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立
(吉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卷”和“部”是《藝文類聚》結(jié)構(gòu)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書100卷,按內(nèi)容分為天、歲時、地、山、帝王、樂、居處等若干部。那么,它的分卷依據(jù)是什么呢?關(guān)于《藝文類聚》的部類數(shù)量,歷來有四十六部、四十七部和四十八部之說。究竟哪種說法符合《藝文類聚》編撰的實際?這些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卷”是《藝文類聚》編排形式上最大的分類單位,也是古代書籍重要的計量單位之一,是從物質(zhì)形態(tài)上劃分的。竹木簡、帛書、卷子都可以卷起來,所以以“卷”為單位。
有學(xué)者認為,書籍分“卷”起于帛書,并延及紙冊。章學(xué)誠云:“(劉)向、(劉)歆著錄,多以篇卷為計。大約篇從竹簡,卷從縑素,因物定名,無他義也。而縑素為書,后于竹簡,故周、秦稱篇,入漢始有卷也。第彼時竹素并行,而名篇必有起訖;卷無起訖之稱,往往因篇以為之卷;故《漢志》所著幾篇,即為后世幾卷,其大較也?!保?]寫在竹(木)簡上的書稱篇,寫在帛書上的書稱卷,這只是作者的推想,是否這樣,不敢肯定,所以說“大約”。而葉德輝則以肯定的口吻說:“帛之為書,便于舒卷,故一書謂之幾卷。凡古書,以一篇作一卷。(《漢書·藝文志》有稱若干篇者,竹也;有稱若干卷者,帛也。)”[2]葉德輝的看法值得商榷。詳見下文。
關(guān)于卷與篇的關(guān)系,明代胡應(yīng)麟云:“《漢·藝文志》《史記》百三十篇即今百三十卷,此篇與卷同也;《尚書》四十六卷,實五十七篇,此篇統(tǒng)于卷也?!保?]“卷”即篇,并非一概如此,否則在同一書中,有了卷,就不應(yīng)再有篇,反之亦然。一書之中,卷、篇往往并存?!稘h書·藝文志》載:“《詩經(jīng)》二十八卷”,且又有三百五篇的記述:“孔子純?nèi)≈茉?,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庇衷唬骸啊稜栄拧啡矶??!保?]一般說來,“篇”是指文章,“卷”是把文字寫在竹(木)簡上用繩子編連成一卷(束)后的名稱。作為一篇文章來說,是不能隨意分拆的,所以章學(xué)誠說“篇必有起訖”;而“卷無起訖之稱”,因為每一卷簡在數(shù)量上并不固定,可以隨意變通。同一卷中既可以容納一篇或多篇文章,個別情況也可以把一篇文章分拆開來分成幾卷。卷在書籍裝潢變?yōu)閮宰右院螅瑤缀跏嶋H意義,書籍分卷主要是一種傳統(tǒng)習(xí)慣。
但是,像葉德輝所主張的“卷”之名源于帛書的舒卷,這種看法卻值得商榷。從實物來考察,“卷”與帛書未必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例如,20世紀40年代,在長沙市東南郊的子彈庫處的一座戰(zhàn)國楚墓中的帛書,掘出土?xí)r八摺,放在一個竹匣中,匣長約23厘米,寬約13厘米,匣面蓋有一方土黃色面有紅色印花的綢子。[5]1972年至1974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在3號墓的一個木匣內(nèi)發(fā)現(xiàn)隨葬的大批帛書。木匣內(nèi)帛書的存放方式有兩種:一種用通高48厘米的帛書書寫,次第折疊成長24厘米、寬10厘米左右的長方形,出土?xí)r折疊處與其邊緣已經(jīng)斷損。另一種用通高24厘米的帛書書寫,用寬2至3厘米的木條為骨將帛幅卷起,或相對折疊。[6]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懸泉置遺址的發(fā)掘中,曾經(jīng)出土西漢時期的帛書,出土?xí)r是一件縱三折、橫七折的方塊,打開后為一長方形帛書,長23.2厘米、寬10.7厘米,屬于當(dāng)時寄送的民間書信。[7]這些帛書絕大部分是折疊著平放的,并未卷起來。張顯成說:“馬王堆漢墓帛書的出土使我們知道,帛書有卷成卷的,也有不卷的,改變了過去人們以為帛書收藏時都是卷成卷的認識?!保?]而出土的戰(zhàn)國、漢代的簡冊,倒無一不卷。由此可以認為,要說“卷”的名稱的由來,不是因為帛書的可卷,而是因為竹木簡不但可卷,而且卷時還有“收卷”這一名稱,至于這一名稱的使用也比帛書早。
書籍分卷已是《藝文類聚》以前編纂類書的通例。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皇覽》一百二十卷,繆襲等撰。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覽》一百二十三卷,何承天合;《皇覽》五十卷,徐爰合;《皇覽目》四卷;又有《皇覽抄》二十卷,梁特進蕭琛抄?!额愒贰芬话俣?,梁征虜刑獄參軍劉孝標(biāo)撰。《華林遍略》六百二十卷,梁綏安令徐僧權(quán)等撰?!妒厶糜[》三百六十卷?!端囄念惥邸肪幾珪r的分卷顯然承襲了前代類書的體例。那么,它的分卷依據(jù)和分卷情況是怎樣的呢?
章學(xué)誠說:“自唐以前,分卷甚短。六朝及唐人文集,所為十卷,今人不過三四卷也。自宋以來,分卷遂長。以古人卷從卷軸,勢自不能過長;后人紙冊為書,不過存卷之名,則隨其意之所至,不難巨冊以載也。以紙冊而存縑素為卷之名,亦猶漢人以縑素而存竹簡為篇之名,理本同也?!保?]《藝文類聚》“卷”中含“篇”,但因為是摘錄群書的片段,所以這些“篇”,少則一句,多則數(shù)句,乃至一段,多不是完整的一篇作品,不構(gòu)成真正意義的完整的“篇”(少數(shù)短小的作品除外)。因此,《藝文類聚》“卷”的析分并不受“篇”的長短與多寡的限制,而主要是考慮各卷內(nèi)容的相對獨立、各卷篇幅長短的平衡等因素。
首先,考察各卷內(nèi)容的相對獨立這個因素。
從各卷內(nèi)容考察,第十卷符命部、第十五卷后妃部、第十六卷儲宮部、第五十一卷封爵部、第五十四卷刑法部、第五十九卷武部、第六十卷軍器部、第六十七卷衣冠部、第六十八卷儀飾部、第七十一卷舟車部、第七十二卷食物部、第七十三卷雜器物部、第七十四卷巧藝部、第七十五卷方術(shù)部、第八十卷火部、第一百卷災(zāi)異部等十六卷,一卷等于一部,各卷內(nèi)容完全獨立。
第六卷地部、州部、郡部是三部合為一卷,第八十五卷百谷部、布帛部是兩部合為一卷。雖為多部合卷,但各卷內(nèi)容也完全獨立。
第一卷天部上和第二卷天部下、第五十二卷治政部上和第五十三卷治政部下、第六十五卷產(chǎn)業(yè)部上和第六十六卷產(chǎn)業(yè)部下、第六十九卷服飾部上和第七十卷服飾部下、第七十六卷內(nèi)典部上和第七十七卷內(nèi)典部下、第七十八卷靈異部上和第七十九卷靈異部下、第八十一卷藥香草部上和第八十二卷草部下、第八十三卷寶玉部上和第八十四卷寶玉部下、第八十六卷果部上和第八十七卷果部下、第八十八卷木部上和第八十九卷木部下、第九十八卷祥瑞部上和第九十九卷祥瑞部下,均為一部分做兩卷,用上、下分別標(biāo)出。
第三卷歲時部上、第四卷歲時部中、第五卷歲時部下,第三十八卷禮部上、第三十九卷禮部中、第四十卷禮部下,第九十卷鳥部上、第九十一卷鳥部中、第九十二卷鳥部下,第九十三卷獸部上、第九十四卷獸部中、第九十五卷獸部下,均為一部分做三卷,用上、中、下分別標(biāo)出。
第七卷山部上、第八卷山部下 水部上、第九卷水部下,是兩部分做三卷。
第九十六卷鱗介部上、第九十七卷鱗介部下、蟲豸部,是兩部分做兩卷。
另外,帝王部分做四卷,人部分做二十一卷,樂部分做四卷,職官部分做六卷,雜文部分做四卷,居處部分做四卷,均用數(shù)字分別標(biāo)出。
雖然以上各部均分做數(shù)卷,但是各卷內(nèi)容均相對獨立。
其次,考察各卷篇幅長短的平衡這個因素。
《藝文類聚》全書100卷,1,733面,平均每卷17.33面。每卷所占具體面數(shù)為:
第一卷,20面;第二卷,19面;第三卷,18面;第四卷,27 面;第五卷,14 面;第六卷,22 面;第七卷,20面;第八卷,22面;第九卷,21面;第十卷,14面;第十一卷,22面;第十二卷,21面;第十三卷,19面;第十四卷,16面;第十五卷,15面;第十六卷,20面;第十七卷,13面;第十八卷,20面;第十九卷,14面;第二十卷,18面;第二十一卷,24面;第二十二卷,13面;第二十三卷,13面;第二十四卷,16面;第二十五卷,20面;第二十六卷,21面;第二十七卷,16面;第二十八卷,11面;第二十九卷,18面;第三十卷,16面;第三十一卷,17面;第三十二卷,13面;第三十三卷,17面;第三十四卷,22面;第三十五卷,24面;第三十六卷,20面;第三十七卷,16面;第三十八卷,25面;第三十九卷,12面;第四十卷,26面;第四十一卷,16面;第四十二卷,15面;第四十三卷,12面;第四十四卷,18面;第四十五卷,21面;第四十六卷,15面;第四十七卷,16面;第四十八卷,28面;第四十九卷,15面;第五十卷,21面;第五十一卷,23面;第五十二卷,17面;第五十三卷,14面;第五十四卷,16面;第五十五卷,19面;第五十六卷,18面;第五十七卷,20面;第五十八卷,18面;第五十九卷,19面;第六十卷,17面;第六十一卷,17面;第六十二卷,17面;第六十三卷,14面;第六十四卷,15面;第六十五卷,14面;第六十六卷,13面;第六十七卷,9面;第六十八卷,7面;第六十九卷,17面;第七十卷,12面;第七十一卷,10面;第七十二卷,13面;第七十三卷,12面;第七十四卷,20面;第七十五卷,9面;第七十六卷,18面;第七十七卷,15面;第七十八卷,21面;第七十九卷,15面;第八十卷,17面;第八十一卷,21面;第八十二卷,20面;第八十三卷,12面;第八十四卷,13面;第八十五卷,20面;第八十六卷,20面;第八十七卷,21面;第八十八卷,24面;第八十九卷,25面;第九十卷,19面;第九十一卷,17面;第九十二卷,20面;第九十三卷,14面;第九十四卷,18面;第九十五卷,18面;第九十六卷,13面;第九十七卷,19面;第九十八卷,14面;第九十九卷,14面;第一百卷,12面。
最長的卷為第四十八卷,占28面;其次是第四卷,占27面;最短的卷為第六十八卷,占7面,第六十七卷和七十五卷,均占9面。雖然最多的卷與最少的卷相差21面,但是,如果把《藝文類聚》每卷的平均值17.33面,向前和向后各擴大5面,全書在12面到22面之間的,共有87卷,從大多數(shù)卷的篇幅來考察,卷與卷之間的長短是平衡的。
《藝文類聚》在編輯時,其卷、部的篇幅,既有一部多卷,又有多部一卷等現(xiàn)象,以部的篇幅,即以內(nèi)容長短作為分卷的依據(jù),順其自然,不人為分割。例如天部分做兩卷,即第一卷和第二卷;歲時部分做三卷,即第三卷、第四卷和第五卷,說明這兩個部篇幅較長,內(nèi)容多。而地部、州部、郡部三個部合做一卷,即第六卷,因為這三個部類的內(nèi)容較少。
“部”是《藝文類聚》內(nèi)容的分類單位。葉德輝說:“今人言書曰某部,又曰幾部。按漢史游《急就章》云:‘分別部居不雜廁?!艘苑诸悶榉植?,故稱某類為某部,因而以一種為一部,義德相同?!保?0]根據(jù)葉氏的解釋,部就是門類、類別。《抱樸子》云:“以次問《春秋》四部《詩》《書》,三《禮》之家,皆復(fù)無以對矣?!保?1]許慎《說文解字敘》云:“分別部居,不相雜廁。”[12]均為此義。任何書籍對其內(nèi)容都有一個編次的問題。所謂編次,是指組織和編排文獻的次序和方法,它使文獻系統(tǒng)化、有序化。余嘉錫說:“一書之中,簡篇既宜有先后,則其次序自當(dāng)有義,不可隨意信手,如積薪然也。故必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于是書有虞、夏、商、周,詩有風(fēng)、雅、頌,而史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以為全書之綱領(lǐng)。作序之時,舉當(dāng)篇之小題納之于總稱之下,而屬之以大名,然后誦讀有倫,取攜甚便。此大名總稱小題者,猶之后世之部次也?!保?3]“分別部居”是目錄之要素,在古代目錄學(xué)上稱之為“類例”,又有“種別”、“部次”、“編排”、“序次”、“編次”等稱謂。鄭樵云:“類書如持軍也,若有條理,雖多而治,若無條理,雖寡而紛。類例不患其多也,患處多之無術(shù)耳。”[14]鄭樵是著眼于類書,論其編撰應(yīng)該有條理。類書是大型著作,要使之系統(tǒng)化、有序化,編次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對《藝文類聚》的部類數(shù)量歷來存在分歧。《四庫全書總目》稱“為類四十有八”,即四十八部;《燕京大學(xué)圖書館目錄初稿·類書之部》稱“凡分四十七門”,即四十七部,劉葉秋《類書簡說》也認為分四十七部;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則認為是四十六部。分部數(shù)量上的歧義,均是由對原書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和卷八十二草部下的計算方法不同所致?!端膸烊珪偰俊反蟾攀前阉?、香、草作為三部計。《燕京大學(xué)圖書館目錄初稿·類書之部》等則是以“藥香草部上”為一部,“草部下”為一部。在此,我們著眼于《藝文類聚》編撰體例和兩部的內(nèi)容,考察八十一卷和八十二卷的部類數(shù)量。
首先,考察《四庫全書總目》對“第八十一卷藥香草部上”的分部。
第一,從形式上看,把“藥香草”當(dāng)作三部計算,不確。按照《藝文類聚》的編撰體例,“藥香草”若做三部計,當(dāng)寫作“藥部 香部 草部”,如一卷分兩部的“第八十五卷 百谷部 布帛部”和一卷分三部的“第六卷 地部州部郡部”。若把“藥香草”當(dāng)作三部,在目錄編排上也應(yīng)如第六卷和第八十五卷那樣寫作:
第八十一卷藥香草部上
藥部……(下有子目若干)
香部……(下有子目若干)
草部……(下有子目若干)
第二,從內(nèi)容上看,“香”只是“草”目的一個附目。“草”目征引的文獻中,只有嵇含《懷香賦序》、劉刪《詠青草》、卞敬宗《懷香贊》等三篇語涉“香”字?!跋恪蹦空饕奈墨I過少,且又與“草”有連帶關(guān)系,故編者把它作為“草”目的附目?!跋恪奔热欢紭?gòu)不成一個獨立的子目,就更談不上作為一個獨立的“部”了。
其次,考察《燕京大學(xué)圖書館目錄初稿》對八十一卷和八十二卷的分部。
《燕京大學(xué)圖書館目錄初稿》以“藥香草部上”為一部,“草部下”為一部,亦不確。
第一,既然是標(biāo)為“上”、“下”,就應(yīng)該與其它占多卷的各部一樣,采用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計為一部。
第二,在古人看來,“藥”、“香”均與“草”相關(guān)聯(lián)。關(guān)于“藥”,許慎云:“藥,治病草?!倍巫ⅲ骸啊队衿芬鳌渭膊≈菘偯??!保?5]《周禮》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弊⒃唬骸拔逅帲翰?、木、蟲、石、谷也?!保?6]關(guān)于“香”,許慎云:“香,芳也?!倍巫ⅲ骸安莶吭唬骸?,草香也?!贾^草香,則泛言之。”[17]關(guān)于“草”,許慎云:“草,百卉也?!倍巫ⅲ骸盎芟略唬骸葜偯??!保?8]至于“卉”,許慎云:“卉,草之總名也?!倍巫ⅲ骸啊斗窖浴吩唬骸?,草也。東越、楊州之間曰卉?!保?9]可見,藥、香、草本為性質(zhì)相關(guān)聯(lián)的三類事物,故把它們歸為一部。那么為什么第八十一卷作“藥香草部”,而第八十二卷作“草部”呢?合理的解釋應(yīng)該是,第八十二卷的部類名稱連類承上省略了“藥、香”二字。因此,第八十一卷和第八十二卷應(yīng)做一部計算。
綜合以上分析,《藝文類聚》的部類數(shù)量應(yīng)為四十六部。
[1][9](清)章學(xué)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10]葉德輝.書林清話[M].北京:中華書局,1957.
[3]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4](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8]張顯成.簡帛文獻學(xué)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4.
[6][7]趙超.簡牘帛書發(fā)現(xiàn)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3]余嘉錫.目錄學(xué)發(fā)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4.
[14](宋)鄭樵.通志[M].商務(wù)印書館,1935.
[15][17][18][19](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