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增霞 李建慶
摘要:應用Taylor的冪法則、Iwao m*-m回歸分析法及6個聚集指標,對韭菜遲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幼蟲的空間分布型和抽樣技術(shù)進行研究,以期指導韭菜遲眼蕈蚊田間防治。結(jié)果表明,韭菜遲眼蕈蚊幼蟲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個體群,其聚集性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可運用Iwao m*-m回歸分析法中的兩個參數(shù)α和β值確定在不同精度下的理論抽樣數(shù)及序貫抽樣數(shù)。
關(guān)鍵詞: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空間分布;抽樣技術(shù)
中圖分類號:Q968.1;S43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2)06-1128-03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ampling Technique of Bradysia odoriphaga Larva
MEI Zeng-xia,LI Jian-qing
(Shandong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n Eco-environments of Yellow River Delta, Binzhou University,Binzhou 256603,Shandong,China)
Abstra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ampling technique of 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 larva were analyzed using Taylors power law,Iwaos m*-m regression equation,and six aggregation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radysia odoriphaga larva was aggregated,and the basic component of the distribution was individual colony whose aggregation intensity increased with density. Using the parameters α and β in Iwaos m*-m regression equation,the optimal and sequential sampling numbers were determined.
Key words: 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 larva; spatial distribution; sampling technique
韭菜遲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 隸屬雙翅目(Diptera)眼蕈蚊科(Mycetop hilidea), 幼蟲俗稱韭蛆,是韭菜的重要害蟲,主要以幼蟲在韭菜根內(nèi)部蛀食危害,一般地塊蟲株率20%~30%,嚴重的可達100%,產(chǎn)量損失30%~80%,常造成毀種或改種[1,2]。由于其潛土危害,生產(chǎn)中防治難度很大,韭菜遲眼蕈蚊造成的蟲害已成為我國韭菜生產(chǎn)的主要限制因子。
韭菜遲眼蕈蚊是我國特有害蟲,國內(nèi)外研究相對較少,多集中于簡單的生物學習性觀察、田間危害調(diào)查以及有效藥劑的篩選和防治技術(shù)等[3,4],近年來,開展了組織學和生理學研究[5]以及溫度對其發(fā)育的影響[6]等研究,這些研究為韭菜遲眼蕈蚊防治奠定了基礎。盧巧英等[7]通過聚集度指標等方法分析西安地區(qū)的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田間分布型,并確定“Z”字形、棋盤式和平行線法為韭菜田較為理想的抽樣方式,但在調(diào)查過程中未作不同精度下的理論抽樣數(shù)及序貫抽樣數(shù)的深入計算分析。本研究主要針對山東濱州地區(qū)的韭菜遲眼蕈蚊幼蟲危害情況進行調(diào)查,厘清其空間分布格局及調(diào)查過程中不同精度下的抽樣數(shù),對掌握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發(fā)生危害情況、搞好蟲情預測預報、指導大田防治等工作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地概況
研究樣地位于山東省東北部的濱州市(北緯37°41′-38°16′,東經(jīng)117°16′-118°37′),地處黃河下游,北依河北,東鄰渤海,屬黃河沖積平原,東亞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584 mm,年平均氣溫12.3 ℃,極端最低氣溫-22.7 ℃,極端最高氣溫40.8 ℃,年光照時數(shù)2 400~2 700 h。
調(diào)查地點在濱州市濱城區(qū)趙四勿村,位于黃河北岸的大壩內(nèi),韭菜地為黃河泥沙沖積土壤,土地平整,土壤肥沃。
1.2調(diào)查方法
2009年9月在不同韭菜畦選?。保皞€韭菜遲眼蕈蚊危害較重的樣地,每樣地面積2.4 m2 (1.2 m×2.0 m),用“Z”字形抽樣法,?。穫€點,每點面積0.01 m2(0.1 m×0.1 m),每點挖出并挑選完整韭菜1株,共70株植株,調(diào)查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數(shù)量。
1.3分布型的測定
采用聚集指標法[8],其主要指標有:叢生指標(I);聚集性指標(m*/m),m*為平均擁擠度,m為平均密度;Cassie指標(Ca);擴散系數(shù)(C);負二項分布指標(K);聚集均數(shù)(λ)。
Iwao m*-m回歸分析法:m*和平均密度m的回歸方程m*=α+βm,截距α和回歸系數(shù)β揭示種群分布特征,α說明分布的基本成分按大小分布的平均擁擠度,β說明基本成分的空間分布型。
Taylor指數(shù)b、Taylor分析S2與m的關(guān)系為:S2=amb或lgS2=lga+blgm,式中,a表示抽樣因素,b為聚集特征指數(shù)。
聚集均數(shù):λ=mγ/2k,其中m為平均密度,k為上述負二項分布參數(shù),γ為χ2分布表中自由度等于2k與P=0.05所對應的χ2值。若λ>2,其聚集原因為昆蟲本身的習性或環(huán)境因素引起,若λ<2,其聚集原因是由于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
數(shù)據(jù)采用DPS 8.50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進行空間分布型分析[9]。
2結(jié)果與分析
2.1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空間分布情況及分布型的聚集度指標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韭菜遲眼蕈蚊幼蟲主要在韭菜根部取食,發(fā)生量小時地上部分受害狀不明顯,發(fā)生較嚴重的韭菜枯黃萎蔫、植株變軟、倒伏,嚴重時韭菜斷莖、基部腐爛、整墩死亡,根部多被蛀食一空。受害嚴重、瀕臨死亡韭菜的根部已很少有韭菜遲眼蕈蚊幼蟲存在,因缺乏食物,幼蟲已轉(zhuǎn)移或化蛹羽化而導致剩余數(shù)量極少。因此在采集和調(diào)查韭菜遲眼蕈蚊幼蟲數(shù)量時,盡量不要選取受害癥狀嚴重的韭菜植株。
根據(jù)10個樣地70株韭菜植株根部的韭菜遲眼蕈蚊幼蟲數(shù)量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出有關(guān)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聚集度指標值(表1),從表1看出,I值均大于0,m*/m值均大于1,Ca值均大于0,C值均大于1,K值均大于0,說明韭菜遲眼蕈蚊幼蟲在韭菜根部危害時的空間分布格局為聚集分布。
2.2Iwao m*-m回歸關(guān)系
將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Iwao m*-m回歸方程進行擬合并對回歸關(guān)系做方差分析(圖1),結(jié)果表明,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回歸方程為m*=1.27 m+10.33(r=0.96),對回歸關(guān)系進行方差分析表明,回歸關(guān)系極顯著(F=93.87,P=0.000 1<0.01),而且回歸方程中α>0、β>1,說明韭菜遲眼蕈蚊幼蟲在韭菜根部危害時空間格局為聚集分布,并且個體間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為個體群。
2.3Taylor的冪指數(shù)
Taylor的冪指數(shù)分析結(jié)果(圖2)表明,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S2與m回歸直線方程為lgS2=1.42 lgm+0.66(r=0.93),式中b值大于1,表明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為聚集分布。對回歸關(guān)系進行方差分析表明,回歸關(guān)系極顯著(F=48.53,P=0.000 1<0.01)。
2.4影響聚集的因素分析
某一種群在空間的聚集原因,既可能是受某些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也可能是物種本身的聚集習性所致,應用Blackith的種群聚集均數(shù)(λ),檢驗韭菜遲眼蕈蚊幼蟲聚集原因,將平均密度與聚集均數(shù)進行回歸分析(圖3),得回歸方程為λ=0.77m-3.60(r=0.88),對回歸關(guān)系進行方差分析表明,回歸關(guān)系極顯著(F=26.89,P=0.000 8<0.01)??梢?,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聚集均數(shù)隨種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當λ<2時,種群的聚集原因可能是由某些環(huán)境作用引起的,當λ≥2時,其聚集原因是由種群自身習性和環(huán)境因素中任一因子引起的。經(jīng)計算,10個樣地的韭菜遲眼蕈蚊幼蟲聚集均數(shù)(λ)大于2(表1),說明其聚集原因是韭菜遲眼蕈蚊幼蟲自身習性與環(huán)境因素共同影響所致。這一分析結(jié)果符合韭菜遲眼蕈蚊成蟲有集中產(chǎn)卵習性,也符合幼蟲更喜歡在受到一定危害、略有腐爛的韭菜根部危害的習性。
2.5抽樣技術(shù)
在抽樣調(diào)查時,需確定抽取多少樣本數(shù)量即可達到所需要的精度,因此需要確定最適抽樣數(shù)。根據(jù)Iwao m*-m回歸分析法,得知m*-m回歸方程的α、β值及平均密度m,再給定允許誤差D與置信概率90%相應的t值,t=1.96,根據(jù)公式N=(■)2+(■+β-1),得不同抽樣允許誤差下的抽樣數(shù)公式為:N0.1=4 352.67/m+104.91,N0.2=1 080.13/m+26.23,N0.3=483.11/m+11.64。根據(jù)公式,即可獲得韭菜遲眼蕈蚊幼蟲在不同株均蟲口數(shù)下的最適抽樣數(shù)(表2)。從表2可見,隨韭菜遲眼蕈蚊幼蟲株均蟲口數(shù)的增加,所需調(diào)查的樣本數(shù)逐漸減少,但在相同的密度下,抽樣數(shù)又隨允許誤差的減小而增加。在實際調(diào)查中,可根據(jù)具體人力與時間情況選擇相應的允許誤差,并調(diào)查韭菜植株的蟲口密度,然后查表確定調(diào)查時所需要調(diào)查的韭菜株數(shù)。
2.6序貫抽樣
根據(jù)Iwao m*-m回歸分析法,設臨界防治密度指標為m0,其上下限計算公式為:T0(n)=nm0±■。將韭菜遲眼蕈蚊幼蟲株均蟲口數(shù)5頭暫定為臨界防治密度,即m0=5,將m0及α、β值和t=1.96分別代入上式,得公式:T0(n)=5n±■。若將韭菜遲眼蕈蚊幼蟲株均蟲口密度劃分為3個層次,分別為高、適中和低,在調(diào)查過程中如果調(diào)查30株韭菜,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累積數(shù)量達236頭時,則認為韭菜遲眼蕈蚊幼蟲蟲口密度高,危害重,需立即開展防治;低于64頭時,則認為蟲口密度低,危害較輕,無需防治(表3)。
在調(diào)查過程中,韭菜遲眼蕈蚊幼蟲株蟲口累積數(shù)量在上限和下限之間,則繼續(xù)往下抽樣,當不易下結(jié)論時,通過公式Nmax=■[(α+1)m0+(β+1)m02],確定最大抽樣數(shù),估計密度所允許的置信限,?。簦剑?,D=0.3,得空間公式Nmax=704.55,即韭菜株的最大抽樣數(shù)為705株。
3討論
空間分布型是昆蟲種群的重要特性之一,反映了某生物種群在空間相對靜止時的分布狀況,目前對種群分布型及抽樣技術(shù)的研究報道較多[10-12],韭菜遲眼蕈蚊幼蟲在韭菜根部蛀食危害,活動范圍和空間狹窄,相對靜止,故其空間分布的研究更具實際意義。
盧巧英等[7]對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空間分布型作了分析,通過多種抽樣方法的分析,確認“Z”字形抽樣法較有代表性,可作為測報和防治的依據(jù)。本研究采用“Z”字形抽樣法,運用聚集度指標、Iwao m*-m回歸分析法和Taylor的冪指數(shù)等方法,分析確定在山東濱州地區(qū)韭菜遲眼蕈蚊幼蟲是呈聚集分布,這與盧巧英等[7]的分析結(jié)論一致。本試驗還對抽樣技術(shù)做了較深入研究,運用Iwao m*-m回歸分析法中的2個參數(shù)α和β值確定在不同精度下的理論抽樣數(shù)及序貫抽樣數(shù),對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的危害調(diào)查和蟲情測報及防治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騰玲,童賢明. 杭州市郊韭菜遲眼蕈蚊(韭蛆)的發(fā)生與防治[J].中國蔬菜,2000(6):39-40.
[2] 馮慧琴,鄭方強.韭蛆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研究[J].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87,18(1):71-80.
[3] 黨志紅.不同種植方式下韭菜遲眼蕈蚊發(fā)生危害規(guī)律的研究[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1,24(4):65-68.
[4] 羅萬春,慕衛(wèi),張新,等. 樂斯本防治韭蛆的田間藥效試驗[J].植保技術(shù)與推廣,1998,18(5):42-43.
[5] 宋建,鄭方強,李照會,等. 韭菜遲眼蕈蚊幼蟲消化系統(tǒng)的解剖學和組織學[J].華東昆蟲學報,2004,13(1):42-47.
[6] 梅增霞,吳青君,張友軍,等.韭菜遲眼蕈蚊在不同溫度下的實驗種群生命表[J].昆蟲學報,2004,47(2):219-222.
[7] 盧巧英,張文學,郭衛(wèi)龍,等.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田間分布型及抽樣技術(shù)研究初報[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06,15(2):75-77.
[8] 丁巖欽.昆蟲數(shù)學生態(tài)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9] 唐啟義,馮明光. 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實驗設計、統(tǒng)計分析及數(shù)據(jù)挖掘[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0] 張鋒,陳志杰,張淑蓮,等.柳厚壁葉蜂幼蟲空間格局及抽樣技術(shù)[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6,17(3):477-482.
[11] 孫紅霞,李強,張長波,等. 大棚草莓斜紋夜蛾的空間分布型[J].果樹學報,2007,24(5):663-668.
[12] 楊芳,賀達漢,張大治.甘草種子害蟲的幼蟲空間分布與抽樣技術(shù)研究[J]. 中國沙漠,2008,28(4):71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