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沈陽110032)
方劑是中醫(yī)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一首方劑的產生,則體現了臨床辨證論治的全過程。這個過程中,辨證準確、立法得當至關重要,熟練掌握制方及配伍規(guī)律,合理地遣藥組方更是制方關鍵。因此,遣藥組方模式及規(guī)律的研究是方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核心所在,歷來為古今醫(yī)者所重視。常見的組方模式有針對病因的組方模式、針對關鍵病理環(huán)節(jié)的組方模式、針對主癥的組方模式、結合臟腑生理病理特點的組方模式等[1],他們揭示了方劑與病、證、癥之間的關系。本文以方劑的藥物構成為切入點,從另一側面探討了對病/證/癥遣藥及對藥遣藥的組方模式。
中醫(yī)治療疾病,既重視辨證論治,也重視辨病與辨證論治。病常包括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的全過程,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若干證的連續(xù),常有一個貫穿疾病始終的基本病機。所謂對病/證/癥遣藥,就是針對病或證的主要病機,即病因、病位、邪正關系等進行用藥,是遣藥組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主要表現為針對病證屬性的定性遣藥和針對發(fā)病部位的定位遣藥。臨床組方時,二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且常常同時運用。
疾病的寒熱虛實屬性,以及邪正消長關系,都是定性的范疇。定性組方的目的就在于以藥之偏性糾正病/證之偏性。正如張元素所云:“凡藥之五味,隨五臟所入而為補瀉,亦不過因其性而調之。”或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或補其不足,損其有余。如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之四逆湯,即用大辛大熱的附子為主藥,溫一身之陽氣,散周身之寒邪,以回陽救逆。又如治療三焦火毒熱盛證之黃連解毒湯,則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并用以瀉火解毒。這種遣藥模式自古就得到廣泛的應用,在組方中占有重要地位。
針對主病或主要癥狀的遣藥模式,也可歸于定性遣藥的范疇,如頭痛用川芎,黃疸用茵陳蒿,肺癰用葦莖等。這些藥物因為具有穩(wěn)定的藥性和對特定病癥的較好療效而成為治療該類病癥方劑的核心藥物。如川芎祛風散寒,行氣活血而止痛,秉其升散之性,又可上行頭目,故為治頭痛要藥。汪昂認為“頭痛必用之(川芎)”《局方》川芎茶調散即以川芎為主藥,治療外感風邪頭痛。
張元素曰:“凡治病必求其所在,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奔唇M方時需要根據病位進行定位調節(jié),使藥力能夠到達病所,即所謂的“順其病位”。一般而言,多數方劑依據病性所選藥物是能達于病所的。而對于能夠異病同治的方劑,則常需配伍引經藥。如參苓白術散,主治脾虛濕盛泄瀉證,亦治肺虛久咳痰多。方中人參、白術、山藥、白扁豆、蓮子等藥均為益氣健脾之品,欲使其發(fā)揮補肺之功,必須使用引經藥。桔梗為肺經專藥,功擅開宣肺氣,載藥上行。故方中配伍桔梗引脾氣上升,輸精于肺,以治肺虛。此外如復元活血湯用柴胡,涼膈散用連翹等都屬于定位遣藥的范疇。
根據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遣藥組方,也是定位遣藥的內容之一?!夺t(yī)方集解》所載龍膽瀉肝湯,有瀉肝膽實火,清下焦?jié)駸嶂?。從該方主治來看,并無肝郁氣滯或陰血不足之癥,而方中卻使用了疏肝的柴胡和養(yǎng)血益陰的生地、當歸,這便是考慮到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而藏陰血。因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實火或濕熱內郁則肝氣不舒,所用苦寒瀉火及滲利濕熱之藥亦能抑其條達,故以柴胡疏肝,非解肝郁而是順肝之性;肝主藏血,肝膽實火易傷陰血,方中苦燥滲利之品易傷陰血,故以生地、當歸養(yǎng)肝之體。李杲所創(chuàng)清胃散配伍生地、牡丹皮,張錫純鎮(zhèn)肝熄風湯用茵陳蒿、川楝子、麥芽,均是順應臟腑生理病理特點組方的代表。
方劑的組方首先是針對病/證/癥用藥,其次便要考慮所用藥物的性能特點,或配伍功能、主治相近藥物以增其療效,或配伍制毒緩峻之品以消除或緩解所用藥物的毒性與烈性,或配伍甘緩之品以調和方中諸藥的性能,以保證方劑組方結構的嚴謹性,這就是所謂的對藥遣藥。
對藥遣藥的目的之一在于增強已用藥物的療效,如《傷寒論》麻黃湯以麻黃散在表之風寒,配伍桂枝則透營達衛(wèi),增強發(fā)汗之力,使得該方成為辛溫發(fā)汗之峻劑。再如瀉下熱結以大黃為主藥配芒硝,補氣健脾以人參為主藥配白術,涼肝熄風以羚羊角為主藥配鉤藤等。
制毒緩峻是對藥遣藥的另一主要目的。有些藥物的治療作用強,毒副作用也大,如附子、烏頭、半夏、甘遂等。在使用這些藥物時,炮制、延長煎煮時間是減毒的常用方法,配伍減毒也非常重要。如十棗湯為攻逐水飲之峻劑,方中甘遂、大戟、芫花均為峻烈有毒之品,故以十枚大棗煎湯送服,緩和諸藥的毒性與烈性,使祛邪而不傷正。
有些藥物配伍后既增效又減毒,為醫(yī)家所喜用,如附子配干姜,半夏配生姜等。而天臺烏藥散中川楝子配巴豆之用法尤為后人稱頌。天臺烏藥散主治寒凝氣滯之小腸疝氣,川楝子雖疏肝行氣,但其性苦寒,不宜用于寒證,但與辛熱之巴豆打破后同炒再去巴豆而用,既可制約川楝苦寒之性,又增其行氣散結之功,且無巴豆峻下之弊,此即制性存用法。
調和藥性也是對要遣藥的目的之一。根據病情需要,方劑中常出現寒熱并用、補瀉兼施、升降相隨、散收同用等配伍,這是需要協(xié)調諸藥性能之品以使各藥協(xié)調發(fā)揮作用,常用藥物如甘草、大棗、蜂蜜等。當然,方劑的遣藥組方模式不是單一的,綜觀歷代名方,往往是幾種模式的巧妙組合。本文也只是針對方劑的構成從對病/證/癥及對藥遣藥方面論及,至于主要反映方劑組方原則的君臣佐使模式,雖與本文內容密切相關,則不在此次討論之列。
[1]范穎,于彩娜,張紅梅,等.論遣藥組方模式及其規(guī)律性[J].中醫(yī)雜志,2009,50(6):48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