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峰
(莆田學院 漢語言文學系,福建 莆田 351100)
雙語教學運行模式的再思考
——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例
吉 峰
(莆田學院 漢語言文學系,福建 莆田 351100)
以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著眼點,在對現行雙語教學運行模式反思的基礎之上,嘗試性地提出若干探索路徑。期望能夠以此拓寬教學改革的視域,提升雙語教學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應用型本科院校;雙語教學;運行模式
目前國內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相繼開設了雙語課程,從這類院校的師資、管理、生源以及學科建設的特點來看,有必要克服盲目攀比重點大學的傾向,形成自己的雙語教學特色。本文旨在剖析現行雙語教學模式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構建雙語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培養(yǎng)適應市場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首先,雙語教學并不是單純的外語強化訓練課。正如清華大學的章曉中教授所說的:“用雙語授課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雙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傳授知識。”[1]
很多院校的雙語課,仍采用傳統(tǒng)外語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局限于對專業(yè)外語詞匯、句法的解讀層面,這是對雙語課的一種誤解。雙語課是對傳統(tǒng)講課模式的一種必要的補充,不能沿用外語課的授課模式。而是力求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東西方文化、學術進行融合,萃取出能夠適合本院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精華部分。所以,在授課時盡量用最簡練、易懂的英文去引導學生思考專業(yè)問題。此外,還應該意識到,雙語課的開設不是要偏廢中文的表達功能,在學術上,語言是不存在高下之分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達到雙語交流和掌握實用性知識,并提升綜合的文化素質,搭建起與國際接軌的橋梁。
其次,高水平的教材資源匱乏。選擇恰當的外語原版教材是保障雙語教學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之一,對于計算機應用技術、會計學、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理工科專業(yè)課程,由于相關雙語教材已經發(fā)展的比較完備,有充分的條件可以直接引進原版教材。但是其他專業(yè),尤其是新聞傳播類各專業(yè)做到這點卻不易,很難找到能夠直接引進適合教學的原版教材。不少教材魚龍混雜,有些偏重理論,內容繁復,且缺乏實用性?;蚴墙滩膬热蓦y度過大,不便于學生理解,不得不舍棄。很多學校鼓勵有條件的教師收集資料后自編外文教材,亦或是將找到的一些中文資料,翻譯成外語教授給學生。這種做法的確暫時有望梅止渴的效果,但是由于師生接觸不到豐富的外文資料,不免限制了學術視野。而不少自編的教案又往往在語言表達上不夠精準,造成課堂教學與實際脫節(jié)現象,失去了雙語課開設的實質性意義。
最后,雙語型師資不足。在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真正能夠勝任雙語教學的教師并不多。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專業(yè)教師的外語水平差強人意,而外語科班出身的教師又往往不懂專業(yè),所以限制了雙語課的開展。目前的雙語課多由具有外語背景的跨專業(yè)教師或有海外留學經驗的專業(yè)博士承擔,而這部分教師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畢竟還是鳳毛麟角。雙語課對教師的要求相對較高,包括科研能力、學術視野、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等。受師資等條件所限,尤其是大部分新興本科院校,還無法達到像復旦大學那樣每個專業(yè)都至少開設一門雙語課的條件。如果著眼于長遠發(fā)展角度,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盡早建立一個相應的師資培訓體系便顯得刻不容緩。
目前,大部分使用浸入式雙語教學方式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其教學效果都不是特別好。這主要是受辦學條件和國內語言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也不必強求完全外語化的教學。有的院校干脆聘請外教進行專業(yè)學科的授課,但效果也并不理想。畢竟有些課程的專業(yè)術語很多,深奧的專業(yè)詞匯會讓學生們聽不明白。如果讓學生在全外語授課的氛圍中去接受新知識,其結果必然會與教學初衷背道而馳,尤其對于新課程來說就更是如此??梢韵炔扇∵^渡式雙語教學方法,允許教師在授課時英、漢語并用,但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英語講授的課時比例至少達到該課程總課時數的50%到60%。當然,還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效果適當調整要求,待條件成熟,再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由“過渡式”向“浸入式”雙語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搞一刀切的形式主義。
關于課件部分,盡量增設圖文并茂的趣味性內容,圖像生動形象,信息量大,淺顯易懂的圖像輔之以教師必要的解說,理解的難度便會大大降低。授課時多選用案例和視頻輔助資料,譬如筆者在為傳媒專業(yè)的學生講授《跨文化溝通》時,選用了幾部跨文化方面電影,如:“Pushing Hands”“My Big Fat Greek Wedding”“The World is Flat”“Dark Matter”,以及一些跨國公司商務交往的紀錄片。通過對案例資料的情景模擬式分析,打破了僵化的注入式課堂教學,也提高了理論知識的現實操作性。
由于雙語課對學生外語水平的要求較高,所以強化課內外語言學習環(huán)境就格外重要。筆者曾經觀摩過一位老師的雙語課,為了營造出學習氣氛,他要求學生人手一本《英文誦典》,建議學生每天至少聽三十分鐘的“美國之音”或“BBC廣播英語”,每天備《英文誦典》里的文章。每次上課前,要求學生在課桌上擺放寫有自己英文名字的姓名牌,正式授課前請2-3名學生上臺作一段英文陳述。通過一系列強制性措施,讓學生們保持對外語的興奮度。課后,該教師還建立了一個全英文交流的QQ群,私下里和學生用英文進行交流,把英語學習延伸到虛擬的網絡空間,增強知識傳、受的互動性。
在教材的選用上,要采取中外教材相結合的運用方式。譬如筆者開設的《跨文化溝通》這門雙語課,選擇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溝通》(原書第四版)作為原版教材,此外還選用了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傳播》作為中文參考教材。兩本書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了解讀陌生文化的方法,并把對文化的理解與對具體的跨文化溝通問題的分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這兩本書里還包含很多作者親身經歷的事例、跨國公司的真實案例以及各種文化偏好、文化價值觀如何在有效的跨文化溝通中的具體應用。同時,為了適應課堂的客觀需要,筆者還嘗試自編或改編了原教材的部分章節(jié)。這些措施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跨文化溝通》課時為34學時,由于廣博的跨文化知識容量太大,只能留出一部分讓學生課后自學。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筆者建議學生平時關注北大的“跨文化交流網”等網絡資源,留意學科動態(tài)。同時還推薦一部分相關書籍,如:關世杰的《跨文化交際學》、Linell Davis的《中西文化之鑒》和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原版專業(yè)期刊等,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雙語課的授課對象,應當以具有一定外語基礎,且學習時間相對充裕的大二、大三的學生為主,并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課。有條件的話,在學生網上初步選課后,不妨通過筆答或口試的形式遴選學生,檢測選課學生的聽力水平和詞匯量掌握的大致情況,外語基礎太差的學生暫不建議選修雙語課。雙語班適合小班授課,便于增強課堂互動。保證每個班級30人左右,這樣可以確保雙語課日后的順利實施,學生也不至于在學習的中途掉隊。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參考書目等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免費向學生開放。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能夠借助語音室設備,拓展課堂互動渠道,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上課時可以直接從電腦中選用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學生也可通過學生終端實現聽看同步。平時成績主要參考日常課堂的交流與反饋情況,學生期末學習成績的考核形式可以多元化。如:口試、論文、案例討論、小組陳述等方式。讓學生根據英文題目所規(guī)定的考核內容,自選中文或是英文作答,英文作答且表達流利者可酌情加分。
在政策層面的支持上,建議設置雙語教學專項基金,對承擔雙語教學的教師給予相應的鼓勵和資助。具體設想如下:首先,雙語課備課勞動強度大、費時多,對開設雙語教學課程的教師,在工作量的計算、教學評價、職稱評定、年終考評等方面理應給予相應優(yōu)惠政策。將對有能力承擔雙語課程的教師考慮按課題立項的形式給予配套研發(fā)經費。對每位承擔雙語教學課程的教師,可以提供一定量的雙語課程教學研究經費資助,專用于報銷主講教師購置教材、參考資料以及雙語課件的研發(fā)等開支。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可能受諸多條件所限,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是可以根據自身現有的條件有意識地朝這個方向努力。其次,鼓勵有條件的青年教師開雙語課,對進行雙語教學的教師,優(yōu)先進行必要的外語集中培訓,鼓勵他們參與國內外相關的研討會,觀摩國內名牌大學比較完善的雙語課,回來后寫出總結報告;每年有酌情選撥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進修、訪學,回來后優(yōu)先讓其開設雙語課。并組建起一個雙語教學團隊,或者說是一個小型的課題組,組織本校教師間相互觀摩。
構建雙語教育效果科學的評價體系,需要參照許多指標來衡量。姚中青在其《高校雙語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探索》(2011)一文中,把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分為四個部分:語言目標、學科目標、認知目標和其他目標。具體的衡量的內容包括:學生的英漢能力是否提高,特別是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學生的學科知識是否達到該課程規(guī)定的要求;學生認知水平的發(fā)展,自信心的強化,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習技巧的獲得情況;參加雙語教學的學生是否在以后的求職以及職業(yè)發(fā)展中顯示出比沒有參加雙語教學的學生更多的優(yōu)勢。[2]雙語教學應該結合專業(yè)實際的市場需要開展,強化教學內容的實際應用性。畢竟投入如此多的資源所開設的雙語課,不僅僅只是流于形式的創(chuàng)新,而更應該達到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的效果。要逐步從介紹專業(yè)外語詞匯入手,通過接觸大量國外原版學術資料,拓展學生的專業(yè)視野。讓學生不僅僅能夠熟練運用雙語,還要使之成為擁有雙語文化思維的應用型人才。
雙語課教育效果情況的監(jiān)控,可以安排在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未,定期組織師生開專題座談會。聽取學生和主講教師的意見,定期采納學生和教師的建議,便于為后期課程驗收準備數據。驗收時可具體考察三個指標體系:1.學生對課程的評價;2.專家組對課程的審核;3.課程資料網上共享情況。對所有的雙語課實行期末等級評定,分優(yōu)、良、中、差四個等級。對達到要求的雙語教學課程,教務處每學期可考慮給予一定建設經費,鼓勵課程質量進一步提升。不合格的課程,則暫暫停開課,并且停撥發(fā)經費,以此優(yōu)化雙語課的教學。
總之,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結合院校自身特色,把培養(yǎng)知識面較寬、基礎較扎實、應用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高級技術人才作為主攻目標,科學理性地選擇雙語教學運行模式,這樣才能在高教生態(tài)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空間。
[1]郭安林,章曉中,李艷梅,孫騫,陳昌民,蕭淑琴.主講教師談雙語教學[J].中國大學教育,2004(4).
[2]姚中青.高校雙語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9).
ClassNo.:G642.0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ReflectionoftheOperationModeoftheBilingualTeachinginthe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y
Ji Feng
This paper focuses its attention on the reflec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i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and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on,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broaden the teaching horiz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how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ity and maneuverabi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bilingual teaching;operation mode
吉峰,碩士,講師,福建莆田學院漢語言文學系。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傳播、文化傳播。
2011年福建莆田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雙語教學運行模式及其運行機制創(chuàng)新的研究與實踐” (編號:JG201120)的研究成果。
1672-6758(2012)12-0008-2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