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陳則勇
巍巍大別山,東西逶迤,綿延千里,如一道天然巨屏橫亙在楚豫大地之間。翻開大別山地區(qū)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一個叫新縣的地方,特別醒目,特別紅。
新縣位于大別山腹地,河南省東南部,是全國十二個將軍縣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的一個將軍縣。該縣面積不大,人口35萬左右。然而就是這不大的縣,在白色恐怖的大革命年代,在當時全縣不足10萬的人口中,有5.5萬人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以致曾留下叫“寡婦溝”的地名。從這里走出了以許世友、鄭維山、李德生為代表的43位共和國將軍!
6月初的豫南大地,群峰擁翠,綠意似海,大巴穿行其中,宛如置身天然大氧吧。帶著由衷的敬重和景仰,我們來到新縣。
一進縣城,迎面“將軍故里歡迎您”的巨幅標牌顯示著新縣人民的驕傲和熱情。漸行漸入,寬闊整潔的街道,裝修考究的門店,穿著入時的人們,富有時代氣息的雕塑……紛至沓來,應接不暇。這是新縣嗎?是那個“一條街貫通東西,一口井吃遍全城”的新縣嗎?是那個“印子錢一還三,幾輩子還不完”的新縣嗎?是那個與其等著餓死,不如去鬧革命的新縣嗎?不,這分明是一座文明、富裕的城市,分明是一座充滿青春朝氣和時代氣息的時尚之城!
站在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的門口,面對門楣上碩大的紅五星,照壁上巨幅的革命風云浮雕,一旁蒼翠欲滴的松柏,一種肅穆從心中油然而生,一種震憾瞬間傳遍全身,世事浮華立成煙云,寵辱得失頓若蛛絲。及至紀念館內,瞻仰一幅幅烈士英容,目睹一件件烈士遺物,淚眼朦朧中,那血與火、抗與爭的崢嶸歲月,又穿越時空浮現(xiàn)在眼前。吳煥先,鄂豫皖蘇區(qū)最早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任紅軍軍長。他帶領紅軍在白色籠罩下,浴血奮戰(zhàn),英勇殺敵,壯烈犧牲時年僅29歲。還有一位只有19歲的烈士,青春的臉上仿佛還未脫盡稚氣。被叛徒出賣后,敵人殘忍地把他釘在樹上,兩天之后才犧牲。每一副英容都對應一個光輝的名字,每一件遺物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英雄輩出的年代絕不是什么好年代,出將軍多的地方往往也是犧牲人多的地方。新縣這片紅土地就是5.5萬位新縣烈士的鮮血染成的。
夕陽穿越松林,把位于新縣縣城西南30公里的許家洼許世友將軍墓涂上了一層神秘的金紅。許世友將軍是一位傳奇式人物。他8歲因家貧入少林寺為僧,16歲又入武當山學武,19歲開始參加革命,歷經慘烈戰(zhàn)斗無數(shù),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戰(zhàn)功。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許世友將軍生性耿直。在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在火葬倡導書上簽字時,他沒有簽。他說自己少小離家,南征北戰(zhàn),生前未能為母盡孝,死后要為母守墳。1985年,許世友逝世。鄧小平以“特殊人物、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三“特殊”特批他魂歸大別山,葬于林泉下。許世友是自火葬倡導以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特許土葬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傳說許世友靈柩歸來,正是子夜時分,然而雞不鳴,狗不叫。青山有幸埋忠骨,松風無語含孝意,大別山以寬大的胸懷接納了這位“生前為國盡忠,死后為母盡孝”的游子。
將軍墓歸來,縣城正值華燈怒放。英雄廣場上樂聲悠揚,人們在踏歌起舞;康寧公園里清新靜謐,情侶們雙雙對對;小潢河邊彩燈璀璨,消夏的人們說說笑笑……這溫馨的夜景、和諧的城市不正是無數(shù)先烈當年的向往和追求嗎?看到如今的新縣,先烈們林下有知,一定也會含笑九泉。安息吧,先烈們!
大巴車穿城而過,夜色中我們踏上歸途,回望漸去漸遠的新縣,縣城的燈光,映紅了半邊天空,大別山深邃的夜空中,那一抹紅是那樣的鮮艷,那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