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蒙,葉興藝
(大連民族學院經(jīng)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600)
公共危機中如何實現(xiàn)政府與媒體的良性互動①
郭 蒙,葉興藝
(大連民族學院經(jīng)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600)
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xiàn)實的情況來看,中國都是一個各種災變和危機頻發(fā)的國家,在面對公共危機時,往往做出關鍵決策的主體都是政府,公共危機中政府扮演的是主要角色,而新聞媒體則是政府對外傳遞信息以及與公眾進行溝通的重要平臺,是政府與公眾溝通的橋梁。當危機發(fā)生時,政府可以運用新聞媒體,將相關信息傳遞給公眾;媒體同時也可以向政府反饋大量寶貴的信息和建議,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新聞媒體可以說是政府和民眾兩者的共同“代言人”。這就要求政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需要積極加強與新聞媒體間的溝通、協(xié)調和合作,實現(xiàn)與媒體的良性互動。
公共危機;政府與媒體;良性互動
我國目前現(xiàn)狀是面臨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轉型,同時也是各種矛盾和危機的頻發(fā)期。面對近年來爆發(fā)的一次又一次的公共危機,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去處理這些突發(fā)的公共危機。然而公共危機并不同于一般性的突發(fā)事件,公共危機的影響范圍更為廣泛,對這個社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力。而新聞媒體則作為政府與公眾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在公共危機管理的不同階段也分別扮演著重要角色。
公共危機一般分為預警、爆發(fā)、恢復等幾個階段,在每個階段,政府和媒體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其目的都是統(tǒng)一一致的,即在于社會的穩(wěn)定。
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危機管理,關鍵在于預防。正如戴維斯·楊所說,“面對任何危機,你首要的目標是盡快結束危機。而比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彼?最成功的危機管理就是要求政府采取超前的行動,及時發(fā)現(xiàn)危機產(chǎn)生的原因,從而預測出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及事情發(fā)生后的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而制定多種可供選擇的應變計劃,以便將危機遏制在萌芽狀態(tài)。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也在《未來的沖擊》中指出,“由于不去預見先考慮未來的問題和機會,我們正從危機走向危機?!蔽C預警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因為,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
因此,政府在制定緊急預案的同時,會通過媒體,特別是相關的主流媒體以新聞訪談或是專題介紹等方式將政府的相關政策傳遞給公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眾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當代社會中新聞媒介高度發(fā)達,其觸角更是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因此它可以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來源。當新聞媒體積極的參與到公共危機管理中,有助于迅速有效傳遞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從而使公眾知情權得以滿足,也有利于發(fā)揮其預警作用。
一旦公共危機爆發(fā),原有的社會平衡狀態(tài)就會被所爆發(fā)出的危機事件打破,這時正是體現(xiàn)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時刻,作為社會治理核心的政府部門,在面對危機時,通過其所發(fā)揮的效率和效果,體現(xiàn)出政府的治理能力,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但是如果政府在面對危機事件時不能及時做出應對、導致信息受到阻礙,就將給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帶來災難。這時候,新聞媒體應該以積極的姿態(tài)介入,媒體所應有的敬業(yè)與專業(yè)精神,就是將政府所采取的主張及措施,及時告知給公眾,讓公眾了解政府的措施與努力,以便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心。新聞媒介不僅是政府主張的傳播者還是公眾情緒的反映者,媒體的存在可以使公眾更全面的了解整個危機的事態(tài),幫助緩解公眾的恐懼情緒。公眾可以從一些專家學者的訪談中,或是各種言論文章中去了解危機,了解政府的動態(tài)。同時,公眾還可以自己參加到討論中去,當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得到滿足,輿論得以統(tǒng)一,公眾的情緒得以穩(wěn)定,那么就可以降低政府對公共危機管理的成本。
危機的恢復階段是危機已經(jīng)進入一個可以被掌控的范圍之內(nèi),此時的社會生活逐步恢復穩(wěn)定,這一時期的政府的所要面臨的問題是對整個危機事件過程中所引發(fā)出來的各種問題和原因以及在對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所了解到的經(jīng)驗加以概括總結和反思,同時也要求政府與新聞媒體攜手共同致力于將把危機轉化成為可供發(fā)展的機遇,更加要避免類似的危機再次發(fā)生。新聞媒體的存在可以為整個社會的反思提供一個相對良好的平臺,因為新聞媒體的工作者將反思記錄下來,在傳播出去,從而影響著社會的輿論,甚至可能會成為一個導向標,而影響到某些相關公共政策的制定,對社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由于我國政府在“非典”時期時才真正認識到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公共危機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制度建設還相對不夠完善,這就導致政府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與媒體溝通之間存在許多問題。
近些年來,我國的危機事件頻頻發(fā)生,盡管各級相關的政府部門做出了許多努力,但在危機中與新聞媒體的溝通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危機發(fā)生時政府雖然也經(jīng)常召開相關新聞發(fā)布會,但卻不夠及時,而且對某些重大問題避而不談,使新聞公開變成了新聞封口。這使得公眾的知情權不能得到滿足,從而引起公眾的質疑,導致公眾恐慌,甚至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這時政府再不得不公布事件的真相,然而謠言已經(jīng)產(chǎn)生,并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信息渠道受到阻礙,公眾的知情權就不能夠被滿足,這不只不利于問題的解決,還可能會引起社會的動蕩。當前,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都普遍存在信息發(fā)布的少、差、滯后的現(xiàn)象。公眾將公共危機事件看作是一種政治事件,在新聞信息發(fā)布過程中過度注重輿論引導、社會穩(wěn)定、統(tǒng)一口徑,但同時卻忽略了信息的時效性,使得政府通過傳媒發(fā)布的消息失去了該有的先機,給政府形象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當公共危機一經(jīng)爆發(fā)并且迅速發(fā)展時,政府和新聞媒體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公共危機爆發(fā)及其發(fā)展的過程中,政府與新聞媒體的溝通使信息能夠順利傳播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過程。相關政府部門透過媒體主動發(fā)布公共危機的有關信息看似簡單,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中卻非常困難。我們從近些年頻發(fā)公共危機之后政府以及公眾的反應可以看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公眾都對危機缺乏普遍的認識。作為一個國家的政府部門,特別是地方政府部門的對公共危機響應機制才剛起步,各方面都不夠完善,對危機傳播技巧的了解缺乏。這就出現(xiàn)了一旦危機發(fā)生時,政府部門便會亂作一團,甚至是無從下手,更加不能準確掌握危機發(fā)展的進度,沒有與媒體取得良好的溝通等現(xiàn)象。也就是為什么會形成公共危機一旦爆發(fā),就流言四起,人心浮動的景象。結果不單是正常的公共秩序被擾亂,更有可能引發(fā)社會混亂,更使政府與媒體的溝通不暢,喪失了通暢的信息路徑,也就阻礙了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
公共危機中,政府與媒體的溝通總是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復旦大學王中教授評價以前的災難報道理念就是:“災難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痹诋斚碌拿浇榧夹g面前,傳統(tǒng)的新聞媒介控制思維已經(jīng)無法適應新的危機信息傳播環(huán)境了。因為我國傳統(tǒng)的應對危機方法中,有關危機信息傳播這一方面存在許多問題,例如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來在不同方面的阻礙,以及信息傳播媒介設置不合理等。當公共危機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斷裂”,也就會導致政府各部門之間相互獨立,影響到對危機事件的掌控,不利于對危機事件的管理,更是不利于新的信息傳播體制的完善,使得政府公共危機信息傳播能力處于停滯狀態(tài)。
現(xiàn)代社會,在公共危機中構建政府與媒體良好的互動關系迫在眉睫,在公共危機中提高政府與媒體的互動,則有利于危機的順利解決。
媒體在對增強公共危機中政府信息傳播能力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當危機發(fā)生時,新聞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向政府通報該事件,同時也承擔著向公眾報道該事件真相和政府采取行動的職責。危機的爆發(fā)會給公眾帶來危機感和壓迫感,往往這時更容易使公眾產(chǎn)生凝聚力,通過媒體將公眾組織起來,共同對抗危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府信息的有效傳播,達到處理好公共危機事件的目的。
《中國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正式施行,為政府和新聞媒體的良性互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國政府的信息公開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時代,過往傳統(tǒng)的新聞發(fā)布機制已經(jīng)不能適應當下的需求,如何將傳統(tǒng)的新聞發(fā)布會和危機新聞發(fā)言人機制向建立在公共危機突發(fā)事件的新機制與模式轉變就顯得尤為重要,它的存在有助于政府與公眾之間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也就是說,當今新聞媒體必須以新聞法為指導介入到公共危機事件的管理中去,這樣不僅能夠規(guī)范新聞媒體的行為,更加能體現(xiàn)出媒體的所具有的公信力及其作用的需要,與此同時還可以保障新聞媒體的高度自由和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在對公共危機的管理中有利于政府塑造一個公開、高效、親民的形象。
由于我國正面臨著轉型這一重要時期,危機頻發(fā),最近更是頻頻爆出有關食品安全等問題。食品的安全與否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健康,亦是社會道德誠信的底線。當食品危機爆發(fā)后,政府應該及時啟動危機應對預案,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制定出相關政策。而媒體的首要職責是采取客觀真實的報道,決不能因為顧及諸多利益或破于壓力就對問題少報或不報,更不能因受到某種利益誘惑而成為侵害民眾公共利益的同謀。媒體被公眾選擇為可信的方面,應該積極的去引導和監(jiān)督社會萬象,政府共同解決危機。但同時新聞媒體更應該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作為政府的喉舌,媒體不應該搶占了本該屬于政府的公眾信任,同時媒體必須改正自身不規(guī)范的報道行為。
危機解決過程中的經(jīng)驗以及教訓也在催促著政府強化公共危機意識,構建與新聞媒體高效的溝通關系與良好的互動模式,積極投身于公共危機的管理中去,提高在公共危機中的信息傳播能力。同時政府也意識到當危機爆發(fā)時,只有在與媒體進行良好的互動之后,通過媒體傳播,才能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廣泛地消除公共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些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著發(fā)展中的中國在遭受磨難與危機后并沒有停止飛躍的腳步,它正以一個全新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世界面前。
[1]張成福,唐鈞,謝一帆.公共危機管理——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趙士林.突發(fā)事件與媒體報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杜駿飛,周海燕,等.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chǎn)[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4]王國華,武國江.新聞媒體在政府危機管理中的作用[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3).
[5]肖鵬軍,常敏.公共危機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胡稅根,余瀟楓,何文炯,等.公共危機管理通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7]李程偉.公共危機管理理論與實踐探索[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D630
A
1007-9882(2012)01-0075-02
2011-12-11
2011年度大連市社科院立項課題(副省級):“大連市政府內(nèi)部的權力配置研究”(2011DLSK176)
郭蒙(198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大連民族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學生;葉興藝(1976-),男,浙江臺州人,吉林大學政治學博士,大連民族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政府管理與制度分析。
[責任編輯:陳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