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靜
(山西大學 商務(wù)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西方影視作品中的中國觀
——以《末代皇帝》、《喜福會》、《功夫熊貓》為例
郭 靜
(山西大學 商務(wù)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電影作為一種源于生活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反映著歷史變遷和文明發(fā)展?!赌┐实邸贰ⅰ断哺?、《功夫熊貓》三部以中國為背景的代表作,蘊含著西方在不同時期的中國觀。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梳理并分析造成對中國有不同解讀的深層原因,才能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掃清障礙。
末代皇帝;喜福會;功夫熊貓;中國觀
近些年來,不少國外導演選取中國為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場景,以中國及國人的生活現(xiàn)狀為主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交流的深入,西方影視作品在表現(xiàn)中國時,從最初具有明顯迎合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東方主義色彩,發(fā)展到能夠客觀闡述和展現(xiàn)中國文化形象,甚至有的作品還大力宣傳中國的文化精髓,以發(fā)掘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如東方主義色彩濃烈的《末代皇帝》,東方主義和反東方主義意識并存的《喜福會》,弘揚中國博大精深傳統(tǒng)文化的《功夫熊貓》。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拍攝的一部反映中國清朝末年最后一位皇帝溥儀悲劇人生的史詩巨片。整部作品色彩凝重壓抑,帶有歷史的厚重感。作為一個西方人,導演對于中國封建王朝的態(tài)度是厭惡的。影片中的中國是專制的、殘酷的、黑暗的、不正常的,它極大地滿足了西方對于東方的一切好奇心和猜想:恢弘的中國古代建筑,極具代表性的是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場景帝王之家故宮,雖頗為壯觀,但整部影片色調(diào)暗沉,讓人不禁感到一個大國氣數(shù)已盡,這也恰巧符合西方普遍的政治立場和期待;陳腐的封建禮儀下跪作揖等,這無疑都暗示著一種愚昧落后的社會文化。為了將中國從低級愚昧的狀態(tài)中解救出來,導演通過溥儀的啟蒙老師莊士敦——代表先進文明的西方人來完成這個使命。影片中莊士敦要求給溥儀佩戴眼鏡暗示西方有責任“替東方判斷什么是最好,什么是最有用的”[1](P103),它就是中國的引導者和拯救者。
影片《喜福會》由著名華裔導演王穎拍攝,講述解放前夕從中國大陸移居美國的四位母親的生活,以及她們與美國出生的女兒之間的心理隔膜,影片結(jié)尾是母親與女兒互相理解包容的圓滿結(jié)局。雖然這是一部由華裔導演執(zhí)導的作品,但它能成功打入好萊塢自有其特殊的理由,即不自覺地從西方視角出發(fā)向世界展示中國,具有濃郁的東方主義色彩。主要體現(xiàn)在:過分渲染處于戰(zhàn)亂時期中國人貧窮苦難的生活,這意味著只有移民美國才是唯一的出路;故意彰顯一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甚少出現(xiàn)的愚昧殘忍和非理性行為,如安梅的母親為救母割肉熬藥治病,以此來表現(xiàn)東方文化的落后低劣,從而使西方原本對中國的曲解得到證實;緊抓舊中國社會的劣根不放,存在數(shù)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在影片中被放大丑化,如女人沒有選擇婚姻的自由,只能成為家族傳宗接代的工具。影片中的中國多少帶有一點演繹性,它刻意展現(xiàn)出中華文化中消極落后的一面,極大地取悅了西方觀眾,讓他們在觀念上得到極大的滿足。然而在導演從東方主義視角去呈現(xiàn)中國的同時,影片在結(jié)尾通過主人公踏上中國與同母異父姐妹團聚將主題升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女兒與移民母親達到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這最終也象征著兩種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共融,達到對東方主義的一種解構(gòu),即西方文化不再處于主導地位。影片結(jié)尾也暗示東方主義者:文明沒有先進落后之分,有的只是差異和不同。
影片《功夫熊貓》以中國古代為背景,講述一只笨拙的熊貓勵志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這無疑是對中國文化尤其是武術(shù)精神的致敬。該片雖是典型的好萊塢式敘事結(jié)構(gòu)英雄拯救世人,但不能否認,整部影片充滿了中國元素,如武術(shù)、面條、舞龍、紅燈籠、針灸、書法等。僅是短短的片頭就已經(jīng)將觀眾帶入一個完全有別于西方的古老神秘的中國意境當中。該片透過阿寶和師傅的師徒關(guān)系帶出尊師重道的道理,這無疑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師父的五個徒弟猴、蛇、鶴、虎、螳螂,取自中國武術(shù)幾種不同風格的猴拳、蛇拳、虎鶴雙形、螳螂拳。片中的中國功夫從精神到動作都是如此傳神,讓每一位觀眾無不為之動容。該片的特點在于它能客觀地從非東方主義視角去塑造古代中國形象,以彰顯中國最吸引世界的部分:獨具特色的深厚文化精髓和底蘊。
(一)政治社會原因
《末代皇帝》拍攝于1987年,當時距離中國改革開放并不遠,國外對中國的認識僅局限于書本或主流媒體,渠道有限。再者由于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在資本主義國家占主導的國際社會中地位低下,話語權(quán)被剝奪,中國并無多少機會向世人呈現(xiàn)真我。羅杰·艾伯頓曾提到:“之前,我對中國感到困惑且?guī)в衅姟_@種印象是從很多電影中獲得的,這些影片描述的中國給人一種距離感、陌生感和差異感。伴隨著這些影像而來的是一種濃厚的冷戰(zhàn)氛圍和把中國視作敵對超級大國的觀念。我也想象過數(shù)千萬人生活在貧困和古老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觀察中國時所遇到的一堵堵圍墻是由西方自己豎起來的。”[2]《喜福會》于1993年上映,以蘇聯(lián)為主體的社會主義陣營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作為一個正在初始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尚不能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相抗衡。再者《喜福會》由華裔導演執(zhí)導,鑒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其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內(nèi)心深處依然流著中國血液,在處理中國影像時既會有意識地迎合西方觀眾的審美趣味,又會巧妙地去為祖國樹立一種積極正面的形象。《功夫熊貓》于2008年上映,此時中國作為一個成長起來的社會主義大國,其國際地位舉足輕重。恰逢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這無疑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現(xiàn)自己魅力的絕佳時機。影片在全世界將目光聚焦中國之際,巧妙利用體態(tài)憨厚的國寶熊貓在人們心目中的可愛形象,多角度多層次地呈現(xiàn)了厚重的中華文化。
(二)商業(yè)原因
《末代皇帝》上映時,由于各種局限,國人對于外語類影片的接觸并不多,因此導演將該片的主要市場放在了對東方充滿好奇的西方世界。事實證明,該片在西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榮獲多項奧斯卡大獎。商業(yè)上的成功得益于這是一部早期向西方介紹古老中國的影片。為了滿足西方的獵奇心理,片中不乏一些對真實情況的扭曲及從東方主義視角去刻畫的有悖事實的中國形象?!断哺飞嫌持H,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交流的頻繁,中國觀眾可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電影中的中國,且其獨特的異域情調(diào)同樣也吸引著西方觀眾,因此能夠在國內(nèi)外都引起很大反響。近年來中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電影市場也逐漸升溫,一些制片商很看重中國巨大的票房價值,因此出現(xiàn)了很多針對中國市場的中國化或具有中國元素的影片。如果說前兩部電影主要是為了滿足一種市場和觀眾的獵奇心理,那么《功夫熊貓》的成功則更多的是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動。
基于以上各種原因,不同時代的影片所呈現(xiàn)出的中國觀有所不同,從最初被歪曲的中國到之后令國人喜憂參半的中國形象,再到最后以一種弘揚優(yōu)秀文化的姿態(tài)將中國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可以說這是中國的進步,時代的進步,人類的進步。人們?nèi)绻軌蜣鸪M隘的民族主義,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汲取其他文明中的精華,就能使人類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永存。
[1](美)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
[2](美)羅杰·艾伯頓.中國的成就[N].芝加哥論壇報,2008-08-24.
J905
A
1673-1395(2012)02-0182-02
2011-12-21
郭靜(1985-),女,山西平遙人,助教,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西方文化與跨文化交際研究。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