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坤
?
《詩經(jīng)》愛情世界的原生態(tài)探美(二)
李金坤
(江蘇大學(xué) 文法學(xué)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03)
以馬克思主義的美學(xué)思想,對中國人第一次集體歌唱的《詩經(jīng)》愛情詩審美特征進行初步探析,比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詩經(jīng)》愛情詩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之美,努力呈現(xiàn)其難能可貴的美學(xué)風(fēng)貌。這些愛情詩,既顯示了人們對“人”本身審美觀較為健康而清醒的認識,又閃耀著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燦爛光輝;既有談情說愛方式的審美情趣,又有表現(xiàn)各種藝術(shù)形象的審美價值,諸如風(fēng)俗美、形象美、意蘊美、意境美、含蓄美、結(jié)構(gòu)美等等,彰顯出美的活力,散發(fā)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風(fēng)采?!对娊?jīng)》愛情詩藝術(shù)美內(nèi)涵甚為豐富,加強對它的研究與開發(fā),就能夠有力拓展《詩經(jīng)》研究的新領(lǐng)域,進一步闡揚并提升《詩經(jīng)》在中國文學(xué)史與美學(xué)史上的重要地位。
《詩經(jīng)》;愛情詩;原生態(tài);擇偶;傳情;人格;藝術(shù)
就像人間之路上有坑坑洼洼和泥濘荊棘一樣,青年男女的戀愛或婚姻之路也同樣難免哀怨相思和痛苦憂愁,這是因為愛情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它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條件下的思想、文化和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人的社會地位、階級屬性密切相關(guān)。所以,愛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諸因素的制約。黑格爾曾將這種矛盾沖突歸納為3種現(xiàn)象:“第一種最常見的沖突就是榮譽和愛情的沖突……。第二個因素,即政治的旨趣,對祖國的愛,家庭職責(zé)之類永恒的實體性的力量本身,也會與愛情發(fā)生沖突阻止愛情的實現(xiàn)……。第三,和愛情發(fā)生矛盾對立的還可以有一些外在的情況和障礙。例如事務(wù)的尋常演變,生活中散文性的事務(wù)、災(zāi)禍、情欲、偏見、心胸的狹隘、旁人的心私以及多種多樣的事故。”那么,在這些有關(guān)個人與家庭、社會和思想諸種矛盾斗爭面前,《詩經(jīng)》愛情詩中的青年男女主人公將表現(xiàn)出怎樣的一種思想態(tài)度,亦即具有怎樣的一種人格審美呢?關(guān)于這一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季札在魯國觀樂時,對《詩經(jīng)》中的愛情詩曾作過“樂而不淫”的評論。這種要求克制情感的中和之美的觀點,為后來孔子所采用。他認為“《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意即人的哀樂情感的抒發(fā)不能聽其自然,必須受到一定的政治倫理觀念的制約,亦即合乎仁和禮的要求。換言之,即為情與理的統(tǒng)一中和之美。在眾多的《詩經(jīng)》愛情詩中,無論是男思女,還是女慕男,可以說,庶無越軌違德之處。他們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似乎都能統(tǒng)一在一個恰到好處的適度之情境中,從而構(gòu)成了較為典型的東方式的人格審美理想。
《周南·關(guān)雎》是一首頗為典型的富于人格美的愛情詩篇。它以生動感人的筆觸,贊美了一位青年男子在思慕“窈窕淑女”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歡樂中寓無限憂思、憂思中又寄無限希望的思想境界。全詩三章,首章寫對“窈窕淑女”美好之印象,次章寫對“窈窕淑女”“轉(zhuǎn)輾反側(cè)”之熱烈相思,末章寫對“窈窕淑女”“求之不得”的相思入神,終于幻化出一個與她結(jié)婚的夢境來。詩中主人公在對“窈窕淑女”“求之不得”之后,沒有灰心喪氣,半途而廢,也更沒有鋌而走險,去干那種越軌之事,表現(xiàn)出他既有熱烈的情感又有冷靜清醒的頭腦。讓極度的相思之情一任在胸中奔突,潛思內(nèi)轉(zhuǎn),憂愁自忍。他想啊想啊,突然幻化出一個與之成婚的歡快場面。這一幻化非同小可,正有力地體現(xiàn)了他對美好愛情執(zhí)著追求的強烈愿望與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詩中男主人公對“窈窕淑女”是愛慕之至的,但他絲毫沒有那種邪淫之念產(chǎn)生?!扒笾坏谩敝螅炼嗍恰拜氜D(zhuǎn)反側(cè)”而已;在幻想中的新婚歡樂之際,他也未忘乎所以,而只是用琴瑟之音與鐘鼓之樂來彬彬有禮地娛之樂之,在欣喜愛慕中又不失莊重和溫婉的儀態(tài)??傊@位青年男子多情而不淫佚,苦戀而又執(zhí)著,具有一種難能可貴的情理相兼的中和之美的健全人格。由此反映出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注重人生、執(zhí)著追求而中和有節(jié)的可貴品質(zhì),對后世影響深遠。
寫相思之苦的《關(guān)雎》能體現(xiàn)男主人公人格的中和之美,即便寫相遇之歡的《召南·野有死麕》中的女子在歡愛之際也同樣具有這種人格美的體現(xiàn)。當(dāng)青年獵手將剛獲取的“死麕”以“白茅包之”送給那位女子時,即表現(xiàn)出一種急不可耐地要與之做愛行歡的騷動情欲。然而,那位女子沒有以“熱”對“熱”,則是十分理智地告訴他:“舒而脫脫兮,無感我?guī)溬猓瑹o使尨也吠?!币馑际钦f:你慢慢來別著忙,別亂動圍裙別魯莽,別惹得獵狗叫汪汪。此時此刻,這位女子何嘗不春心蕩漾(本詩中“有女懷春”是也)、心醉如泥呢,但卻又表現(xiàn)出少女所特有的羞怯與莊矜,若即若離,亦情亦理,似嗔似喜,如怨如慕,體現(xiàn)了她熱中有冷、冷中寓熱的中和人格審美思想。
與《召南·野有死麕》中那位女子具有相同心理素質(zhì)的,還有《鄭風(fēng)·將仲子》的一位少女。全詩三章,首章云:
將仲子兮, 求求您呀仲哥兒,
無踰我里, 請莫翻進我里巷,
無折我樹杞。 亦別攀斷杷樹杈;
豈敢愛之? 哪敢愛惜杷樹杈?
畏我父母。 怕的是我爹和媽。
仲可懷也, 仲哥兒呀我真想您,
父母之言, 可是父母之言啊,
亦可畏也。 實在令我心害怕。
以下兩章分別敘說了“諸兄之言,亦可畏也”和“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無限苦惱。這說明從家庭成員中的父母兄長及左鄰右舍的人們已普遍反對那種不經(jīng)“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戀愛了。在尚未經(jīng)父母兄長同意,而那位多情的小伙卻在一個夜晚逾墻不期而至之時,這位女主人公便陷入了既愛“仲子”又怕父母的矛盾之中。在這情與理的交鋒中,怎么辦呢?還是她聰明機智,她表面上拒絕“仲子”的求愛,似乎有點冷漠,但在一唱三嘆的“仲可懷也”的獨白中,不又分明燃燒著摯愛“仲子”的熱情之火嗎?這是一個戀愛中的女子替她心愛的人多方面設(shè)想,以減少她戀愛的障礙。她并不是說仲子不要來,而是請他不要跳墻攀附而來;她雖然有多方面顧慮,但主要的還是為要順利地達成她的目的。也就是說,這位女子如此三番五次地勸說“仲子”:“無逾我里”“無逾我墻”“無逾我園”。言下之意,是在暗示那位小伙子要改變一下求愛的方式,以達到既能談情說愛、又能避開父母兄長及社會上各種人們視線的兩全其美之目的,用心之良苦,感情之真摯,真乃感天地、泣鬼神也。而這感泣之源,恰恰是在于這位女子情理相兼的真、善、美之人格魅力。
在《詩經(jīng)》描寫思婦懷夫的愛情詩中,一些婦女多表現(xiàn)出既為丈夫報國殺敵而自豪、又為難以團聚而相思的矛盾心理。但相思歸相思,為了國家的安危和生活的安定,一些思婦則能將愛情統(tǒng)一于丈夫的愛國壯舉之下,表現(xiàn)出顧全大局的高尚思想情操。如《衛(wèi)風(fēng)·伯兮》全詩四章,首章全是對出征丈夫的夸贊之詞:“伯兮朅(威武健壯貌)兮,邦之杰兮。伯也執(zhí)殳(古代兵器),為王前驅(qū)。”熱情夸贊的豪邁中洋溢著一腔愛國激情,但后三章卻筆鋒一轉(zhuǎn),逐層深入地寫思夫之情,委婉細膩,曲折動人。袁梅先生評此詩說:“這是一位愛國婦女所唱的思夫曲,她為金戈鐵馬、英勇衛(wèi)國的丈夫而自豪;但又被無盡的思念所折磨”(《詩經(jīng)譯注》)。在這位思婦看來,愛國是重要的,愛情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失去愛情的痛苦只是暫時的,且可以克服的;若失去國家的痛苦,那才是長期的,無法挽回的。所以,在詩的一開頭,她仍以擁有威武英勇的丈夫而感到無比自豪,正是在這自豪之情與思夫之情的交織中,凸現(xiàn)了這位思婦以國為重、甘于奉獻的高尚人格美思想。
總之,在《詩經(jīng)》愛情詩中,反映了先民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求精神;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們強大的感情克制能力。在這片愛情的圣土中,不存在歐洲文學(xué)那種瘋狂情欲的印痕。無論是熱戀,還是失戀,歡愛抑或哀怨,感情之舟始終都在理智的航標導(dǎo)引下前行。表現(xiàn)為寫相思時不只一味纏綿,寫歡樂時也不顯得輕佻,即便訴說痛苦時也顯示出作者純潔而不屈的心靈。這些正是中華民族獨具的“哀而不傷”“溫柔敦厚”的人格審美特征之一。
幾千年來,《詩經(jīng)》愛情詩之所以能以它那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純真濃摯的情感和獨具神韻的魅力,千百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這是因為在這些詩中成功地運用了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采用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以心寫人、夸張比襯、細節(jié)描寫、情語互答和反復(fù)詠嘆等優(yōu)美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塑造出一個個真誠、善良和美好的忠于愛情的青年男女之形象。在愛情這方古老的園地里,他們既有幽期密約的歡悅、不期而遇的興奮,也有咫尺天涯的焦慮、父母干涉的畏懼;既有熱烈大膽的追求、忠貞不二的表白,也有愛情受挫的呻吟、刻骨銘心的相思。但他們的感情大都是十分淳樸、熱烈、率真、健康的,體現(xiàn)了人的本質(zhì)力量。下面就《詩經(jīng)》愛情詩藝術(shù)形式美之諸因素逐一論析之,以窺其審美特征之一斑。
(一)形象典型放異彩
恩格斯說過:“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正如老黑格爾所說的,是一個‘這個’,而且應(yīng)當(dāng)如此”。這就是說,藝術(shù)形象是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他們個性特征越鮮明,其藝術(shù)生命就越強;反之,他就會失去藝術(shù)生命,失去典型的概念意義?!对娊?jīng)》愛情詩,正是自然而逼真地為我們塑造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栩栩如生的青年男女的藝術(shù)形象。擇要論之,大約有以下幾種典型形象:
1. 執(zhí)著求愛的苦戀者。如《周南·關(guān)雎》中男主人公對“窈窕淑女”見而悅、悅而求、“求之不得”而又幻想成婚的如癡如醉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讀之搖人心旌?!蛾愶L(fēng)·澤陂》中男主人公亦在河邊遇上了一位美人兒,因而使得他“寤寐無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輾轉(zhuǎn)伏枕”。相思的苦痛比《關(guān)雎》更深刻更動人?!肚仫L(fēng)·蒹葭》描寫男青年對“宛在水中央”的“伊人”的企盼和渴求不舍的情景,盡管“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困難重重,但他仍然在那里執(zhí)著地尋覓著,熱切地幻想著??梢哉f,《關(guān)雎》《蒹葭》的確唱出了人類永恒的追求主題,為后人對真理、科學(xué)和完美人格與理想的追求,樹立了千古不朽的榜樣。
2. 敢于反抗的奮斗者。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過:“在整個時代,婚姻的締造都是由父母包辦,當(dāng)事人則安心順從……?,F(xiàn)代意義上的愛情關(guān)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會以外才有?!边@番話亦是甚合我國周代社會實際的。《齊風(fēng)·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這證明封建禮教對當(dāng)時的婚姻問題已有一定的制約力量?!多{風(fēng)·柏舟》便是一位女子勇敢反抗包辦婚姻的杰作。全詩共兩章,首章云:
汎彼柏舟, 柏木小船蕩悠悠,
在彼中河。 行至河中不起波。
髧彼兩髦, 額頭垂發(fā)美少年,
實為我儀; 的確是我好配偶;
之死矢靡他。 誓死相愛到白頭。
母也天只! 喊聲母親喊聲天,
不諒人只! 不能體諒究為何?
一個女子愛上了那個“髧彼兩髦”的英俊少年,認為他是最為理想的對象,但她的母親卻包辦婚姻,要給她另擇婿家,可她誓死不從。堅定表示:非那少年不嫁。章末女子對母親和老天的呼喚,不正是對封建禮教壓迫自由婚姻的強烈控訴嗎?尤其是“之死矢靡他”的鋼鐵般堅強的誓言,千百年來,仍然具有蕩氣回腸的感人力量。《鄭風(fēng)·將仲子》中主人公自由戀愛的行為也同樣遭到了禮教的限制,但她卻能以表面拒之、實即愛之的假象去啟撥那位男子設(shè)法改變逾墻幽會的舉動。實際上,這是更為機智巧妙地反抗禮教限制爭取戀愛自由的有效方式?!栋刂邸泛汀秾⒅僮印返呐魅斯?,一個是正面斗爭,一個是側(cè)面反抗,方式不同,但爭取自由幸福愛情生活的目的卻是一致的。這種反抗精神,無疑具有積極的審美意義。
《召南·行露》中的女主人公卻是另外一種反抗的形象。一個已有妻室、曾經(jīng)欺騙她的強暴男子,用打官司來要挾她成婚,而她卻毫不畏懼,絕對不買帳,“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反詰是多么有力,態(tài)度是何等堅決,表現(xiàn)了這位女子反對強暴、維護人格與愛情尊嚴的斗爭精神,激起了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3. 大膽熱烈的求愛者。這類形象在《詩經(jīng)》中不勝枚舉,俯拾皆是。如上述《將仲子》中“仲子”這位小伙,當(dāng)他與那位女子剛剛戀上后,便不顧女方父母兄長及社會輿論的反對,乘夜攀樹來與女子幽會,真是夠大膽夠熱烈的。與司湯達的名著《紅與黑》所描寫的大膽求愛者于連的形象,是多么相似乃爾?!墩倌稀ひ坝兴利帯分心俏荒贻p獵人竟以剛捕獲的一只死麕來向女子求愛。從女子的委婉勸告中,反映了年輕獵人急不可耐的求愛之情。何其芳先生指出:“杰出的抒情詩是應(yīng)該寫出一種典型的感情的?!贝嗽娬菍懗隽四信臅募儩嵸|(zhì)樸熾熱粗獷的典型感情。如此充滿超塵脫俗的野趣之愛,它完全擺脫了一切功利觀念。故他們之間的愛,可謂是靜如水、濃如酒、美如玉了。
從女子方面看,主動渴求愛情的詩篇亦甚多。如《鄭風(fēng)·蘀兮》描寫一個女子在秋日里主動要求自己相中的男子與她對歌,誠心一片,情深意切?!锻躏L(fēng)·大車》的女主人公主動向男子敞開了火熱的心扉,渴望男子和自己一起私奔。但她又擔(dān)心男子不敢,便表示:“谷(生)則異室,死則同穴(墓穴)。謂予不信,有如皦(皎)日?!边@位女子希望用自己堅定的誓言來打動他的心,最終和她一起去享受那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姚際桓認為,這是男女“誓辭之始”。如此誓言,直把一個率真、勇敢、多情的女性形象浮雕般地凸現(xiàn)出來,大有驚天泣鬼的感染力量。黑格爾說得好:“愛情在女子身上特別顯得美,因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現(xiàn)實生活都集中在愛情里和擴大成為愛情,她只有在愛情里才能找到生命的支撐力?!薄洞筌嚒分羞@位視愛情如生命的女子,其藝術(shù)形象不正具有崇高的審美價值和情感魅力嗎?
《召南·摽有梅》中女主人公急切求偶的呼喚同樣激動不已。此詩直言其意,無顧慮,無文飾,充分體現(xiàn)了女主人公追求幸福愛情的迫切心情,具有大膽率真的審美價值,而那班封建衛(wèi)道者們卻對這類求愛詩大加指責(zé),一概目之為“淫奔之詩”。其實,恰好證明了《詩經(jīng)》這類愛情詩的清純、醇厚、優(yōu)美的閃光之處。
4. 堅貞不二的鐘情者。《詩經(jīng)》愛情詩中的青年男女,一旦相愛或成婚后,大多表現(xiàn)出一種珍重愛情、渴望白首偕老的美好愿望?!多嶏L(fēng)·出其東門》,便是一首獻給對愛情和婚姻忠貞不二之青年男子的熱情頌歌。全詩二章,首章云:
出其東門, 走出東城門,
有女如云。 美女多如云。
雖則如云, 雖說多如云,
匪我思存。 非我心上人。
縞衣綦巾, 白衣與綠裙,
聊樂我員。 才是我最親。
在一個春日集會的日子里,這位青年男子在城東門的集場上碰見了許多像云彩一樣美麗的女子,但他毫不動心,心里依然想著和愛著那位“衣冠簡樸古風(fēng)存”的妻子。這種對待愛情的嚴肅認真、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委實是難能可貴、令人肅然起敬的。故戴君恩贊許說:“破得此關(guān),當(dāng)以出世男子許之矣?!?《讀風(fēng)臆評)評價可謂高矣!
《詩經(jīng)》中描寫女子忠于愛情的詩篇則更多。如《鄭風(fēng)·揚之水》中的女主人公,在丈夫?qū)⒁鲞h門離別時,她語重心長地對丈夫說:
無信人之言, 別人話兒不輕聽,
人實誑女。 他們都是在騙人。
在字字囑咐、句句叮嚀中,我們窺見到了這位婦女對丈夫忠愛之至的赤誠之心。此外,像《周南·汝墳》《鄭風(fēng)·風(fēng)雨》《衛(wèi)風(fēng)·伯兮》《王風(fēng)·君子于役》等,都是極寫女子對愛情忠貞不二的千古絕唱。
5. 刻骨銘心的相思者。此類形象可分為6種:
1) 男女傾慕的相思者。這類詩數(shù)量很多。如前述之《周南·關(guān)雎》《鄭風(fēng)·東門之墠》《陳風(fēng)·澤陂》等都屬此類。而相思濃郁、感情之至者當(dāng)推《王風(fēng)·采葛》。詩云: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河北省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廳科教處傅強處長,畜牧業(yè)處張庚武處長、謝忠副處長,規(guī)劃處、產(chǎn)業(yè)扶貧辦馬志敏副處長、王勇明科長,淶源縣農(nóng)牧局彭志永局長,河北省蛋肉雞產(chǎn)業(yè)技術(shù)體系首席專家喬健以及體系各崗位專家、綜合實驗站站長、企業(yè)試驗站長、27家扶貧企業(yè)領(lǐng)導(dǎo)和部分崗(站)成員80余人參加會議。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一個男子對采葛織夏布、采蒿供祭祀、采艾治疾病的勤勞而美麗的姑娘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他與她才“一日不見”,就如同數(shù)月數(shù)年那么漫長,用夸張之法寫相思之深,分外感人。其中“一日不見如三秋”之語,已成為今天人們表達男女相思或友朋思念之情的通用成語,可謂千古情語一脈通?。?/p>
《鄭風(fēng)·子衿》是一首描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優(yōu)美情歌。詩中反復(fù)吟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直接指明了那位身穿青色衣領(lǐng)服裝的小伙子,就是她日夜思念慕愛不已的對象。擇偶明確,印象深刻,體現(xiàn)了女子對愛的執(zhí)著與專一之情?!锻躏L(fēng)·丘中有麻》,敘寫一個性格潑辣的女子滿懷癡情、熱切盼望與愛人相會的情景。她希望與所愛之人結(jié)為良緣,刻骨相思,至情至真。
2) 天各一方的相思者。《詩經(jīng)》時代,由于戰(zhàn)爭和徭役的頻繁發(fā)生,男子們大多成了征役之夫。外有曠夫,內(nèi)有怨婦。因此,男女雙方的相思之作自然就大量產(chǎn)生。這在《詩經(jīng)》愛情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這類詩大多寫得情深意切、纏綿悱惻?!吨苣稀ぞ矶分械呐魅斯珵橄肽钸h役的丈夫,無意采摘卷耳,連小小的淺筐也難以采滿。她想啊想啊,似乎看見了她的丈夫在翻山越嶺,在眺望家鄉(xiāng),在借酒澆愁;看見丈夫的馬病了,仆人也病了,這該是多么艱難困苦的處境啊。全詩“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婉轉(zhuǎn)關(guān)生,摹寫曲至。故是古今閨思之祖”(戴君恩《讀風(fēng)臆評》)。《衛(wèi)風(fēng)·伯兮》中女主人公想念丈夫而想得頭疼心痛亦心甘情愿的心里話,催人淚下,不能卒讀。此詩對后世影響甚大。如有一首民歌這樣唱到:“想了一朝又一朝,再想一朝成了癆;十個成癆九個死。妹不原諒哥難逃?!逼鋬?nèi)容與精神正與《伯兮》一脈相承也。
其他如《王風(fēng)·君子于役》對婦女于傍晚時分倚門思夫動人情景之描繪,《豳風(fēng)·東山》征夫于役滿而歸的途中想象與妻子團聚情景之描寫,以及《王風(fēng)·揚之水》戍卒觸景生情、懷念妻子之訴說,等等,都十分逼真地摹寫出相思者最為動人心弦的一幕。此外,《召南·草蟲》《殷其雷》《秦風(fēng)·小戎》《小雅·采綠》等,其中女主人公對遠役不歸的丈夫熱切思念場景之描寫,皆具極其動人的藝術(shù)感染力,堪稱思婦詩之杰作。
3) 生離死別的悼亡者?!对娊?jīng)》愛情詩所歌詠的男女間那種誠摯深切的感情,不僅生前如此,而且死后亦一如既往,甚或更深。《邶風(fēng)·綠衣》是一位男子悼念亡妻之作。他由故妻生前為其所精心縫制的一件“綠衣”寫起,“我思古人,俾無訧兮”“我思古人,實獲我心”。意即,我所思念的故妻啊,生前由于她的諄諄告誡,才使我少犯過錯;又由于她的勤勞和聰明,所以樣樣都很順合我的心意。相思愈烈,愛情愈深,真是“三年無改,一日不忘”啊。這種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悼亡之法,已開啟后世悼亡詩詞之先河。如宋代賀鑄《生查子》“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描寫,明代歸有光《寒花葬志》中“曳深綠布裳”的細節(jié)回憶,都是因見妻子所縫綠色衣服而興起哀傷之情的悼亡名篇。
《唐風(fēng)·葛生》是一首悼夫之詩。語言凄切,令人哀感不已。全詩五章,云: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于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后,歸於其室!
前三章,女主人公哀傷死者獨眠荒野,憂慮中寄寓著對亡夫深切的體貼之情;后兩章,女主人公悲嘆自己獨活人間的孤苦,表示死后要和亡夫葬于一室?!叭婇L哭逝者之獨,深哀自身之孤,而這種孤獨感源于深摯的愛情。因此,在世人看來,唯在死后同穴,才能消除這份孤獨。不言生前之情愛,只言死后之孤苦,而其情自見”??傊按嗽娚醣?,讀之使人淚下”(陳澧《讀詩日錄》),真乃千古悼夫詩之祖也。
4) 哀怨憂郁的失戀者。愛情的航船不都是一帆風(fēng)順的,有時也會遇到漩渦暗礁,驚濤駭浪。在《詩經(jīng)》愛情詩中就有許多描寫失戀者哀怨悱惻的詩篇。如《鄭風(fēng)·狡童》《褰裳》都是描寫女子失戀的代表作,均為兩章。《狡童》首章云: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褰裳》首章云: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在這兩位女子的眼中,一個男子為“狡童”(小滑頭),一個男子為“狂童”(愚昧無知者)。這兩位女子由于性格和失戀的原因不同,其對待失戀的態(tài)度亦自然有別?!督仆分魅斯^為纏綿,依依不舍,竟至廢寢忘食;《褰裳》主人公較為潑辣,爽朗干脆,敢于斗爭,堅毅果敢,大有蘇軾《蝶戀花》詞所說的那種“天涯何處無芳草”之曠達態(tài)度。鄭振鐸先生說過:“《鄭風(fēng)》里的情歌,都是寫得很倩巧,很婉秀,別饒一種媚態(tài),一種美趣……‘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似是《鄭風(fēng)》中很特殊的一種風(fēng)調(diào)。這種心理,沒有一個詩人敢于將她寫出來!”這恰恰言中了《褰裳》詩中女主人公對待失戀所表示出來的那種率直、大膽而開朗的性格。
5) 贏得愛情的自豪者。如前所述的《衛(wèi)風(fēng)·木瓜》中青年男女“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友好饋贈之舉,《邶風(fēng)·靜女》中那位小伙子因姑娘“貽我彤管”而“說懌女美”的開心勁兒,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青年男女贏得愛情的自豪感?!多{風(fēng)·桑中》則以男子口吻,回憶美麗姑娘“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的兩情相悅的美好時刻,怡然自得之情溢于言表。《齊風(fēng)·東方之日》是一位男子回憶與意中人往日歡聚之情事的詩。全詩共二章:
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兮。在我闥兮,履我發(fā)兮。
能與如同日月般美麗可愛的女子幽會,在這位男子看來,簡直是令人陶醉、幸福無比了。此詩便是他歡快自豪之情的自然流露。
男女互相饋贈、幽期密約的情景是甜美幸福、耐人尋味的,而新婚燕爾的歡悅之情則更是令人終身難忘、刻骨銘心?!吨苣稀ぬ邑病放c《唐風(fēng)·綢繆》,皆為賀婚歌。前者寫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里,一位善良美麗的姑娘出嫁了。從“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反復(fù)詠唱中,極寫出男子的歡樂神情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后者寫新婚之夜,男女雙方喜不自勝、不知如何相愛才好的歡樂。“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這幾句“描摹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絕作,不可廢也”。全詩不言“樂”,而“樂”意滿紙焉。此之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司空圖《詩品·含蓄》)矣。
6) 伉麗情篤的恩愛者。《鄭風(fēng)·女曰雞鳴》是寫夫婦互相親悅、相互警戒而充滿家庭和諧氣氛的一首佳作。全詩三章,首章寫妻子因聞雞鳴而催丈夫早起去打獵;二章寫夫婦和樂之情。妻子表示待丈夫射了許多野雞和大雁歸來時,就親手精心烹調(diào)獵物,然后夫婦同享。恩愛摯情,令人艷羨。三章寫丈夫以雜佩贈送妻子,以表達對妻子的警戒與體貼之謝忱。這一點,竊以為連后來沈復(fù)《浮生六記》中“閨房記樂”里所寫的夫婦恩愛之情亦恐只能望其項背矣。故而,連對情詩每有微言的朱熹也不得不對它頷首稱道:“《女曰雞鳴》一詩,意思甚好。讀之,真?zhèn)€使人有不知手舞足蹈者。”道學(xué)家尚且如此,一般人則更是為之感動不已了?!洱R風(fēng)·雞鳴》構(gòu)思和內(nèi)容與此相似,寫的都是妻子聞雞鳴叫而催丈夫早朝的事。他的丈夫是位士大夫,他希望丈夫不要戀床貪睡,應(yīng)忠于職守。警戒中包寓著愛夫的一片深情。姚際桓評此詩說:“此詩謂為賢妃作亦可,即謂賢大夫之妻作亦無不可??傊?,警其夫欲令早起,故終夜關(guān)心,乍寐乍覺,誤以蠅聲為雞聲,以月光為東方明,真情實境,寫來活現(xiàn)”。
《王風(fēng)·君子陽陽》,是一首描寫夫妻同場歌舞的事,活潑歡快,其樂融融。全詩二章:
君子陽陽,左執(zhí)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
君子陶陶,左執(zhí)翿,右招我由敖,其樂只且!
“陽陽”“陶陶”都是快樂舒暢的意思;“由房”,房中樂;“由敖”,舞曲名;“簧”,笙類樂器;“翿”,用五彩野雞毛做的扇形舞具。全詩扣住“樂”字,生動地表現(xiàn)了夫婦歡快甜美的歌舞場景,給人以輕松愉悅的美之享受。(未完待續(xù))
[11] 黑格爾.美學(xué):第二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
[1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96.
[13] 何其芳.何其芳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3:431.
[14] 姚際桓.詩經(jīng)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5] 李文祿,宋緒連.古代愛情誓詞鑒賞辭典[M].沈陽: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1990:57.
[16]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xué)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社,1957:49-50.
[17] 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257.
[18] 朱熹.朱子語類:三[M].長沙:岳麓書社,1997:1874.
Aesthetic Discovery of Love in(Ⅱ)
LI Jin-kun
(Faculty of Law and Humanitie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 the author gave a preliminary but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love poetry in. It shows that those love poems not only embody people’s clear understanding to the attitude of human-beings to beauty, but also reveal the personality beauty of the heroes and heroines in the poems. Not only do they show the beauty of various love patterns but also the value of presenting various artistic images, such as the beauty of customs, beauty of image, beauty of context, beauty of structure, beauty of meaning. For the rich connotations of the aesthetic beauty of the love poetry,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them can expand a new way in the study ofand promote the status of i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at of Aesthetic.
; love poetry; original; spouse-choosing; feelings expression; personality; art
(責(zé)任編校:耿春紅 英文校對:楊 敏)
I222.2
A
1673-2065(2012)03-0019-06
2011-09-10
李金坤(1953-),男,江蘇金壇人,江蘇大學(xué)文法學(xué)院教授,文學(xu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