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史記》《漢書》邊塞題材探析*

2012-04-08 12:33:13關永利
關鍵詞:邊塞蘇武漢書

關永利

(運城學院中文系,山西運城044000)

《史記》《漢書》邊塞題材探析*

關永利

(運城學院中文系,山西運城044000)

作為全面反映漢代社會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史記》《漢書》,對當時的邊塞問題也給予了相當的關注:一是全面地確立了固邊守塞的觀念;二是真實地記錄和熱情謳歌了漢代邊塞抗擊匈奴戰(zhàn)爭中的將士們的豐功偉績,使其成為歷代文人詩人世代傳唱的對象;三是對邊塞的風土人情、自然景物及戰(zhàn)爭場面有著真切的描繪。這些,均成為后世文人了解邊塞及其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

《史記》;《漢書》;邊塞題材

先秦兩漢時期,由于中原地區(qū)農耕民族與邊地游牧民族生產方式的差異,致使中原地區(qū)的經濟圈頻頻受到邊地游牧民族鐵騎的侵擾,由此產生了嚴重的邊塞問題;而作為對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均有真實記錄的《史記》與《漢書》,自然也密切關注到了邊塞狀況以及發(fā)生在邊塞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本文對有關記載和描繪,試從如下幾個方面給予分析和梳理:

一 邊塞觀念的確立

《史記》中云:“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保?]3317《漢書》亦云:“周秦以來,匈奴暴桀,寇侵邊境,漢興,尤被其害?!庇纱丝梢?,邊地游牧民族和中原的華夏諸族之間,在很早就存在著侵擾與反抗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出現,是由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方式決定的。這些游牧部落,長期居留在中國西北部,以飼養(yǎng)牲畜為業(yè),居無定所,“隨草畜牧而轉移”。[2]3745他們“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民風彪悍,“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1]2879游牧部落由于其生產條件的制約,夏秋時節(jié)水草肥美之時,他們能自足;但是,當冬春之際或天氣變異之時,其生存受到威脅,兼之“人習戰(zhàn)以侵伐,其天性也”。[1]2879于是常常南下侵擾中原的諸夏民族,劫掠財物,虜殺人口,嚴重威脅到中原人民的生存,激起了他們的強烈反抗,這種戰(zhàn)爭一般發(fā)生在邊地,于是產生了邊塞問題。

先秦時,“邊”、“塞”是分開講的?!斑吶币辉~連用,最早見于司馬遷《史記·三王世家》:“大司馬去病,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陛下過聽,使去病待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保?]2105此處大司馬即是霍去病,聯系其人事跡,可知,引文中“邊塞”含有邊地要塞之意,古今意義已差別不大。班固《漢書》中邊塞一詞總共出現了8次。本文擇其4例分析之:

甲、《漢書·昭帝紀》:“以邊塞闊遠,取天水、隴西、張掖郡各二縣置金城郡”。[2]224

乙、《漢書·李廣蘇建傳》:“(李)凌敗處去塞百余里,邊塞以聞。上欲凌死戰(zhàn),召凌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2]2455

丙、《漢書·陳湯傳》:“敦煌太守奏:‘湯前親誅郅支單于,威行國外,不宜近邊塞。’詔徙安定。”[2]3027

丁、《漢書·匈奴傳》:“應曰:‘……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獸。邊長老言匈奴失陰山之后,過之未曾不哭也?!熳佑性t曰:‘勿議罷邊塞事’”。[2]3748

由以上舉例可知:(1)邊塞一詞的含義,或指邊境的廣大區(qū)域,如甲、丁項;或指守邊備塞的官員,如乙項。(2)由邊塞一詞的使用對象來看,有皇帝,有朝廷官員,如丁項;有邊塞官員,如敦煌太守;還有史書作者班固本人??傊吶辉~含義明確,使用對象遍及各階層,可見從文本意義上講,邊塞觀念已深入人心。

從歷史地理這一角度,來考察邊塞問題,我們會發(fā)現,西北民族的攻擊掠奪始終是華夏腹地發(fā)展的一大威脅。殷周與獫狁,秦漢與匈奴,隋唐與突厥、吐蕃回紇等民族的沖突莫不如此。所以唐代郭子儀曾說過“朔方,國之北門,西御羌戎,北虞獫狁”。[3]長于騎射、驍勇善戰(zhàn)的游牧民族,不僅攻擊力極強,且防不勝防。因此,沿邊境修筑長城,以邊為塞,據塞固守,是當時最為穩(wěn)妥的辦法。對此,《史記》《漢書》中有較為詳細的描述。長城作為邊塞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修筑最早始于周王朝,《詩經》中“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即為明證。周王朝不僅修長城,而且建立大量烽燧等傳警設施,加強邊塞的防御性、預警性和協調作戰(zhàn)能力。至六國時,各國更加注重長城的修建。據《史記·匈奴列傳》載,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婁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當是之時,冠帶戰(zhàn)國七,而三國邊匈奴”。[1]2885秦一統天下后,派蒙恬擊退匈奴,收復河南地,“因河為塞,筑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1]2565秦長城西起臨洮,過六盤直達上郡,此乃為后代明長城“導夫先路”,正如唐詩人李益所言“漢家今上郡,秦塞古城長”[4]。然秦中道覆亡,未能完全征服匈奴,“河南地”失守。值中原陷入楚漢戰(zhàn)爭之際,匈奴冒頓單于乘勢崛起于蒙古大漠,“控弦之士三十萬”,[1]2890中原處于防守階段。直到漢武帝時,此種局面方得以改觀。武帝時,國力強盛,具備了反擊匈奴的條件。衛(wèi)青出擊匈奴,“于是漢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復善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1]2906,又遷徙十萬余人實邊,加強了邊塞的防御力量,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其后,霍去病兩次對匈奴作戰(zhàn),“出隴西,過焉耆山千余里,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過居延,攻祁連山”,[1]2908使匈奴受到沉重打擊,導致其內部分裂。最后,衛(wèi)霍聯手,各統帥5萬騎兵深入匈奴腹地,匈奴傷亡近10萬人,實力大減,“是后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1]2911由此可見,后代詩歌中的邊塞主要以西北地區(qū)的“河南地”、云中、雁門、榆關等為描寫對象;以漢代的人名官職入詩,如李將軍、霍嫖姚、衛(wèi)青等;這些無不是由《史記》《漢書》最早作出記錄和描繪的。可見,《史記》《漢書》不僅僅只是后世邊塞文學的武庫,而且是素材。

二 邊塞英雄業(yè)績的再現

秦漢之際,在與匈奴的長期戰(zhàn)爭中,涌現出為數眾多的邊塞英雄人物,他們的事跡,以及他們的遭遇也被后世文人所敬仰、傳唱和效仿。而這些人物功績的彰顯、風范的確立,正是有賴于《史記》、《漢書》為他們作傳。

李廣將軍是司馬遷所著力描寫的一位在邊塞戰(zhàn)爭中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李廣“家世世受射”,“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漢文帝嘆曰:“惜乎,子之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有人稱“李廣才氣,天下無雙”,“曾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戰(zhàn)為名”。李廣鎮(zhèn)守右北平時,匈奴聞風喪膽,號之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猶如抵擋匈奴入侵的一方長城。李廣對待屬下也特別體恤、愛護:“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李廣還特別廉潔,“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然而,李廣一生又是不幸的,“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而他的弟弟李蔡“為人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其不遇若此”。后世詩人對于李廣態(tài)度不一。有的贊其功業(yè),如王昌齡《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4]1444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六)曰:“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橫行負勇氣,一戰(zhàn)靜胡氛。”[4]1700有的念其自身廉潔,愛護下屬如同子女一般。如高適《燕歌行》,一邊批評唐代邊塞戰(zhàn)爭中“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黑暗現實,另外又通過詩末“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懷念像李廣那樣愛兵如子的將領。有的嘆其終生不遇,如李白《悲歌吟》“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放卻屈大夫”。有的頌其技藝高超,如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4]3153

大將軍衛(wèi)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在武帝朝屬皇親國戚。《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雖然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武帝給予他們照顧和回護的不滿,但還是能以史家之筆,寫出了他們在對匈奴戰(zhàn)爭中所建立的豐功偉業(yè)。武帝時代,基本解除了匈奴侵擾,將其逐出漠北,這主要是由衛(wèi)青、霍去病率十數萬大軍經過反復征戰(zhàn)所取得。元朔五年(前124年),大將軍衛(wèi)青是何等的威風:“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車騎將軍青為大將軍,諸將皆以兵屬大將軍,大將軍立號而歸”;驃騎將軍霍去病又是何等的壯懷激烈:“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也?!焙笕速澷p的正是他們這種守邊衛(wèi)國的作為和不畏艱難險阻、氣吞云漢的氣魄。唐人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三曰:“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保?]1700其五曰:“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將軍分虎竹,戰(zhàn)士臥龍沙。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4]1700即為其證?;羧ゲ∫詰?zhàn)功卓著得以陪葬茂陵,“為冢象祁連山”陵墓本身的氣魄是何等的雄偉?,F存于陜西興平縣茂陵博物館的石雕有“馬踏匈奴”、“躍馬”、“伏虎”、“野豬”、“臥象”、“牯牛”、“石魚”、“石人”及“怪獸食羊”、“野人搏熊”等作品16件。這些作品以其樸拙渾厚、雄大壯美的風格,反映了西漢的國力聲威和積極進取、奮勇開拓的時代精神,也鑄造了一曲無聲的英雄主義頌歌。地上文物所無聲昭示的英雄精神,與《史記》《漢書》所載霍去病征討匈奴的輝煌業(yè)績相印證。

《史記》《漢書》中不僅有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以死報國的將士,也有異族面前堅貞不屈、絕不投降的民族英雄?!稘h書·蘇武傳》中的蘇武,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人們最敬仰的就是他那“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民族氣節(jié)。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屬下虞常、張盛參與劫持單于閼氏歸漢,事敗被執(zhí)。單于令先已投降的衛(wèi)律治蘇武等人罪,此時虞常被殺,張盛已投降。然而當衛(wèi)律欲殺蘇武,“武不動”。衛(wèi)律又以自己因降得“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的榮華富貴相勸誘,而“武不應”。單于欲使蘇武投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蘇武在北海牧羊“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身處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而能堅持操守,必然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除了儒家的節(jié)義觀之外,就是對大漢帝國的忠誠。蘇武在后世成為民族英雄的化身,他忠于祖國、民族的耿耿丹心直可與天地共久、與日月同輝。每當民族危亡之際,蘇武的名字,哀怨深婉的“蘇武牧羊”樂曲,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愛國志士。

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jié)。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

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曙嬙驴咚?,饑餐天上雪。

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李白《蘇武》)

除了上述彪炳千古、名顯后世的英雄們,還有眾多不被廣大民眾所知的豪杰,也有賴于《史記》《漢書》的記載,而保存了下來。如《史記》中的公孫贊、李息、蘇建,漢書中的趙充國、辛慶忌、傅介子、陳湯等等。任文京《唐代邊塞的文化闡釋》一書,將駱賓王《詠懷古意上裴侍郎》一詩中“勒功思比憲,決略暗欺陳”[5]832的“憲”解釋為竇憲,固不為錯;然詩中的“陳”,絕非是指陳平。試想竇憲乃以抗擊匈奴成名,而陳平是為漢初名將,二人殊無可比之處,豈可相提并論。此處的“陳”應是指漢元帝時名將陳湯。陳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他出使西域時,意識到當時匈奴的郅治單于,并非真心降漢,在未取得中央同意的情況下,當機立斷,集合部隊,乘郅治單于不備,一舉殲滅之。駱賓王此詩是以邊塞為題的,與陳平生平事跡無干,故此筆者有上述辨正。

正是由如此眾多的前赴后繼,抗擊匈奴之士構成了中華民族史上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在他們身上形成了抗暴御侮、保家衛(wèi)國的不屈不饒的民族氣節(jié)和精神。這種民族氣節(jié)和精神正是在《史記》《漢書》等紀傳體史書中得到弘揚和光大。

三 邊塞風物的描繪

“風物”一詞有三層意思:一是指風光景物,如陶潛《游斜川》詩序:“天氣澄和,風物閑美”;二是指風俗物產,如宋梅堯臣《送俞尚寺丞知蘄春縣》詩:“應見言風物,於今有貢虵”;三是指風俗、習俗,如《明史·西域傳四·天方》:“馬哈麻墓后有一井,水清而甘。泛海者必汲以行,遇颶風取水灑之即息。當鄭和使西洋時,傳其風物如此”[5]。在本文中,風物兼有上述三層意思。

《詩經》中的邊塞詩有一些描寫風景的詩句,這類作品大體上是以雨、雪為載體或是表現對象,體現士兵久戍異鄉(xiāng),思念故土的情懷。如《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蓖跽請A云:“《東山》詩何故四章俱云零雨其濛?蓋行者思家,惟雨雪之際最難為懷。所以《東山》勞歸士則言雨,《采薇》遣戍則言雪,《出車》之勞還帥亦言雪?!边@兩類意象皆為內地所常見。由此看來,《詩經》里尚未對不同于內地的邊地景物作出明顯的描寫。邊塞文學描寫的邊塞風景迥異于內地,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一般說來,邊景包括自然景觀,如邊地的山川、沙漠、植被物產、氣候特征等自然風物,也包括人文景觀,如邊地民族的衣食起居、年節(jié)美食、出行風格、宗教習俗等等?!稘h書·地理志》描繪了邊塞的風土人情,“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zhàn)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邊地的民眾,迫于艱苦生存條件,面臨外族的欺凌,形成崇尚武力的特有風俗,我們可以從后世曹植《白馬篇》“幽并游俠兒”,虞羽客《結客少年場行》“幽并俠少年”等人物形象中,體會到邊塞少年俠者特有的氣質。事實上,《史記》《漢書》記載的一些詩歌中,已經對邊地景物和生活有了真切的描繪。如《李陵歌》:

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6]109

李陵本是漢朝的一員猛將,在一次激戰(zhàn)中,因矢盡而被俘,遂入匈奴。他在匈奴生活了多年,據《漢書》載,昭帝即位后與匈奴和親,召回蘇武,李凌置酒賀武曰:“異域之人,一別長絕”。因起舞而歌,凌泣下數行,遂與武別作此詩。此時采用漢人慣用的騷體形式表達了作者對那次戰(zhàn)爭的感喟,以及敗后無奈的心情。詩歌基調低回哀怨,體現出李凌欲歸中原又不甘受辱的心態(tài)。

烏孫公主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還故鄉(xiāng)。[6]111

據《漢書·西域傳》載,“武帝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烏孫王昆莫。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昆莫年老言語不通,公主悲,乃自作歌?!保?]3903詩中描寫了邊族民眾居住毛氈做的帳篷,以肉為食、奶為漿的習俗,表達了詩人不習慣當地風俗,欲還故鄉(xiāng)而不得的悲苦。

總之,《史記》《漢書》中對邊地風物多方面的描繪,是十分真實而細致的。這些記載也成為歷代文人學士了解邊塞風物的重要源泉和想象的依據。南朝諸多詩人并沒有親身到過邊塞和體驗那兒的生活,卻都寫出了數量不少且有相當水平的邊塞詩歌,這恐怕與他們閱讀《史記》《漢書》中的相關材料不無關系吧。

綜上所述,作為全面反映漢代社會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史記》《漢書》,對當時的邊塞問題也給予了相當的關注:一是全面地確立了固邊守塞的觀念;二是真實地記錄和熱情謳歌了漢代邊塞抗擊匈奴戰(zhàn)爭中的將士們的豐功偉績,使其成為歷代文人詩人世代傳唱的對象;三是對邊塞的風土人情、自然景物及戰(zhàn)爭場面有著真切的描繪。這些,均成為后世文人了解邊塞及其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6.

[3]陳子展.詩三百解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633.

[4]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8623.

[6]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Analysis of Frontier Fortress Subject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istory of Han Dynasty

GUAN Yongli
(Department of Chinese,Yuncheng college,Yungcheng Shanxi 044000,China)

As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history,the biographies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istory of Han dynasty have given quit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the frontier at that time,mainly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one is the concept of establishing the solid edge to keep plug;two is the battlefield performance and real records of armed forces,who fight against the war in the Han dynasty frontier fortress in the war against the Xiongnu,then they become the object of generation song to literati and poets;Three are the true description of local people and customs,natural scenery as well as war scenes of frontier fortress,which are becoming the important source materials of frontier fortress for the later literati.

historical record;history of Han dynasty;frontier fortress

K204

A

1674-117X(2012)02-0144-04

10.3969/j.issn.1674-117X.2012.02.030

2012-02-05

關永利,男(1976-),男,山西聞喜人,運城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漢唐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駱曉會

猜你喜歡
邊塞蘇武漢書
蘇武廟
十幾歲(2022年23期)2022-08-22 08:20:26
相見歡·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感
揚子江(2021年4期)2021-08-09 16:26:35
古今字研究應該重視出土文獻*——以顏師古《漢書注》古今字研究為例
懸梁刺股
李學勤《〈漢書·李尋傳〉與緯學的興起》手稿
夢回邊塞
政工學刊(2016年12期)2016-12-13 06:10:26
蘇武:七千個日日夜夜的堅守
紅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6:10
蘇武守節(jié)
論《河岳英靈集》對盛唐邊塞題材詩的接受
《漢書·藝文志》“輯而論篹”句釋說——“論語”二字話
原平市| 澳门| 山阴县| 镇康县| 红原县| 班戈县| 常山县| 且末县| 巩义市| 泸水县| 太白县| 宁夏| 连平县| 米脂县| 尉犁县| 兴和县| 呼玛县| 桐庐县| 上犹县| 嘉荫县| 西乌珠穆沁旗| 舞钢市| 苏尼特右旗| 横峰县| 方正县| 秦安县| 威远县| 砀山县| 湾仔区| 秭归县| 合阳县| 阜城县| 莱阳市| 普安县| 郎溪县| 北碚区| 木里| 许昌市| 阳山县| 柘城县|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