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100191)
“四連環(huán)”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①
——基于高校教學實踐的思考
張鳳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100191)
在對前人教學經驗進行梳理、歸納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高校的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性探索,嘗試構建一種“四連環(huán)”教學模式,它由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四融一創(chuàng)的教學方式、多元化的考評體系四大部分所組成,并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四連環(huán);教學;模式;高校
在高校的課堂里,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學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這是高校教學的根本性問題。在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需求多樣化的時代,高等教育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如何設置教學目標,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考評方法,才能適合新時代對多樣化人才發(fā)展的需要呢?筆者在對前人教學經驗進行梳理、歸納的基礎上,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嘗試構建一種高校教學的新模式,稱之為“四連環(huán)”教學模式。它由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四融一創(chuàng)的教學方式、多元化的考評體系四大部分所組成,其中每一部分都具有不可或缺、相對獨立的性質,同時,這四個部分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不可脫節(jié),形成“四連環(huán)”,共同影響和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F(xiàn)將這一教學模式的四大部分及其相互關系進行詳細的解讀,以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考和借鑒。
教學理念是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四連環(huán)”教學模式的首領,起統(tǒng)帥各部分的作用。不同的教學理念將導致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和考評方式。例如,在我國經濟尚不發(fā)達,教育資源稀缺的社會環(huán)境下,高等教育的教學理念必然是英才教育,培養(yǎng)的是國家干部、高級技術人員等社會高端人才和社會棟梁。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學目標的設置是以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為主要目標,教學的手段追求的是規(guī)模效應,高度集中使用教育資源,教師集中授課,考評采用的是層層選拔和淘汰制度。這種教學理念直到現(xiàn)在仍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高等教育不僅僅要培養(yǎng)少數精英滿足社會對高尖端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要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全員參與,公平教育”為核心思想的參與式教學理念應運而生[1],主張以發(fā)展人的主體性能力為基本目標,其教學方法被國際上普遍倡導,并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趨向[2]。筆者認為,參與式教學的理念實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也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為了學生的主動、全面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必然要求對高校教學的目標進行重新設置,教學的內容、形式、方法,以及考評體系也應隨之進行改革。
教學理念決定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目標是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根據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筆者設置出“知、情、行”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它可分為總體目標和細分目標2個層次??傮w目標是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使之成為新時代社會的有用之才。細分目標可分為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實踐目標三部分。
對知識的傳授,永遠是大學教學的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問題在于教什么?用什么方式教?對知識的內容需要不斷的梳理、提煉和更新。在知識經濟時代,新知識成爆炸性增長,如果大學的課程不對知識的結構進行調整,無論如何是講授不完的。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傳授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例如:對課程內容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壓縮較成熟的知識內容,增添具有前瞻性的內容。教師對課程內容要精講精練,多采用設問式的講授,設置開放性的教學內容,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從事某種職業(yè)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注意學生心身健康的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平等、全面的參與機會,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活動中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總結失敗的教訓,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質,提高人際溝通和交往的能力。
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學過程是“知、情、行”的統(tǒng)一,用中學,學中用,活學活用是新教學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做社會調查,對真實事件的討論,或實驗操練,案例分析,建立第二課堂等途徑,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是通過一定的教學過程來實現(xiàn)的,而這一教學過程是通過一定的教學形式和方法的實施而形成的。具體來說,“知、情、行”三維一體教學目標,要通過四融一創(chuàng)的教學方式來實現(xiàn)。這一教學方式是以參與式教學法為主體,融其它教學方法之所長,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寬容的教學氣氛環(huán)境,以利于多樣化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
傳授知識和技能是高等課程教學不可缺少的職能之一。傳統(tǒng)的師之責:傳道、授業(yè)、解惑,仍然是教師的基本職能之一,但它具有了新的內涵。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必須改變,它不利于學生主體性能力的發(fā)揮,是被動的學習。對傳統(tǒng)教學法也不能完全否定,而是揚棄,是辯證的否定,是繼承和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講重點、講難點,講精華,重啟發(fā)和引導,通過設問,競答等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形成師生互動共進的局面。例如,教師可在每一章節(jié)中精選出需要精講的知識點,先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講授理論知識,再輔之以典型案例分析,然后再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理論加以分析,邊講邊問,隨機提問,這樣做的目的是緊緊鎖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之不偏離講課的主題。提問的時間間隔最好在15分鐘左右。從教學實踐中得知,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15分鐘時,就可能會走神,需要有小的間歇,用1~2分鐘的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提提神,靜思2分鐘,或者加點趣聞軼事,活躍一下課堂氣氛,再繼續(xù)聽課,效果會更好,使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同時也使師生關系更為親近。
教師的講演能力始終是教學的基本功之一,講課是對書中的精華、重點和難點的提煉,總結,歸納,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用實例去分析,更進一步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讓書牽著教師走,而是教師用書來教學,教師要把自己的授課對象放在心里,隨時觀察自己授課對象的表情和反映,根據學生的聽課情況隨時調整講課的內容、進度和講授方式。心里沒有學生的教師絕不能成為一個好教師,跟著學生跑的教師是放棄了教師的職責,是不負責人的教師。只有心里裝著學生,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行科學的教學活動的教師,才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當然,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戚p松的課堂,精彩的講演,熱烈的討論,卻凝結著教師的精心策劃和多年的磨練。傳統(tǒng)教學法的講課功底仍可繼承和發(fā)揚光大。但是,教師決不能唱獨角戲,必須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形成師生和生生的良性互動。
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對課程教學的組織設計就顯得極為重要,它遠遠超過了教師個人的口才和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新教學模式是靠若干個教學模塊的設計組成統(tǒng)一的教學體系來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的。具體來說,“知、情、行”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要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和方法的綜合運用。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參與式教學法,為目前國際上普遍倡導。它主要是通過設計組織和實施各種教學活動,如設計開放性的選題、設問式的講授、互動式的討論,情景模擬、游戲競賽和課外活動等方式,創(chuàng)建平等參與的機會,營造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實現(xiàn)教學的目標。其主要特點是:注重學生的身心體驗,建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關系,適合于多樣化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
案例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1)注重實用性。案例教學法重視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主張用中學,學中用,學用結合,知行合一。(2)深度參與。案例教學法更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小組討論是以學生對案例的深度思考為前提的,如果學生不深入分析案例,就不會提出深刻的問題供團隊討論,每個學生都必須投入到案例的分析當中去。小組討論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案例的選擇,學生對案例的熟悉和分析,課程的組織設計等。案例討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參與的深度。這種教學方式較為成熟,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組織設計程序。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學法在學生之間和小組之間具有較強的競爭性,適合高級智力技能的培訓,在高校教學中可以部分的采用。
社會調查是學生的基本功,可以個體為單位,也可以是小組為單位進行。個體活動以觀察為主,學會對身邊的事物寫讀書筆記,分析報告,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小組的調查要有組織和分工,是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的分工協(xié)作,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兩個方面都很重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必須學會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小組活動是培養(yǎng)分工協(xié)作的能力,利用頭腦風暴,相互作用和激發(fā)思想,開拓眼界,智力擴散,形成整體力量解決問題。還可以開辟第二課堂,通過課外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的精神。這些都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
通過上述4種教學方法的融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平等、和諧、寬容的教學氣氛環(huán)境,讓學生自由思考,大膽地想象,在和諧的氣氛中理解和運用知識,使學習變成一種輕松、愉快的事情,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師生和生生的相互激勵和協(xié)作下,建立起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培育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實現(xiàn)“知、情、行”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要在教學中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實現(xiàn)“知、情、行”三維一體教學目標,就必須改革現(xiàn)有的考試方法。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要形式的考核辦法,注重的是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而且是對結果的考核,對教學過程本身并不重視。所以,在高校里每到期末就是學生們最緊張的時刻,有時候一個星期連考6~7門課,一天連考2~3門課,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種考試方式是精英教育理念的必然結果,為了使稀缺教育資源集中使用,就必須對學生進行篩選和淘汰。這種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就會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辦法各個方面滲透。然而,社會生活是復雜多樣的,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樣的,有成就的人也不一定都是考試中選撥出來的精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全員參與,公平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考試的方法也必然隨之改變??荚嚲拖褚桓笓]棒,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內容和方法都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為了確保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貫徹和“知、情、行”三維一體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筆者設計了多元化的考評體系,并使之與四融一創(chuàng)的教學方式相呼應。把學生的總成績分成四大部分:課程表現(xiàn),課下作業(yè),參與活動,期末考試。既要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又要考核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參與活動的表現(xiàn),以及對作業(yè)的完成情況。這樣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的評價就更為科學。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引導性?,F(xiàn)將具體的評分辦法分述如下。
課程加分的方法,是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建的一種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方法。此法源于對企業(yè)員工激勵的加分制而非減分制,將其應用于課程教學之中,非常有效。具體方法是,每次給學生課堂發(fā)言的加分只是1~2分,加到10分為止,鼓勵學生課上回答問題,參與討論。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滿分為10分,這個分數是要學生通過課堂發(fā)言一分一分地掙出來的。教師要在每個重要章節(jié)中設置關鍵性、啟發(fā)性的問題,多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給學生放一段精彩的專題對話片,讓學生逐一談自己的感想,梳理自己的思路,提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問題,教師及時給予評價。通過幾次的訓練,使所有學生的分析表達能力都有所提高。這種方法實現(xiàn)了全員參與、機會均等,公平競爭,和共同提高的目的,避免了只關注少數優(yōu)秀學生的發(fā)展,而忽略其他學生成長的弊端。加分是手段,促進學生潛能的發(fā)揮和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目的。
對于一門課程的知識掌握和運用,學生只在課堂上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必須在課下認真讀書和思考,消化所學的知識。對課下作業(yè),要鼓勵學生對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件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把書本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問題的分析中去,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寫讀書筆記,寫分析報告都要結合現(xiàn)實問題,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和習慣。
一些研討活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像情景模擬、案例討論,教師要有精心組織和設計,學生要有充分的準備。小組學習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搭便車的現(xiàn)象。為防止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可以通過選派小組長,檢查分工情況,給予不同的加權分的方法來控制。
期末考試是多元化的考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的記憶、理解是考試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同時可以在試卷中增加開放性的題目,考查學生對無標準答案問題的解決能力。例如,案例分析題,聯(lián)系實際的考題等,體現(xiàn)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考問題的多維視角等多種方式。
“四連環(huán)”教學模式是為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發(fā)展的需要而構建的一種高校教學的新模式。它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設置了“知、情、行”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對傳統(tǒng)的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參與式教學等方法進行了提煉和整合,形成四融一創(chuàng)的教學方式,并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評體系,形成“四連環(huán)”的教學統(tǒng)一體。它具有前瞻性、開放性、可操作性等特點,有一定的應用和推廣價值。目前這一模式尚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有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1]張國華.參與式教學理念之四新[J].新課程(初中版),2011(2).
[2]樊 凡,孫 琿.理解參與式教學[J].大家,2011(12).
G642.42
A
1674-5884(2012)04-0097-03
2012-02-08
張鳳林(1954-),女,山東黃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市場營銷學、政治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研究。
(責任編校 晏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