做出犧牲,為曲家源方便改,在多封信中反復提出,把字跡清晰、便于筆削的原線裝書樣稿拆開來使用。他對這些用生命換來的自珍之物放出狠話:“將來身與名俱滅,不值得保存!”由于整理者不能拒絕他的要求,我在《讀戴著〈射水紀聞〉感言》一文說到并且希望看到的那些保存歷史記憶的“文革”中“精致的自制書”可能看不到完整的了。不過,也不能看輕了那些回京后請人抄寫稿的重要作用,比如我以上海出版博物館寄來卷十一跋文抄稿作比對,關于善與惡的議論,《后敘》比正文多出的那一段重要文字,原來就是曲家源依據(jù)戴文葆信中所說用出版社“下面空很大、準備自己寫什么的”稿紙抄寫稿;這段話何以在正文中缺失,經(jīng)我征求出版者意見,很可能如鄧子平(時任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長)來信所說,是“戴老在看校樣時自己將這段頗有見地的文字給刪掉了”。
3 付梓前的瘦身與增新
讀戴文葆致曲家源信,最引我注意的是,《射水紀聞》付梓前,對書稿“還要‘瘦身和增改”。2005年6月15日信中說他三月初告訴出版社:對原作當時我有兩事不能自覺:“一是學術問題,另一是政治問題?!窡o前例中我都沒法自覺。現(xiàn)在必須:甲、‘瘦身,刪去我過去寫的某些部分,整篇整段不要;乙、新增,阜寧沿革后,同時加寫:‘開創(chuàng)蘇北抗日民主根據(jù)地,根據(jù)中共方面劉少奇(華中局)、黃克誠(新四軍)文獻資料,老實地嚴肅寫出,這也是阜寧沿革歷史有關的新事,幾乎是抄錄。”在此信稿紙下端又補注:“刪去的多,新增的少?!庇终f,經(jīng)同出版社“不斷交換意見,始得溝通,稍加改進與諒解”,也“給出版社添了不少事”。不過,又在信中申明,對整理者曲家源所寫《后敘》“不得刪簡,能說明原作原意”。
從信中看,所謂“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都是為“瘦身”而設。為確定編次、控制規(guī)模(十萬字左右),在2003年6月5日信中說:“我不要太多無意味的東西,浪費人家的錢,我也被人斥罵。雖然,我重視為我生命的一頁,但不能濫,務乞斧削,審核。地方志無書可查,憑您本人鑒別即可,也可作為‘野史無憑證對待。我這些東西不是學術作品,只能作為鄉(xiāng)土雜記而已?!睘閷ψx者負責,不把自己那個特定條件下的作品視為學術著作,讓整理者放手斧削。這封信在談及為家鄉(xiāng)裴蔭森所作《七省紀游》整理入集(內(nèi)涉“防倭”、“剿捻軍”)時說:“我寫有跋語,請痛刪套語,改為前言,留此文來歷、抄件實況,把左派的介紹語大刪,修改。所有《紀聞》稿,評介人物只用中性,不用意識形態(tài)語言?!痹?003年8月4日信,為得整理者一序,情真意切地說:“務懇為拙稿寫序,將賢伉儷之費心力救助成書經(jīng)過寫明。想來看我在大難中寫出文言文,手中又無參考用書,且時刻提防騷擾,此中情況,不用多言,您來為拙作寫序,可以解剖我心。摒去美言,直述其事?!蔽蚁耄藭r,已有人——整理者,朋友,出版者,對戴文葆“文革”中所思所為有過“美言”,也許這即是信中“不用意識形態(tài)語言”來“美言”他在《紀聞》稿中那些“暗露牢騷,諷喻數(shù)語”的文字。這亦是從政治上考量后必須“瘦身”的另一內(nèi)容。關于新增——在阜寧沿革后加寫中共“開創(chuàng)蘇北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和南方局、新四軍在阜寧的重要活動,是作為抄錄歷史資料而提出的。其實,這更是從現(xiàn)實政治出發(fā)的。順便指出,我在《讀戴著〈射水紀聞〉感言》一文曾強調(diào)指出,“凡黨領導的與阜寧相關的革命歷史之大事,都補入他精心撰述的這部史冊”,表明他雖屢遭厄運仍然在政治上同黨站在一起。這固然是讀信前寫的,但我讀信后仍不改此前所言。
4 巨大創(chuàng)傷仍未愈合
戴文葆對《射水紀聞》稿的“瘦身”與新增,不僅引起我的注意,更引起我的思考再思考。
戴文葆1940年代就跟隨黨投入抗日愛國民主革命運動,1949年后為新中國建設施展才干,意氣風發(fā)。但令這位革命先鋒、建設主力無法想到的是,1957年只因考慮出版不同于物質(zhì)產(chǎn)品提出不要苛求品種、冊數(shù)、印數(shù)、紙張、利潤“五項指標”而被打成右派,從此被打入另冊,走上六年勞改、兩年編外和十年流放的漫長苦難人生。大半生的災難,使他妻離子散,陷入深淵。1978年后重新歸隊,獲得新生,勤奮工作,編書著文,成就突出,1987年獲得全國出版界最高獎首屆韜奮出版獎,在政治上思想上都發(fā)生了大變化。2003年10月10日給曲家源的信講述了這個大變化。在晚年,他要“盤點精力,重新鑄造形象,做編審,寫文章,講學”等;而處境也變好,因“老共對我不錯,后來認親了”。此言有點怪異,但表明了真情。他列舉許多親歷之事以作證明。如每年元宵節(jié)都請他出席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們同知識界在人民大會堂一起吃元宵、看節(jié)目。又如黨中央約請百位知識分子(他也在受邀之列),在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全程陪同下,視察長江三峽工程,聽取意見。在酷暑期專請50名知識分子,由中央領導陪同在北戴河休假半月,也有他參加。我在這里替他補上一句,2006年春節(jié),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親自登門慰問祝福。這些都表明,戴文葆已全面恢復名譽,政治地位獲得極大的改善。但是,一位知情老同志告訴我,一直到去世,戴文葆心中的巨大創(chuàng)傷仍然沒有愈合。遇到知己,又是私下對話,致曲家源信中多有流露。
2003年9月21日信:“你們伉儷把我廢稿救活,我當然感激!我不想從頭說我是怎么走過來的,國人中有人知之甚明。這時刻能當真嗎!請您只就文論文,敘事紀實,說明為什么給我寫序,應我之請,情不可卻,‘以文為(會)友而已。千請不要深化。我是另類人中命運好的。我在南方一報上說我是阿Q的哥哥,阿P!P在Q之前,我這一生只是屁用而已。那文章極短,是花城黃緯經(jīng)約我寫五六千字刊出。一生未寫好一篇學術論文,老師、老前輩人中有人叮囑我多次,至今悔之無及。效命于何許人?。∫粋€好姑娘,遇人不淑,自怨自嘆而已?!蓖恍牛瑸榫巶€人署名的《胡愈之文錄》和選個人發(fā)表的文字編輯《編輯學問題求索札記》(副題擬用《在狹窄的編輯室中零亂的足印》,向曲家源傾訴:“你看,我還想不管力衰,是為名為利么!不是,那是為什么?憶舊瞻前,往者已矣,現(xiàn)在如何過這余年呢!天仍夢夢,不盡欲言。”
2003年9月26日在回顧自己一生遭遇的長信中,對“天仍夢夢,不盡欲言”,更有深入訴說。講未去文化部“五七干?!?,又應約不得不寫《悵望向陽湖》(文化部“五七干?!钡靥幒毕虒帯跋蜿柡保┮晃牡男木硶r說:“《悵望》等于‘文革處理報告,文字借考據(jù)歷史地理說明,以充篇幅,少訴苦。我以為天仍夢夢,言多必失,受罪已足,受者應無言了?!焙我匀绱??為“敬畏‘引蛇出洞者”?!肮膊考案鳈C關燒毀右派檔案,我不太相信,至少要留摘要卡片的,以便日后工作需用。我的熟人知之甚透徹,故始終畏天敬上,在大難中不敢享有負于恐懼的自由,至今仍有余音繞梁?!毙拍┮阅赣H“如油干燈滅無痛感而亡”和蘇東坡詩老來“骨肉疏”“僮仆親”談體會:“我仍在力求心理與病理扯平,不會發(fā)難,生當亂世,歷盡艱難,還算幸運兒呀!”
2003年10月10日,就在講黨給他很高禮遇的信中,又對曲家源說:“您是最合適為我寫序的人,請就文論文,就事論事,不多講政治,關于‘文革,請參考《悵望向陽湖》筆法委婉說一點,否則把我從河里拉上來,還是在反T反S,不感恩,真是‘三反分子了。我說過的‘天仍夢夢是我引用顧炎武的話。”這封信又說:“我久經(jīng)動亂,長了一生見識了。85年就不寫雜文了,不談大事了,從不講體制,不講德先生賽先生等等了。我在蘇東之前看到他們自滅的前途了,不寫了……”
戴文葆在信中回顧自己走過之路深有感慨:“我們在上個世紀49年前是自由主義的讀書人,從自由主義的報界出來,當時想融進窯洞里走出來的‘同志們,結(jié)果仍然成為‘游離的人?!贝藭r想到從組織到同事都把自己稱為“老干部,離休者”,便有一種“游離失所”的感覺。
這的確表明,二十多年的劫難,給戴文葆造成巨大創(chuàng)傷,而且沒有愈合。
5 再說幾句話
對前引信中那些平時很難看到聽到的私下對話,不用多做評論,人們都會各有自己的判斷。我想強調(diào)一點,戴文葆對《射水紀聞》稿的“瘦身”與新增,盡管自稱是要避開政治,而實際上都是出于政治考慮。為什么要刪削“文革”時自制線裝式稿本(或抄稿)中那些“暗露牢騷,諷喻數(shù)語”的文字?為什么一再勸說曲家源寫序務必“摒去美言”(有信稱“臭顯擺”)?為什么不太相信公安機關燒毀右派檔案?為什么對“文革”的回憶要使用委婉筆法?究其原因,不能不說是考慮“言多必失,受罪已足”,“敬畏引蛇出洞者”!不能不說是源于劫難中深深埋下的“畏天敬上”心理,“至今仍有余音繞梁”!
戴文葆為什么在大局改變、自己被全面恢復名譽之后,還會對反右派斗爭心有余悸呢?《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指出“反右派斗爭被嚴重地擴大化了”之前又明確肯定“對這種進攻進行堅決的反擊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據(jù)知情者言,也如他在信中“私下對話”所流露的,戴文葆內(nèi)心深處,仍“敬畏‘引蛇出洞者”。
戴文葆也曾對《歷史決議》否定“文革”感到高興,但同時又向黨進言:不要“冷藏‘文革”。在戴文葆看來,否定‘文革以后,在實踐中,有些舉措,有“冷藏‘文革”之慮,因而在他著文講起“文革”時才采用“委婉筆法”,以求安全。
戴文葆是一位敢為人先的思想者和富有創(chuàng)新品格的編輯大家,在同時代知識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我覺得,黨和國家有關部門,理應對戴文葆之人之事深入思之、省之、行之,以利于更好地團結(jié)、依靠知識分子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戴文葆與我有著個人的友情,我視他是亦師亦友,而他對我則是亦官亦友,有時官在友上。我曾經(jīng)說過,作為“政府出版官”,能同這位編輯大家為友,乃平生之幸事!我在《讀戴著〈射水紀聞〉》一文中,曾對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顧大局、識主流的清醒與堅定,有過明確肯定,在讀過致曲家源信中那些私下對話——發(fā)牢騷、露不滿,并有怪異言論,不但未能改變看法,而且更加同情他的遭遇,力求做出符合實際的理解。
(收稿日期:201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