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人身份與中國古代贈序和遠游詩的興起

2012-04-12 00:33:37石中華孫文憲
河南社會科學 2012年4期
關(guān)鍵詞:遠游士大夫文人

石中華,孫文憲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文人身份與中國古代贈序和遠游詩的興起

石中華1,孫文憲2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贈序和遠游詩,尤其是在中國古代詩詞達到巔峰的唐宋期間。表面看,這好像是經(jīng)濟和文學發(fā)達時隨之產(chǎn)生的自然現(xiàn)象,但深究起來,人們卻發(fā)現(xiàn)其中有許多從文學現(xiàn)象本身出發(fā)難以解釋的地方。要回答這些疑問,以往我們慣用的審美視角顯然無能為力,須得結(jié)合其他方面來讀解,方有可能弄清楚作者的本意。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解讀必須從文人身份這個維度出發(fā),才能有一個全新的視角,進而對其進行現(xiàn)代闡述。

古代;文人身份;贈序;宦游;遠游詩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含有大量的贈序文和遠游詩,從這些文字和詩歌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件非常美好、帶有濃厚人情味的事情,然而,深究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看起來無限美好的狀態(tài)下其實含有許多辛酸的成分,友人寫贈別詩前常冠以序文,并非完全是絮叨友情和家常,而是有著其他目的的,詩人的“遠游”也并非是簡單地游山玩水,而很有可能是迫不得已去“旅游”。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并不僅僅是文學自身的演變成果,也是受到了社會、政治等方面的影響,所以,須得從審美之外的角度去重新讀解。本文選擇了文人身份這個維度,試圖從闡述中國古代文人的特殊身份開始,逐一論述對于其對中國古代文學中贈序文、遠游詩興起的影響,以喚起人們對于文人身份這個因素對文學作品形成的影響的重視。

一、中國古代文人的特殊身份

中國古代并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作家,雖然就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成果來看,他們被稱為“作家”絕對當之無愧。用“知識分子”來稱呼他們或許更合適一些,余英時先生在其《士與中國文化》一書中則認為用“知識人”來稱呼可能更嚴謹,因為“知識分子”是個外來詞,它來自西方,并且出現(xiàn)得相當晚,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產(chǎn)物。西方學者對“知識分子”的定義有很多,也十分嚴格,但大致說來都主要包含有以下兩種內(nèi)涵:首先,一個知識分子不僅僅是一個讀書多的人,還需要有精神上的追求,如具有某種理念或價值觀;其次,知識分子必須對現(xiàn)行社會具有某種責任感或義務感。所以,知識分子在現(xiàn)代常被人稱為社會的良心,“認為他們是人類基本價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維護者”①。拋開某些西方學者對“知識分子”近乎苛刻的定義,我們只取前面說到的兩種內(nèi)涵意義上的“知識分子”,那么,中國古代是有一大批此種意義上“知識分子”的,只不過,這種“知識分子”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士大夫”。

“士大夫”是“士”與“大夫”的合稱,它們原是分開的兩個等級,同屬商代至春秋時期的貴族階層。戰(zhàn)國時期政治上發(fā)生了重大變動,“士”的地位有所下降,它從貴族階層中剝離出來,降至“四民之首”,這在《梁傳·成公元年》中有清楚顯示,謂:“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nóng)民、有工民?!雹谟捎谟匈F族不斷下降為士,特別是庶民階級大量地上升為士,士階層擴大了,性質(zhì)也起了變化,已不復如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的“大抵皆有職之人”,而是多呈“士無定主”的狀態(tài)。這時期,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大批有學問有知識的士人,他們以“仕”為專業(yè),然而在社會上卻并沒有固定的職位在等待著他們,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所謂“仕”的問題。子夏說“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③,因此,戰(zhàn)國時期的游士頗多,有學問有能力的士人便能得到君主“禮賢”,并獲得較高的職位,成為“大夫”。但“士大夫”之稱真正興起卻是在兩漢,是伴隨著“士”的落葉生根開始的。先秦游士居無定所,但他們在社會中起的作用卻不容忽視,故漢高祖劉邦初起頗有鄙士之舉,最后還是實行了“安撫”制度,允許這些游士置下產(chǎn)業(yè),安頓下來,讓他們有入“仕”的途徑,進入社會管理層。因此,他們的家族開始壯大,人心也開始穩(wěn)定,不會再因為“居無定所”而造成社會動蕩,而是更好地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兩漢期間也因此出現(xiàn)了許多歷史上著名的名門望族。自漢武帝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便幾乎以一枝獨秀的姿態(tài)在中國歷史上活躍了近兩千年,并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視,他們被委以重任,出現(xiàn)了世界史上少有的“文官”占據(jù)大半天下的統(tǒng)治局面。尤其是自隋唐實行科舉制度以后,一些有文化的士甚至平民有了入“仕”的途徑,“士大夫”集團更進一步得到了擴展。這些以孔子為代表的新興“士”階層正是本文要討論的:他們自覺做“道”的承擔者,以改善社會為己任,并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士”文化,這與現(xiàn)代所說的“知識分子”在內(nèi)涵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中國古代文人并不等同于現(xiàn)代“知識分子”,其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士大夫”的身份。中國古代有文化的人集中在“士”這個階層,相對于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自由”身份來說,他們的身份則比較固定?!皩W而優(yōu)則仕”是他們的目標和追求,而察舉和科舉制度又讓他們有了做官的途徑,獲得了“士大夫”的身份,因此,作為知識階層的他們不僅是文學寫作的主要承擔者,同時也是社會管理者、領(lǐng)導者。其次,獨特的身份確認。士大夫最明顯的特征則是他們的人生信條,孔子這個新興“士”階層的代表被他們尊稱為“先圣”,對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其“以天下為己任”、自覺做“道”的承擔者的這種核心思想,被他們奉為人生信條和行為目標,中國兩千多年的“士”文化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士大夫們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身份確認,這與現(xiàn)代以來的文人是不同的,后者雖然有自己的道德追求,卻沒有這樣的身份確認。再次,寫作面臨的對象。士大夫主要是為士大夫和帝王寫作的,他們的寫作不面對普通老百姓;現(xiàn)當代作家則是為公眾寫作的,有的作家也可能面向精英寫作,但他們在面向精英寫作的同時也面向公眾,而且他們?nèi)狈κ看蠓蚰菢拥纳矸荽_認,不可能像士大夫那樣形成一個獨立的集團。正是因為中國古代文人身份的這種特殊性,所以如果對他們的作品單從審美方面去理解和闡述,顯然有欠完滿。

二、文人身份對贈序、遠游詩興盛的影響

“文變?nèi)竞跏狼椋d廢系乎時序”,文學創(chuàng)作是與時代大背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而文人持何種社會身份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他們的創(chuàng)作,因此,要深入研究一些特殊的文學現(xiàn)象必須首先考慮到這個因素。前面已論及中國古代文人是以“士大夫”身份出現(xiàn)的,那么,作為官僚和知識分子的混合體,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必然也會表現(xiàn)出與他們這種復雜身份相伴的身份話語,下面將要論到的贈序和遠游詩即是他們身份書寫的某種表征。

(一)“舉薦”與贈序的中興

贈序,是在初唐興起的一種散文化程度很高的特殊文體,是中國古代序文中的一類,常于離別時作“贈言”用,是文人間約定俗成的一種“饋贈禮”。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向來重視禮尚往來的饋贈文化,而贈序作為一種特殊的禮品,在民俗文化中頗具典型性。一般來說,它是文人在與文人之間往來時借寓抒發(fā)文人情懷或某種志趣的行為方式,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人饋贈方式中的一種“贈言”文化。但在這些贈序中,有一類贈序卻并不是僅僅作為饋贈禮品那么簡單,它因其功用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致使贈序這種文體在某個時代的數(shù)量突飛猛進,這就是贈序所具有的“舉薦”功能。

這種具有“舉薦”功能的贈序也被稱為“請贈序”,多是受人之托或是被命贈的,主要用于科舉之時一些有名望的士大夫受人之托向自己正在做科考官的朋友推薦某個“學而優(yōu)”的學子,或是在某人即將遠行時向自己位居高官的朋友推薦這個人,希冀委以官職。這與唐時的政治制度是分不開的:唐朝科舉制度的發(fā)展使得爭取科舉及第成為獲得政治地位和擺脫貧困的重要途徑,許多人為此前赴后繼,每年集合于長安的舉子,大約有1600人,但錄取名額卻很少,如進士名額只有30人左右,這樣中榜的機會可以說非常渺茫。然而唐代又流行一條捷徑,那就是請人“舉薦”。試前舉子可以自行投文于當時社會上頗有聲望的名公大卿(這些人也多半是由科舉登第而來),名曰“行卷”,如果能夠得到名公大卿的青睞,后者便會向知貢舉者推薦人才,因而舉子能否得第,有沒有人舉薦延譽就大不一樣了。因此,每年科舉之時,大量舉子聚集京畿地區(qū),千方百計地交結(jié)權(quán)要、名流,以期獲得延譽和舉薦,為其登科加重砝碼。這是許多“學而優(yōu)”的“士”子成為社會主流、改變命運的首選。如皇浦的《送王膠序》,就是為王膠將赴長安應進士試而作的,他在文中先是極稱其才,接著又說“今侍郎韓公,余之舊知,將薦膠而未具,于西行,敘以先之”④。皇浦這篇序文的主旨就是向韓愈推薦王膠,韓愈此時在長安貴為侍郎,且享大名。能夠得到這樣一封介紹信,足以使王膠在眾多考生中引起韓愈重視,而后仕途便通達了。這正是一般文士、舉子向名人求謁的目的。也因此,每年科舉之時,贈序數(shù)量都會激增。另外,贈序“舉薦”功用中的推薦官職功能也大大地推動了贈序的發(fā)展。唐朝時除了通過科舉這一途徑獲取官職外,有才能的人先入主幕府為事,后再受幕主舉薦進而升職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在科舉制度不能完全解決文人出路的情況下,他們紛紛入主幕府做文職幕僚。而入主幕府,除了少數(shù)享名在外的文士外,大多數(shù)人還是要靠名士推薦的,因此,有名的文士便再一次成了眾人請托的對象。當然,這里面也并非全是文人不得已而為之的“人情”之辭,有許多人也是確有其才,是朋友之間的真心推薦,這種舉薦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補充了朝廷選拔之不足。如元結(jié)《送孟校書往南海并序》云:“平昌孟云卿與元次山同州里,以詞學相友,幾二十年……云卿聲名滿天下,知己在朝廷,及次山之年,云卿何事不可至,勿隨長風乘興蹈海,勿愛羅浮往而不歸。南海幕府有樂安任鴻,與次山最舊,請任公為次山一白府主,趣資裝云卿使北歸,慎勿令徘徊海上。諸公第作歌送之?!雹菰娙说呐e薦之意和殷殷真情是最明白不過了的。玄宗朝著名的文人宰相張說和張九齡,以好提拔下層才士的聲名垂入青史,贈序也成為他們薦舉文人的一種工具,故他們所作的贈序數(shù)量非常多,也就是從他們開始,唐人創(chuàng)作的贈序數(shù)量就逐漸多出其他序文的數(shù)量,達到興盛,并漸漸脫離詩歌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存在。不能不說,正是贈序所具有的這種舉薦功用,對于贈序的繁榮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后世的文人延續(xù)了這一特殊饋贈方式,所以在宋、元、明、清的文人結(jié)集中也常常能見到此類贈序的出現(xiàn),這種贈言文化為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宦游”與遠游詩的興起

做官是士人理所當然的職業(yè),也是唯一值得終生追求的目標。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如果一個人不愿做官,他也不可能去從事工商業(yè),因為從事工商業(yè)在明末以前是被人看不起的。士人的理想與出路是參加科考出仕,一旦考上,自己的身份、地位就會大大提高,家中原本貧窮的環(huán)境也會得到改善,就是科考制度中最低層的生員,只要考中,也會免去全部賦稅,所以,科考出仕吸引了許多莘莘學子為之前仆后繼。但是,科考出仕給中國古代文人帶來的并非全都是好處,實際上,它也有著許多苛刻的條件限制,比如它的職位變動非常緩慢,經(jīng)常是在某個職位上任滿之后,還要過好幾年才能得到另一個職位,升遷也極其緩慢,而且,統(tǒng)治者出于對自己地位的鞏固之目的,常常要把他們派到離自己家鄉(xiāng)很遠的地方去任職,更有甚者,大半生都在外漂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宦游”。著名詩人王勃曾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過這種“宦游”:“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西漢時的士大夫稍好一點,因為士族根基未穩(wěn),不勞統(tǒng)治者“費心”,但到東漢末年就不同了,士族開始變得龐大,家族勢力一度擴大到幾乎無法統(tǒng)治的局面,如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就是當時士族擴大的力證。因此,到了唐代,統(tǒng)治者為了律法的公正性,也為了防治這些士族“結(jié)黨營私”威脅到自身的利益和地位,便制定了一個“本籍回避”制,即所有官員都必須到離自己家鄉(xiāng)千里之外的地方任職。而且唐代還有所謂“守選”制度,“唐人每任一官,都有一定期限。除了特殊情況,一般都在四年左右,不能長久連任”⑥。這就導致了任期短、遷轉(zhuǎn)頻繁的情況,也意味著唐人必須經(jīng)常為了遷官遠行,這是唐代士人做官不可避免的命運,宦游也因此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大內(nèi)容,書寫宦游的詩也就極多。如詩人高適,于天寶八年(749),經(jīng)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后棄官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安史之亂,升侍御史,拜諫議大夫。肅宗朝歷官御史大夫、揚州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又任彭州、蜀州刺史,轉(zhuǎn)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后為散騎常侍,封渤??h侯。從高適的這一系列官職上可以明顯看出唐代士人為官的頻繁遷轉(zhuǎn)和需輾轉(zhuǎn)各地赴任的社會現(xiàn)實,也因此詩人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奔赴各地時的憂憤之作。所以,在他50歲剛到封丘縣任縣尉時,就寫了一首《初至封丘作》,提到離家在外做官的心情:

可憐薄墓宦游子,獨臥虛齋思無已。

去家百里不得歸,到官數(shù)日秋風起。⑦

錢海燕有時很想抱抱周啟明,但周啟明堅決不讓他抱,他說:“我就像個放射源,雖然可能殘留得很少,但萬一還有呢?!?/p>

詩作寫得沉痛有力,訴盡在外宦游的苦悶。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四處做官,在外漂泊,居無定所,他對宦游的體會更加深沉。他三十多歲時,被派至長安附近的一個小縣任縣尉,在這么年輕的時候,便已在《縣西郊游寄贈馬造》一詩中,表達了他對宦游的厭倦:

我厭宦游君失意,可憐秋思兩心同。⑧

這恐怕也是唐代許多在外宦游做官的人的共同心聲。到老年時,他更寫了一首《寄題余杭郡樓兼呈裴使君》詩,總結(jié)他一生的宦游經(jīng)歷:

官歷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與風月,最憶是杭州。⑨

意即他做了20任官,卻宦游了30年。這就是唐代士人典型的宦游生活經(jīng)驗。除了宦游詩,唐代大量的送別詩也從側(cè)面證明了這種宦游的頻繁,以寫邊塞詩著名的岑參就寫了大量送友人赴任的詩作,如《送張秘書充劉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覲省》、《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覲省》……可以說,唐朝時的官制是間接導致文人大量創(chuàng)作送別、遠游詩的重要原因。不僅是唐代這樣,唐以后的統(tǒng)治者也基本上沿襲了這一官制,士人做官仍然常常需要遠游,以宋代大詩人蘇軾一生的“宦游”經(jīng)歷為例,他自20歲初試禮部并高中后,就一直處于宦游當中,在其為期近四十載的宦游生涯中,官歷26任,除了在被貶的杭州和惠州時間待得稍長之外,大多數(shù)時候任期都很短,有的甚至不滿一年,如《宋史·蘇軾傳》載其元七年,徙揚州?!撮啔q,以兵部尚書召兼侍讀?!瓕みw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為禮部尚書?!四?,宣仁后崩,哲宗親政。軾乞補外,以兩學士出知定州”。蘇軾為官遷轉(zhuǎn)之頻繁和每職任期之短在現(xiàn)在看來讓人驚嘆不已,其中雖有政治斗爭的因素,但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宋朝官制與唐時一樣,士人每每為了做官不得不東奔西跑,難以在一個地方安居樂業(yè),扎下根來,所以蘇軾的詩詞中也有大量的遠游題材,如《初到黃州》中寫下“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zhuǎn)荒唐”等自嘲詩句。到明、清時這種制度雖有所放寬,但許多官員仍需離開自己家鄉(xiāng)去“宦游”,這從《紅樓夢》中的賈政幾次到外地任職都可以看出來。所以,中國古代文人詩詞中的“遠游”題材并非僅僅是游山玩水這么簡單,或者以為是經(jīng)濟繁榮的表現(xiàn),其背后蘊藏著的恰恰是與他們官員身份相伴的離開家鄉(xiāng)的苦悶和憂郁。而且,他們家鄉(xiāng)的基業(yè)往往因此而被迫放棄,有的人甚至到老了才能還鄉(xiāng),“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的詩句描寫的是當時許多士大夫文人的真實境況。韓愈說“中古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⑩,正是這種景象的寫照,這也直接導致了在漢代興起的士族大姓、族群在中世紀開始衰落。

三、創(chuàng)作中文人身份的重要性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文人身份對其創(chuàng)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拿贈序來說,如果不是科舉便沒有“請托名家”寫贈序來提升自己的做法,如果不是要做官贈序也不會成為文人間的推薦信。那么贈序大可以像“游宴序”或普通送別詩前冠以序文以抒發(fā)離別之情的散文一樣,成為文人間禮尚往來的特殊贈品。但正是贈序的舉薦功用,使得它在某一特定時期內(nèi)大量涌現(xiàn),成為一種不平凡的“禮品”,字里行間彰顯著士人集團的特色。遠游詩也一樣,如果沒有官員這種身份,他們就不必去宦游,如果只是普通的一次旅行的話,他們的詩中透露的應該是期待、興奮和自豪,詩文也應該充滿了詩情畫意,友人也大可不必鄭重其事地設(shè)宴餞行,寫下諸多傷感的離別詩。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宦游不僅刺激了遠游詩的大量出現(xiàn),贈別詩也因此而成為一種流行元素,自唐初開始,往后一千多年的文人莫不受其影響,他們創(chuàng)作出大量此類作品,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大景觀。

其實不僅僅是贈序和遠游詩受到文人身份的影響,中國古代其他題材的作品也與此有著密切關(guān)系,限于篇幅,此處不詳論。筆者在這里想強調(diào)的是,文人身份對他們作品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一個人持何種社會身份,決定了他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而環(huán)境對他的影響是至關(guān)重要的,也決定了他會以何種身份和話語進行書寫。文人身份問題是前現(xiàn)代主體性研究發(fā)展到后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并進而被女性主義和后殖民主義所重視,提出了“作家身份話語”這個研究主題。賽義德在《東方學》中特別強調(diào)文學作品中的“東方”形象出自西方作家的個人想象,它與真實的“東方”是有著很大程度上的差異的。因為許多西方作家并不曾到過東方,沒有實際接觸過,他們心目中的東方是從別人的小說、傳記、電影、新聞等中形成的,所以東方人在他們筆下往往是一個野蠻、落后的民族,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而西方作家之所以會這么寫,除了他們未曾到過東方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貧富差距,西方在殖民時代累積的財富使他們形成了一種“霸主”的心態(tài),總是以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來俯視其他國家和民族,在文化上也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霸權(quán)”,“霸權(quán)話語”也隨之出現(xiàn)。很明顯,這種“霸權(quán)話語”是受到其身份影響的,這種身份同樣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創(chuàng)作,所以才會出現(xiàn)賽義德提到的不真實的“東方形象”。這不僅說明了作家只有深入實際生活、了解生活,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才會真實感人,經(jīng)受住時間的考驗和眾人的推敲,同時也可以看出,了解作家身份和讀懂其身份話語,對我們文學研究工作者來說,是多么重要。

注釋:

①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引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頁。

②陳戌國點校:《春秋谷梁傳·成公元年》,《四書五經(jīng)》,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1550頁。

③[宋]朱熹注、王浩整理:《論語·子張》,《四書集注》,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頁。

④[清]董誥等:《全唐文》卷六八六,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025頁。

⑤[唐]元結(jié):《元次山集》,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14頁。

⑥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79頁。

⑦[唐]高適撰、劉開揚箋注:《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08頁。

⑧[唐]白居易撰,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卷一三,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55頁。

⑨[唐]白居易撰,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卷三六,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833頁。

⑩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送楊少尹序》,《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5頁。

責任編輯 姚佐軍

J0

A

1007-905X(2012)04-098-04

2012-01-10

1.石中華(1980— ),女,湖北恩施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藝學;2.孫文憲(1947— ),男,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猜你喜歡
遠游士大夫文人
宋韻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中華書畫家(2022年2期)2022-11-04 14:33:00
文人與酒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養(yǎng)
法律史評論(2020年1期)2020-09-11 06:24:52
從宋初筆記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國情懷”——以《南唐近事》《江南別錄》等為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04
遠游
文人吃蛙
父母在,共遠游
幸福家庭(2019年14期)2019-01-14 05:14:57
宋代文人愛睡覺
BUILDING EUROPE
在路上的夢工廠:“遠游志”網(wǎng)絡(luò)旅行雜志的眾籌之路
傳媒評論(2017年2期)2017-06-01 12:10:16
昌黎县| 偃师市| 民县| 溧阳市| 紫阳县| 天峨县| 怀来县| 上饶县| 遵义县| 武安市| 逊克县| 黑河市| 汤原县| 临猗县| 南平市| 大田县| 都安| 雷山县| 大悟县| 泰宁县| 旌德县| 崇仁县| 土默特右旗| 霍州市| 永福县| 原阳县| 秦皇岛市| 隆德县| 通河县| 枣庄市| 富民县| 原平市| 阿城市| 河南省| 巴塘县| 宣化县| 通化市| 封丘县| 上林县| 莲花县|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