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丹
(晉中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詩歌翻譯中“三化”理論的應用
——以《江城子· 悼亡妻》兩種英譯文為例
姜丹丹
(晉中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在漢詩英譯理論體系中,許淵沖的“三化”理論是運用得最為廣泛的理論之一。對許淵沖和徐忠杰的《江城子· 悼亡妻》英譯文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在“三化”理論指導下,許淵沖的譯文不但很好地傳達了原作的意境,還給譯入語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江城子· 悼亡妻;“三化”理論;詩歌翻譯
中國古詩詞的英譯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最初,翻譯中國古詩詞的主要是英美學者,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學者開始將古詩詞譯成英文,80年代以后,中國古詩詞英譯的中心由歐美轉移到中國。理論的不同使得譯詩活動被分為很多派別,其中,格律派(以詩譯詩)的代表人物是許淵沖,他獨特的翻譯理論和思想為我國翻譯界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許淵沖從事文學翻譯實踐60余年,他不僅有大量的譯詩問世,而且還提出了詩詞翻譯的“三化”理論,該理論已被廣大翻譯學習者和研究者所認同。許淵沖認為,翻譯就是“把一種語言化為另一種語言的藝術”[1](P82)。在《唐宋詩一百五十首》英譯本中,他提出了詩詞翻譯的“三化”問題,隨后又在《文學與翻譯》一書中,對“三化”作了進一步闡述:“翻譯甚至可以說是‘化學’,是把一種語言化為另一種語言的藝術。大致說來,至少可以有三種化法:一是‘等化’,二是‘淺化’,三是‘深化’。這三種化法,都可以發(fā)揮譯文的語言優(yōu)勢?!保?](P11)等化包括形式的對等、意思的動態(tài)對等、詞性轉換、句型轉換、正話反說、典故移植等,當原文與譯文審美格局接近時,才能實現(xiàn)等化。深化包括特殊化、具體化、加詞、分譯、無中生有等。淺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減詞、合譯、化難為易、以音譯形等。許淵沖的翻譯理論強調(diào),譯論要注重實踐和創(chuàng)新,跟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為翻譯的實際服務;譯者要基于譯論,但又不要過分地拘泥于舊有的理論。他的譯詩理論,既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的單一“忠實”標準,也有別于西方語言學派一味追求的“對等”,而是一種更加靈活的翻譯理論。
《江城子· 悼亡妻》是蘇軾悼念亡妻的作品,原作充滿了作者對亡妻的思念以及對現(xiàn)實的無奈,所以譯者在英譯文中要力求傳達出作者失去愛妻的悲痛和對自己命運不濟的感慨。筆者擬對許淵沖和徐忠杰的英譯文進行對比分析,來探討“三化”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先看詞牌名“江城子”?!敖亲印敝∽晕宕畤械氖駠~人歐陽炯的詞: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沼泄锰K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后來,“江城子”慢慢演變成為固定的詞牌名。對于該詞牌名,許淵沖(以下簡稱“許”)譯為“A riverside town”,他將典故之意挑明,這種做法雖然稍減美感和文學底蘊,但照顧到譯入語讀者的理解能力和鑒賞習慣,還傳遞了客觀的歷史文化信息。這種“深化”法有利于譯入語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所蘊涵的感情和意境。徐忠杰(以下簡稱“徐”)將“江城子”譯為“Jiangchengzi”,用漢語拼音表達詞牌名,這樣翻譯并沒有照顧到譯入語讀者的理解能力和鑒賞習慣,從而帶來了閱讀障礙。
“十年生死兩茫?!保吲c死者都在長期相互懷念,但卻音信不通,彼此音容渺茫了。“兩茫?!痹S譯作: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此為倒裝句,其正常順序應是:the living knows nought of the dead.許的譯文本著“淺化”的原則,“淺化”的使用無意識地形成了一種簡化,使得譯入語讀者能充分理解“兩茫?!钡暮x。此句徐譯為:Between us is an impenetrable haze,其中“an impenetrable haze”對“茫茫”的詞義造成傷害和損失。這種譯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漢詩英譯時的“因韻害義”。
“不思量,自難忘?!痹S譯為: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Could the dead be forgot?此句為倒裝句,并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復原以后應是:Thought(she was)not brought to my mind,could the dead be forgot?他的譯文采用等化中的句型轉換法(讓步從句和倒裝),將原句從陳述句轉換成問句“難道我會忘了你嗎”,這樣的轉換很好地傳達出“自難忘”的刻骨銘心。徐譯為:To my mind have constantly come thoughts of you:Things I can’t forget,loving you as I do.從中可以看到加詞,例如“constantly”,“l(fā)oving you as”等,并且他采用的是陳述語序,這就遠不如許的譯文中的多種表達方式,因為,正是這多樣的變化表達出蘇軾“我永遠不會忘了你”的錚錚誓言。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边@是從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應方面來描寫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變化。比較中英文,對于“相逢”一詞,許深化、加譯了“revived”一詞,突破時空與生死的界限,生者與死者得以“相逢”,這樣處理不僅有利于譯入語讀者更好地理解詞的感情和意境,而且也起到了明確主旨的作用?!皦m滿面”許譯為“worn with care”,淺化了作者十年來宦海沉浮的痛苦際遇,揉進十年的歲月與體態(tài)的衰老,形象地表達出原文的意境。徐的譯文“My face is overspread with dust and soot”中的“dust and soot”具體化了原詞的意境,這讓譯入語讀者很是疑惑,他們不知道詩人因何會滿臉油污,難以體會到詩人在這十年間幾經(jīng)沉浮,生活上困難到食杞菊以維持的境地。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其中“梳妝”一詞,許譯為“Before her mirror with grace”,淺化、抽象化了具體動作,尤其是“grace”一詞,更是神來之筆,仿佛使讀者想象到新婚時,作者在王氏身旁,看著她沐浴晨光對鏡理妝,心里滿是蜜意柔情。徐譯為:With your quiet dignified,lovable air,Engaged in dressing,with grace and ease,your hair,用了大量的形容詞來試圖表達蘇軾眼中昔日的美好時光,但描寫得過于淺化、具體化,缺乏詩給人的聯(lián)想。“惟有淚千行”,許譯為:from our eyes tears gushed;徐譯為:tears flowing down in streams.前者用了動詞“gushed”,明顯比后者的“flowing down”要精準得多,這種“淺化”是在鉆入原作深層,領悟作者精神后才做到的“去其粗,取其精華”,是典型的“淺中有深”法。
通過對《江城子· 悼亡妻》的兩種英譯文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其一,在“三化”翻譯理論的指導下,許的譯文不但很好地傳達了原作的意境,還給譯入語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翻譯難,譯詩更難,尤其在翻譯中國古詩詞這一方面,不僅要求譯者盡量準確地再現(xiàn)原詩的風貌和意味,來弘揚民族文化和文學傳統(tǒng),而且還要兼顧譯入語讀者的接受能力和審美習慣。其二,雖然譯者總是本著為讀者提供最好的譯文的原則,采用他們認為最合適的方法,但譯者主體性原則的運用,使得譯文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這就要求譯者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變通,把握好“化”的程度。
[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2]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H315.9
A
1673-1395(2012)04-0108-02
2012-02-12
姜丹丹(1982-),女,山西榆社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