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華 孫學文
鉛球訓練中,筆者根據鉛球項目及其動作結構的特點,力求尋找到一種與推鉛球用力形式一致、簡單易做、效果好的訓練方法,既沒有改變鉛球用力的動作結構,同時還加強了技術動作穩(wěn)定性,提高專項力量。因此,在實際的鉛球周訓練中,把訓練過程簡單地設立成幾個“訓練站”,依次分配到一周,以“站”為主線,同時在各個“站”中突出負重與抗阻的“動靜結合”,巧妙地把技術與力量科學融合,使各“站”間可以自然銜接。在改進技術的同時,又實效地把專項力量遷移到技術中,匯總的各銜接“站”就是完整的鉛球技術動作。
一、準備滑步“站”
1.負重訓練:準備姿勢肩負杠鈴起蹲,肩負杠鈴桿平地滑步,肩負杠鈴桿跑道內滑步,肩負輕杠鈴滑步,肩負壺鈴滑步,肩負重球滑步,負重海綿墊上滑步。
2.抗阻訓練:踝、膝、腰、肘關節(jié)牽拉橡皮帶滑步,橡皮帶牽拉下海綿墊上滑步。
3.負重與徒手結合訓練:負重原地準備姿勢練習8-12次+徒手準備姿勢練習14-16次/4-6組;負重在跑道中滑步練習8-12次+徒手在跑道中滑步練習14-16次/4-6組。
4.抗阻與徒手結合訓練:拉皮帶滑步練習8-12次+徒手滑步練習14-16次/3-5組;肩負壺鈴滑步練習8-12次+徒手滑步練習14-16次/3-5組。
要求:準備姿勢要壓緊,滑步腰扭緊,正后滑動要低、快、穩(wěn)。
二、最后用力“站”
1.負重訓練:肩負輕杠鈴平地最后用力,肩負輕杠鈴跑道內最后用力,持杠鈴片轉髖、擺腰,持重球最后用力,肩負壺鈴最后用力,肩負重杠鈴轉體。
2.抗阻訓練:牽拉橡皮帶最后用力,手推斜立杠鈴的最后用力。
3.負重與徒手結合訓練:肩負輕杠鈴上一步做最后用力8-12次+投擲圈內徒手最后用力練習14-16次/3-5組;肩負壺鈴上一步做最后用力練習8-12次+投擲圈內徒手“最后用力”練習5-10次/3-5組。
4.抗阻與徒手結合訓練:拉皮帶原地做最后用力8-12次+投擲圈內徒手最后用力練習5-10次/3-5組;手持鐵棍上一步做最后用力練習8-12次+投擲圈內徒手最后用力練習5-10次/3-5組。
要求:蹬、轉、推、撐的發(fā)力由下自上,動作速度逐漸加快。
三、左側支撐“站”(右手為例)
1.負重訓練:肩負重杠鈴轉體左側支撐,肩負輕杠鈴轉體左側支撐,肩負壺鈴左側支撐,持重球轉體左側支撐。
2.抗阻訓練:橡皮帶牽拉左髖部轉體左側支撐,左腳踩彈力板或海綿墊轉體支撐。
3.負重與徒手結合訓練:負輕杠鈴側身左腳上臺階8-10次+投擲圈內左側支撐練習14-16次/4-6組。
4.抗阻與徒手結合訓練:拉皮帶左腳踩彈力板或抵趾板練習8-10次+投擲圈內徒手左側支撐練習14-16次/4-6組。
要求:身體重心轉移穩(wěn),支撐蹬地及時。
四、超越器械“站”
1.負重訓練:滑步時身體超越壺鈴,滑步時身體超越重球,滑步時身體超越標準球,滑步時身體超越實心球,負重沙背心滑步后下肢超越“上肢。
2.抗阻訓練:牽拉橡皮帶滑步后下肢超越上肢,滑步后下肢超越短鐵棒。
3.負重與徒手結合訓練:負重側身做超越器械練習8-10次+徒手在投擲圈內超越器械練習14-16次/3-5組;持輕球或鐵棍在投擲圈內超越器械練習14-16次/3-5組+徒手在投擲圈內“超越器械”練習14-16次/3-5組。
4.抗阻與徒手結合訓練:利用鐵棍、重鉛球或拉皮帶做超越器械練習14-16次+徒手超越器械練習8-10次/3-5組。
要求:滑步時上肢滯后,滑步后身體扭緊、重心在后。
五、軀干鞭打“站”
1.負重訓練:負杠鈴片仰臥起坐,負輕杠鈴仰臥起坐,負重杠鈴仰臥起坐,負杠鈴片腹背挺身,負輕杠鈴腹背挺身,負重杠鈴腹背挺身,負輕杠鈴跪墊軀干鞭打,負輕杠鈴站立軀干鞭打,上步頭上前拋壺鈴,跪墊上步頭上前拋實心球,上步頭上擲壘球,跪墊上步擲壘球。
2.抗阻訓練:跪墊牽拉橡皮帶軀干鞭打,站立牽拉橡皮帶軀干鞭打。
3.負重與徒手結合訓練:負重側身做軀干鞭打練習8-10次+持輕球在投擲圈內軀干鞭打練習8-12次/3-5組;負重坐在凳上做軀干鞭打練習8-10次+徒手在投擲圈內軀干鞭打練習8-126次/3-5組。
4.抗阻與徒手結合訓練:拉皮帶原地軀干鞭打練習8-10次+徒手在投擲圈內軀干鞭打練習8-12次/3-5組;肩負壺鈴軀干鞭打練習8-10次+徒手在投擲圈內軀干鞭打練習8-12次/3-5組。
要求:扭緊的下肢蹬轉有力,軀干由后下向前上鞭打。
六、出手速度“站”
方法:原地快推實心球,上步快推實心球,助力下(同伴牽拉)快速推實心球,原地快推輕球,上步快推輕球,助力下(同伴牽拉)快速推輕球。
要求:發(fā)力時自下而上逐步加速,快速頂肩推手,手指前上撥球。
七、出手角度“站”
方法:運動員利用設置和擺放的斜坡、彩色氣球或呼啦圈等標志物,進行超重、標準、輕器械推鉛球。
要求:通過設置斜坡控制出手角度,利用放置彩色氣球調整合理出手角度,呼啦圈可以提高出手角的穩(wěn)定性。
靈活根據場地、氣候、水平、出手時機等調整合適的出手角度。
八、速度與節(jié)奏“站”
方法:持不同重量的壺鈴做滑步的蹬、擺、收,持不同重量的壺鈴做最后用力的支撐、加速、放松,持不同重量的球做滑步的蹬、擺、收,持不同重量的球做最后用力的支撐、加速、放松,牽拉橡皮帶做滑步、最后用力,徒手做滑步、最后用力
要求:滑步階段以擺帶蹬,蹬擺結合,收落快速有節(jié)奏,身體重心的移動和鉛球運動的軌跡要做到低、平、快,最后用力要注意動作的放松與加速,加快抬肘展胸動作。
九、發(fā)力與放松“站”
方法:最大力量訓練練習,速度力量練習,力量耐力練習,負重的“靜力”與“動力”練習,克制性和退讓性相結合的練習,牽拉橡皮帶的四肢擺動性練習,四肢拉伸性練習。
要求:大、小肌群,屈、伸肌群的練習手段結合,靜力與動力練習比例1:5最好,擺動性與拉伸性練習注意發(fā)力與放松的結合,能夠有效緩解肌體疲勞。
十、各“站”之間銜接或相互滲透進行訓練
根據訓練的要求,把各“站”之間銜接或滲透訓練,能夠盡快掌握鉛球技術動作,還能及時把力量正遷移到專項中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減輕了身體疲勞程度。技術與力量恰當融合,增加了訓練趣味性,使得周訓練的訓練思路清晰,有效解決了運動員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山東省鄒城市實驗中學273500)
(山東省鄒城市杏花村小學2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