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樟興
課堂提問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技能,其目的在于給學生提供一些探索、思考、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機會. 一節(jié)數(shù)學課的效率高低,往往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
有效提問忌諱的是為提問而提問,讓學生在一個個沒有思維價值的問號前疲于奔命,使課堂陷入冗雜繁復的“滿堂問”之中;有效提問忌諱的是面向少數(shù)學生的提問,使大多數(shù)學生不能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坐了“冷板凳”;有效提問更忌諱的是沒有把握恰當時機的提問,超前的提問很容易使學生的思維陷入一種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滯后的提問又會因缺少思維含量而顯得乏味.
有效提問倡導的是淺與深、近與遠的結合,即問題應該有趣味性、挑戰(zhàn)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點. 有效提問的目的是能較好地處理教與學兩者的關系,讓課堂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基于以上思考,結合筆者的實踐體會,下面就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提問談談本人的一點看法.
一、課始巧問直入境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適當?shù)剡M行反饋調整,教師少不了要提問. 對于導入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要能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或好奇心,讓學生有想去解決問題的欲望.
導入有時就是直接情景引入. 好奇心是對新、特、奇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對感知到的新信息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而產(chǎn)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 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利用這種心理,在情境引入時就可設置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提問. 在問題的啟發(fā)下學生就能自主的進行思考、探究,體現(xiàn)問題的價值.
某教師執(zhí)教一年級教學“連加”一課時,課件出示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圖. 在森林邊有一棵大樹,樹上有2只小鳥,樹下草地上有4只小鳥,樹頂上空還有3只小鳥. 此時教師把問題設計成:小朋友,圖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鳥?你是怎樣寫算式的?
這樣的問題直接抓住主題,避免了學生說一大堆還沒講到點子上的現(xiàn)象,也避免了“看圖說話”式的尷尬.
二、課中巧問促發(fā)展
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 新知是完成課堂教學的關鍵. 只有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其他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 ”因此,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地在練習中設置認知障礙,拓寬問題深度,激活學生的認知沖突,再次誘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盡量讓學生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中“跳一跳,摘果子”,形成主動探索問題的動力,進而鞏固所學的知識. 因而可在練習中多提一些思維性的問題或障礙性的問題,注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如操作完后看圖說一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些現(xiàn)象?”等思維性問題.
在教學“路程、時間與速度”時,學生已經(jīng)基本掌握其數(shù)量關系,這時教師可采用變換數(shù)據(jù)的方式來增加“障礙”. “一輛汽車3小時行了200千米. 照這樣計算,6小時能行多少千米?”學生按照行程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往往列式為200 ÷ 3 × 6,可200 ÷ 3有余數(shù),該怎么辦呢?迫使學生懷著好奇心和好勝心另辟蹊徑,變換思維方向. 以障促思,可促使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同時也對思維進行了訓練.
三、課終巧問求遷移
我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慣用“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方法造成懸念,以抓住讀者的心理,教師在結課時也可借用此法.
某老師在執(zhí)教“三角形的分類”時,課的最后如此設計:
(先出示一個銳角,再提供一條線. )
師提問:
(1)在角的一條邊上確定一個頂點,怎樣拉動這條線,可以分別得到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2)能拉出等邊三角形嗎?為什么?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等學了下節(jié)課“三角形的內角和”我們就很好解釋其中的原因了.
四、“靜”中巧問以求“動”
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碰到學生“坐而不思,氣氛沉悶”或“苦思冥想,噤若寒蟬”的現(xiàn)象,要改變這一狀況,提問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可以給學生搭建臺階,化難為易.
教師在執(zhí)教“比的應用”(北師大六上)時,在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學校把360本科技書分別放在上、中、下的書架上,上層的等于中層的,等于下層的,求下層書架上放多少本書.
此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都在苦思冥想,這時老師點撥提問:“這三層書架中每層的書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數(shù)是都相等嗎?為什么?這三層共有多少份?”
經(jīng)這樣一問,學生思路頓開:上層有4份,中層有5份,下層有6份,所以一共有15份. 下層占科技書總數(shù)的,也就是360本的. 這道難題就這樣被解決了.
可見教師的這一問正是問在了知識的關鍵處,指向十分清楚、明確,既疏導了學生思維的障礙,解決了疑難,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五、“動”中巧問以求“靜”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影響,注意力常受到不隨意注意的支配,加之他們喜歡探求新奇,在課堂學習中,有時候不能隨教師的教學思路學習,卻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知識上去,碰到“學生鬧而無序,氣氛過分活躍”的現(xiàn)象,這時我們可使用“巧”問來改變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