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明代著名散文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歷來被作為散文名篇選入課本中,但對它的解讀一直存在一個誤區(qū)。將作者所寫文章與家國大義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中國意識形態(tài)主導(dǎo)下的一種審美習(xí)慣,借文章的各種附加值來提升文章的意義,似乎已經(jīng)成了中國閱讀界的一個慣例。而微言大義,按圖索驥的分析方法,讓中國文學(xué)的審美行為變得“不可承受之重”。對于文學(xué)作品來說,美的價值應(yīng)當不低于思想的份量,這是文學(xué)獨立于世的基本依據(jù)。張岱當時所開創(chuàng)的小品寫作風格,直接影響了現(xiàn)代散文中的小品寫作,現(xiàn)代小品中講究的自我與性靈的人格修養(yǎng),追求的閑談與閑適的文章品格,以及幽默的藝術(shù),基本上都是張岱時代的延續(xù)。從文體發(fā)展的角度認識張岱的散文,我們會意識到他對中國散文創(chuàng)作發(fā)展帶來的極大貢獻。
關(guān)鍵詞:張岱 孤標傲世 審美意義 自我性靈
中國文學(xué)中的一個傳統(tǒng),就是喜歡對優(yōu)美的文字附加上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唯其如此,方顯出文字的力度和深度。不然,就有流于清淺之嫌,仿佛美不可以作為文學(xué)追求的唯一目的。所以在欣賞和議論一篇文學(xué)作品時,常常追根溯源,從作者的出身,作者所處的年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等諸多方面去研討其深藏的內(nèi)蘊。即所謂“知人論世”,這已經(jīng)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xué)批評中的一種模式。
“文如其人”,固然有一定的依據(jù)和道理,但將作者所寫的每一篇文章,都穿鑿附會地發(fā)掘出宏大意義。每個人的性情,也一定與家國大義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未免有些牽強,甚而影響到我們對一篇美文的欣賞。長久以來,對作為一篇課文的明張岱所著《湖心亭看雪》一文的解讀,我認為,就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qū)。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是公認的明代著名散文大家。世家出身的優(yōu)越的身家背景讓他在年輕時有條件過著富家子弟的生活,可以游山玩水閱歷廣泛,又涉獵詩書茶藝無所不通,為后來的散文寫作奠定了基礎(chǔ)。明亡之后,抗清不舉,張岱也曾經(jīng)以“披發(fā)入山”行為表示自己的民族氣節(jié)。在慢慢接受了去國不再的現(xiàn)實后,他冷靜下來,在《陶庵夢憶序》中,用形象的文字描繪了自己當年狀貌以及心理的覺醒。他說自己當年披發(fā)入山的情形,“駴駴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作自挽詩,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妝點語也?!盵1]當年決心不可謂不大,然終于明白過來,有些氣節(jié)之說,更是后人為滿足一已私欲的粉飾。正視自己處境之后的張岱,變得心智清明?;貞浽?jīng)有過的繁華人生,檢視目下的情境,他不是絕望,而是更加清醒。人生不過如夢,應(yīng)該以更平和的心態(tài)學(xué)會珍惜和欣賞,用局外人的眼光去回憶曾經(jīng)有過的生活,更多了一份淡然和悠遠。他后來專心著作,成就了一位明末清初的大散文家,其小品文聲譽極高。往昔流連其中的江南山水風光,風俗民習(xí),繁華的生活等,在追憶之間,就有了耐人回味的意蘊。因為是懷舊,而所謂“舊時”也恰是已去的明代,所以他的懷舊就被解釋為對舊朝的懷戀,進一步演變?yōu)椤肮蕠鴿鉂獾乃寄钪椤?,這就有了意識形態(tài)的味道。文章就不止于“小我”的個人抒情,而是“大我”的家國憂思了。這也成了以往人們解讀《湖心亭看雪》時先入為主的出發(fā)點。
張岱曾寓居杭州,對杭州的景物及四時風情非常熟悉。以西湖為背景的散文也有幾篇,與《湖心亭看雪》齊名的還有《西湖七月半》等。七月半游西湖,是當時杭州人的一個風俗。張岱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很有諷刺意味的現(xiàn)象,看看景之人,遠比看景有意思的多。他用清醒的眼光看看七月半之人,用諷刺的語調(diào)描繪了游客中被他分為五大類的各色人等,文字簡潔生動,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了湖光山色,舟車燈火,人物情態(tài),無不有聲有色,讓人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之感。
如果將《西湖七月半》與《湖心亭看雪》在張岱的散文中從互文的角度進行欣賞,就可以發(fā)現(xiàn)《湖心亭看雪》其實與《西湖七月半》一樣,也是作家對西湖一景的欣賞和描繪,只不過是一個寫鬧,一個寫靜,而鬧與靜之間,作家想要突出表達的,是他對一種人生境界的贊揚和追求,對一種人的品格的標榜和自賞。與愛國無關(guān),與悼明也無關(guān)。
全篇《湖心亭看雪》,僅有短短不到二百字的篇幅。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2]
文章上半寫景,下半寫人。寫雪后之靜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并沒有創(chuàng)新之意,因唐詩中早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之語。真正決定了這篇小品藝術(shù)價值的,其實就是后面幾句靜中之物的描寫。對雪后西湖景物的文字描繪,收到的卻是中國山水畫的效果。“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蓖鹑玟伨土艘环┌椎纳虾眯垼蟮摹昂嫌白印睌?shù)句,勾勒畫中景物,同時繪畫者形象如在目前,“長堤一痕”,繪畫者屏息寧神,筆尖輕中有力,在宣紙上刻下細細的一道墨痕?!昂耐ひ稽c”,則是繪畫者抬起身來,端詳許久,而后果斷地畫紙上重重放筆,輕輕一轉(zhuǎn),一點墨跡演繹出一座小亭。再后的運筆就放松多了,隨意畫出一芥扁舟,剩余的筆墨輕點幾下,是所謂“舟中人兩三粒而已?!?/p>
古人評王維的詩,盛贊其中妙就妙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逼鋵崱逗耐た囱芬彩敲谰兔涝?,文中有畫。與王維不同的是,王維的詩中有畫意,而張岱的散文中還有畫筆?!昂邸薄包c”“芥”“?!钡攘吭~的使用,不僅僅為文章增添了形象感,更增強了動感。這是張岱這篇散文中最值得稱道的地方,他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文字精致的魅力,向我們證明,用樸素自然的文字也能營造出詩情畫意的美學(xué)效果。
下半對人的描寫,其實未脫張岱散文創(chuàng)作的窠臼。張岱在包括《西湖七月半》等多篇散文中,都在著力宣揚和肯定著一種精神品味和人格魅力。這就是孤芳自賞,卓然獨立,自視甚高而又渴求知己。在《西湖七月半》中,他描繪了第五類人的情趣格調(diào)與眾不同,與凡夫俗子不可同日而語,在紛亂俗世中,自能領(lǐng)略天地之妙,盡享清詩雅韻之美。同是“竹肉相發(fā)”,在俗人,不過是裝點門面之惡俗之舉;在遺世高人,則是同氣相求知音共賞的名士之風。清高遺世,名士風流,其實是張岱一直追求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品味,以此來解讀《湖心亭看雪》的下半,就不難理解文中所說之情。一直以孤標傲世自居的張岱,忽然發(fā)現(xiàn)他的特異之舉原來卻不乏同好,已有兩人先他于湖心亭中,煮酒相對。引為知己之余,也令張岱自慚弗如。所以結(jié)尾引舟子“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之語,于貶中寓褒意,作者得意與自賞之狀也躍然紙上。
歷來對《湖心亭看雪》的贊揚,除了對其文章寫法,更因其開篇有時間說明“崇禎五年十二月”,所以被人評為“懷戀舊朝”,說明張岱無時不心存抗清復(fù)明的愛國大義。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一下子被提高了,文章的力量也就被加強了,文章的價值也就突顯了。借文章的各種附加值來提升文章的意義,似乎已經(jīng)成了中國閱讀界的一個慣例。而微言大義,按圖索驥的分析方法,讓中國文學(xué)的審美行為變得“不可承受之重”,讓愉快的閱讀變成思想的苦行。試問如果張岱不標明是“崇禎五年十二月”更應(yīng)以何時間標出呢?畢竟古時不似現(xiàn)代,大陸臺灣對立之日,尚有公歷及民國之區(qū)別可以選擇。
一篇好文章的構(gòu)成,完全可以有審美意義與思想價值兩個方面,甚至更多的考量因素。但只具有其中一項,也不失為一篇好文章。何況對于文學(xué)作品來說,美的價值應(yīng)當不低于思想的份量,這是文學(xué)獨立于世的基本依據(jù)。張岱說到底,是中國明清時代的一個優(yōu)秀文人,他的人格追求,也沒有超出中國歷史上名士之風。所謂孤芳自賞,桀驁不馴等等,并且以自己的價值標準看待世俗中人,品評時多了點刻薄少了些寬容。張岱行文,優(yōu)越感昭然可見,但許多點評文章卻說其于文中因獨自賞雪,流露出“淡淡哀愁”,“有力地抒發(fā)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绷钊朔艘乃肌R酝鶎Α逗耐た囱芬晃牡姆治?,有過多的意識形態(tài)的解析,我認為,會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文章本身的審美價值。當然較之再前,我們還是可以認識到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已經(jīng)消弱了很多,《歷代文選》[3]曾經(jīng)是最有權(quán)威的一個散文選本,所選文章,直到今天,依然難有超越者。但是在介紹到所選散文及作者時,無不加上批評之語,認為張岱散文中所追求的情趣,都有“封建社會”的遺韻。當下的我們不再會用社會和階級的區(qū)別去評價一篇作品了,但一定要加上高尚情操,其實也是異曲同工之舉。
中國散文發(fā)展到明清時代,較之此前有了很大變化。明清散文讓散文更加平易近人,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不那么“意識形態(tài)”化了,不那么“宏大敘事”了,今人認為散文所獨具的題材的日?;蛷V泛化,表達的自由性和平易性等散文特性,基本上是在明清時代被奠定。這無疑與張岱等明清時代有代表性的散文家的追求有關(guān)。明清時代的散文特點,使得人們稱呼起明清散文時,多喜用“小品”一詞,將明清散文與有黃鐘大呂風格的先秦兩漢散文及唐宋古文加以區(qū)別。張岱當時所開創(chuàng)的這種小品寫作風格,直接影響了現(xiàn)代散文中的小品寫作,現(xiàn)代小品中講究的自我與性靈的人格修養(yǎng),追求的閑談與閑適的文章品格,以及幽默的藝術(shù),基本上都是張岱時代的延續(xù)。從這個文體發(fā)展的角度認識張岱的散文,我們會意識到他對中國散文創(chuàng)作發(fā)展帶來的極大貢獻。
參考文獻:
[1][2]《陶庵夢憶》,張岱,《美化文學(xué)名著叢刊》朱劍芒編,上海書店,1982年印行。
[3]《歷代文選》,馮其庸等,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孫蘇,浙江傳媒學(xué)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