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泉
“太元貨泉”屬珍稀幣種,在一般錢幣圖譜中很少見載,僅見華光普先生的《中國古錢大集》(甲)第220頁刊有一拓樣,注曰屬“后鑄”,即晚于王莽“貨泉”,標(biāo)四級。另見孫仲匯先生《古錢幣圖解》一書第143頁也刊有一枚“太元貨泉”拓樣,標(biāo)一級珍罕。細(xì)觀之,這兩枚非為同一版式,尤其錢文“元”字上書寫迥異,可見至少有兩種“太元貨泉”。
如果說“太元貨泉”屬年號錢,歷史上以“太元”為年號的已知者至少有兩個,一個是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張俊執(zhí)政時期(公元341—375年),都城為今甘肅張掖。另一個是差不多與十六國同期的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也就是陶淵明所處的那個時代太元年間(公元376—396年),都城建康(今南京)。錢界認(rèn)為后者鑄“太元貨泉”可能性較大,但史料未載,多認(rèn)為兩晉未鑄錢。其版別式樣是否就是孫仲匯先生書中所載拓樣的那種,不敢定論。華氏圖譜中所刊那枚非為司馬曜原鑄之品,它來自1981年內(nèi)蒙林西縣新城子鎮(zhèn)出土的那枚“太元貨泉”拓樣,應(yīng)為北方契丹人建國前或早期仿鑄中原國家貨幣的一種改范錢。
幸筆者手中也持有兩枚同一版式的“太元貨泉”,其一為銅質(zhì),直徑23.2毫米,厚0.8毫米,穿7.3毫米,重2.12克,老生坑;另一為銀質(zhì)合背錢,直徑23.5毫米,厚1.2毫米,穿7毫米,重3.71克,傳世品,包漿極為自然老舊(見圖1、圖2)。從錢文風(fēng)貌上看,與華光普先生書中所載之品相近。在由蘇曄、李菊合著的《古幣縱橫》一書中,載有三品不同形制和錢文風(fēng)貌的“太元貨泉”拓樣,其中一枚與華光普書中所載之品相同,而另一枚則與孫仲匯先生書中所載之品相同,唯第三枚似為小平大樣,錢文為粗體字,“太”字第一筆左挑,錢文書寫異于另兩品。僅上述而言,第一枚和第二枚拓樣哪一枚是屬東晉孝武帝所鑄之品,無法定論。該書作者還分析了第一枚所示“太元貨泉”,說“太”字楷書帶隸,“元”字為行書帶隸。不過,筆者認(rèn)為,無論往什么體上靠,論其行、楷、隸都有些勉強,還不如說是北方契丹人的俗寫較為恰當(dāng),因為它并非是中原國家所鑄之品,而是契丹人所鑄的改范錢。另如蘇在《古錢探趣》一書第62頁所刊的一枚直徑約21毫米,圓穿,穿徑約10毫米,正背均為四出文的“太元貨泉”,文字形制都很特別,屬性不詳。
為弄清“太元貨泉”的來龍去脈,筆者翻閱了遼金錢幣學(xué)者李衛(wèi)先生所著《遼金錢幣》一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11),書中第22頁附有一枚“太元貨泉”實物圖錄及拓樣,它與華光普先生書中所載之品相同,也同筆者本文所示之品相同。李衛(wèi)先生對“太元貨泉”等錢幣有這樣一段論述:契丹早期,為了加強與內(nèi)地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和內(nèi)部需求,曾仿造過多種中原地區(qū)不同國家的錢幣,如“大泉五銖”、“常平五銖”、“永通泉貨”、“永隆通寶”、“開元通寶”以及“太元貨泉”改范錢,這些仿品和改范錢,雖然都使用了他國的貨幣名稱,但材質(zhì)和風(fēng)格都有所變化,而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就是它們都多出土于遼國故地,當(dāng)為契丹人所造無疑。這就說明,契丹人在建國前和建國初的一段時間里,不僅鑄過本國的非年號錢,如“開丹圣寶”、“大丹重寶”、“通行泉貨”等,而且還仿鑄了別國不同時期的錢幣。但就目前所見,時至今日,千年滄桑,這種契丹人的仿品改范錢,從數(shù)量和品種上來說都已非常罕少,成為珍稀之品。
此外,在李衛(wèi)《遼金錢幣》一書中,還介紹了遼金窖藏發(fā)現(xiàn)的中原各國各個時期不少錢幣,其中不乏有很多珍品,但就是未見有像蘇《古錢探趣》一書所載的兩品“太元貨泉”和孫仲匯《古錢幣圖解》一書所載的那品“太元貨泉”錢。這三種“太元貨泉”錢原物何在,又來自何方,確實是個謎。
至于契丹人所鑄“太元貨泉”改范錢,其中有銀質(zhì)錢的出現(xiàn)非屬偶見。遼是一個富銀的國度,它境內(nèi)有四大銀礦,再加上中原歲負(fù)和戰(zhàn)爭掠奪,遼鑄銀質(zhì)錢和使用銀飾遠(yuǎn)超過中原各國。遼錢中有不少合背錢,而金朝卻很少見,這些銀質(zhì)錢(還見有一定數(shù)量的金質(zhì)錢),不參與流通,多作為紀(jì)念、賞賜、祭祀之用,為富人所占有。
這里,最后還要回到原來的問題上,如認(rèn)為“太元貨泉”(非改范錢)屬兩晉之物,通常認(rèn)為兩晉未鑄錢,至少西晉五十年間未鑄錢,而是恰用魏“五銖”小錢。東晉十一帝百余年間(公元317—420年),僅見東晉初年,元帝司馬睿時在吳興郡,由掌管兵權(quán)的王敦手下的參軍沈充鑄過一種薄小的“五銖”錢,“銖”字簡為“朱”,俗稱“沈郎五銖”,后世比較好區(qū)分。但東晉大量使用的還是東吳時的舊錢。有一點很值得疑慮的是,即在太元年號之前的穆帝司馬聃永和年間(公元345—361年)即王羲之所書《蘭亭序》年代,以及太元年號之后的安帝德宗義熙年間(公元379—418年)均未見有鑄錢記載和實物。所以說,把“太元貨泉”歸為東晉司馬曜所鑄,也僅僅是因為他用過太元年號而已。與此不同的是,十六國時期的前涼曾鑄過“涼造新泉”既見史載,也有實物。前涼政權(quán)存在三十年(公元345—376年),張俊也用過太元年號,他是否鑄過“太元貨泉”卻未見史載。因此說,契丹這枚太元貨泉改范錢,究竟是仿誰的?蘇曄、孫仲匯書中所示共三種太元貨泉不同版別,又是誰鑄的?都是一個謎團,留給后人去考證吧。(責(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