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繼賢1, 程 樂2
ESP研究中的語類分析路徑
龐繼賢, 程 樂
(1.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杭州 310058;2.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香港)
ESP是以特定學習者的特定交際需求為指向的一種教學路徑。從語言分析角度看,ESP重在探究不同專業(yè)話語社團語言運用的特定性。語類理論重在辨析不同語類語篇的交際目的以及與此相關的結構和語言體現(xiàn)特點,這與ESP的特定性直接相關。近年來,ESP領域中語類分析有三個研究焦點:語類的整體結構與語言特點;語類資源、功能多樣性及文化語境;語類集、篇際互文性與批評語類分析。語類分析并非僅僅局限于對語篇的語步結構分析,當前ESP的語類分析已是一種跨學科、多維度、多視角、帶有批評性的研究;語類的觀念和語類分析為ESP理論建構和教學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證理據。
ESP;語類分析;實用話語分析
對專門用途英語(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研究和教學起始于上世紀60年代,它的出現(xiàn)有社會、教學和理論上的理據,而理論理據的一個重要方面來自于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的發(fā)展,這一發(fā)展的重要導向是語言研究的焦點從以索緒爾傳統(tǒng)為代表的對語言內部系統(tǒng)的研究轉為對語言運用的研究。例如,語域(register)研究表明,不同語域的語言運用具有顯著不同的特點;既然語言運用因語域不同呈現(xiàn)不同特點,那么這些不同特點就能成為設計某些特定課程,以滿足某些學習者的特定需求的依據,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率。因此,語域分析成為了ESP產生和發(fā)展起始階段的一個重要的語言理論上的理據。從應用話語分析角度(主要是ESP),Bhatia將話語分析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作為表層語言描述的語域分析,作為功能語言描述的語法—修辭分析,作為語篇描述的互動分析和將語言描述作為解釋的語類分析。從這一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ESP領域中語言探究的路徑是從對詞匯和句法的分析走向對語篇的分析,從對語言表層描述的語域分析走向對特定語境下話語運用深層理據的解釋,簡言之,是從形式走向功能,從語言的用法走向語言的運用。毋庸置疑,ESP領域中語言研究的走向也給ESP教學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在過去的20多年間,“語類”(genre)概念以及“語類分析”(genre analysis)成為語言學界話語研究中的一個熱點課題,除了有重要的理論著作8]問世外,在SSCI索引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中,如《應用語言學》(),《專門用途英語研究》()等雜志,發(fā)表了大量有關語類研究的論文,而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ESP領域。
ESP是以特定學習者的特定需求為指向的一種教學路徑,這就是說,從語言分析角度看,普通英語追求的是語言運用帶有普遍性的共性,而ESP則重在探究不同專業(yè)領域、不同專業(yè)學科語言運用的特定性(specificity),這種探究常常無現(xiàn)成答案可循,具有原創(chuàng)性,這就使ESP帶有明顯的實踐和研究的特性。語類研究的重點在于辨析不同語類語篇(genre text)的交際目的以及與此相關的結構和語言特點,ESP中語類分析旨在回答的焦點問題是:在專業(yè)或學術領域中專業(yè)人員為什么以某種特定的方式運用語言?顯而易見,語類理論和語類分析為ESP教學提供了切實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支持,這也使ESP成為語言運用研究和英語教學中最活躍的、最富有創(chuàng)新的領域。本文在簡要討論語類定義的基礎上,試圖歸納和探析近年來ESP領域中語類分析的幾個研究焦點。相信這樣的分析能幫助我們深刻理解ESP領域語言分析中語類路徑的價值和ESP發(fā)展的走向,這對提升ESP學科的專業(yè)性、ESP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學術地位有著重要的意義。
話語研究中的“genre”一詞來自法語,漢語常翻譯為“體裁”、“語類”、“文體”、“語體”、“文類”等。語類的早期研究源于亞理士多德關于文學“類型”的觀念,主要局限于文學作品。俄羅斯學者巴赫金率先把文學體裁(即語類)概念擴大到語言研究中,指出語篇在結構、句法和用詞等方面所體現(xiàn)的常規(guī)性。在日常言語交流中,常??梢詫⒁恍┱Z篇進行歸類,如食譜、新聞報道、求職信、期刊論文等,交流各方都清楚這些語篇類別的特點,以及生成和接受這些語篇的語境。換句話說,在一個社團里,交流各方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已有的對這些語篇的經驗和期待來閱讀、理解或生成某一類語篇。所以,語類的概念既是社會的,又是認知的。我們運用語類交流,按語類規(guī)范“說話做事”。語類是一種選擇,是人們在特定語境中對特定的交際事件做出期待和反應,高效“做事”的一種話語方式和策略??梢哉f,一個人如果不懂語類,他就不懂如何說話。
西方的語類理論常被分為三個流派:美國的新修辭學流派(American New Rhetoric)、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流派(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和應用語言學流派(Applied Linguistics)。其中應用語言學流派主要指語類理論在ESP研究和教學中的應 用13]。美國的新修辭學把語類看作一種社會行為,視語類為語篇類型與語境之間一種有理據的功能關系。他們的研究興趣在于語境,以及語類作為社會行為所隱含并建構的作者的態(tài)度、價值觀、信念和旨在達到的社會目的。從研究方法上,他們常用民族志研究方法(eth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而不注重文本分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將語類看作是人類語言交際中一種重復出現(xiàn)的意義構型,一種文化就是一個語類系統(tǒng)。Martin將語類簡要定義為一種有步驟的、有目標指向的社會過程。且進一步解釋說,有步驟是因為在一個語類中意義的體現(xiàn)是分步驟的;有目標指向是因為逐步展開的意義步驟具有既定的交際目的,并服務于一個語類的總體交際目標;因為人們運用語類開展交流,所以語類就是一個社會過程。在這一流派中,語境被分為語類和語域兩個層面,語類由語域來體現(xiàn),語域由語言來體現(xiàn)。語類作為主導的語境變量,使人們可以從文化語境的視角來整體討論并解釋語類語篇的交際目的和語篇生成與傳播的因由?;谙到y(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類理論注重對語篇結構和詞匯語法的分析,被廣泛應用于英語作為二語的教學,特別是讀寫教學。應用語言學中的ESP常被認為是對前兩種流派理論的綜合和運用,在理論上,與新修辭學流派一樣,他們汲取了巴赫金有關話語互文性和對話性的觀念,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他們汲取了該流派注重基于語境的語篇結構和詞匯語法功能的傳統(tǒng)。他們聚焦語類語篇的交際目的,將語類看作是包含具有共同交際目標的一組交際事件,交際目的成了話語社團(discourse community)言語活動的主要驅動力和區(qū)分不同語類的標準。對某一語類語篇交際目的的共同理解形成了語篇生成的基本理由,這些理由又對語類語篇的結構和語言表達產生制約。ESP是以學習者特定的學習和專業(yè)目標需求為出發(fā)點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手段,以需求分析為指向來描述分析某一專業(yè)領域語言運用的特性,并以此為依據來設計教學大綱、編寫教材、確定教學方法;語類分析的焦點在于辨析不同語類語篇的交際目的以及與此相關的結構和語言特點,所以ESP中語類理論有很強的區(qū)分力,這一區(qū)分特點與ESP的本質密切相關。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大流派對語類的定義和分析方法各有側重。但是,可以說三大流派的理論目標都是試圖解釋語言運用的目的、形式以及語言運用作為一種語境化社會行為的規(guī)律性。在特定的社團或社會組織中,語類是這個社團或組織社會活動的一種“模板”,社團成員通過運用這一模板來計劃、調整、實施他們的交際行為。所以,語類理論有關“以言行事”,是對基于語境的言語行為的探究和解釋。1996年美國學者Hyon首次提出語類理論三大流派說,16年過去了,我們似乎可以說語類研究的現(xiàn)狀更多地是流派間的互補和融合,這種互補和融合主要取決于研究的目標和范圍,這是推進學科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一)語類的整體結構與詞匯語法特點
語類的整體結構,常被稱作語類的整體性(generic integrity),指的是一特定的語類語篇在詞匯語法層面和語篇結構層面所固有的一些特征。對這一特定語類結構和語言層面的討論,常運用語步分析法(move analysis),這是早期語類分析的主流。上世紀90年代初,Swales對研究期刊論文的引言部分進行分析,提出論文引言部分的“創(chuàng)建研究空間”(CARS: 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模式。這個模式由三個語步構成,每個語步又由必選或可選的步驟(step)構成。這類分析揭示了論文引言部分的建構方式和修辭語境。爾后,不少學者運用Swales開創(chuàng)的語步分析法對不同語類語篇,如期刊論文的摘要、方法、討論等部分,求學求職申請信函、研究經費申請書等進行了語類分析。但是,這類分析存在明顯的不足:語步的切分常常依據研究人員的直覺,缺乏研究的效度和信度;語步所體現(xiàn)的常常是單一的功能,掩蓋了一個語步可能隱含的其他功能,如論文作者的個人意圖?,F(xiàn)在,主流的語類研究已擺脫了這一種對語篇結構簡單的語步切分,開始轉向對存在于特定語類語篇中文體、語域、詞匯語法、修辭等特征的分析。例如,對學術語篇或科技語篇中人際維度的研究表明,特定學術語類語篇中的“勸說”(persuasion)不僅可以通過思想的傳遞,還可以通過建構作者的個人身份和協(xié)同話語實踐中各方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來表達。對期刊論文的語類研究有對這類語篇中的祈使句、人稱代詞(特別是第一人稱代詞)、模糊限制語(hedges)、主位選擇、句子類別等的分析。
從研究方法看,目前的語類分析不僅僅局限于語篇,已擴展到對語篇外因素的分析,包括對語篇生成、傳播和接受過程中各語境因素的分析,帶有明顯民族志研究特性的案例分析和對特定機構或專業(yè)學科圈內人士(insider informant)的訪談。這一方法上的三角互證大大增強了研究的效度。由于科技領域中的語類語篇常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現(xiàn),融合文本、圖片、圖表等多種模態(tài),因而多模態(tài)分析方法也開始成為語類分析的有效工具。從研究對象看,當前的語類分析不再局限于對那些語類特征鮮明、篇幅簡短的諸如論文摘要、求職信函等語篇的分析,而擴展到對長篇科普讀物、教科書或學位論文的分析。
(二)語類資源、功能多樣性及文化語境
除了對特定語類語篇的分析,現(xiàn)在不少學者開始關注語類資源在不同語類中的運作以及這種運作所體現(xiàn)的功能多樣性。研究的焦點包括:語類以及語類資源是如何識解(construe)不同語境的,如何反映語類的機構性目的(institutional purposes)和作者個人的意圖(private intentions),如何建構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等。同時,文化語境與語類的關系也成了ESP領域探究的熱點問題。
Hyland在元話語研究領域中獨樹一幟,他詳細分析了元話語在商務公司年度報告語類不同部分、教科書語類和期刊研究論文語類中的出現(xiàn)頻率、運作和功能體現(xiàn)的情況。其研究表明,作為語言資源的元話語在不同語類中體現(xiàn)多種功能,除了傳遞文本的命題意義外,還幫助作者建構合適的身份、確立權威、表達立場和觀點、回應讀者反應等。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將語類看作是在一定的語境下意義表達的一種語篇形式(patterns of discourse),這一意義包括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在不同的語類中,語言資源是如何來體現(xiàn)這些意義的?Halliday對科技英語中語法隱喻(grammatical metaphor)的研究就是一例。語法隱喻最突出的體現(xiàn)就是語篇中的名詞化(nominalization)現(xiàn)象。在一致式(congruent form)中,動詞常表示動作或過程,形容詞表示特征,名詞則表示參與者,但是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過程(其一致式為動詞)和特性(其一致式為形容詞)經過隱喻化可以轉化為以名詞形式體現(xiàn)的參與者:動詞、形容詞轉化為名詞,句子轉化為詞組。例如:
Theyan extra packer.→theirof an extra packer
,→of
在上例中,表示過程的動詞以及表示特性的形容詞變成了具有抽象意義的名詞或名詞詞組,在學術英語和科技英語中這種語言現(xiàn)象非常常見。語法隱喻將在日常語言運用或非正式語言運用中的復雜信息“打包”(package)成名詞或名詞詞組,過程或特性變成了實體。顯然,這有利于科學家用來表達實體之間的關系,同時這也有利于科學家將過程主題化,以便對主題展開深入的討論,科技語篇的“技術性”和“說理性”成為了這類語篇中名詞化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的理據。從語言層面看,名詞化使得科技語篇中的意義表達更加簡潔客觀,信息量更大,同時也使語篇更加通順連貫??萍颊Z篇注重事物或實體之間的關系,所以語法隱喻現(xiàn)象也反映了科學的認識論,體現(xiàn)了科學家是如何運用語言資源來重新識解概念意義的。
語類的概念是基于社會的或社團的,話語社團是語類分析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話語社團與社會語言學中的言語社團(speech community)概念不同:言語社團是社會語言性的,在一個社團中,成員之間言語交流的首要決定因素是社會,人們運用共同的語言、文化、行事規(guī)范來完成各種交際任務;話語社團則是一個社會修辭網絡(sociorhetorical network),在一個話語社團中,人們可能使用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習俗,但是言語行為的首要決定因素是功能,即對社團共同目標的追求,這種追求通過社團所擁有的語類把社團成員聯(lián)系在一起。本質上,話語社團就是一種文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必將對語類的生成、傳播和接受產生影響。在ESP領域,已有研究比較不同語言文化(如漢英或其他語言之間)于同一語類(如產品推銷信函)在結構或語言形式上的異同,更有不少研究開始探析不同機構性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學科性文化(disciplinary culture)等對語類產生的影響。這些研究表明,語類規(guī)范反映了一個話語社團或文化的思想、信念和“做事”的規(guī)范;反過來,一個話語社團或文化的思想、信念和“做事”的規(guī)范建構了不同的語類。對不同話語社團語類實踐的探究能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專業(yè)或學科是如何通過語類來體現(xiàn)他們的文化特征的。
(三)語類集、篇際互文性與批評語類分析
早期的語類研究通常分析單一語類,如論文的引言、摘要、求學申請文書等。但是在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和充滿競爭性的社會環(huán)境下,現(xiàn)實中的語篇變得復雜、動態(tài)、多樣化,簡單的、理想化的語類很少存在,其功能通常也不是單一的,這種現(xiàn)象在當今世界不斷涌現(xiàn)的新詞中也能得到反映。例如,info- mercial(信息詳細、看似客觀的廣告片)是infor- mation與commercial的縮合,advertorial(社論式廣告)是advertisement與editorial的縮合,infotain- ment(信息娛樂片)是information與entertainment的縮合。這些新詞實質上體現(xiàn)了一種語類的混合。人類的交際活動常常涉及多種語類的運用,語類語篇也常常存在“混合”(mixing)、“內嵌”(embedding)、“移植”(appropriation)現(xiàn)象,語篇社團成員常常利用、操縱被社團廣為認可的約定俗成的語類和語類資源來實現(xiàn)自己個人的意圖。因此,單一語類分析很難準確反映專業(yè)領域中復雜的、不斷變化的現(xiàn)實,包括語篇方面。
語類集(genre set)指個人在某一特定崗位中所涉及的所有語類語篇。例如,一名科研人員在其研究崗位上的交流就涉及多種語類語篇,包括科研項目申報書、與專業(yè)同行的電子郵件通訊、實驗報告、期刊論文、與期刊編輯通訊等。分析一名科研人員在其工作崗位上的語類集,可以從一個角度看清科研工作的環(huán)境、性質、科研人員所面臨的挑戰(zhàn)、對科研能力的要求等問題。在一個機構中,各人的語類集和已存在的語類之間較規(guī)范的關系構成一個語類系統(tǒng)(genre system)。仍以科研機構為例,科研人員的語類集顯然不同于科研管理或輔助人員的語類集,但這些語類集緊密關聯(lián),一起形成的語類系統(tǒng)構成了科研機構整個活動系統(tǒng)的一個部分。一個專業(yè)話語社團的文化,可以通過對它的語類集或語類系統(tǒng)的分析來反映,對語類集或語類系統(tǒng)的研究,也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一個話語社團的了解。Samraj從語類集的角度,分析了同屬環(huán)境科學的兩個相關領域期刊論文摘要和引言組成的語類集的認知結構及其相互關系,他發(fā)現(xiàn)論文語類之間的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不同學科上,也體現(xiàn)在論文中不同部分所形成的語類之間的關系上。Orlikowski和Yates也對商務公司中的語類集做了研究。對專業(yè)領域中語類集和語類系統(tǒng)開展研究,是ESP語類分析的一個很有潛力和價值的研究方向。
近年來,Bhatia提出,語類是一個綜合了語篇內(text-internal)和語篇外(text-external)資源的意義構型,主張語類分析必須同時考慮語篇內和語篇外因素。這涉及“語篇—語境”的關系,也涉及“話語實踐—專業(yè)文化”的關系。這樣的分析包含的符號資源有語篇資源、語類規(guī)范、專業(yè)實踐和專業(yè)文化;注重語篇內部或語篇之間的語篇內資源本質上是互文性的,而注重語篇內部或語篇之間的語篇外資源本質上則是篇際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的。這里的篇際互文性代表了語篇作者一種帶有創(chuàng)新性的努力,他試圖利用或挪用已有的、被社會所廣為接受的專業(yè)語類和專業(yè)實踐來構建一種新的話語混雜體。篇際互文性是通過語類資源的“混合”、“內嵌”、“移植”等手段來實現(xiàn)的,語篇之間符號資源的移植產生了互文關系,而專業(yè)語類、專業(yè)實踐和專業(yè)文化中符號資源的移植則產生了篇際互文關系。Bhatia曾深入分析了公司年度報告、法律仲裁書和慈善資金募集等語篇來闡明語類的篇際互文性特征。傳統(tǒng)的ESP語類研究常常聚焦于語篇本身結構和詞匯語法所體現(xiàn)的特點。從篇際互文性出發(fā),Bhatia主張的語類分析包含了對話語實踐和專業(yè)文化的分析,使語類分析走向批評語類分析,這樣的分析更有利于探索語類的動態(tài)性、多樣性和多功能性。以探索語類篇際互文性為特征的批評語類分析也成了ESP語類分析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
近年來,在ESP領域的語言研究中,語類分析路徑探究的一些熱點問題與英語運用的特定領域相關,這些焦點同時也是話語分析和語用學研究關注的熱點。語類分析并非僅僅局限于對語篇的語步結構分析和對語類表層語言形式的研究。在ESP領域中,當前的語類分析已經將語言、交際目的、語境(包括語篇內和語篇外資源)、話語實踐、專業(yè)文化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對語類開展跨學科、多維度、多視角的,帶有批評性的研究。
語類分析不在于抽象的規(guī)則,而在于基于有充足語境的語言運用。在這個視閾下的語類分析,話語成為一種社會實踐,是一種社會活動的工具,語言運用總是帶有充分的文化理據和認知理據,話語背后隱含著種種深層的動因。因此,語類分析不僅局限于狹義的篇章結構剖析,更應挖掘特定語類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ESP的活力在于特定性,即對特定專業(yè)群體或學術群體語言運用的特點、語類語篇運用的特點和交際特點的區(qū)分和研究,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迎合特定學習者需求的教學實踐研究(包括需求分析、教學大綱設計、教學法選定等),這一具有特定性的英語教學路徑使ESP區(qū)別于普通英語教學。語類分析路徑為ESP領域對語言運用 特定性的探究提供了一個綜合的、“厚實”的分析方法,為ESP理論建構和教學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證理據。
[1] 盧思源.ESP/EST縱橫談[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33(2): 83-89.
[2] 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 London: Longman, 1993.
[3]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 Swales J M.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s and Appli- c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5] Bhatia V K. 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 A Genre-Based View[M]. London: Continuum, 2004.
[6] Bhatia V K, Flowerdew J, Jones R H. Advances in Discourse Studies[M]. London: Routledge, 2008.
[7]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2.
[8] Freedman A, Medway P. Genre and the New Rhetoric[M].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1994.
[9] Bakhtin M M. 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M]. Translated by McGee V W. Austin: University of Austin Press, 1986.
[10] 龐繼賢, 葉寧.西方語類理論比較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 41(2): 160-168.
[11] Corbett J. Genre and genre analysis[C]//Brown K.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msterdam: Elsevier Ltd, 2006: 26-32.
[12] Hyon S. Genre in three traditions: implications for ESL[J]. TESOL Quarterly, 1996, 30(4): 693-722.
[13] Hyland K. Genre: language, context, and literacy[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2, 22(1): 113-135.
[14] Martin J R. Genre and language learning: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09, 20(1): 10-21.
[15] Hyland K. Academic Discourse: English in a Global Context[M]. London: Continuum, 2009.
[16] Hyland K. Metadiscouse[M]. London: Continuum, 2005.
[17] 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 ticis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C]//Martin J R, Veel R. Reading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1998.
[18] Samraj B. An exploration of a genre set: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and introductions in two discipline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5, 24(2): 141-156.
[19] Orlikowski W J, Yates J. Genre repertoire: the structuring of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in organizations[J]. Admi- 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4, 39(4): 541-574.
[20] Bhatia V K. Interdiscursivity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B/OL].(2010-12-05)[2012-02-01]http://wenku. baidu.com/view/0752b8946bec0975f465e214.html.
[21] Cheng L. A semiotic interpretation of genre: court judgments as an example[J]. Semiotica, 2010, 182(5): 89-113.
Genre-Analytic Approach in ESP Research
Pang Jixian, Cheng Le
(1.,,,; 2.,,,,)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is a teaching strategy which aims to meet the specific communicative needs of language learn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nalysis, ESP focuses on language use in specialist discourse communities to which prospective language users belong. The genre-analytic approach, with its power to clarify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genre texts, supports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specificity in ESP.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ree main focuses of genre-analytic research in ESP literature: 1) generic integrity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2) generic resources, functional variation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3) genre sets, interdiscursivity and critical genre analysis.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genre approach is not limited to move analysis as is generally understood, and that the genre-analytic approach in ESP has now become a cross-disciplinary, multi-dimensional, multi-perspective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The paper also illuminates how the genre-analytic approach has provided strong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SP.
;;
H0-06
A
1009-895X(2012)04-0253-06
2012-07-2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5A1000*172220121/031)
龐繼賢(1953-),男,教授。研究方向:話語研究、應用語言學。E-mail: pjx2001@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