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培霞
據說,在阿爾卑斯山的入口處,曾立有一塊標語牌,寫著:慢慢走,欣賞!勸告旅行的人們要放慢行進的速度,一路欣賞一路前行。其實,教學的過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同樣需要引導學生靜心地行走于文字中,慢慢讀,慢慢品,讀出味道來!然,時下的許多閱讀課堂,在該慢的地方卻沒有停一停?!敖虒W是慢的藝術!”每每讀到這句話,就會產生疑問:在哪些地方該慢下來?僅以幾個小例子,拋磚引玉。
慢慢讀 行成于思促習慣
案例: 二年級下冊《31 恐龍的滅絕》一課,第2~4自然段是介紹科學家對恐龍滅絕的幾種猜想。課文2、3自然段有相同的結構。以第2自然段為例,共3句話,介紹了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一種猜想,課文首先介紹了地球的突然變化,其次介紹了恐龍自身不具備冬眠的習慣,沒有毛皮,因而慢慢滅絕了。也就是說,這一種說法中恐龍的滅絕有環(huán)境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一位教師教學時,讓學生默讀第2自然段,用“因為……所以……”進行概括。發(fā)現學生對滅絕的原因找不全,學生還不能很清晰地讀明白這是恐龍滅絕的兩個原因,有的學生只是關注到其中的一個原因,有的即便是都關注到了,也不能有條理、有層次地說明白。
教學改進:要求學生每讀完一句,就想一想:這一句和恐龍滅絕有什么關系?
于永正老師曾經說:“讀書不會停頓,就意味著不會思考!”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淺嘗輒止,因而要求學生每讀一句就停下來想一想這一句與恐龍滅絕的關系。二年級的學生,因其年齡特點,讀書往往很快地一讀而過,教學中有了這樣的要求,學生才會讀讀思思。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力,又教給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慢慢讀,思考!當學生再用“因為……所以……”概括時,就會發(fā)現原因不止一個,就會初步感知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重新調整語言,實現言語能力的提升。學生再讀第3自然段時就有了經驗,一定會嘗試著運用此讀書方法。
慢慢讀 理清條理解困頓
案例:一位教師執(zhí)教三年級下冊《13和時間賽跑》,教學第4自然段即“爸爸給我說了一個謎”這一段時:
先引導學生弄清這段話的意思,爸爸要告訴我什么?——“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所有時間里的事物”指什么?爸爸怎么給我解釋的?引導學生理清爸爸的話是先說了昨天不會回來了,又說爸爸的童年不會回來了,然后說外祖母的一生也不會回來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深思打亂順序敘述是否可以?學生可以說從來都不曾這樣想過,經老師的指導思考,爸爸由近的短時的昨天說起,逐漸到更多時間的童年乃至一生,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會被時間帶走,都會一去不復返,永遠不會回來了。讀著爸爸的話,讀著“永遠”、“再也”等字眼,著實讓人感到的是恐慌!
最后,教師一邊敘述一邊擦掉這些詞語,害怕之感讓人汗毛倒豎!
反思:凡是教過這篇文章的老師都有一個感受,爸爸的話確實就是一個謎。學生讀著后面的句子更覺得繞口。這段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但是,作者后面的一切感受和做法又都以它為軸。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位教師不急于“趕路”,而是引領著學生在這一段里走幾個來回。直至讀懂了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明白了爸爸謎一樣的語言所言究竟為何意方才罷休。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很“慢”,但是,學生在“慢慢地讀中學會了如何讀懂一段話”的方法。我想,這也同樣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躬行”的結果,我們何嘗不是這樣來讀書的呢?
慢慢讀披文入情自生疑
案例:三年級下冊《她是我的朋友》第9、10兩個自然段是最能表現阮恒品質的部分,但同時也是學生閱讀的難點。
“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顫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臉?!蹎幔詈??醫(yī)生問道。阮恒搖搖頭。但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嗚咽,并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醫(yī)生又問是不是針刺疼了他,他又搖了搖頭。接著,他那不時的啜泣變成持續(xù)不斷的低聲哭泣。他眼睛緊閉著,用牙咬著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
一位教師教學時,要求默讀,劃出描寫表情動作的句子。學生匯報之后,先抓住“哭”的幾個詞語,引導體會哭得越來越嚴重及心里在想什么?然后又抓住“掩蓋”的一系列動作,引導體會“掩蓋”的內心。之后跳出來,問:“作為讀者,你哪里感動?”最后揭示阮恒心中有一個信念沒有改變——她是我的朋友!
反思課堂:教學中,教師刻意地將阮恒的痛苦與掩蓋分開來進行處理,有悖于文本的特點;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就像在“疾行”。三年級的孩子,在匆匆找到零星的個別語句之后,就由教師“牽引”著直奔到“哭”的體會。設身處地,學生還沒有從文字中想象到阮恒的樣子,沒有感受到阮恒的動作充滿矛盾,沒有讀出自己的疑問,便匆匆地奔向下一個感悟點。后面的教學只能由教師“牽”著前行了。吾以為,此處的教學應該放慢腳步,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領著孩子讀讀句子,明晰阮恒一系列的動作,再現輸血過程中阮恒的情形,“啜泣——掩飾——嗚咽——再掩飾——低聲哭泣——竭力制止”。這時,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問題:阮恒為什么這么害怕?為什么還要一次又一次地竭力掩飾?接下來的教學,就以學生的問題引導再次回讀,走進人物的內心,化我為人,換位體會,實現與主人公的內心碰撞……
問題就在于:不可忽略學生的基礎和能力,該慢行處且徐行!
《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設定中提到“過程與方法”,的確,教學中,學生受阻的地方,恰恰是需要教師教給方法予以引領的地方。只有這樣,課堂上才會看到“學的過程”,課堂才真正成為學堂,學生才真正“行走于路上”。
“教學是慢的藝術!”對它的解讀應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教學中要張弛有度,在學生閱讀需幫助的地方,在學生困頓之處,在學生領悟方法之處,在學生閱讀習慣的踐行處……我們還是慢下腳步,攜孩子們一同欣賞,一同成長!
日本借“兒童讀書日”倡導“讀書立國”
郭一娜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也是日本一年一度的“兒童讀書日”。東京在2010年4月23日當天舉行了“推進兒童讀書活動論壇”紀念活動,同時推動全民讀書活動,幫助國民確立“讀書立國”的目標。
日本文字活字文化推進機構會長福原義春說:“書籍是推進人類文明和文化發(fā)展的原動力,提高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及想象力都離不開讀書。日本取得現代化的成就也要歸功于國民常年積累的讀書習慣。對兒童來說,讀書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因此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十分重要?!?/p>
日本為了提高兒童對讀書的興趣、實現“讀書立國”的目標,于2001年制定了《兒童讀書活動推進法》,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兒童讀書日”。此外,為紀念《文字活字文化振興法》實施5周年,日本政府將2010年定為“國民讀書年”,意在官民攜手營造濃厚的讀書大環(huán)境。
(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