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
【摘要】市場邏輯下,少數(shù)媒體很容易媚俗化、娛樂化,為了利益不顧客觀、專業(yè)。在這種邏輯的影響下,新聞倫理受到了怎樣的影響,本文以發(fā)生在深圳市的“楊武”事件為例試分析之。
【關鍵詞】市場邏輯新聞倫理“楊武事件”
一、事件回顧
去年10月22日,深圳市寶安區(qū)西鄉(xiāng)街道,深圳聯(lián)防隊員楊喜利手持鋼管闖進王娟家中,從一開始的辱罵,到對其進行長達一個小時地毒打和強奸。她的丈夫楊武則躲在幾米外,沉默不語,眼睜睜看著此事的發(fā)生,后悄悄報警。事后,楊喜利家屬威脅楊武要求其撤訴,楊武受訪自稱很窩囊。
11月8號此事受到強烈關注,楊武、楊利喜兩家人陷入輿論漩渦,被曝光在媒體的鏡頭之中。最先報道此事的是《南方都市報》,報道以《妻子遭聯(lián)防隊員毒打強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時》為題,進行了一個版面的報道。據(jù)悉,為了報道該新聞,多家媒體記者找到楊武家,用攝像機、相機、話筒和錄音筆將楊武及王娟團團圍住,反復地逼問事件的經(jīng)過,一擁而上的媒體找上門,一直逼問到王娟用被子捂住臉,楊武痛哭流涕地下跪哀求。
11月9日的《江淮晨報》對此事整版報道,更配上報道標題《“我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是的,你還好意思說!》。另外,網(wǎng)絡瘋傳的一張照片,孱弱的妻子身穿棉睡衣蜷縮在床頭,全身緊緊抓著被子蓋住了全身,床前頭是各地媒體的話筒,南方電視、廣東衛(wèi)視“今日關注”欄目等標識清晰可見。這一連串的舉動,被網(wǎng)民稱為第二次傷害,媒體的“長槍短炮”成了攻擊人的利器,被采訪者再次成了受害者,被冠以“最窩囊”、“最沒用、最軟弱的男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評論道:“有一種現(xiàn)場,呈現(xiàn)的不是專業(yè)性,而是無德、無知、利益至上?!?/p>
這樣一種一哄而上,用別人的痛苦作為新聞炒作點的行為被人詬病,但這種煽情化、標簽化的風格卻是吸引人眼球的籌碼,在這種冷漠、功利的市場邏輯下,應怎樣遵守新聞倫理是個重要的問題。
二、新聞倫理
新聞倫理,是指媒體及媒體工作者出于自律,而訂立的成文或不成文規(guī)范;具非官方和非法律性質(zhì),是非強迫性的,求諸從業(yè)人員高度的道德感和責任心。媒體缺乏良好的倫理關系和道德氛圍,最終將喪失公信力和獨立性,甚至會使媒體陷入各種矛盾沖突之中。我國的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規(guī)定:“維護采訪報道對象的合法權(quán)益,尊重采訪報道對象的正當要求,不揭個人隱私,不誹謗他人?!?/p>
但現(xiàn)如今媒體受市場化沖擊嚴重,太多時候都被市場邏輯所牽引。那么,市場邏輯是一種什么樣的邏輯?
在市場邏輯下,媒介成為企業(yè),受眾成為媒介產(chǎn)品的消費者,新聞成為商品,媒介新聞生產(chǎn)必須遵循市場交換的規(guī)律,根據(jù)消費者的需求并考慮投入與產(chǎn)出的比例來進行。另外,市場導向下的媒體在從事新聞生產(chǎn)時,會致力于提供成本最低、受眾最廣的內(nèi)容組合,為廣告商獲取其最感興趣的消費者,并最終保護贊助者和投資者的利益。從這一角度來看,其影響是積極的。①
但在從事新聞生產(chǎn)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其新聞報道內(nèi)容有可能趨向呈現(xiàn)以下三種形式:娛樂化、通俗化:媒體內(nèi)容同質(zhì)化現(xiàn)象;例行事件報道取向:新聞報道內(nèi)容膚淺化;淪為商業(yè)宣傳工具,假新聞之名,行商業(yè)促銷之實。
由此我們也能窺見在市場邏輯下,媒體很容易傾向媚俗化、娛樂化,為了利益不顧客觀、專業(yè),在市場邏輯下,新聞報道成了一般商品,服務于媒介自身的商業(yè)利益,以謀利為出發(fā)點。
那么在這種市場邏輯的影響下,新聞倫理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首先是失真,同時夸大事實,無視公民或組織的名譽權(quán)和隱私權(quán)。在對楊武進行采訪時,我們看到記者成群地涌入其家中,到最后楊武哭訴懇請記者離開。柴靜在博客里發(fā)文說:“他們夫婦來自農(nóng)村,可能不知道媒體強行進入私宅涉嫌違法,不知道報道中對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須給予隱私保護,避免二次傷害的新聞倫理”。
其次是新聞有娛樂化、庸俗化的趨勢。有些媒體對楊武妻子被強奸一事進行了詳細描述,有煽情、奪取眼球的成分。多家報紙和網(wǎng)站不僅熱衷于“還原”案件全過程,且公然刊登“組圖”,展示當事人的慘狀。
當此事發(fā)生時,媒體像一群興奮得孩子,捕風捉影的進行大肆報道,全然忽視了案件中的其它細節(jié),后來了解到楊武之前就被楊利喜欺負、打罵,但也沒人去詢問這其中的原因,沒人去了解到底為什么楊武從來不敢聲張,為什么不敢反抗,而是直接給其扣上了最窩囊的名號。
同樣,新聞傳播者在議題設置,引發(fā)、引導輿論的同時,與獨立審判和司法公正之間存在著很多潛在的沖突。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的時候,習慣性地給新聞當事人貼標簽,楊利喜被貼上了“聯(lián)防隊”公職人員的標號,楊武則被貼上了“世上最窩囊丈夫”的稱號,媒體習慣性地偏向弱者,也會讓輿論呈現(xiàn)一邊倒的局面,使得案件在還未偵查清楚時,就已經(jīng)有了輿論審判這一結(jié)果。
媒體不是法庭,不能用審判的語言報道新聞。新聞只是事實的客觀呈現(xiàn),縱然媒體從業(yè)者心里怒火萬丈,但在采訪報道的時候,不能忘記自己的職業(yè)和身份。
1、真實、獨立、客觀
作為一名新聞從業(yè)人員,應該具備追求新聞真實性的素質(zhì)。越來越多的現(xiàn)象表明,新聞報道往往與真實性背道而馳,新聞失真已然成為一種慣性常態(tài)。新聞的第一要素即為真實,新聞從業(yè)人員在報道時,應遵循客觀報道的原則,將客觀報道作為一種新聞理念和職業(yè)精神。如何真正做到客觀報道?作為記者,在報道中應堅持事實第一,將事實與意見分離;作為一個成熟的媒體,應不依附某些商業(yè)團體,不維護某些商業(yè)利益,不畏懼報道真相而帶來的威脅與壓力。在客觀報道原則被世界新聞屆普遍認同的今天,新聞從業(yè)人員更應該時刻以客觀、真實的態(tài)度來要求自己。
2、明晰法律界限,保護被采訪者
新聞媒體的傳播是一種公共行為,不管在任何國家和地區(qū),都必須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明細道德法律界限,這也是媒體生存的基礎和必須遵守的準則。新聞報道必須是基于事實的報道,新聞機構(gòu)要加強對信息來源真實性的辨析力度,把虛假新聞控制在源頭,并加大對虛假新聞的懲罰力度。對于報道的新聞,要讓公眾盡可能的知曉更加接近事實的真像,而不是作為攻擊的工具甚至是武器。作為采訪者,要采取各種措施,在基于事實報道的基礎之上,強力保護被報道者的權(quán)益,更要避免新聞報道在揭露事實時傷及無辜。
3、尊重人格尊嚴
人格尊嚴,首當其沖的必須具備一個“人”所應當擁有的最基本的社會地位,包括其他社會人給予的最起碼的尊重。然而弱勢群體往往因為在社會地位和社會資源的占有上均處于不利地位,因而相比強勢群體來說,人格尊嚴受到侵犯的可能性也更高。
面對新聞報道對弱勢群體人格尊嚴侵害的事情比比皆是,然后在實際生活中卻往往容易被人所忽視,甚至是熟視無睹。所以,在新聞采訪、新聞報道中尊重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是目前新聞界必須面對的一個嚴肅問題。
4、尊重個人隱私
隱私權(quán)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權(quán)利。最近幾年,由于媒體之間競爭日益激烈, 新聞傳播者為贏得受眾和市場,常常無視漠視新聞倫理,一味地追求新聞傳播效果而造成新聞道德行為失范,嚴重損害了公民,特別是弱勢人群的隱私權(quán)。
在“楊武事件”中我們就看到,痛哭流涕的楊武,還有隨意被闖入的民宅,以及在妻子絕望嚎啕大哭時記者仍然不停地責問,一陣狂拍,這些都是對于他們隱私的暴力窺探。
新聞從業(yè)者應該牢記職業(yè)道德操守,其中之一即是在新聞采訪、報道中,尊重受訪者的隱私權(quán)。在實際情況中,一些記者以保障讀者知情權(quán)的名義,在未征得采訪對象同意的前提下,擅自公布受訪者的信息,嚴重侵害了受訪者的隱私權(quán)。權(quán)責相當,作為讀者來說,知情權(quán)僅僅是一種相對的權(quán)利,必須在受訪者同意公開的前提下,而不能凌駕于當事人的隱私權(quán)之上。
結(jié)語
楊武因為沒能阻止事情的發(fā)生,自責是“最窩囊丈夫“,經(jīng)過媒體放大,幾乎大半個中國都知道了這個人,“無能”“軟弱”“窩囊廢”……楊武不僅要承受良心的折磨,還要應對形形色色的人對他的道德審問,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被指責、壓力折磨的縮成一團的人,沒有尊嚴,只有侮辱。而可憐的王娟甚至還被逼問感受,這不但直接往受害者傷口上撒鹽,還使被害人一遍遍記起那段屈辱的經(jīng)歷。
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部主任許文廣微博中說到,“楊武事件”中,令人震驚的不僅是施暴者的暴力,還有媒體暴力:無視個人尊嚴和隱私,對施暴過程進行細致入微的描述,對受害方冠以“最怯懦丈夫”的武斷判斷,闖入他人家中將鏡頭強行對準一個精神瀕于崩潰的婦女,正是那些司空見慣的,在欲望驅(qū)使下喪失底線的行為。
媒體在報道此事件中的表現(xiàn)足以讓人警醒和反思。記者是一個職業(yè),但更重要的首先是一個有良知的個體,所以,在采寫新聞時更應該堅持專業(yè)操守,更加客觀、專業(yè)?!?/p>
參考文獻
①田秋生:《市場化生存的黨報新聞生產(chǎn)——〈廣州日報〉個案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作者: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