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清代碑帖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2012-04-12 04:19,
關鍵詞:帖學碑學碑帖

,

(河南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書法史學界對于清代碑帖學給予高度關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過在研究內容、方法、視角及研究人員等方面的不足制約了這一課題的研究向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對近20年來學界關于清代碑帖學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為研究者提供借鑒,進而推動相關研究走向深入。

一、清代帖學研究

(一)清代帖學式微的原因研究

清代帖學式微與清代帖學自身的衰微、社會風氣和審美傾向的轉變,以及臨書觀念和臨書方法的變化等密切相關。

趙永金[1]對于影響清代帖學式微因素的探討比較全面。他認為,早在清初碑派尚未形成氣候之時,帖學已呈現出衰微之勢,考其原因主要有5個方面:①經典作品價值取向的轉移;②對近世名家的盲目崇拜;③刻帖泛濫與金石學復興對取法的影響;④書法教育與品評的缺失;⑤清早期書論的悖誤。這5個因素無疑都影響了帖學的發(fā)展。這些因素出現在清初書壇,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當時社會環(huán)境、當時人們的觀念意識和審美理想在藝術活動中社會心理情緒的真實反映,包涵著深刻的歷史因素。

劉瑩[2]著重從清代社會風氣、人文精神和審美風尚等外因影響和書法自律性的美學內因影響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指出最終導致清代的碑學日盛而帖學日衰的外在原因,首先當屬當時的知識界學術風氣的影響;其次,清代文人心中普遍的崇尚古雅的心態(tài),也是碑學興起并盛行的原因。內因方面,書法歷經元、明后,自身也產生了厭棄舊學的心態(tài)。早在清代就已歸納出“元明尚態(tài)”的結論,元、明的書法風格確以姿態(tài)妍媚、茹含流麗為主,多是秀婉、風韻、圓逸、甜俗乃至纖巧、柔弱之作。也許是物極必反的作用,柔弱之后清人開始力主雄勁,妍媚之后的清人開始崇尚古樸。

此外,胡泊[3]從臨書方法和臨書觀念的變化角度對清代帖學式微進行了探究。指出至清代,延續(xù)幾個世紀的臨書方法和觀念發(fā)生改變,學習書法不再是亦步亦趨的臨摹,而成為書家自身情感的展示和表露。因此,清代書家從碑版、刻石等書跡取法,就不僅僅是為了轉變書法的審美追求,表現碑版中篆隸書體的雄強態(tài)肆、古樸厚重的審美風格,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取法碑版刻石來破除學書外在權威的桎梏,把學書者從外在形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個人精神的表現則成為書法藝術的核心精神。與臨摹觀念變化相伴隨,書家開始借助漢魏碑刻書跡和金石考證,來向更為源初的書跡尋求書法的筆法流脈和審美品格,以此來動搖法帖在書法傳序中的經典地位,改寫書法史的傳承譜系。

(二)不同程度地肯定清代帖學的存在研究

清代碑學的興盛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目光,但也有研究者注意到了清代帖學并沒有完全消亡,而是仍發(fā)揮著影響。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從對于清代碑學發(fā)展的反思、批評以及對于清代碑帖融合代表的探究角度立論。

對于清代碑學發(fā)展的反思、批評的文章如戴逸[4]認為,“碑學派所說固然也抓住了帖學派的某些弱點,但門戶之見太深。貶斥異己,一筆抹殺,未必公正。平心而論,北碑派未必都是好字,南帖派也未必都是劣書,北碑南帖各有特色。”黃惇[5]亦認為,金農、趙之謙的“稿書”融合碑帖,而楊守敬、沈曾植并不否定帖學,同時提出:“為什么刻帖濾漫、翻刻失真即當拋棄,而碑刻法漫、殘破模糊,卻當備加贊揚呢?”叢文俊[6]更是提出,“就連倡碑名家阮元,書法亦未能逾出主流帖學之外。”

從研究清代碑帖融合代表角度肯定清代帖學影響力的文章相對較多,主要圍繞吳德旋、何紹基、趙之謙、沈曾植等展開。

吳德旋:曹建[7]129-132認為吳德旋的帖學觀念是在與好友包世臣碑學觀念的碰撞中形成的,主要觀點為揚董抑趙、取徑唐人、崇尚晉韻。在嘉、道之際,吳德旋的帖學觀念無疑代表著與阮、包所不同的書法藝術追求,而正是這樣的追求,形成了清代不同于碑派的帖學體系,進而足以推翻清代“碑學籠罩”的習慣認識。

何紹基:崔偉[8]主要論述了碑帖融合問題,認為何紹基從篆隸北碑中獲益良多,然其成功之關鍵并非在此。面對當時帖學的不足,何紹基有著清醒的認識,然他并未因之對帖全面否定,而是采取揚棄的辦法,使帖中所含蘊的優(yōu)點得以發(fā)揚。作為一個傳統(tǒng)文人,他崇尚中和之美,對于北碑中那些過于霸悍的作品,他則有意識地避開。所有這些使何紹基把碑與帖有機地融會在一起,使其書法既保留了帖的風神,又有碑的氣息,從而成為有清以來能成功融會碑與帖而顯示獨特書法面貌的開創(chuàng)性書家。

趙之謙:田紹登[9]對趙之謙的研究角度則相對特別,通過對趙之謙和何紹基進行比較認為,趙之謙早年取法于何,行書基本是一派“顏家樣”,全無碑趣。趙弱化了何書法中的北碑化因素,強化了北碑的筆法風格特征,并使之與帖學筆法加以有效的結合,化解了碑學危機,為晚期碑學實現碑帖融合的范式轉換奠定了基礎。在書法史上,就碑行書的原創(chuàng)性而言,趙之謙無疑達到了清代碑學的最高峰。他的卓犖之處在于在固守北碑生樸拙風格的同時,將北碑與帖學的融合推向完美的境地。在強調碑的骨力的同時,帖的韻致及帖學書法的精到表現,這在清代碑學家中是絕無僅有的。

沈曾植:北村[10]認為,沈曾植學書最初走的是帖學道路,為官后,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由帖學轉入碑派。他服膺于包世臣的用筆方法,并在包氏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形成一套獨特的用筆之法,他廣取博收,既融合碑、帖,再摻以新發(fā)現的西北漢晉簡牘及唐人寫經。中年后更為傾心于書法創(chuàng)作的實踐,功力越發(fā)深厚,晚歲專心求變,老筆紛披,最終水到渠成,遂成為清末民初書壇上的卓然大家。

二、清代碑學研究

(一)清代碑學興盛的原因研究

清代碑學的興盛產生在帖學衰微的條件下,并與清代金石學的興盛、民族懷舊情緒、社會風氣轉變等息息相關。

朱以撒[11]認為碑學勃興于清代帖學之弊:①清代書法效仿對象的變化;②帖學受制于帝王的導向;③“閣體”審美標準的確立致使許多欲仕書家不能展現自己的創(chuàng)造才華。盡管清代刻帖又有進展,但對清代書壇的衰落已毫無補救。書壇需要另辟蹊徑尋找活力,用新的觀念、方法來挽救它的衰落,這樣的歷史條件孕育了碑學的興盛。

王夕聞等[12]則更進一步提出,最終導致碑學在清代完成了占據書法主流派地位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以內部條件論,帖學自身的衰落為碑學的興盛提供了歷史機遇;在外部條件上,興于清代的乾嘉學派帶來了金石學的興盛,而金石學不僅大大開拓了碑學家們的藝術視野,也為碑學的發(fā)展在文字基礎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另外,民族的懷舊情緒與審美的逆反心理及平民意識的覺醒,又匯成一股強大的暗流,對碑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周棣寧[13]對于碑學興盛原因的探討則較為全面,他試圖在一定程度上跳出書法圈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上來看書法,以便為這一重要書法歷史現象的成因思考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他認為清代碑學的肇興有著諸多因素:之一,乾嘉學風盛行,碑學應運而生;之二,由前碑派書家的訪碑活動到漢魏碑刻的重新發(fā)現;之三,以古拙為美的書學觀念;之四,書法史的新發(fā)現;之五,晚明文人篆刻的全面展開對碑學興起的助瀾作用。此外他同時注意到了碑學興起的社會文化因素:明清士人的反滿民族情緒;士人主體意識的張揚;士人“平民意識”的覺醒;審美逆反心理的推動以及審美風尚的改變;尚古思維模式以及碑學獨特的美學價值。并認為,通過探討清代碑學的成因,明了其誕生、興盛的原因,關注碑學和帖學兩者之間承緒盛衰,互為循環(huán)的歷史,也就是書法藝術螺旋形上升發(fā)展的歷史,有助于從歷史的角度思索當下書壇,正確對待和處理當下書壇關于碑、帖間的關系。

此外,邢孟志[14]從文字學、金石學視角出發(fā)提出,清初文字學、金石學家的研究,促使清代碑學運動自清早期開始萌芽,中期以阮元、包世臣為代表。掃盡帖學低眉柔靡之風、倡導碑學質樸雄強面貌的學術運動,仍是在篆隸書的領域展開的,而清代篆隸的復興正是文字學、金石學研究的結果。碑學運動也是受文字學、金石學直接影響的產物,這一影響帶來了書法理論和書法創(chuàng)作上審美取向的根本改變,這一改變豐富了書法創(chuàng)作的理論內容,拓展了書法創(chuàng)作的空間。

(二)清代碑學對于書界的影響研究

清代碑學的興盛對于揚州畫派的書風、行書的發(fā)展、以及隸書的復興都影響深刻。

王莉娜[15]認為,雖然碑學觀念在“揚州八怪”那里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無論在筆法上,還是在理論上均沒有臻于成熟與完善,但事實證明“揚州八怪”已經受到碑學的深刻影響。在“揚州八怪”書風中,特別是以“拙”、“古”、“厚”為突出特征并體現于諸位書家的藝術風格中的事實,表明了其特點均源于碑學,他們不計較技法的完美與精細,重要的是追求精神與神采,表現出“大巧若拙”之美。打破了清以來帖學衰弱的僵化模式,從而最終成就了“揚州八怪”這股丑拙的書風。

徐磊[16]針對碑學的興起對于行書的影響指出,碑學興起為行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給行書創(chuàng)作帶來新的元素:對篆隸字體的借鑒拓展了行書的字法;碑學書法用筆改變了行書點畫線條的風格;碑學書法線條與結體的改變促使行書章法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金石碑拓的斑駁殘損啟發(fā)書家自覺地嘗試墨色變化以豐富行書的表現力。他還指出碑學在創(chuàng)作層面上也對行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碑學書法的變革創(chuàng)新開拓了書家行書創(chuàng)作的思想觀念;清末碑學的成熟豐富了行書創(chuàng)作的面貌,涌現出眾多風格流派;碑派行書對后世書法家影響深遠??傊?,碑學興起對于已經發(fā)展到頂峰的行書來講,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另辟蹊徑,開發(fā)出了新的元素,也為后人提供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及發(fā)展余地,不但對于當時的書法家們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更是啟迪了后代的書法家們,在面對藝術創(chuàng)造時應該保有的鮮活的思想意識與不斷探索的精神。

關于碑學對于隸書發(fā)展的影響,張同印[17]指出,清代隸書的復興和碑學密切相關。清代隸書的復興既是書法自身發(fā)展的結果,又有著廣泛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晚明豪放書風雖然是帖學內部的變革,但已在審美思想上開啟了清代書學思想轉換的思潮。帖學的衰落促使清初的有識之書家進行新的探索,因而出現了隸書的復蘇;文物的大量出土,金石考據學的興起,以及在此基礎上碑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極大地促進了隸書創(chuàng)作的繁榮,從而迎來了清代隸書的全面復興。

(三)清代碑學的翹楚研究

對清代碑學翹楚的研究是學界的熱點,其中對包世臣、康有為的研究更為突出。包世臣、康有為之外,主要有伊秉綬、鄧石如、阮元等人。

1.有關包世臣的研究

在包世臣的碑派筆法理論方面,李陽洪[18]指出,包世臣對碑派筆法理論做出極大貢獻,并從5個方面對其評書標準的筆法內涵進行了分析:力到毫端、鋪毫與始艮終乾、墨到處皆有筆、用曲、“行處皆留,留處皆行”與用澀。

盛茂產[19]認為,包世臣書學理論的主要特色是大力提倡北碑以矯宋、明以來臨攀閣帖的風氣,至于其不足在于提倡碑版、力求改革時弊的理論中,也有矯枉過正、語過其實之處,他推崇北碑書法,而其在碑版書法方面的成就并不卓著。

金丹[20]對包世臣書法進行分期,①啟蒙期(5~25歲):學書20年未能入門;②摸索期(26~44歲):初涉二王,并以唐宋為師法對象;③革新期(45~58歲):以北碑為師法對象;④回歸期(59~81歲):再以二王書風為師法對象。并提出了包世臣的書學思想是“以碑證帖”、書法實踐是“以碑改造帖”的觀點,認為他將北碑與南帖的結合在書法實踐上走出了探索的一步。

關于《藝舟雙楫》,任國磊[21]指出,它是中國古代書論史上的一部經典著作,是清代碑學思想的經典之一?!端囍垭p楫》的論書部分用樸質的語言敘述了一些關于碑帖考證、信札及書家個人傳記等的信息,為后人研究書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也為書法美學、書法批評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他的突出貢獻在于:一方面確立了以筆法為核心的書法理論體系,在書法的點畫、運筆、章法等問題上作了碑學闡述;另一方面,他是碑學思想的發(fā)揮者,使北朝摩崖、造像記刻石、墓志銘恣肆、遒勁、雄健、樸質的審美價值趨向得以確立,為清代的書法藝術風格道路找到了新的突破點,為近代碑學熱潮作了鋪墊。

2.有關康有為的研究

關于《廣藝舟雙楫》,曾憲就[22]認為,該書是清代最重要的書法理論專著,其重要意義在于它總結了碑學的理論和實踐,使碑學成為一個流派,從而影響了整一代書風,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

在康有為尊碑思想的原因方面,張日安[23]從清朝的歷史背景、書學思潮及康有為的哲學觀等方面進行了剖析,提出和康有為尊碑思想密切相關的有4個方面:①清朝大量碑碣的出土、佳拓的流傳,清朝帖學的由盛轉衰,都為康有為尊碑思想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②清朝其他書法家的碑學思想也直接影響康有為的尊碑思想的形成;③包世臣對康有為的尊碑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④雖然清代卑唐尊碑風氣日盛,又有阮、包思想的影響,但最終讓康有為尊碑思想發(fā)芽開花的還是其自身的哲學觀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對于康有為尊碑抑帖的新見解是對于其書學思想研究的亮點。鄭為人[24]認為,康有為并非一開始就對碑學推崇備至,不能僅以一本《廣藝舟雙楫》就給康有為的帖學觀匆匆下定論。帖學觀是碑學大師康有為書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康有為對帖學的先宗“二王”有著虔誠的心態(tài),其矛頭指向唐代書法和宋元而下學“閣帖”的帖學家們。他的帖學觀及碑學思想建立在其政治哲學思想上,而他的政治哲學思想的形成又受到其家庭、社會和時代的影響。如果說《廣藝舟雙楫》奠定了康有為書學史上重鎮(zhèn)的地位,那么他晚年以碑為主、碑帖兼容的藝術實踐則更使他無愧于一代大師的稱號了。何炳武[25]亦認為,康有為在書理上高舉碑學大旗,但在書法實踐上并不排斥帖學及其他。曹建[26]還指出,康有為揚碑抑帖的態(tài)度和“帖學大壞”的觀察結論雖然流露出強烈的主觀性,并且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但同時也刺激了人們對碑、帖自身價值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進一步思考和討論。

也有研究者直接針對康有為書法中的尊碑思想進行了批評。王岳川[27]指出,20世紀的碑學與帖學之爭,大抵以1891年《廣藝舟雙輯》為肇因。這部書法論與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同時問世,當然染上了濃烈而偏激的變法思想??涤袨閺淖约旱谋;首兎ǔ霭l(fā),其帖學觀及碑學思想建立在其政治哲學思想上,故而對帖學加以全面否定??涤袨榈奶麑W觀及碑學思想建立在其政治哲學思想上,其整個思想相當偏激,其偏激的學術眼光造成了對帖學的不公正和對碑學的過分吹捧,實在是失察之處多多。蘇全有[28]等也有類似看法。

3.其他人物的研究

伊秉綬:陰勝國[29]從清初隸書家審美觀念的對比中探討伊秉綬的審美思想,認為伊秉綏的書學思想有3個要點:①取法雄強寬博、靜穆方正風格的漢碑;②用筆的中實簡省與結體的方正更易;③追求靜穆而不失古拙的氣息??傊?,伊秉綏在審美觀念的指引下,憑借自足的勇氣和氣魄,銳意進取,將隸書革新到底,成功的塑造了崇尚古樸和趨拙避巧的藝術形象,對后來碑派書法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鄧石如:關瑩[30]指出,清代書法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最后一個高峰,鄧石如為清代碑學巨臂,是清代一位全面實踐和體現碑學主張的書法家,四體真、草、隸、篆無一不工,更為重要的是他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師法百家,刻苦鉆研的實踐創(chuàng)新精神,“以書入印”,將書法、篆刻融會貫通,使他取得了前人罕見的藝術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后世書家、篆刻家影響深遠。而黃秀英等[31]從鄧石如的游學與交誼角度探究了其書風的形成和影響,指出鄧石如布衣終身,而能起篆書幾代之衰,紹斯冰之絕學,于碑帖之學轉換之際,開啟碑學實踐成功之先,提振碑學之風,并直接為包世臣、康有為等人的碑學理論提供實踐基礎,澤被后世,影響深遠。然而,鄧石如之于碑派書法雖身逢其時,但他并非生來就為碑學書法,他于碑學書法實踐的成功之原因,雖與其天賦、勤奮、專注等個人因素密不可分,也直接受益于他的游學與交誼。從某種程度上說,他的書法實踐的成功正是基于其為布衣之身份和因游學和交誼而形成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阮元:王新宇[32]認為《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的出現,率先從理論上肯定了北碑書法的重要性,適時地指導了人們北碑楷書的臨習,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阮元的“二論”,標志著清代碑學理論從金石學中衍化出來,直接促成了碑學理論和碑派書法在清代后期的崛起。

三、清代碑學與帖學的關系研究

(一)碑學與帖學的差異性研究

1.書法風格的不同

李云[33]重點闡述碑學與帖學書風的風格差異,從其概念及特點進行分析,認為古人對“南帖”、“北碑”、“帖派”、“碑派”的劃分及其藝術特色的評價,盡管有時并不十分科學,但從其總體風貌上來把握,還是很有道理的。相對來說,南派重優(yōu)美,北派尚壯美,重帖者,偏好陰柔之美;重碑者,側于陽剛之態(tài)。“帖”重“書卷氣”,“碑”重“金石氣”。書法中的“書卷氣”是一種性靈、氣質、情趣的流露?!敖鹗瘹狻毕鄬τ跁須鈦碚f,所倡導的是蒼茫、渾厚、樸拙的審美范疇。

陳輝[34]指出,碑與帖,書法風格面目不同,它們的功用也不同。碑刻是嚴肅的事情,所以書法多樸厚莊重,而帖書多為信札隨筆,所以無拘無束,揮灑自然。具體說來,它們的區(qū)別有以下4個方面:①制作目的不同,②形制不同,③書體不同,④制作方法不同。

曹壽槐[35]指出,帖學與碑學的區(qū)別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區(qū)別還在于用筆。因此,帖學要求,首先是筆法法度的嚴謹性,從執(zhí)筆、運腕、運筆都要熟練掌握,在法度的變化中求韻致、求格調、求創(chuàng)造,在平和中求新意,而碑學則特別強調個性的渲染,情趣的表達,其用筆求隨意,求率真,求趣味,求創(chuàng)作的絕對自由發(fā)揮。

2.審美情趣的不同

孫學峰[36]提出目前有關“帖學”和“碑學”的界定很多,論說也不盡相同,總的說來,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取法魏晉名家書跡,尤其是二王書跡,是否追求傳統(tǒng)的“中和”審美情趣。

陳龍國[37]認為,書法作為祖國傳統(tǒng)藝術的瑰寶,光是繁瑣考據是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審美要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碑學與帖學便逐漸傾向于對書法范本的美學探討,形成了以不同審美觀相對峙的學術流派,使碑與帖在概念上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二)碑帖之爭中的融合研究

劉志宏[38]認為,碑與帖誰優(yōu)誰劣,本難定論,各取共長,方不失學書之正道。清中后期書史上的碑帖之爭實則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最終雖是碑學派占上風,但在具體實踐上,兩者最后是互取其長,碑帖結合,創(chuàng)造新書風。從當時代表書家的傳世作品中不難發(fā)現,碑帖結合實則已成了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自清末至現代,許多有真正藝術影響力、穿透力的書法大家,如代表人物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大都是走的這條道路。碑帖結合是清中后期書法發(fā)展的一大趨勢,此現象較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以張瑞圖、黃道周、傅山等浪漫派書家,以揚州八怪書風為代表實則可視作前期浪漫書風的延續(xù),他們帖外取法,有意無意地創(chuàng)作了一批碑帖結合的成功之作。

羅海東[39]嘗試在書法史的背景下,對碑帖的分疆進行宏觀地梳理,進而從書法的社會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揭示碑帖融合的可能性與必然性。提出碑帖融合的可能性有4點:首先,碑與帖的同源性奠定了其融合的歷史可能性;其次,相同的書寫工具和相同的書寫對象決定了其融合的邏輯可能性;再次,從審美者的接受心理來看,碑與帖的融合是廣受歡迎的;最后,從前人實踐的情況來看,碑帖融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必然性有3點:一是書法的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二是碑帖融合是書法本體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三是碑帖融合是當今書法藝術向前發(fā)展、書法家名垂書史的唯一出路。總之,碑帖融合勢在必行,它將成為未法藝術的主流形態(tài),這是歷史的必然。

四、研究的不足

通過以上梳理看到,近20年來我國學界對清代碑帖學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成果喜人。但是透過可喜的成績,依然可見其中的不足。

(一)研究內容不均衡

表現之一是個案研究有余,群體研究不足。一方面對于書法大家的個案研究一直熱度不減,成果豐富,如對碑學翹楚包世臣、康有為、鄧石如等的研究著作頗豐。而另一方面對于清代某一地區(qū)書家群體、民間書家社團,如嶺南地區(qū)書家對于興盛的碑學運動持何種態(tài)度?他們的創(chuàng)作以及書學思想是否受到影響?諸如此類問題的研究成果則相形見絀。

表現之二是重碑輕帖。清代碑學的大放異彩掩蓋了帖學的星輝,在對碑學興盛原因進行長篇累牘的剖析,對其造成的影響進行大肆渲染的時候,本應注意到的帖學脈絡、以及帖學對于碑學的反制則從研究者的視線中模糊了。此外,對于碑學研究的熱衷也導致了研究成果難出新意,多是對于前人學者研究的重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術研究成果頗豐的虛假繁榮。

表現之三是僅僅關注精英群體。精英史學的影響太深了,以至于清代碑帖之爭史的研究幾乎成了書界翹楚研究史,鮮有關注其他未知名個體及群體在碑帖之爭中的態(tài)度。如聲勢浩大的碑學運動不僅僅包含了包世臣、康有為、鄧石如等書界翹楚的努力,更包含了無數名不見經傳的書人們的支持和響應。但是對于后者的研究,對于他們的書學思想、實踐,往往無人問津。

(二)研究方法、視角需要改進

方法方面,黃秀英、秦金根[31]在探究鄧石如書風形成的原因和影響的過程中,運用了網絡史學方法,這很值得思考和借鑒。史學研究過程中確實應該注重網絡研究,如對包世臣的作品《藝舟雙楫》,若能充分考慮到包世臣的交往圈子、該書的成書環(huán)境等,這對于文本解讀有相當的意義。僅僅就文本而論文本,忽略了話語語境,結果就容易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許多問題并不能得到有效解決。

視角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單一。在“碑帖之爭”的視覺沖擊下,對立變成了研究的中心,相融成了點綴,看似理所應當,卻反映了視角的單一性。歷史是連貫的歷史,書法家的書學思想也是前后相繼的,而不是突兀跳躍的。不過,研究者喜歡把所研究的人物標本化、模式化。盡管有學者如何炳武[25]在對康有為的研究中提出了康有為在書理上高舉碑學大旗而在書法實踐上并不排斥帖學及其他的觀點,但是縱觀學界對于書法家的研究,碑、帖的隔斷性趨向依然濃重。

(三)研究人員欠缺

碑帖學屬于書法史范疇,是具有學科交叉性的課題,需要史學理論和書法藝術素養(yǎng)兼?zhèn)涞娜瞬?。目前在碑帖學的研究人員中,有影響的多是具有書法、美術素養(yǎng)的學者,如曹建、金丹等,他們的研究范圍廣泛且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值得思考。但應注意的是,對于碑帖學的相關課題研究需要有一定的歷史理論作指導,所以培養(yǎng)具有歷史理論基礎的書法史人才迫在眉睫。

上述問題之外,還有理論運用的單一、史料建設不足等方面的問題。隨著此類問題的逐步解決,清代碑帖學研究將會走向更高層次。

參考文獻:

[1]趙永金.論影響清初帖學衰微的幾個因素[D].中央美術學院,2008.

[2]劉瑩.對清代碑興帖衰的溯源究因[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4):72-75.

[3]胡泊.書法的變化及經典性流失——清代帖學衰微探析[J].文藝爭鳴,2010(2):21-26.

[4]陳烈.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書法選集(續(x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5]黃惇.當代中國書壇格局的形成和由來:二十世紀末的思考[J].中國書畫,2006(5):12-13.

[6]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7]曹建.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中的帖學觀念[J].藝術百家,2005(3):129-132.

[8]崔偉.論何紹基對碑與帖的有機融會[D].首都師范大學,2002.

[9]田紹登.趙之謙、何紹基比較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2005 (1): 104-105.

[10]北村.奇險跌宕醇厚高古——沈曾植書法藝術[J].青少年書法, 2005 (6): 4-5.

[11]朱以撒.論清代碑學[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3(2):86-92.

[12]王夕聞,董世斌.清代碑學興盛成因略論[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2(6):122-124.

[13]周棣寧.芻論碑學興盛原因[D].北京語言大學,2009.

[14]邢孟志. 文字學、金石學對清代篆隸、碑學的影響[J].美術大觀,2009(3):100-101.

[15]王莉娜. 碑學與揚州畫派書風[J].國畫家,2011(1):67-68.

[16]徐磊.碑學興起對行書發(fā)展的影響[D].中央美術學院,2007.

[17]張同印.清代隸書的復興及其文化基礎[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3(1):31-34.

[18]李陽洪.包世臣碑派筆法探析[J].青少年書法,2005,(4):17-19.

[19]盛茂產.包世臣的書學理論與實踐述評[J].阜陽師院學報,1994(3):72-79.

[20]金丹.包世臣書法分期及其風格述評[J].書畫世界,2008(5):4-14.

[21]任國磊.碑學重鎮(zhèn)——包世臣的書法藝術特色[J].青少年書法,2007(15):17-19.

[22]曾憲就.論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在書學上的貢獻[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5(4):85-91.

[23]張日安.淺談康有為和他的尊碑思想[J].雞西大學學報,2006(4):19-20.

[24]鄭為人.康有為帖學觀微[J].鎮(zhèn)江師專學報,2000 (4): 108-111.

[25]何炳武.層臺緩步修修遠 高謝風塵屬此翁——淺論康有為書法藝術的特色[J].華夏文化,2001 (4): 55-57.

[26]曹建.康有為”帖學大壞”論及其影響[J].文藝研究,2006(11): 128-138.

[27]王岳川.現代中國碑學帖學之爭的背后[J].中國書畫,2009(5):66-67.

[28]蘇全有,王申.<廣藝舟雙楫>與<孔子改制考>之比較——論康有為的激變思想[J].大連大學學報,2010(2):1-5.

[29]陰勝國.遙接漢隸 行以天機——伊秉綬的隸書風格及其審美理念[J].榮寶齋,2010(11):56-63.

[30]關瑩.淺談鄧石如[J].學理論,2009(32):137.

[31]黃秀英,秦金根.從鄧石如的游學與交誼看其書風的形成和影響[J].書畫世界,2009(5):4-11.

[32]王新宇. 阮元碑學研究概述[J].書法世界,2004(4):12-14.

[33]李云.碑學與帖學書風芻議[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7(6):111-112.

[34]陳輝.碑帖漫談(上)[J].青少年書法,2007(17):32-33.

[35]曹壽槐.書法創(chuàng)作、碑帖、現代派書法芻議[J].書法藝術,1995(5):10-14.

[36]孫學峰.清代書法的取法與風格演變[J].文藝研究,2008(3):125-132.

[37]陳龍國.碑帖正名瑣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12):481-482.

[38]劉志宏.淺論碑帖結合現象[J].淮北煤師院學報,2000(3) :150-152.

[39]羅海東.碑帖融合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初探[J].三峽大學學報,2005(4):62-65.

猜你喜歡
帖學碑學碑帖
從學碑到“碑學”
心與形:帖學與碑學
清代碑學興起并不僅因為文字獄
碑學·形學
從《寶賢堂集古法帖》窺探明代中葉帖學的興盛
論龍開勝的帖學創(chuàng)作
碑帖硬臨
碑帖硬臨
碑帖硬臨
碑帖硬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