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法
(浙江師范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吠陀》經(jīng)典中神話世界的印度特色
張 法
(浙江師范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印度最早的《吠陀》經(jīng)典中的神話,顯出了鮮明的印度特色,首先體現(xiàn)在天地空三界之神與印歐其它神話比較起來顯出了印度特色,其次,天神的演進,從達尤斯到伐樓羅到因陀羅,顯出鮮明的印度特色同,最后印度神話顯出了四個特點:一是神的形象是在印度式的關(guān)聯(lián)網(wǎng)中出現(xiàn)的,二是實全性和變化性的統(tǒng)一,三是變化具有印度型的特點,四形成了印度文化的化身特點。
印度神話;三界結(jié)構(gòu);天神演變;四大特色
印度最早的經(jīng)典,吠陀四經(jīng),經(jīng)過長時期的流傳和演變,其中最古的《犁俱吠陀》,據(jù)學(xué)者估計,應(yīng)在公元前1500年~前1000年之間。吠陀經(jīng)典是一個集神話、宗教、哲學(xué)為一體的整體,但相對于后面的文獻(如梵書、奧義書、往世書、史詩),其神話的特色更為突出。當我們僅從神話的方面去看的時候,吠陀經(jīng)典呈了一種獨特的印度特色。
雅利安人是從黑海之濱來到印度的,在數(shù)百年的與時俱進和與地而變的演化中。原始印歐神話內(nèi)容在吠陀經(jīng)典的內(nèi)容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照。
這里一個顯著的內(nèi)容是天空主神。印歐民族的主神是天空之神,“神”在拉丁語里是deus,在梵語里是deva,在伊朗語里為div,在日耳曼語里為tivar……都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印歐語的詞根deiwos,意為天空。暗示著印歐民族的主神是天空之神,而且被想象為父親。在各印歐民族的神話中,還可以看到這一天父形象。希臘的宙斯,羅馬的朱庇特,伊利里亞的達柏、帕圖瑞斯……在印度,同樣有天父達尤斯(Dyaus),但在吠陀經(jīng)典形成時期,這一天父已經(jīng)在歷史的蒼桑之后,顯得不重要了。在《犁俱吠陀》里,已經(jīng)沒有一首關(guān)于特尤斯的專門頌歌,只有六首與之相關(guān)的頌歌,把天父達尤斯與地母婆利蒂毗共提。這里,天地的結(jié)合可能顯示了印度歷史復(fù)雜的整合過程?!栋俚黎髸氛f,地先于天,也許這暗寓著,地母是印度的原著民神話,天父來自雅利安,在吠陀中,還是有關(guān)于天地之間的頌歌:達尤斯與婆利蒂毗(Prthivi)是天地兩界的化身。是生命力的源泉,達尤斯降至大地的雨,時稱為油脂,時曰為甜蜜,也是達尤斯的精液,世界的萬有與諸神,皆由之而生。達尤斯既以人的形象出現(xiàn),也以牡牛與牡馬的形象出現(xiàn),乃一種生殖力旺盛的象征。
然而,在吠陀,達尤斯的形象已經(jīng)消退,宇宙的統(tǒng)治地位,先讓于伐樓那,天父達尤斯與地母婆利蒂毗,先合為一體,后被分離,并按照伐樓那之律被固定,再后,伐樓那的主神地位又被因陀羅所取代。從達尤斯到伐樓那到因陀羅,一種印歐式的神話在向印度式的神話演變。重要的是,對于印度人來說,天父達尤斯的退位并不是西方的一種歷史進化式或神話進化式的退出歷史舞臺,而是真理呈現(xiàn)或觀看真理的一個角度,退出主角的神是真理的一種閃耀,進入主角的神也是真理的一種閃耀。理解了這一點,吠陀經(jīng)典何以在印人的心中具有一種永恒性,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也許,達尤斯的退位,是與印歐神話進入印度之后的新境遇相關(guān)聯(lián)的,這就是作為雅利安的天父與作為非雅利安的地母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變異。可以把印度神話與希臘神話進行對比。印歐神話進入到希臘,形成了天海冥三界,天神宙斯,海神波塞東,冥神哈得斯。這里,具有本土特性的地母得墨忒耳被排除在三大神之外。印歐神話進入印度之后,形成的是天地空三界,天父達尤斯,地母婆利蒂毗,空界之王因陀羅,進行了一種新的組合。在這一印度式的組合里,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因陀羅的空界得到了特別的強調(diào)。二是本土的地母進入了新的組合,正如黑皮膚的首陀羅進入了四大種姓的新組合??战缰褚蛲恿_是天父達尤斯與地母婆利蒂毗的兒子,他是從母親的肋下生出來的。肋下出生者必為珍貴是印度文化的一種思維套路,后來的佛陀釋迦牟尼也是從母親的肋下所生。因陀羅在喝了一杯有魔力的飲料之后,便長得飛快,從而使他的父母分離開來。這里已經(jīng)暗寓了,印度文化的最高本質(zhì)的“空”,產(chǎn)生于雅利安的天父與本土文化的地母的交合,但這一印度文化的新質(zhì),一旦被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很快超越了原有的天父與地母。于是關(guān)于天父與地母,這兩位在很多文化里最為高大圣巨的神靈,在印度神話里卻有了另一種遭遇。
先看天父的故事:
天父達尤斯偕妻來到希摩婆陀山頂,那里有一片禁林,看見了神美的牝牛難底尼,她是禁林主人極裕山人的寶物。達尤斯對妻子說,這是極裕山人的神牛,凡人如飲其乳,可活萬年,疾病不染,衰老不來。天后一聽,說:啊,我有一人間密友,雖身為王后,但畢竟要衰老要死亡,若飲此乳,不就可以長生不死,與我永作談伴了嗎?達尤斯深愛妻子,一時動情,四下一看,極裕仙人正不在家,于是小施神通,竊牛而去。極裕山人歸來,不見神牛,運用神功一看,知道原來如此。極裕仙人長年修煉,禁欲而虔誠,已獲無邊法力,于是對達尤斯進行詛咒。結(jié)果,極裕仙人的神牛重把禁林,而達尤斯卻中了仙人的詛咒降至人間,成了一個凡人,挨度著漫長的世間歲月。
在這一故事里,神美牝牛和極裕仙人,都是印度的本土形象,仙人的詛咒可以使任何神,無論他職位多高,法力多大,得到如咒的懲罰,也是一種印度的傳統(tǒng)。具有雅利安象征意義的天父,偷象征本土的神牛,被同樣象征本土的仙人和象征本土的詛咒而降為一個世間凡人。以一種故事的方式,曲折地反映了雅利安與本土之間一種斗爭和融合的方式。雅利安的天父被本土的力量降服為一種世間的凡人。
再來看地母的故事:
婆利蒂毗作為地母,借助于天父以雨、蜜、油脂的形式下降的精液,創(chuàng)造了一切生物、人、神,因而是萬物之母。婆利蒂毗,意為“廣闊”,她的身軀托負著豐饒的大地,土壤、山巒、樹林生于其上,而一切死者又納入其下。從這里看,婆利蒂毗本是一個地位崇高的豐饒土母,但由于第一個王者的出現(xiàn),地母的形象一下成了一個弱者。
婆利提是世間的第一位王者。祖父名鴦伽,父親為吠那,眾仙人擁吠那為世間之王,但吠那性質(zhì)邪惡,禁止奉神和祭祀,于是仙人們以圣草之莖殺死吠那,但吠那一死,天下無主,混亂起來。仙人們對此不安,于是揉搓吠那腿部以求子,揉出一個焦木般的侏儒,侏儒長成,稟有吠那的一切惡性。于是仙人們又揉搓吠那的右臂,這回一個光彩照人的嬰兒出生了,這就是婆利提。于是吠那上升天界,婆利提被擁為王。
地神因不堪吠那的作惡,化作牝牛逃走,新王婆利提無地何以為王,于是奮力追趕,趕上后,地神對婆利提說,如果你給我一頭牛犢,我以后就聽命于你,于是婆利提命摩奴·斯婆閻菩婆化為一頭牛犢,溫順地吸牝牛(地神)之乳,于是將其所有給了婆利提??梢哉f,地神因婆利提而再生,于是名為婆利蒂毗。關(guān)于婆利蒂毗,還有另一個傳說:婆利提登上王位,備受饑饉的人們要求婆利提向地神獻出這些年來用旱澇強行向人奪去而據(jù)為己有的東西。婆利提一聽,十分憤怒,彎弓射之,地神化為一頭牝牛,迅速逃亡,但最后還是被婆利提追上捉拿。地神請求寬恕,愿意重新給予世人所需的一切。只是久未下乳,需一幼牛輔助,于是婆利提讓摩奴·斯婆閻菩婆化為幼牛,吮地神之乳,地神由是開始產(chǎn)乳,于是世上又充滿了谷物與蔬菜。
在這一傳說里,雖然地母是在天王的逼迫下,進行大地的活動,但結(jié)果是和諧的到來。雖然結(jié)果和諧,但地母卻已經(jīng)不是一個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而是一個被追趕和被迫脅的弱者形象。
無論怎樣,印度神話以一種天地空三界的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但在從雅利安神話向印度神話的演化中,或者說在從達尤斯到因陀羅的演化中,還有一位神祗扮演了一個重要的和過渡的角色。這就是伐樓羅。
伐樓羅(Varuna),從一種演化的角度看,呈現(xiàn)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水神,第二階段代替了達尤斯成為宇宙之王,第三階段與因陀羅共為宇宙之王,第四階段退回到水神的初位。對印度神話來說,重要的是伐樓羅作為宇宙之王所具有的特征:第一,他高居于九重天,照臨天空與大地,太陽就是他的眼眼,日升于東,日降于西,是他眼睛的運動,白晝的亮和黑夜的暗,是他的衣裳變幻。太陽就是他的眼睛。伐樓羅本是水神,作為宇宙之王,更是水之王,一切的水,從宇宙瀛水,天上的雨水,到海、江、河、溪,到地下之水,無不與之相關(guān)。水是陰性的,一切與陰性相通的重要事物:黑夜、月亮、法術(shù)……也都與伐樓羅關(guān)聯(lián)起來。在這天上、地下、水中的大一統(tǒng)中,伐樓羅具有了印度神的特點:具有千目,洞察一切。作為宇宙之王,諸神對之惟命是從。第二,伐樓羅是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宇宙的維系者,從而代表了一種宇宙秩序。兩個印度文化的重要概念在伐樓羅時代顯得重要起來,一是犁多(Rta),一是摩耶(maya)。用一種不太恰當?shù)谋扔鱽碚f,犁多是一種秩序,摩耶則是一種變化,變化是按秩序來的,秩序又規(guī)范著變化。至于摩耶從變化而成變化的現(xiàn)象,進而因現(xiàn)象的短暫而成為對本質(zhì)而言幻相。在伐樓羅時代,變化意味著一種法術(shù),因此伐樓羅擁有摩耶(巫術(shù))之精髓和法力。摩耶主要是與犁多相連的。犁多以其秩序的內(nèi)涵而占有重要地位。犁多類似于一種宇宙秩序。犁多之座位于最高的蒼穹。宇宙的創(chuàng)造是與犁多相符合的,諸神的活動是依照犁多而行。伐樓羅是在犁多的房屋里長大的,他熱愛犁多,見證犁多,他就是犁多之王,是秩序的規(guī)范者。伐樓羅畢竟是神話中的人物,一方面他是至上神,另方面他又是巫師,他手中握有一根繩索。這繩索是秩序的象征,是用來捆綁天上地下的神人的,無論伐樓羅用繩綁住了任何東西,都先打一個結(jié)。這些繩被稱為伐樓羅之結(jié)。
伐樓羅與密多羅構(gòu)成一對雙聯(lián)神。這一關(guān)聯(lián)似乎是伐樓羅正在走向宇宙之王過程之中的狀態(tài)。密多羅(Mitra)是火神,伐樓羅是水神,在印度文化的四大元素里,地是在下,風在天空,火與水則貫流天地。伐樓羅與密多羅一道置身于空間,支撐著天與地,維系著天宇的秩序和太陽的運行。太陽是伐樓羅與密多羅之目。與伐樓羅一樣,密羅多作天宇之行,他的表征是馬、車、金冠、蜜、蘇摩。馬與車與天空之巡相關(guān),與太陽運行相關(guān),金冠,是太陽的光輝,蜜與蘇摩,與宇宙間的美食,也是諸神的美食,這些美食的形成,是與火與溫度相關(guān)的。在這里,馬、車、金冠、蜜、蘇摩,這些看似不同的事物,都在一種與火的關(guān)聯(lián)里,與密羅多聯(lián)系了起來。初顯了一種印度式的結(jié)構(gòu)方式。密羅多的主要職責是,將世人聯(lián)合于一定的社會結(jié)構(gòu)之中,并訂立某種契約,這一契約與宇宙的秩序和太陽的運行相和諧。因此,密羅多被視為真理的主宰。正是在這一維度,密羅多與伐樓羅一道被稱為法術(shù)和司法的化身。
在伐樓羅與密羅多的聯(lián)合中,一種印度式的秩序和規(guī)范觀念的重要性出現(xiàn)了,同時,一種印度式的形象學(xué)出現(xiàn)了。然而,當這些因素把伐樓羅送上宇宙之王時,伐樓羅離開了與密多羅的關(guān)系,而與因陀羅結(jié)合在一起。因陀羅的形象一方面比伐樓羅更具有印度性,另方面,又更能體現(xiàn)雅利安神話在印度中的興衰和演變歷程。在講因陀羅之前,還是把伐樓羅在吠陀后期退回水神后的故事講一講。這是《往事書》里講的:
伐樓羅與優(yōu)陀提耶相爭中,劫走了優(yōu)陀提耶的美妻跋陀羅,帶回海中宮殿。優(yōu)陀提耶派遣仙人那羅陀前去談判。伐樓羅不與之談,將那羅陀逐出海宮。優(yōu)陀提耶見此計不行,于是轉(zhuǎn)而求河神娑羅室伐底。海水是由河水維持的,于是河神不再將河水注入大海,這樣大海面臨著枯干的危險。在無奈之中,伐樓羅只得將美女跋陀羅送回。這一故事里,伐樓羅作為水神在水中只占據(jù)著自己的海中宮殿,連河神也不聽他的了。
伐樓羅最輝煌的時代是作為宇宙之王的時代,但這一時代很多時候,他是與因陀羅共享的。但很快,因陀羅獨占鰲頭。而因陀羅的故事,在很多方面又是直接與達尤斯相連的,因此。從達尤斯到伐樓羅到因陀羅,呈出了一種不同于其它文化邏輯的印度特色。
伐樓羅是水神出身的宇宙之王,因陀羅是戰(zhàn)神出身的宇宙之王。我們知道,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在最初階段,是通過一系列“戰(zhàn)斗”而取得勝利的。從這一方面看,因陀羅的勝利具有一種歷史演進的邏輯特征,但雅利安人的印度化,不是僅靠戰(zhàn)爭可以達到,從這一方面看,因陀羅作為宇宙之王一定是不長久的。在印度神話的進化中,因陀羅呈現(xiàn)了一種雙重演進。一是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的現(xiàn)實境遇相關(guān)的戰(zhàn)爭邏輯,一是與雅利安神話自身演化相關(guān)的神話邏輯。
因陀羅(Indra)占有了《犁俱吠陀》的最重要的地位,里面有250首詩贊美他的神力。他獲得的各類稱號反映了他的各個方面,而且在印度文化中,不同的稱號會共構(gòu)成一種印度式的邏輯形式和觀看方式。因陀羅的稱號有:一,表明他的神力的:手握金鋼杵者,嗜飲蘇摩者,力之子,威力增強者,殺弗粟多者,這一類稱號伴隨了他力量的增長和取得的勝利;二,表明它的地位的:霸主,主宰者,統(tǒng)治者,王者,這一類稱號與他的巨大實力與由此實力而取得合法性相關(guān);三,表明他恩澤四方的:善良者,慷慨者,博施者,友人,這一類稱號表明了他取得了四方人神相當?shù)膿泶?;四,表明他獲得了宇宙的最高權(quán)力:犁多的統(tǒng)攝者,天神之王,宇宙之王,這一類稱號表明他取得了最后的高位,并得到了與這一高位相應(yīng)的宇宙秩序。因陀羅是戰(zhàn)神,他的勝利是通過戰(zhàn)斗取得的,因陀羅又是雷神,雷屬火,他與火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說伐樓羅與密羅多構(gòu)成的是水(神)與火(神)的互補關(guān)系,這種互補關(guān)系是在一種宇宙的通則和秩序(犁多與摩耶)中取得的,那么,因陀羅與火神阿耆尼則是兄弟,雷是火中的最強者。我們看到,希臘神話中的宙斯是天神,同是也是雷神,宙斯,如前所述,在詞源上與印度的達尤斯相關(guān),但在威力性質(zhì)上,則與因陀羅相同。因陀羅與宙斯一樣,是通過弒父而取得宇宙王位的:
因陀羅是天父達尤斯與地母婆利蒂毗所生,但這個因陀羅一生下來,就把天與地強行分開,形成了天與地之間的巨大的空。整個宇宙成了天、空、地三界。然后,因陀羅走上了登上宇宙王座的行動,首先是弒父,因陀羅抓住天父的腳踝,將其父猛烈地從天上摔到地上,并在地母徒勞的報怨里,無情地殺死了達尤斯。
另一種說法是,因陀羅這樣殺死的是伐樓羅。因陀羅與伐樓羅的關(guān)系在另一個故事里有所呈現(xiàn)。因陀羅征服了印度一個叫達沙的氏族,成為這一氏族的保護神,進而又與另一氏族開戰(zhàn)。伐樓羅是這氏族的保護神。于是兩位大神展開了爭奪統(tǒng)治的大戰(zhàn)。因陀羅占了上風,但也打不敗伐樓羅,最后兩氏族聯(lián)合,于是被稱為“因陀羅-伐樓羅”。最后,伐樓羅逐漸失勢,因陀羅獨自成為宇宙之王。伐樓羅是水神,因陀羅一個著名的功績,就是打敗并殺死了控制水源的惡魔弗粟多。從神話學(xué)置換的角度看,弗粟多,因為控制水源,是伐樓羅的變體,從印歐神話看,弗杰多是惡龍,宇宙正義的阻礙者。具有巨大的法力,因陀羅在與弗粟多決戰(zhàn)前,代表天界的神鷹送來了天神們飲用的蘇摩酒,一飲此酒,因陀羅的神力大增,最后殺死了弗粟多。釋放出了水源。在這里,弗粟多所象征的水,不僅與伐樓羅相關(guān),也與地母婆利蒂毗相關(guān)。
水是土地豐沃的重要因素。因陀羅作為宇宙之王,不但要統(tǒng)帥天,還要統(tǒng)治地。土地的肥沃需要水,水的反面是旱,因此,因陀羅不僅殺死了水魔弗粟多,還殺死了旱魔蘇室那。
地上不僅是水,還有乳牛。這又與因陀羅戰(zhàn)勝另一惡魔相關(guān)。惡魔波尼竊走乳牛,全部藏于洞穴之中,因陀羅先派神犬娑摩羅去尋找。娑摩尼發(fā)現(xiàn)了波尼藏乳牛之所,但波尼拒不交出。于是因陀羅親自出馬,與祈禱主一道,在七位仙人的帶領(lǐng)和協(xié)助下,搗毀了山洞,殺死了波尼,釋放了乳牛。乳牛在洞穴之中,洞穴又代表永恒的黑暗。這樣,因陀羅在釋放乳牛的同時也就是找到了光明,黑暗被驅(qū)散。因陀羅殺死波尼之時,霞光女神出現(xiàn)于天際,大地被照得美麗而光明。當因陀羅戰(zhàn)勝弗粟多和波尼,取得了與地相關(guān)的重要因素,水源、洞穴、黑暗……的統(tǒng)治,代表的是對地的勝利,因此,在敘事詩里,因陀羅成了雨神和豐饒之神,其功能完全與地母婆利蒂毗相同,正是在勝天勝地的基礎(chǔ)上,因陀羅成了宇宙之王。
作為宇宙之王,因陀羅成了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于天,他創(chuàng)造了天宇,太陽,朝霞,他可能固定太陽,也可以取下日盤,讓太陽在天宇下周行,太陽就是他的眼睛;于地,他就是豐饒,能使人畜兩旺,帶來繁盛、長壽、富足。于水,他在太陽的幫助下,控制了江河,使之奔流不息。于人,他友善博施,扶危救困。而他自己本為空界之王。這樣,于天、地、空、水、人,他掌握了其中的規(guī)律與法則(犁多),他就是規(guī)律與法則。作為神,他善于變化(摩耶),具有種種法術(shù)與異能。
因陀羅的勝利,是與戰(zhàn)與殺緊密相連的,雖然,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時,戰(zhàn)與殺有其必要性的一面和必然性的一面,因此在因陀羅的故事里,只見他攻城掠地,斬魔除妖,他面對著一個又一個的敵人,除上面提到的之外,還有:阿里布陀、阿由、陀奴、達濕尤,陀里毗迦、俱陀娑、那牟質(zhì)、畢普盧、商波羅、蘇室那……但戰(zhàn)與殺畢竟不是印度文化的本質(zhì)。因此,在印度神話的進一步演化中,有了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因陀羅一神獨大的宇宙王讓位于梵天、毗濕奴、濕婆的三聯(lián)神,自己僅成了新王之下的一位武神,如成為梵天下面的帝釋天。二是因陀羅因為原本是戰(zhàn)神,因此仍然戰(zhàn)殺不斷,但他戰(zhàn)斗的結(jié)果不是一個一個的勝利,而是一個一個失?。?/p>
首先,因陀羅與弗粟多的戰(zhàn)斗被改寫了。在戰(zhàn)斗中,弗粟多張開巨口,把因陀羅吞入肚里,因陀羅想盡辦法,逃出其腹,再戰(zhàn)又敗,直到毗濕奴前來助戰(zhàn),才轉(zhuǎn)敗為勝。這里戰(zhàn)勝弗粟多的已不是因陀羅,而是宇宙之王毗濕奴。
因陀羅與羅剎王羅波那相遇,心生恐懼,化為孔雀,以避敵人。
因陀羅遇上了羅波那其及兒子,兩相對陣,因陀羅戰(zhàn)敗,被其子所擒。囚在楞加島上,后來在宇宙之王梵天的勸說下,才被釋放。
因陀羅想得到蘇摩酒而欲殺酒仙的占有者吉耶婆那,后者制造出妖怪摩陀(醉)來懲罰因陀羅,因陀羅為之倉皇,逃之夭夭。
因陀羅任意譏笑半神婆羅吉厘耶,后者咒他,會被金翅鳥打敗,這一咒語后來應(yīng)驗了。
底提在自己的兒子被因陀羅戰(zhàn)敗殺死后,求仙人迦葉波賜與復(fù)仇之子,因此生下了婆竭羅恩迦,長大成人的波竭羅恩迦大戰(zhàn)因陀羅,將其生擒,綁給母親。后來因陀羅在大梵天的干預(yù)下才得到釋放。
懷恨在心的因陀羅乘婆竭羅恩迦外出,化著猴子和蛇去搗蛋,并乘亂搶了婆竭羅恩迦的美妻。婆竭羅恩迦回家一看大怒,找到因陀羅,奪回愛妻,在新仇舊恨中,生子陀羅迦,長成的陀羅迦與眾阿修羅一道與以因陀羅為首的天神鏖戰(zhàn),大敗因陀羅。后來是因陀羅求大梵天,梵天讓濕婆取雪山神女,生子鳩摩羅,鳩摩羅勝殺陀羅迦。
在最后一個故事中,因陀羅搶人之妻,顯示出他是好色的,與希臘的宙斯一樣,但現(xiàn)在因陀羅不是宇宙之王,他的好色得到的是一次次的失敗。因陀羅有千目,他喜歡上美女底婁陀摩,于是用這一千眼睛去觀看,當然把別人看得徹外徹里。一次,因陀羅曾試圖誘惑仙人提婆娑里曼的妻子魯耆,結(jié)果被打得大敗。又一次,因陀羅引誘仙喬達摩的妻子阿訶厘耶,遭到咒詛,全身被打上了一千個形似女陰的記號,這些記號變成了一千只眼睛,故名之曰千目。因陀羅的千目從表征宇宙之神的神威,到墮落為迷戀女色的符號。一方面,顯示了其降位的過程,另方面也透露了其印度化的過程。
因陀羅從宇宙之王的降位,顯示了一種神話的演進路徑,從三神(天、地、空)到一神獨大(因陀羅),再到三神并立(梵天、毗濕奴、濕婆)。這一演進顯示了包蘊豐富歷史、宗教、哲學(xué)內(nèi)容于其中的印度邏輯,也顯示了一種印度化的完成。因陀羅作為戰(zhàn)神,從所向披靡到屢遭失敗,同樣顯示了一種印度化的形成。
然而,如上的一些演化,都還是容易從一種西方式的演化邏輯予以理解。為了理解神話中的印度特色,還應(yīng)該從四個方面進行觀察:
(一)神的形象是在一種印度式的關(guān)聯(lián)網(wǎng)中出現(xiàn)的。以太陽神為例,太陽在天空以各種面貌顯示出來,因此,太陽神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僅在阿提貼神系,就有太陽12個,每月一個太陽,因為每月太陽升起和落下的方位都是不一樣的,當要把這多樣性太陽統(tǒng)一起來的時候,可以設(shè)一本神,這一本神在歷史的沉浮中曾由不同的神來代表,比如,遍照者,但在吠陀經(jīng)里,是蘇里亞成為了最有名的太陽本神,而其它的太陽神則是他的化身。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化身之一)莎維陀利能使萬物復(fù)活,游牧民族,牲畜是重要的,牲畜靠太陽而成長,因此,太陽(的化身之一)吠瓦斯瓦特是牲畜的保護神……太陽在行運中與眾多的現(xiàn)象關(guān)聯(lián),于是太陽神與其它的神魔有了關(guān)聯(lián),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出現(xiàn)朝霞,于是有黎明之神烏莎,歡迎太陽的到來,太陽落山之后,是黑夜,于是有黑夜之神臘德麗為他送行。黎明與黑夜與太陽的日運行如此的緊密,因此,這一對立的二神成了一對姐妹。太陽落山之后,就消失不見了,于是有兇惡的曼提訶,是太陽的敵人,每天黃昏,太陽被其吞噬。與許多文化中的神話一樣,太陽神每天的運行是騎著七匹馬拉的彩車,或是一匹七頭之馬拉的彩車,金光四射地巡游天宇。太陽的運行是有規(guī)律的,他的身邊有法律之神相伴,這位阿魯諾的身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當太陽光太灼熱的時候,就要將其遮蔽,從而使之弱化。
蘇里亞是印度文化中最有名的太陽神,但關(guān)于他的故事,在不同的經(jīng)典中卻是不同的。在吠陀經(jīng)典中,蘇里亞,與因陀羅和阿耆尼一道,是天帝達尤斯之子,其母是阿底提。與婆利蒂毗是地母不同,阿底提是天母,她與光明相關(guān),因此,人們在黎明、正午、日出時向她祈禱。其名“Aditi”梵文含義為“無束縛”,“無限”,與這兩個含義相關(guān),她是天(這與她的屬性相關(guān),也與天父相連);她是空(這可能與她與天父的分工相關(guān),就其是空來說,她在大氣空間中無所不在。我們看到,空界最后為因陀羅所統(tǒng)治,從天這一系統(tǒng)看,因陀羅是她的兒子);她是母(與天父相對)。蘇里亞(太陽)、阿耆尼(火)、因陀羅(雷)三神都與火相關(guān),都屬于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是個遙遠的三聯(lián)神的故事。霞光女神烏薩則是蘇里亞的妻子。這也是一個與緊緊火相連的神靈。與三神關(guān)系密切。在《往世書》里,蘇里亞的母親還是阿底提,但父親則成了地上的仙人迦葉波。迦葉波是生物之父,他與另外12個妻子生的后代都是地上的靈怪:惡魔,龍蛇,爬行動物,禽鳥……這樣,正如天父達尤斯與地母婆利蒂毗形成一種天與地的配合一樣,迦葉波與阿底提形成了地與天的配合,這兩種結(jié)合都隱約地透出了雅利安與本土的融合。如果說,蘇里亞是達尤斯與阿底提之子,是一種雅利安的天神系列,那么,蘇里亞是迦葉波與阿底提之子,則是雅利安神話的本土化。在《摩呵婆羅多》里,蘇里亞是大梵天之子,從達尤斯到大梵天,其你由天父轉(zhuǎn)為新的宇宙之王。仍然是一個相同的使其出身最為顯赫的邏輯,但蘇里顯的妻子卻有所變換,他有數(shù)妻,其中之一是“造一切者”之女商耆那。商耆那生育有三:人類始祖摩奴(第七世),冥主閻摩,亞穆納河女神閻蜜。這三個兒子,顯示了太陽的性質(zhì),陽光照耀,溫暖人類,日落之后,從地底回行,重新升起,經(jīng)由水中。話說商耆那不堪太陽的灼熱,化作牝馬到森林中修行。蘇里亞得知商耆那所在之處,追尋而去,化為牡馬與之相伴,在此,二神生下了雙馬童和哩婆恩陀。后來,蘇里亞與商耆那回到家園,他的岳父(造一切者)毗首羯磨,感其光芒太厲,用刀除去其八分之一,并將其除了雙腳之外的全身一一修理,蘇里亞身上被割下來的光芒飄落大地,羯磨以之做成了諸神的武器;毗濕奴的神盤,濕婆的三股叉,戰(zhàn)神室犍陀的長矛,財神俱毗羅的兵器……
雖然不同的典藉對蘇里亞有不同的敘述,但印度人并不認為某一種敘述是對而其它敘述是錯的,這就與印度對于宇宙的根本結(jié)構(gòu)相關(guān)聯(lián),也就是《犁俱吠陀》里講的“幻化”與“幻歸”所表現(xiàn)出現(xiàn)的觀念。這是后面第五點要詳講的內(nèi)容。下面講印度神話的第二個特點:
(二)實體性與變化性的統(tǒng)一。印度的神既有實體性的自然現(xiàn)象,如太陽(蘇里亞),月亮(蘇摩),風(伐由),雷(因陀羅),火(阿耆尼),水(伐樓羅)……又有抽象的觀念:宇宙之熱((陀波濕),時光(迦羅),命運(安娑),契約(密多羅),豐足(布羅摩)……還有心理狀態(tài):虔誠(阿羅摩提),信仰(室羅陀),憤怒(摩尼尤),欲望(迦摩),吁求(孫哩陀)……從這一分類中,可以看到,印度人對于自己感官所見所感的實體,可以將之形成一種神,對于理智所能把握的抽象觀念,也可以將之形成神,對于內(nèi)心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將之形成神,可以說,周圍的一切現(xiàn)象,內(nèi)心的一切現(xiàn)象,都可以將之本質(zhì)化為一種神的存在。正是在這樣一種神的體系中,一方面,我們看不到西方人對實體與虛空的本質(zhì)性的區(qū)分,而希臘神系,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區(qū)分上面的;另方面,也不看到中國人面對宇宙時,通過氣把實體(有)與虛空(無)結(jié)聯(lián)起來。印度人由于平等地看到和多角度地看待外在和內(nèi)在的一切,因此,其神的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一種可以無限多衍化。在吠陀神話里,把握最基本的,有33神,在《梵書》作進一步的把握,有333神,在另一些典藉里,則可看到3339神,甚至還可以把這一數(shù)字向更廣更多地擴充。但在這里,重要的已經(jīng)不是數(shù)量的多少,因為不能把印度的神看成是一種具有獨立實體的神的相加,對印度神的理解在于一種復(fù)雜相互關(guān)聯(lián)和相互轉(zhuǎn)化。抓住了這一關(guān)聯(lián)與轉(zhuǎn)化,這一數(shù)字上的伸縮才顯出一種印度的味道出來。我們不妨從火神來理解印度神的特點——
阿耆尼(Agni)作為火神,有一個悠久的雅利安傳統(tǒng)。創(chuàng)世伊始,出現(xiàn)八神:天宇神(達尤斯),大地支撐者(陀羅),曙光神(波羅提優(yōu)娑),晝神(阿漢),北極星主(陀魯婆),月神(蘇摩),火神(阿那羅,即阿耆尼)。這里,達尤斯還不是天父,而只是天宇,宇宙間的現(xiàn)象之一,八神呈現(xiàn)了一種直接感知中的自然景觀,天宇與大地,白天與黑夜,使白天出現(xiàn)的是光(曙光神,白晝神),使夜晚出現(xiàn)的也是光,月亮神與極星神,而貫穿于天空與大地,白天與黑夜的是火,因此,阿耆尼具有一個中心的位置。在印度文化中,如前所述,神是靠祭祀來維持,因祭祀而存在的,祭祀需要火,作為火神的阿耆尼從而是使祭祀得以出現(xiàn),得以維持,得以成功的祭祀關(guān)鍵。這一點使之具有一個中心性的地位。一則后來的神話講述了阿耆尼的這一重要地位:
阿耆尼出現(xiàn)之后,諸神決定設(shè)立獻祭之禮,要讓阿耆尼任祭司,成為祭品的奉獻者。阿耆尼聞及而驚而恐,自己是火,祭壇燃火,火一燃盡,吾即滅矣,悲夫!于是為之而逃,匿于水中?;鹕褚惶?,無神驅(qū)趕黑夜,沒有了白天,只是黑夜,在黑夜之中,群魔滋生,橫行無忌。當時伐樓羅是宇宙之王,他與群神大舉出動,尋找阿耆尼。阿耆尼藏在水中,讓水其熱無比,魚不得安寧,于是把火神的藏身處告訴了諸神。(阿耆尼聞知,怒而咒魚,魚因此而成了人的盤中之食)。伐樓羅得報阿耆尼在水中,向之呼吁:
歸來吧,阿耆尼!
人類需祭祀而存
諸神需祭品而存
為祭火重燃
讓人神永在
阿耆尼,歸來吧!
阿耆尼回答:
祭火有燃時,
即有熄滅時。
祭火熄而滅,
吾身安在哉?
非不愿燃也,
實懼死亡矣!
諸神啊,
許我永生時,
即我歸來日。
這時諸神齊道:你是我們永遠的祭司,祭儀中你會無有所損,祭品屬于你,這是宇宙之王的恩典,宇宙永遠把您崇敬。在諸神允諾中,阿耆尼回歸神系,成了獻祭之儀的主宰。這樣,祭祀永存,祭火永存。
當印度的宇宙分為天、地、空三界的時候,三界的主宰有兩個說法,一是天界達尤斯,地界婆利蒂毗,空界因陀羅,一是天界蘇里亞,地界阿耆尼,空界因陀羅。在前一個系列中,三界的主宰是父母與兒子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呈現(xiàn)一種對立:兒子力量的猛漲與父母力量的消退,在后一個系列中,是三界之主是三兄弟。也許,后一說法是因陀羅成為宇宙之王之前一個短暫的聯(lián)盟,但在這一說法中,阿耆尼主地,卻顯示了他的靈活性和貫滲一切的力量,在這三位與火相關(guān)的神祗中,因陀羅和蘇里亞都固定在天空中,只有阿耆尼可以降到地上,正如他可以藏于水中一樣。主地的阿耆尼是灶主,人類要吃飯,吃飯要生火,生火在野外要用薪木摩察,在戶內(nèi)需有灶,阿耆尼既是野外所生之火,又是戶內(nèi)灶中之火,讓人類得以健康,得以延續(xù),得以幸福。但是重要的是,戶內(nèi)灶火與家庭祭祀相關(guān)連的,戶外野火與公共祭祀相關(guān)聯(lián),阿耆尼不僅泛化為世俗性的需要,更集中為神圣性的必須?;?,存在于三界之中,在關(guān)于阿耆尼的出生傳說中,其出生地有三處:作為海底之火,他生于海;作為天上的太陽,他生于天宮;作為空中的閃電,他生于大氣。火最為核心,最顯神性,也最為常見的,是祭祀之火,因此,阿耆尼成了人神交通,天地交往之神,人獻祭品于火,阿耆尼將之帶到天上供神們享用??粗阑鸬娜紵?,那就是阿耆尼。阿耆尼不但活躍于三界,還在陰間發(fā)揮作用,人死亡后需要火葬,因此,火神阿耆尼是一個重要職務(wù),就是在人亡的火焰中,勾出人的靈魂,將之引導(dǎo)向冥間王國,這樣阿耆尼與冥世之王閻摩形成死亡世界的兩大主管,阿耆尼負責從人間向冥界的通關(guān),閻摩主管冥界的界內(nèi)事務(wù)。這里,重要的不是阿耆尼是什么,而是阿耆尼的靈活性和可變性,他是房舍中生活里的灶火,又是祭祀中敬神的祭火,在火的神界功能里,阿耆尼聯(lián)結(jié)上了宇宙間的天、地、空、冥。在人間的祭祀里,他主宰了祭祀,在天界之火里,他是天上的太陽,這時他與蘇里亞合一了,也是天空的雷電,這里他與因陀羅合一了。在冥界的火中,他與閻摩親密合作。正因此,阿耆尼沒有具體的面貌,又有一切面貌,一會無頭,一會三頭,他身上的一切:頭發(fā)、面孔,眼睛,嘴巴,牙齒,舌頭,胡須,體、背、手、指、足,衣服,形狀,顏色……都似火。從大處說,阿耆尼可在天上,人間,水中,從細處說,一切火與之相關(guān),灶火,祭火,天火(太陽,雷電,霞光),野火,而無光之煙,也是火的一種形態(tài),水中之火不可見而以溫度的方式存在,也是火。因此,阿耆尼,一方面具有萬形,另方面也呈無形。因此,阿耆尼具有與之屬性相關(guān)的各種稱號:知一切者(火與一相關(guān)),自身之子(火可以自生),屬一切人者(誰皆可有火),吞噬祭品者(祭品為火燒而達于上天敬神),食尸神(焚燒死人的尸體)……阿耆尼有如此的重要,因此他是大梵天的長子,娶妻室婆訶,生3子:波婆迦、波婆曼那、蘇質(zhì);3子又生45子,三代共40男,代表49種火。
在阿耆尼這一火神的形象里,他既是實體,一個實實在在的神,又是虛體,可以在一切與火相關(guān)的事物里和空間中存在,當他存在于一種事物中時,可呈為實體,而這一實體就與本有的實體合一,如為天火時與太陽神合一,當表現(xiàn)為一種動態(tài)時,顯出其變幻無窮的樣態(tài),是由地上而升天的祭火。當其形態(tài)被其它性質(zhì)所掩蓋而無形時,如在水中,以水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火神阿耆尼又與水神蘇摩是兄弟。其邏輯正如因陀羅(雷火)與伐樓羅(水神)形成對偶一樣。當火神的三代49神都呈為不同的火之時,一種印度神的特色鮮明地顯示了出來。阿耆尼引發(fā)人們對印度方式的沉思與玄想:如何面對一種多樣、多面、多形、多性的豐富現(xiàn)象,化約為一個神,而他的每一面、每一形、每一態(tài),又與其它現(xiàn)象有關(guān)交合、契合、關(guān)聯(lián)、合一、轉(zhuǎn)換關(guān)聯(lián)。
與火神阿耆尼一樣呈出了鮮明印度特色的神是蘇摩(Soma)。蘇摩是一種圣酒型的飲品。①飲蘇摩,就會產(chǎn)生美妙的奇跡,前面講過,因陀羅因喝了諸神給予的蘇摩酒而戰(zhàn)勝了惡魔弗粟多。在這一意義上,好像蘇摩是酒神,但對于印度思維來說,不是把酒想為酒神所做,而是神就是蘇摩酒本身,酒就是神的形式與本質(zhì)。蘇摩由于能使神增加神力,使人進入神境,從而成為一個高于其他神的神?!独缇惴屯印烦溃?/p>
我們已飲蘇摩
我們已獲不朽
我們直抵光明
我們發(fā)現(xiàn)諸神
蘇摩是用植物釀成的,是神鷹飛到高聳入云的宇宙中心的高山之上,也是天宇的最高層,取回圣植,釀成蘇摩,在釀制過程中,要經(jīng)歷種種的儀式??梢哉f,酒的形成過程,又是神的形成過程。因為蘇摩有一種植物起源,從而又是植物之神。植物長于森林,蘇摩與苦行相關(guān),藥物來自植物,蘇摩與草藥相關(guān),可以說,植物,苦行,草藥都因蘇摩而神化,而植物、苦行、醫(yī)藥的功能都成為蘇摩的功能。蘇摩灑是液體,從而蘇摩是水神,被稱為“水的主宰”,太陽西落之后,經(jīng)地底與海底,每天清晨再從海上升起,太陽的升起靠了水的滋養(yǎng),因此,蘇摩是火神的兄弟,可以說就是為了太陽每天重新升起而生的。大地的生命要靠水,萬物的生長需要水,食物的成熟仰仗水,因此,財富、幸福、水源、食物、生命……都與蘇摩相關(guān)。在茫茫的夜空里,月光如水,月境如神,于是蘇摩又是月神。如果說,在前面的各種功能里,蘇摩都呈現(xiàn)為一種物(物何以能以物本身而成為神,這是印度以外的思維所難以理解的。因此,其它文化沒有印度文化中關(guān)于“空”與“幻”的觀念);那么,現(xiàn)在,蘇摩作為月神,這是一種任何一種文化能能夠理解的神的存在方式。
蘇摩有很多稱號,從這些稱號里,可以看到蘇摩的神系中的地位,也可以看出蘇摩的實際功能:諸神之王,天界之王,世界主宰(這是由蘇摩的巨大功能而來的,神飲了蘇摩才進入更高的境界,在這一意義上,是蘇摩成就了神);居天界者,被鐘愛者(這是蘇摩的位置和在人神心中的地位);無所不知者,無不為其所激奮者(這是蘇摩產(chǎn)生的作用)。當蘇摩以人格化的方式出現(xiàn)的時候,他的一個故事卻是與好色相關(guān)的:在吠陀里,蘇摩與太陽神之女結(jié)為夫妻;在敘事詩里,蘇摩劫走了祈禱主的妻子陀羅,祈禱主來追討,拒不歸還。祈禱是上達天界的,于是祈禱主請來了以因陀羅為代表的天神,蘇摩與森林,苦行,植物,水域相關(guān),于是仙人與一邦地上靈異,站在蘇摩一邊,開始了一場爭奪美女的大戰(zhàn)。結(jié)果,蘇摩的身軀被濕婆的三叉戟劈成兩半。最后,大梵天出面,令蘇摩歸回美女。戰(zhàn)爭得以結(jié)束,但這時蘇摩已與陀羅生了一子,取名步陀,成了月亮王族的起源。
再回到蘇摩的存在形態(tài)上來,蘇摩與阿耆尼一樣,可以貫串三界,于天界是月神,于地界的是水神與植物神,于空界則是那月亮的寒光與空氣中的濕潤,而蘇摩作為一種酒的液體,則在地上空中天上被人神共同追求。
阿耆尼與蘇摩這兩位神已經(jīng)呈現(xiàn)了印度思維特有的塑神原則,神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因此,這一塑神原則同樣也是普遍性的塑形原則。由此可以進入印度神話的第三個特點:
(三)變化性的幾大特征。印度神靈具有變化性,既有與其它文化中神話的變化性相同的地方,更有與之不同的地方。相同的變化,就是神變成人、動物、植物、礦物、氣象……在古希臘,有宇宙變成天鵝,變成公牛,印度神話里,如前面講的商耆那變成牝馬,蘇里亞變成牡馬,但與其它神話不同的是,這一對非本身的馬,卻生了下小馬(雙馬童)。非本身的馬能產(chǎn)小馬,可見印度思維對變成之身與變前本身是一樣重視的。為什么要將二者同樣看待呢?大概也在于,從空幻的宇宙結(jié)構(gòu)理論來看,所變之身是幻象,變前之身也是幻象,既是幻象,因此一樣重要。因此所變之身具有與變前之身同樣的重要性,是印度思維變化性的第個一點。
由于從根本上說,任何一個形象都是宇宙本體的片斷,片斷的形象為了盡量地達到非片斷的全面,于是反而造成了在形象塑造上對全面性的追求,這就是造就了在自然形象上的添加原則,自然性的一頭,變成三頭、四頭、五頭;自然的眼睛不但被變成千里眼,而且變成三眼(如濕婆),乃至變成千眼(如因陀羅);一般的兩臂變成四臂,六臂,八臂,乃至變成百手千手。對自然身體進行身體性的添加而達到一種全面性,是印度思維在塑神上的第二個特點。
在前面關(guān)于阿耆尼與蘇摩的形象中,已經(jīng)看到,一個形象可以不止有一個本身,而有多個本身。蘇摩既是酒,又是月神,還是植物,水,液體。在這多個本身中,最重要的是,生物性的本身(月神)與非生物性的本生(圣酒)一樣重要??偠灾@多個本身同樣重要,是印度思維在塑神上的第三個特點。
在變前之身與變后之身一樣重要的基礎(chǔ)上,特別是從《往世書》印度教的三大主神終于成型以后,一個重要的變化法則出現(xiàn)了,這就是化身。一個神可以有無數(shù)化身,化身不是上神變成另一個形象,而是此神通過一種生物產(chǎn)生的方式,化身為另一個生物,如人、象、豬、龜……而這些作為化身的人或動物,不是由神直接變化過去,而是由這一生物自己產(chǎn)生出來,神用一種轉(zhuǎn)世的方式化在其身上?;硎怯《人季S在塑神上的第四個特點。
印度神話中塑神方式上的這三大特點,是印度思維不同于其它文化思維的一種典型體現(xiàn)。
[注釋]
①蘇摩,以科學(xué)觀點考之,原是一種蔓草,取其徑在水中浸泡,以石榨取黃色汁液,用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和麥粉,攪拌后發(fā)酵,即可釀成蘇摩酒。但這大概只道出了蘇摩內(nèi)容的一種。
[責任編輯 劉范弟]
Indian Features of the Mythological World in the Veda Classics
ZHANGFa
(SchoolofHumanitie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Zhejiang321004,China)
The mythology of the earliest Indian Veda classics shows distinct Indian features.Firstly,the Indian characteristics are shown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gods in the tritos of heaven,earth and air and other Indian and European mythologies.Secondly.the evolution from Dayus to Falura to Indra exhibits a clear Indian color.The Indian mythology has the following four features:one,the image of the deity embodied in the relative network of Indian style;second,the unity of integrity and variety;third,changes with Indian characteristics;fourth,the incarnation feature of typical Indian culture.
Indian mythology;tritos structure;evolution of the deity;four characteristics
I109.2
A
1672-934X(2012)03-0005-09
2012-04-21
張 法(1954-),男,中國人民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浙江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主要從事美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