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子
寫在前面:初見余鯤,便有種很自然的熟悉感,的確,出身書香門第的他似乎永遠都是眼神明亮純凈,笑容爽朗真誠,各種典故、軼事信手拈來,對人生、對養(yǎng)生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雖然父親流沙河和母親何潔皆是文化界的名人,但他始終清醒而自知,不張揚且有質感,采訪中沒有復雜的拍攝要求,沒有不能問的問題,沒有必須要吃的東西……于是,“釋然”與“超然”,這便是他帶給我們的最大感受。
吃是一門學問
《大戴禮記》中云:“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逼鋵?,食素對于養(yǎng)生的意義更在于——長期堅持,可以帶來心靈深處的安寧幸福。
談及養(yǎng)生,余鯤的話題很多,從健康的食物,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實都是需要用心去經(jīng)營的。以健康食物為例,人活著的大事是“吃”,但吃什么,怎么吃,在今天就成了一門學問。
余鯤的胞姐在日本居住,對清淡精致的日式飲食觀,余鯤并不陌生甚至頗為贊嘆,“其分量極少,講究維持一種半饑半飽的狀態(tài),日本人的食譜中海產眾多也是一大優(yōu)勢,難怪他們的平均年齡達到82歲,這很不容易”,另一個引起余鯤關注的國家是英國,“他們也很講究健康飲食的,雖然翻來覆去就那幾樣東西,不及日本人對味覺和視覺的極致追求,但也暗合了飲食的‘簡單之道。”按說自古以來人類的食物來源,是葷素不拘的,至于養(yǎng)生是否和“食素”有一定關聯(lián),余鯤的看法卻相當肯定,是倡導膏粱厚味,還是堅持菜根素食,他認為應該傾向于后者?!洞蟠鞫Y記》中云:“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其實,食素對于養(yǎng)生的意義更在于——長期堅持,可以帶來心靈深處的安寧幸福。余鯤說自己的父親流沙河老先生就是這一理念堅定的踐行者。老人今年已經(jīng)82歲,前一陣剛剛做了一個治療胃穿孔的手術,術后不過10天就出院下床,恢復期各項身體指標也全數(shù)正常,較之同年齡段的老人都堪稱傳奇,而這就得益于老人長期以來的健康飲食觀,老人在60歲左右時不可避免地步入身體機能的衰老期,但堅持“少食、素食”,只攝入少量蛋白質含量低的食品讓老人身體器官的衰老速度遠比一般人慢得多,身體的平衡狀態(tài)也更佳。
當然,健康的食物只是一部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真正涵蓋了太多內容。余鯤覺得,灑脫自在是養(yǎng)生的重要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可以使生活的每一天都平靜或快樂。即使偶有疲累,也可以活的很輕松。
余鯤笑言,東西方養(yǎng)生的差別在于文化底蘊。正確的養(yǎng)生觀都是講究文化底蘊的,相比西方的技術流,動輒就上量杯講數(shù)據(jù),東方則更像是各個思想流派衍生出來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雖然佛釋道各有其偏重,但最終指向依然是盡可能排除內外干擾,集中意識,進入一種單純、空明的低耗能狀態(tài),達到祛病延年和發(fā)揮人體內在潛能的目的。
喚醒心的自在
自在這個詞兒,就像鞋子穿在自己腳上一樣,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當感覺到各方面都舒服,不委屈自己,那就是自在。
早就聽聞,前些年,余鯤和母親何潔居士一起,把相當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青峰書院的籌建之上。十數(shù)年的持續(xù)付出和堅守,有頗多故事可言,或酸楚、或激昂、或感恩……余鯤談及這些時,依然有種云淡風輕的味道,任由那些往事在坊間流傳,而青峰書院已然是他們一家人的精神快樂的載體,這就夠了。
早有資料表明,川貴等地堪稱最適合于人類繁衍生息、頤養(yǎng)天年的勝地,青城山是川貴之地中的佳所,而位于此處的青峰書院更為其增添了幾分魅力。別看來往此間的人,全數(shù)都是些宗教界、文化界、藝術界名人,但在何潔居士眼中,來此的都是有緣人,是在此正身與修心的。
正如人生越是經(jīng)歷豐富,越是懂得選擇與思考。青峰書院位居青城后山山腰,是一個可以“喚醒”人原始潛能的好地方。平日里幫助母親打理書院的事物,余鯤自己也借此來擺脫俗世的焦慮和榮耀,體悟生命的靈性,進入逍遙的心態(tài)。他很容易地就和當?shù)厝嘶煸谝黄穑居行嶑钡厮敛唤橐獾嘏c這些生性淳樸的山民們一起談笑玩樂,隨性而自在。余鯤堅信,自在這個詞兒,就像鞋子穿在自己腳上一樣,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當感覺到各方面都舒服,不委屈自己,那就是自在,對身心大有益處。
書院的夜晚很是空寂,工作人員都知道,7點以后就不去打攪何潔居士和余鯤了,那是屬于他們各自的靜謐時間。余鯤已經(jīng)習慣晚上8、9點就入睡,然后在凌晨3時自然醒來,打坐調理呼吸。這可以說是一種冥想,當慢慢地收心攝魄,耳邊白日間的水流鳥鳴和龐雜思慮逐漸淡出,就進入了一種物我兩忘的純粹境界。心跳處于一種最舒服的狀態(tài),醒來后會覺得氣血通暢,動作靈便。
偶爾,睡前余鯤也會看看書和碟子,他喜歡看那些比較細膩的作品??纯础睹绹鴩业乩怼返木x輯,再泡一壺清茶,足可物欲兩忘,四壁之內,一顆平常心,就能得到坐山觀山之真旨。這大概是生活的另一種共鳴了。
哲學
真實才是要義
今天的修行人也在與時俱進,一心向往自然,避世獨居,卻也不不拒絕城市叢林,他們主張修煉和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法則使得他們看起來活力十足。
嵇康在《養(yǎng)生論》里說,人本來可以活得更為長壽完美的,但就是因為“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太多的欲求使我們的身體更加容易衰竭??梢姾喖s本真的生活才是養(yǎng)生之要義。
其實,余鯤自己倒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最好例子。如今,他在青峰書院不遠的小鎮(zhèn)上,主持修筑了名為“小隱”的別院,這也暗喻了自己以及一家人的生活狀態(tài)。此外,他也樂意接下一些與宗教相關的設計工作,算是推廣與分享休閑養(yǎng)生的一點心得。他相信,每一個心念都有能量,而這些能量就讓人本身散發(fā)出氣場。余鯤對猶太教頗有研究,對其講究“真實”和“貼近生活”的理念很是心折,而這也和道家的“清靜無為”四字相通。
去年年底,青峰書院曾有過一批特殊的訪客,讓余鯤印象深刻,也受益匪淺。那是一群來自終南山的隱士,應邀前來拜會何潔居士的。書院員工本以為會看到一群身著漢服、唐裝的傳統(tǒng)修行人,沒有想到竟是一輛奔馳商務車載來了一群服飾與常人無異的來客,當然,最大的不同,則是他們個個語帶機鋒,談吐不俗。余鯤感言,今天的修行人也在與時俱進,一心向往自然,避世獨居,卻也不拒絕城市叢林,他們主張修煉和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法則使得他們看起來活力十足。這在當下人們習慣以“物”的尺度作為衡量幸福與否的標準,將本屬于人的精神生活與感受棄若敝屣的時代,殊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