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勤
【摘要】分析了《廊橋遺夢》中文中主人公的特質(zhì)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并通過文本反映婦女與現(xiàn)代社會的關(guān)系,愛情的自由與婚姻的義務(wù)的沖突。
【關(guān)鍵詞】《廊橋遺夢》經(jīng)典意象暢銷書
一、《廊橋遺夢》簡介
《廊橋遺夢》與美國社會上的重大議題或是歷史事件并沒有深刻的關(guān)系。若一定要給《廊橋遺夢》加上標簽,暢銷書似乎最為恰當(dāng)。這部小說雖然是美國人的作品,卻在全球范圍內(nèi)引發(fā)了共鳴,這說明它揭示的情感是在人類社會中相通的,體現(xiàn)了人類共享的文化。
《廊橋遺夢》描述了生活在愛荷華一個小鎮(zhèn)的農(nóng)婦弗郎西斯卡·約翰遜與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羅伯特·金凱的相遇,相愛,分離。這是一段為期四天的婚外情。1965年的8月,出外執(zhí)行攝影任務(wù)的羅伯特·金凱在愛荷華州的一個小鎮(zhèn)途中迷路,問路的時候,他遇見了農(nóng)夫的妻子弗郎西斯卡·約翰遜。他們?yōu)閷Ψ街裕谙嗑鄣乃奶熘邢硎苤鴲矍榈哪Я?。臨別時,羅伯特希望弗郎西斯卡與他一道游歷世界,離開她的家庭,但內(nèi)心極為掙扎的弗郎西斯卡最終為了家庭與子女留在了原地。直到兩人死去時,他們的骨灰被撒在兩人愛情的見證地廊橋之下,他們才真正永遠的在一起了。
這是一個被作家用“真實性”、“悲劇性”和“死亡”包裝過的浪漫的愛情故事。作者描述出了兩個個性豐滿的角色,小心翼翼的處理使得婚外情這個敏感的話題變得浪漫,也讓這段不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愛情展現(xiàn)出了美麗、堅貞、永恒、理智以及奉獻的一面。
正是《廊橋遺夢》當(dāng)年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創(chuàng)造的銷售神話,奠定了它在美國通俗文學(xué)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該書發(fā)行之際在各大美國國內(nèi)暢銷圖書榜單登頂,更是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單上停留了三年之久。在歐洲、日本等國家都是紅極一時的暢銷書。該書被譯為幾十種語言,在全球范圍內(nèi)銷售超過1200萬冊。
二、《廊橋遺夢》中的經(jīng)典意象
小說的作者在描述故事的主人公時,采用了許多不同的意象,例如用瀕臨滅絕的雄性動物,吉普賽人,最后一個牛仔來形容羅伯特·金凱;用意大利女人,女教師和農(nóng)夫的妻子來形容弗郎西斯卡·約翰遜;其中也不乏形容女主人公棲身的小鎮(zhèn)與她善良卻缺乏情趣的丈夫的意象,肉食者,安靜、沉穩(wěn)。每個意象都包含了很豐富的內(nèi)容,一個個簡單的詞語卻描繪出了一幅幅豐滿的畫面。
1、最后的牛仔:羅伯特·金凱
作者在本書開始部分敘述到,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由弗郎西斯卡的子女提供,作者從他們那里得到了盡可能詳細的關(guān)于弗朗西斯卡的資料。然而對于羅伯特·金凱,不光弗郎西斯卡的子女只能從母親留下的資料里了解到一些片段,對于羅伯特·金凱其人的調(diào)查也進行得不盡人意,他在離開弗郎西斯卡以后的行蹤鮮有人知,幾乎難以考察。但作者仍然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羅伯特,甚至比對弗郎西斯卡的描述還要多。
書中有大段的關(guān)于羅伯特獨自一人時的描述,他如何一個人安排自己的旅途,如何拍攝(關(guān)于拍攝的細節(jié)都是非常專業(yè)的),這是無法從弗郎西斯卡留下的資料里得出的。為了描述羅伯特的一次橫穿美國北部的旅行,作者以弗郎西斯卡日記中的片段和他本人給一個雜志編輯的親筆短箋為線索,沿著他認為是羅伯特1965年8月從貝靈漢到麥迪遜縣的路線做了一次旅行。在行程終了時,作者表示感覺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變成了羅伯特·金凱。考慮到作者本身兼具作家、攝影家和音樂家,他對于攝影的描述就顯得很好解釋;而將羅伯特塑造成一個游離于社會之外,或社會邊緣的牛仔,則似乎是作者內(nèi)心向往的一種男性形象。
“然而他把自己看成是一種在一個日益臣服于組織化的世界中正在瀕臨滅絕的稀有雄性動物……弗郎西斯卡形容他生活在‘一個奇異的,鬼魂出沒的,遠在達爾文進化論中物種起源之前的世界里?!睘l臨滅絕的雄性動物,作者肯定了羅伯特的性別,卻沒有將他歸到人類的范疇。羅伯特的確像一種動物,他拍攝起來會像黑豹般敏捷地移動,捕捉光線,他也不愿被人類社會里的條款束縛住,婚姻不是他愛情的歸宿。
“普通人很難和吉普賽人成為朋友,而他就有點像個吉普賽人?!奔召惾?,又一個加在羅伯特·金凱身上的意象。從法國作家梅里美的作品《卡門》中我們可以窺見這個民族的一些特性:熱情、奔放、灑脫、在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流浪。像終年流浪、不愿受拘束于任何其他法律的吉普賽人,羅伯特·金凱身上也顯出了相似的特性。
總給人一種不屬于這世界的羅伯特,自己也有著如是的體會:“有這么一群人正在瀕臨滅絕……世界正在變得組織化,對于我和另外一些人來說,則過于組織化了……我們正在放棄自己馳騁的天地,組織起來,矯飾感情……我是最后剩下的牛仔之一?!?/p>
2、農(nóng)夫的妻子和意大利女子:弗郎西斯卡·約翰遜
弗郎西斯卡身上兩種個性的碰撞是小說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弗郎西斯卡是意大利人,在她遇到她的丈夫理查德·約翰遜之前,她曾與她的大學(xué)教授有過一段風(fēng)流韻事,卻最終因保守的父母反對而告終。意大利人以熱情著稱,在意大利人心目中,自由是最重要的,而守時和集體觀念相對就差一點。意大利的愛情觀也相對自由,浪漫的愛情是意大利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酒,特別是葡萄酒,是意大利人離不開的飲料,不論男女幾乎每餐都要喝酒,甚至在喝咖啡的時候,也要摻上一些酒。弗郎西斯卡不酗酒,但酒對她來說也同樣有著浪漫的意義:她為了營造與丈夫之間浪漫氛圍而買回了白蘭地,卻從未開封;在她去沐浴時,羅伯特遞給她的冰鎮(zhèn)啤酒,讓她聯(lián)想到自己的丈夫就從來不會有這樣的情趣?!跋裣丛钑r喝一杯冷啤酒這樣簡單的事,她都覺得多么風(fēng)雅。為什么她的理查德就不能有這樣的生活?她知道部分的原因是長期習(xí)慣養(yǎng)成的惰性。所有的婚姻,所有的固定的關(guān)系都是有可能陷入這種惰性的?!?/p>
但生性智慧、熱情而浪漫的弗郎西斯卡扮演了二十多年的角色,是愛荷華村鎮(zhèn)里一個農(nóng)夫的妻子。當(dāng)年在意大利的小咖啡館里,把她帶到愛荷華的理查德,給出的條件似乎很具有吸引力:關(guān)于美國的承諾。弗郎西斯卡也是一個懷揣著美國夢的女人。由于戰(zhàn)爭導(dǎo)致的意大利成年男性的減少,讓她感到迷茫;與教授的風(fēng)流韻事又不能得到傳統(tǒng)社會道德的認可。美國對于弗郎西斯卡來說,意味著平等、自由、機會。然而美國的鄉(xiāng)村生活并不是弗郎西斯卡最初設(shè)想的那樣,它缺失的正式羅伯特帶來的:奇怪的陌生人,花朵,香水,啤酒,夏末一個炎熱的禮拜一的敬酒。
作為農(nóng)夫的妻子,兩個孩子的母親,弗郎西斯卡不僅不該發(fā)生婚外情,甚至連正常的性欲都要壓制----作為母親一旦放縱自己的性欲,來改變她自我犧牲和養(yǎng)育孩子的狀態(tài),就定義了她的罪惡。但作為懷揣夢想,風(fēng)韻猶存的女人,羅伯特就像是上天給弗郎西斯卡送來的補償。雖然弗郎西斯卡最終選擇了家庭,但也正是這種悲傷與隱忍成就了她與羅伯特愛情的美好??梢姶蟊娺€是希望看到婚外情美好的一面,在道德的背后也有對于這種感情又愛又恨,趨于贊同的態(tài)度。讀者似乎給自己的道德標準設(shè)置了一個底限,這個底限就是弗郎西斯卡最終不會離開自己的家庭,而在這個底限之內(nèi),則允許她擁有美好的愛情。這種在反叛與回歸之間微妙的平衡,也是小說如此吸引人的地方。讀者不斷重新考量自己的愛情觀,分屬在愛情的自由和婚姻的義務(wù)兩個陣營的人,都能在弗郎西斯卡身上找到自己認同的觀念。
3、理查德與愛荷華村莊
“弗朗西斯卡此刻正想著他,想著他的敦厚善良,他穩(wěn)重的作風(fēng),和他所給予她的平穩(wěn)的生活。”理查德善良,忠實,以他不變的方式愛著弗郎西斯卡。理查德帶有典型的美國中西部人的懇切,一如他們生活的村莊。這里安靜,祥和,人們都很友好,是個養(yǎng)育孩子的好地方。但弗郎西斯卡曾生出這樣的困惑:這是個養(yǎng)育大人的好地方嗎?
這里的人們有著共同的特征,早上吃多了蘸著肉醬的餅干而長得渾圓的體型,穩(wěn)定不變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田園和牲畜的熱愛。穩(wěn)定不變,是問題所在。它讓世界各地的讀者們聯(lián)想起了自己的生活:是否兩點一線,忽視了生活中許多其他的樂趣?是否在婚姻中麻木,無所謂穿著是否有魅力?是否已經(jīng)如同溫水中的青蛙,慢慢的麻痹至死亡?弗郎西斯卡遇到了羅伯特,我們的羅伯特又在哪里?他真的出現(xiàn)時,我們會有勇氣去追尋嗎?
結(jié)語
任何一個人都同時具有本我、自我、超我三重屬性。《廊橋遺夢》完美的演繹了人性中本我、自我、超我,這一緊密相連又互為制約的完整結(jié)構(gòu)。羅伯特和弗郎西斯卡本我向往自由,追求浪漫的愛情,各自在人生旅途上走了許久;他們的自我,一個是攝影師,在社會條框里最大限度追求自由,四處游蕩;一個是農(nóng)夫妻子,妥協(xié)于平淡的生活,但仍保留有自己的理想;最終兩人的超我,他們的道德良心和社會規(guī)范,做出了給這段愛情畫上悲傷但理性的句號的決定。
個人要求與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沖突亦即本我與超我的沖突,是一種永恒的沖突,隨著時間的流逝,形式會變化,但本質(zhì)始終相同。這大概也是《廊橋遺夢》具有永恒魅力的最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①齊小新:《美國文化研究導(dǎo)論》,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
②泰瑪·利貝斯、埃利胡·卡茨:《意義的輸出:〈達拉斯〉的跨文化解讀》,華夏出版社,2003
③蔡琪:《美國傳媒與大眾文化》,新華出版社,1998
(作者:同濟大學(xué)傳播學(xué)2010級碩士研究生)
責(zé)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