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群
習得作為二語習得的中心任務,長期以來受到中外學者的關注。詞匯的習得既包括詞匯知識的習得,又包括詞匯能力的習得。詞匯習得從知識的層面上講,包括語音形式、拼寫形式、語義、句法(搭配)和詞形變化(前綴、后綴)。從能力上講,它包括接受性能力和產(chǎn)出能力。
一、產(chǎn)出性詞匯研究的理論背景
在詞匯習得的研究過程中,借鑒語言接受性技能(聽、讀)與產(chǎn)出性技能(說、寫)的二分法觀點,人們把詞匯分為接受性詞匯(receptive vocabulary)和產(chǎn)出性詞匯(productive vocabulary)兩類。接受性詞匯是指用在聽、讀等接受性語言活動中能夠理解的詞匯,而產(chǎn)出性詞匯是指能在說和寫的活動中正確得體地使用的詞匯,其使用包括需要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達意義,并能激活與產(chǎn)出恰當?shù)目陬^或書面語詞形的過程(Naion,2001)。也有研究者(Meara,1990)采用積極詞匯和消極詞匯這兩個概念來看待二者之間的差別,認為它們分別表征了不同形式的聯(lián)想知識,并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激活。
隨著第二語言教學的發(fā)展,學習者產(chǎn)出語言的能力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無論是口頭交際還是書面表達,產(chǎn)出性詞匯都是至關重要的。產(chǎn)出性詞匯能力包括詞匯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產(chǎn)出性知識廣度的測量指標有詞匯的豐富性,即詞匯的分布或詞匯量大小,可用詞頻分析方法來統(tǒng)計及詞匯復雜性,即學習者使用高頻詞和低頻詞的程度。Laufer(1991)用四個標準來測量詞匯的豐富性,即Lexica Variation,Lexical Density,Lexical Originality和Lexical Sophistication;其中LV是指寫作語料中實詞與字數(shù)的比率,LD是指詞語使用的獨特性,LO是指詞語使用和選擇的低頻詞,罕見詞與整體字數(shù)的比,LS是指高級詞匯與總字數(shù)的比。
近十幾年來,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在詞匯知識廣度和深度,產(chǎn)出性詞匯能力的測量及測量工具的設計,以及產(chǎn)出性詞匯能力石化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對外語教材的編寫、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用,以及語言水平測試等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產(chǎn)出性詞匯的石化現(xiàn)象也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和廣大外語教育者從多個視角對產(chǎn)出性詞匯進行了有效探索,不僅深化了人們對產(chǎn)出性詞匯本身及其習得問題的認識,而且直接促進了二語詞匯教學與相關研究的開展。
二、產(chǎn)出性詞匯實證研究回顧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詞匯習得研究越來越受到習得研究與語言教學實踐的重視。研究者和廣大教育者從多個視角對這一課題進行了有效探討,不僅深化了人們對詞匯本身及其習得問題,而且直接促進了二語詞匯教學與相關研究的開展,然而,對已有二語詞匯習得研究所作的文獻展示,現(xiàn)階段研究主要是圍繞學習者接受性詞匯問題展開的;相比之下,對產(chǎn)出性詞匯習得的關注少得多,許多相關問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在有限的研究里,學者們圍繞產(chǎn)出性詞匯的習得與發(fā)展也進行了多個方面的積極探索,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chǎn)出性詞匯研究的指標
定量詞匯研究使用最廣泛的指標是詞標(wordtokens)和詞類(wordtypes)。Lafer & Nation(1995)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產(chǎn)出性詞匯豐富度做調查,研究學習者的詞匯豐富度以檢驗詞匯增長與詞匯使用之間的關系,提出詞頻概貌是測試詞匯豐富的可靠工具。Laufer(l995)提到對自由作文詞匯豐富性的四條檢驗標準:詞匯獨創(chuàng)性、詞匯密度、詞匯復雜性、詞匯變化。他們可從不同方面解釋詞匯的豐富性。詞標是指行文篇章中所有的詞匯。這個指標勾勒篇章的長度。詞類大約相當于字典中的詞條,也就是篇章中的不同詞匯。它能反映篇章的難度。如一篇章中出現(xiàn)的“do”,“did”,“does”,“done”可計作一個詞類。詞頻概貌:確定每個詞項的詞域。例如由100個詞組成的文章,其中85個詞屬于第一個1000高頻訶范疇。詞匯變體是從產(chǎn)出性詞匯的廣度上來解釋產(chǎn)出性詞匯的豐富度的,是以篇章的詞類指標比率來確定的,即篇章中所有詞匯和不同詞匯之比。這個指標檢驗學習者是如何使用他所掌握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交際意圖的,掌握詞匯范圍廣的學習者會盡量使用不同的詞匯,如用同義詞、下義詞或其他關聯(lián)詞來避免重復完成語法準確語義連貫的表達。詞匯密度從信息承載量方面解釋產(chǎn)出性詞匯的豐富度,是指篇章中實詞所占的百分比。有研究者認為實詞比虛詞傳達的信息要多,實詞用于傳達信息,虛詞為語法和文本的連接服務。因此,篇章中的實詞越多,篇章的密度越大,其傳遞的信息也越多。詞匯獨創(chuàng)性以一個學習者產(chǎn)出詞匯的個人特征反映產(chǎn)出性詞匯的豐富度,用于衡量作者所偏愛使用的單詞比例,對于同一個主題,高水平寫作者會比低水平的寫作者更多使用與眾不同的詞匯以展示生動性與獨創(chuàng)性。這項指標可以測出個人詞匯能力與群體詞匯能力的數(shù)目。詞匯的復雜度以學習者的詞匯量來反映產(chǎn)出性詞匯的豐富度,這個量體現(xiàn)在作者所使用的高級詞匯或低頻詞匯的比例上,因為高水平寫作者與低水平的寫作者都能使用高頻詞,所以高頻詞匯量無法區(qū)分不同的產(chǎn)出性詞匯水平。
(二)產(chǎn)出性詞匯的測試方法
1.基于測試的方法
聽寫法測試者朗讀或使用預制的音像資料對受試者進行測試。受試者被要求寫下聽到的詞,以正確拼寫出的詞的數(shù)目來確定受試者的詞匯量。聽寫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同時測試識別型詞匯量和產(chǎn)出性詞匯量。如果受試者聽到一個詞,并正確地記錄來,我們就假定他認識這個詞并且會拼寫。但這種方法無法得知學習者能否在語境中正確地使用。C-Test法中C-test就是把一段文章中的某些句子,每隔一個詞,刪除一個詞匯的后半部分,讓受試者補上被刪除的部分。但有研究表明,這個測試測試的是受試者的多種語言能力,甚至是智力,用于詞匯測試并不是一個好的形式,但是它的成績與受試者的多項選擇詞匯測試的成績的相關性高于多項選擇閱讀理解和聽力測試。所以C-test只能部分地測試復用詞匯量。噴涌測試法在測試產(chǎn)出詞匯上似乎有了更具吸引力的調整。測試給出首字母,要求受試者寫出能想到的盡可能多的詞匯,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大量的后續(xù)工作解決評分標準的可信度問題。
造句法要求受試者用測試詞匯造出正確的英語句子,是國內(nèi)英語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測試受試者的詞匯掌握的深度。但是它的缺點也很明顯:(1)效率低,測試一個詞所花費的時間遠遠大于其他幾種方法,所以每次測試的詞數(shù)目不能很大。(2)只適合于測試一定語法類型的詞匯,如動詞。有些類詞匯,如名詞,則很難使用此法,因為,有一定英語知識的人,只要知道一個詞是名詞,不管認識與否,都可以造出正確的句子。由于以上兩個缺點,造句法不適合用于隨機抽樣的詞匯樣本的測試。
翻譯法進行詞匯測試可以有很多種形式:詞匯的翻譯,句子的翻譯甚至短文的翻譯,包括從母語到外語的翻譯。翻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測試復用詞匯量,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如使用母語到外語的翻譯,受試者可能不使用測試者想測試的詞匯來翻譯,而且翻譯不僅需要語言知識和能力,而且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所以翻譯不單是反映一個人的語言能力,還有其他能力,用它來測試語言并不合適。相關詞匯和搭配知識測試法同時呈現(xiàn)給受試刺激詞和八個其他詞,以此測試受試識別詞匯網(wǎng)絡系統(tǒng)各元素的能力(Read,1993),但問題在于很難判斷所做選擇是基于真正懂得一個詞還是僅憑猜想(Nation,2001)。
2.基于文本的方法
在國外已經(jīng)有一些學者在研究如何用寫作和面試來反映受試者的產(chǎn)出性詞匯量,并且總結出了一些方法。一般來說,寫作比面試在測試詞匯方面更具有可操作性。Laufe(1994)提到對自由作文詞匯豐富性的四條檢驗標準:詞匯獨創(chuàng)性詞匯密度,詞匯復雜性,詞匯變化。Laufer & Nation(1995)提出詞頻概貌設計了一套名為“Lexical Frequency Profile”的軟件,用以統(tǒng)計詞頻表中各個級別上的詞在被試的書面或者口頭表達中所占的比例,從而反映被試的產(chǎn)出性詞匯知識的水平??梢苑治霰辉嚨臅婊蚩谡Z語篇,按高頻詞、次高頻詞和低頻詞把所使用的詞匯分類。被試的低頻詞百分數(shù)越大,產(chǎn)出性詞匯量就越大。整個統(tǒng)計工作是通過電腦軟件進行的,它可以找出使用頻率最高的1000單詞,即第一類1,000高頻詞,頻率第二高的1000單詞,即第二類1,000高頻詞、學術詞匯和以上范圍外的詞匯。這一軟件具有較好的測試信度與效度,并有較強的可操作性。Laufer(1994)認為,詞匯變體能夠影響篇章的難易程度。方法是計算詞匯/總詞數(shù),即作文中出現(xiàn)的各不相同的詞匯總數(shù)除作文的總字(詞)數(shù)=TTR。一個受試者寫了一篇300字的文章,文章中出現(xiàn)各不相同的200,那么,TFR=200/300=2/3。很顯然,這個比例越大,反映出受試者的產(chǎn)出性詞匯量越大。但是,如果文章很長,這個比例就要變小,而且寫作的題目對每一個受試人可能難易程度會不一樣,題目對于受試者來說應該是熟悉的,有內(nèi)容可寫的。
(三)產(chǎn)出性詞匯與英語寫作質量的關系
1.詞匯的密度和二語寫作質量的關系
Nihanani(1981)研究得出學習二語的大學生的課外作文的詞匯的密度和英語寫作質量無顯著相關性。Linnarud(1986)發(fā)現(xiàn)操母語者的作文的詞匯密度(0.44)略高于二語學習者(0.42),只是有一個傾向性的相關性水平(p<0.07),但兩組被試作文的詞匯密度和英語寫作成績無顯著相關性。Hyltenstam(1988)指出寫作詞匯的密度可能不是測量寫作質量的最佳方法,因為有時擁有很少詞匯量的文章可能會獲得很高詞匯密度的分值。
2.詞匯的復雜性和二語寫作質量的關系
國內(nèi)與國外分別有兩個相關的研究,Linnaru(1986)將復雜詞匯界定為瑞典教育體系中9年級以上的水平,他發(fā)現(xiàn)詞匯的復雜性和英語寫作質量之間只有很小的相關性。劉東虹(2004)用詞頻概貌來衡量詞匯的復雜性,他將復雜詞匯界定為學術詞匯詞表范圍外的詞匯,結果發(fā)現(xiàn)寫作高分組與低分組在運用復雜詞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3.詞匯的獨特性和二語寫作質量的關系
詞匯獨創(chuàng)性用于衡量作者所偏愛使用的單詞比例;Lirlnarud(1986)是唯一做過這方面研究的人,她在比較瑞典語學習者與本族語學習者作文時發(fā)現(xiàn),二語學習者的產(chǎn)出性詞匯缺乏獨特性,詞匯的獨特性和寫作質量的相關值為0.45。
4.產(chǎn)出性詞匯能力與語言綜合能力的關系
馬廣惠(2004)研究影響大學英語四級測試水平的因素,做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基礎使用詞匯首先進入方程,可以解釋英語四級英語測試水平31.63%的變異,并且使用能力變量對四級測試水平有相當重要的預測力,基礎使用詞匯和使用語篇這兩個變量的相對預測力高于基礎領會詞匯。由于英語使用能力的要求比領會能力高,因此英語的使用能力能夠更好地預測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也就是說,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越高,對語言運用越熟練,語言水平就越高。
三、研究的不足之處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英語學習者產(chǎn)出性詞匯的習得與發(fā)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獲得了系列富有價值的成果。盡管國內(nèi)外的這些研究為后續(xù)提供了深厚的基礎,但是研究在樣本的規(guī)模、實驗的內(nèi)容、測試方法、測試時間的跨度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過去研究的受試者多為國外學生或某大學英語專業(yè)的在校生,學者們對高中生的產(chǎn)生性詞匯的發(fā)展研究并不多見,中學生這個為數(shù)眾多的群體卻少有人關注。因此過去研究結果的廣泛性或普遍性尚需更大樣本的檢驗。
其次,過去研究測試的某些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個人的表達詞匯,無法得知學習者能否在語境中正確地使用如聽寫法、C-Test法。相關詞匯和搭配知識測試法很難判斷所做選擇是基于真正懂得一個詞還是僅憑猜想Lex30檢測法的反應詞的統(tǒng)計歸類很困難。
最后,多數(shù)的研究所采用的調查方法是共時的橫斷研究法,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不一定完全代表個人詞匯知識發(fā)展的過程,不能精確地描述詞匯知識發(fā)展的路徑,揭示詞匯知識發(fā)展的特點。研究結果具有普遍意義,還有待于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實證研究的驗證和縱向的歷時調查的驗證。
參考文獻:
[1]Nation,IS.P.Learning Vocabulary in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Meara,P.the bilingual lexicon and the teaching of vocabulary[M].the bilinguallexicon.Amsterdam:Benjamins,1993.
[3]Laufer,B.The development of L2 lexis in the expressionof advanced language learner[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5:440-448.
[4]Laufer,B.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Same or different[J].Applied Linguistics,1998,19:256-271.
[5]劉東虹.寫作策略與產(chǎn)出性詞匯量對寫作質量的影響「J].現(xiàn)代外語,2004(8).
[6]馬廣惠.影響大學英語四級測試水平的因素研究「J].洛陽工學院學報,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