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百年學者誤讀古代文明舉隅*

2012-03-31 13:46:14張京華
長沙大學學報 2012年6期
關鍵詞:列女天道

張京華

(湖南科技學院濂溪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

一 《國語》“絕地天通”之誤讀

《國語·楚語下》昭王問于觀射父一段記載,是關涉中國原始宗教、上古神話與哲學思想起源的一大關鍵,近來學者多有討論,有學者理解為神話時代的結束,有學者理解為神巫時代或巫史文化或原始宗教的開始,并以之作為哲學思想史的濫觴。

《國語·楚語下》所載昭王問于觀射父一節(jié),細繹文本,觀射父先追述“古者”之“民神不雜”,然后述“少昊之衰,九黎亂德”之時,“民神雜糅”、“家為巫史”、“民神同位”,最后講顓頊之時,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絕地天通”。在此,觀射父敘述了中國歷史上的三個時期:古者、少昊、顓頊。這三個時期的文化狀況是:從民神不雜,到民神雜糅,最后重歸于民神不雜?!敖^地天通”就是“民神不雜”。換言之,觀射父所述不是宏觀的歷史進步發(fā)展問題,而是微觀的撥亂反正問題。進一步分析,觀射父所說也不是從無神、到有神、再到無神的過程,而是始終有神,只是主張實行神與民分治,神是神,民是民。而九黎亂德的“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是指類似“非其鬼而祭之”性質的職守僭越行為,故而提出批評。而在少昊、九黎之前和之后的“古者”與顓頊兩個時期,神管神的事,民管民的事,其性質只是謹守官職分工的政治制度。

二 《漢志》“出于”、“起于”之誤讀

1917年胡適撰寫發(fā)表《諸子不出于王官論》一文,指責諸子出于王官說有四謬:第一,劉歆以前論諸子學派者皆無此說,第二,九流無出于王官之理,第三,《漢志》所分九流乃漢儒陋說,第四,章太炎發(fā)揮諸子出于王官之說不能成立。文章反駁《漢志》,而認同《淮南子·要略》,認為諸子起源于時勢為是,其言曰:“《淮南·要略》專論諸家學說所自出,以為諸子之學皆起于救世之弊,應時而興……然其大旨,以為學術之興,皆本于世變之所急。其說最近理”,“故諸子之學,皆春秋戰(zhàn)國之時勢世變所產(chǎn)生”。

《漢書·藝文志》本于《七略》,其為書皆有體例。其中《諸子略》論九流十家,各言“出于”某官,凡十處;末又總論十家,而曰“皆起于”某事?!俺鲇凇?、“起于”二語雖僅一字之別,指事類情實有不同,絕不相混。其論九流十家“出于”則曰:“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從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農(nóng)家者流,蓋出于農(nóng)稷之官?!贝藶榫帕?。又曰:“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此為十家。其論九流十家“起于”又云:“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p>

“出于”各節(jié)與“起于”一節(jié)蟬聯(lián)而下,兩相對讀,明顯可以看出二者語義上與事實上的差別?!俺觥迸c“起”亦有遠近之別?!俺觥敝^初有萌生,益滋益大,“起”謂觸事遇機而興作,能立能行。故“出于”即諸子產(chǎn)生之遠源,“起于”即諸子興盛之近因。凡學術必有其學理之內在淵源,亦當有其外部觸發(fā)之直接原因。實際上,不僅《漢志》“出于”、“起于”并論,《淮南子·要略》也是兼論時勢與淵源,胡適只見其一,不見其二,而以《要略》駁《漢志》,遂貶毀劉向劉歆,影響迄今不止。

三 《列女傳》之誤讀

《列女傳》以《有虞二妃》列居全書之首。虞舜、二妃事跡,見于《尚書》、《山海經(jīng)》、《孟子》、《楚辭》、《史記》、《列女傳》等典籍。其史學、文學、倫理學、社會學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

而現(xiàn)代疑古派代表人物顧頡剛則將虞舜、二妃“焚廩”、“掩井”情節(jié)分析為七次故事演變,用以說明其七次“層累”過程,亦即七次造偽過程,最終否定《列女傳》等典籍的相關記載,以及虞舜、二妃作為歷史人物的真實性。在始作于1925年的《虞初小說回目考釋》中,顧氏提出:“這段故事真是突兀煞人”,“這如果不是象的活見鬼,便是舜具有了《封神榜》上土行孫的本領”。質疑《孟子》“完廩、捐階、焚廩、浚井”一段說:“此段有意作得古奧?!辟|疑《列女傳》其書說:“此經(jīng)學家之制作偽史也?!庇仲|疑《列女傳》作者說:“劉向有《列女傳》,又有《列仙傳》,又有《孝子傳》,何所作傳之多也?”

該文核心,有七項要點:(一)《孟子·萬章上》:記述“焚廩”、“浚井”二事,但“沒有說明在焚廩時舜是怎樣跳下來的,在揜井的時候他又是怎樣鉆出來的”。(二)《史記·五帝本紀》:“卻說出了他逃出來的理由”、“替舜說明了脫險的經(jīng)過”。(三)《列女傳》:“有了二女和舜的呢呢私語了?!?四)王充《論衡》:焚廩、掩井與二女無關,“把這件事歸到舜未逢堯的時候”。(五)梁武帝《通史》:二女替舜出主意,有了“舜怎樣由廩上飛出,又怎樣由井里潛出”的辦法。(六)沈約《宋書·符瑞志》:講述了“鳥工”“龍工”的究竟,是“舜服鳥工衣”和“舜服龍工衣”。(七)《山海經(jīng)》郭璞注:“二女靈達,尚能以鳥工龍裳,救井廩之難?!薄褒堃隆背闪恕褒埳选?。

細加分析,首先,顧頡剛對七項文獻的時間排序有誤,沈約《宋書》當在梁武帝《通史》之前,郭璞又當在沈約、梁武帝之前,故其排定的“層累”關系至少有部分后前顛倒。其次,顧氏所據(jù)《列女傳》僅限王回所刪定一種,并非今存最完整版本。實際上,仔細搜討南朝、唐、宋時期各種《列女傳》相關文本,至今尚存的有十一種之多,通過排比傳世文獻及比對核心詞語,可以推斷《孟子》、《史記》、《列女傳》三書有關虞舜與二妃“焚廩”“掩井”內容的記載系出于各自獨立引用的同一來源。而疑古派是在尚未充分了解文本演變的情況下,就先判斷其“層累”與造偽了。

四 堯舜“禪讓”之誤讀

近百年來關于堯舜禹的禪讓,疑古派加以否定,史觀派則予以肯定性的現(xiàn)代闡釋,認為合乎原始氏族時代軍事民主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清末學者李滋然在批駁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糾謬》中指出,在堯舜禹禪讓之前,我國有史以來所實行的都是家天下制度;在堯舜禹禪讓之后,除了假借名義篡位以外,歷代所實行的也都是家天下制度,因此禪讓只是歷史上的一段特例。李滋然說:“五帝官天下之說,出于《韓氏易傳》。其實自伏羲以來皆傳子世及,堯舜始改為禪讓,實不得已之創(chuàng)局。古史所載,除燧人氏以前,書契未興,年代世及均無可考外,自太昊伏羲氏代燧人氏而王天下,迄有明治末,五千余年,歷世凡二百六十有五,合之春秋、戰(zhàn)國及兩晉間十六國,北魏、齊、周,五代時十國,并遼、金、西夏之分國而王者,殆千有余世矣。以禪讓傳賢之美名,何以絕無再舉?”

李滋然所提出的問題足以啟發(fā)學者思考。近百年來對禪讓的質疑,以及進化論式的闡釋,其實仍只出于現(xiàn)代人的自戀情緒。在現(xiàn)代學術繁榮發(fā)展的背后,關于古書古史的理解和體認其實尚存在相當?shù)目债敽陀嗟?。在進化論影響之下,誤讀普遍存在,而真實的上古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必須重寫。

五 說“道”

從字義上說,金文“道”字或寫為“衜”,中間“首”字表示人的頭部,突出了大大的眼睛,兩邊“彳”“亍”表示道路,字下或從“止”,表示“足”在行走。以往學者解釋道家之“道”,大都由“道路”含義引申。

江林昌《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1998)、《夏商周文明新探》(2001)二書提出,“道”字的本義是太陽的循環(huán)運行,從文字學和神話學上,其中的“目”也可以理解為“日”,而“止”可以理解為“推步”。也就是說,“道”并不是人們行走的普通的道路,而是太陽的運行軌跡“黃道”。這就和羲和等治歷、占日的世族有關。

古人文字、術語多出自王官。如“道”出自羲和治歷之官?!胺ā?、“治”、“刑”、“平”出自司空治水之官。“和”與“諧”,古文寫作“龢龤”,出自夔典樂之官?!岸攘俊?、“權衡”、“規(guī)矩”、“準繩”出自巧倕共工之官。“理”出自玉人之官,《說文》:“理,治玉也”。而“文章”出自畫繢之官,《周禮·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

《山海經(jīng)》載:“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边@個與帝俊聯(lián)姻的羲和世族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掌管占日。《山海經(jīng)》又載:“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贝颂幍摹安健奔赐撇?,“算”為推步的工具。推步需要實地測量,故《尚書·堯典》載帝堯命羲和四叔分別駐守東西南北四極,“分命羲仲,宅嵎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申命和叔,宅朔方”。

錢大昕認為古人所言之“道”皆為天道?!妒{齋養(yǎng)新錄》卷三《天道》條云:“古書言天道者,皆主吉兇禍福而言?!豆盼纳袝?‘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斓栏I贫溡!兑讉鳌?‘天道虧盈而益謙。’《春秋傳》:‘天道多在西北。’‘天道遠,人道邇。’‘灶焉知天道!’‘天道不諂?!秶Z》:‘天道賞善而罰淫?!曳穷罚芍斓?’《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哉摷獌粗當?shù)。”

“文”從人事上說則為“人文”,或稱“人道”?!叭宋摹迸c“人道”相對于“天文”、“天道”而言。但“人文”與“人道”又不與“天文”、“天道”截然對立,而是從“天文”、“天道”中析源而出。從“天文”到“人文”,從“天道”到“人道”,構成有序之整體,這是我國先人的文化傳統(tǒng)。

古人常說察天道,順天命?!肮耪吡蟛幌酁橛谩?,最擔心的是人類自己給自己定規(guī)矩。人類自己給自己定規(guī)矩,實際上就可能會沒有規(guī)矩?!昂钪T,仁義存”,“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或以結果定是非,或以影響定是非。實際上如果僅僅以結果、影響為是非成敗的標準,則近代以來沒有哪個事件的影響大過德國“納粹”、中國“文革”。所以我國古代傳統(tǒng)會以天道、天命為標準,天道、天命大于人力。這一觀念表面上看似壓抑人性,實際用意恰恰是提升人的價值,阻止少數(shù)人的專制?!叭松嶂?,天助之。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我國古代傳統(tǒng)特別強調發(fā)揮人的作用,因此有“教化”、“人文”、“文教”、“文化”、“文明”等核心觀念?!靶薜乐^教”,教化成而“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F(xiàn)代學者批判古人“天道”、“天命”觀念,斥之為宗教、迷信。1935年郭沫若發(fā)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1940年傅斯年出版《性命古訓辯證》?!拔业拿\我做主”,無信仰,無擔當?!胺蛉f物之有災,人妖最可畏也?!逼駥W者不知有天道,不敢言天命,蓋由對古人觀念的誤解所致。

六 說“德”

無論在古代漢語還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德”字的使用都非常廣泛。古往今來人類所稱頌過的各種美德不可勝數(shù),因此“德”字的使用頻率雖然很高,但其定義卻很難界分。

“德”為會意字,古文寫作“悳”,從心從直。但作為會意字的“悳”仍然不易界定??肌暗隆弊旨坠俏淖鳌皬谩?,亦作“徝亍”,字形正與“衜”字相類?!队衿?“徝,施也”,此即“德”字本義,從“心”則為后起。由“衜 ”二形即可見“道德”二字同源,亦可見其皆出于羲和天官之學。換言之,“道”本義為天道,“德”本義為天德。

《易經(jīng)·乾卦·象傳》云:“天行健……德施普也。”《尚書大傳》云:“祝上帝于南郊,所以報天德。迎日之辭曰: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薄洞呵锓甭丁吩?“天德施,地德化?!薄缎聲さ赖抡f》云:“德之有也,以道為本”,“物所道始謂之道,所得以生謂之德”,“物皆得道德之施以生”。凡此皆天德之謂。

《易經(jīng)·系辭下傳》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碧斓刂率堑赖轮?,這是真正的德,故稱“大德”。而天地之大德無名,無言,無私,無為。真正的德,不宣傳,不言說,不可表達,無可稱道,此之謂“大德”、“至德”、“上德”。

“道”為天之道,“德”為天之德。德為天德,故其德無名無私;德為施財,故其利益無不沾溉?!墩撜Z·陽貨》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禮記·孔子閑居》云:“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禮記·中庸》:“高明配天,不見而章,無為而成?!薄抖Y記·哀公問》又云:“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p>

古文又以“德”與“得”互釋,《釋名》云:“德,得也”?!暗谩惫盼膹拇?即手)從貝,為手持貨幣之象,與獲得財物相關。德行與獲得,表明看來意義相差較遠,實際上卻是同一類詞匯,具有同一類含義。張爾田《史微》卷三指出:“圣人不言利而言德,‘德’之訓為‘得’,得即利也。兩利為德,獨利為利?!?/p>

中國傳統(tǒng)向以道德為第一位,物利為第二位,并不意味著對于物利的回避或排斥,而只是將物利放在第二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p>

結合現(xiàn)代社會狀況來看,近三十年的市場化是以犧牲、弱化道德理念、道德設施、道德政策為代價的,其根本弊病所在正是因為現(xiàn)代市場化所實現(xiàn)的是一小部分人的物利,因之雖然物質財富高速增長,而貧、寡、傾日漸加劇,均、和、安不見端倪。如果能夠以傳統(tǒng)觀念為借鑒,可以認為,當社會全體的利益都得以被考慮的時候,“德者得也”(道德即獲得)的命題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七 說“忠”

“忠孝”以至“仁義”、“道德”、“禮樂”、“善惡”,此類哲理、倫理詞語,使用頻率較高,表面上看意義明了,古今皆同,似乎一種“公理”,實際上言人人殊,極難確指。

依字書,“忠”釋為敬(《說文》),又釋為謹,釋為直,釋為忠實、竭誠。又釋為不欺,釋為無私,釋為不貳。詳言之,則釋為“事君無二志,勤身以事君”(《毛詩》箋),釋為“言出于心,皆有忠實也而也”(《周禮》疏),釋為“危身奉上,險不辭難”(《謚法》),釋為“內盡其心”(《增韻》),釋為“忠者,中也”、“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忠經(jīng)》),等等。

“孝”釋為“善事父母”(《說文》),又釋為順、為畜。詳言之,釋為“順于道,不逆于倫”(《禮記·祭統(tǒng)》),釋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jīng)》)。又曰:“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xié)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jié)曰孝。”(《逸周書·謚法》)又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又曰不孝有五:“居處不莊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蒞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戰(zhàn)陣無勇非孝?!?《禮記·祭義》及《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等等。

“忠孝”可以并稱,猶之“臣子”可以并稱,表明“忠”與“孝”具有某種共性而相互關聯(lián)。但史又載忠孝不兩立、不兩全之說。忠孝究竟何以關聯(lián),又何以沖突,并不容易分辯,其關鍵在于需要了解“忠”“孝”的本義?!肚f子·人間世》云:“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p>

仔細籀讀《莊子》文義,發(fā)現(xiàn)其所表述乃是一種因果關系。有一因則有一果,有一果則有一因,因果的成立具有必然性的關聯(lián)。按《莊子》文意,“不擇地而安之”仍只是一種結果,而此一結果的原因乃是出于父子之“不擇”;換言之,先有不擇于父子,乃有不擇地而安之。君臣之際“不擇事而安之”亦同,先有不擇于君臣,乃有不擇事而安之。重點在于一個“擇”字。

子女之于父母,不可選擇,世人皆知;而臣之于君亦不可選擇,則世多不知。茲由《莊子》“忠孝”之論互訓,則以“孝”訓“忠”,可知古人所論之君臣,臣對于君亦不可選擇。此殆是“忠”之本義。

宋神宗元豐六年,封楚三閭大夫屈平為忠潔侯。元仁宗延祐五年,加封楚三閭大夫屈原為忠節(jié)清烈公。屈原謹守于忠孝之常義,最為可貴。清初林云銘指出,屈原“以宗國世卿之義”,“念念撇楚不下”?!冻o燈·懷沙》總評:“此靈均絕筆之文,最為郁勃,亦最為哀慘。其大意總自言守正竭忠……非怨君,亦非孤憤也?!薄吨熳诱Z類》載朱熹之言亦云:“屈原本是一個忠誠惻怛愛君底人。觀他所作離騷數(shù)篇,盡是歸依愛慕,不忍舍去懷王之意。所以拳拳反復,不能自已,何嘗有一句是罵懷王?亦不見他有偏躁之心,后來沒出氣處,不奈何,方投河殞命。而今人句句盡解做罵懷王,枉屈說了屈原?!倍Z誼所說屈原“歷九州而相其君,何必懷此都也”,實為憤激、權變之語。

顧炎武、王夫之生當前明之世,雖僅為生員,居末官,要當以忠于前明為常義,故明亡終身不仕。但其子侄輩未嘗仕于前明,乃至出生之時已入清世,則皆可以入仕,且當盡忠于清朝,此亦為臣子之常義。由此可知,在常道之下,忠孝亦不依華夷、鼎革為轉移。

曾國藩功在中興,本可以興復漢室、割據(jù)江南,而仍為清臣不改。陳寶箴推行新政最力反以失誤遭極刑,而其家始終不忍言君惡(二人事皆傳聞,然揆諸事實,確有可能)??芍酥驹阢∈爻5?,未嘗因為夷夏大防而改變。

李滋然為“西蜀儒者,東粵名宦,以循良而兼樸學”,“孤忠亮節(jié),學術粹然”。其十世祖李稚圭,為明季諸生,被擄不屈而死。其父李曾白,王石達入蜀時,守城援絕,賦絕命詩,朝服坐明倫堂,自解所佩忠孝帶系暖閣,從容以殉。其本人自辛亥以后,隱居不出,自號采薇僧,撰《明夷待訪錄糾繆》一卷,“正學匡時”。世代忠臣,而各忠其所忠。故張鋆衡稱其“忠裔遺孤,志氣卓越,與李二曲、孫夏峰諸子為近。遭遇時變,不期而同”(《李滋然墓表并銘》)。近百年來學者已罕知此義。

八 說“孝”

“孝”字為“善繼”、“善述”之義,不僅為“善事父母”。

“教學”二字和“孝”相類,本義都解為“效仿”?!墩f文》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薄夺屆め屟哉Z》云:“教,效也,下所法效也?!薄栋谆⑼x·三教》云:“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标惲⑹枳C引《春秋元命苞》曰:“教之為言傚也,上行之,下傚之。”《昭明文選·序》呂向注亦云:“教者,効也,言上為下効?!薄稘h書·儒林傳》顏師古注:“教,效也,言可效道藝也?!?/p>

效仿誰?效仿君師,效仿父兄,效仿先祖,效仿圣人。這既是“教學”的意義所在,也是“孝”的意義所在?!抖Y記·中庸》:“子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笨追f達疏:“‘夫孝者,善繼人之志’者,人,謂先人。若文王有志伐紂,武王能繼而承之?!渡袝の涑伞吩?‘予小子,其承厥志’,是‘善繼人之志’也。‘善述人之事者也’,言文王有文德為王基,而周公制禮以贊述之。故《洛誥》云:‘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是善述人之事也。此是武王、周公繼孝之事?!敝祆浼?“上章言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繼志述事之大者也?!?/p>

世傳“曾子大孝”,王聘珍以曾子、虞舜互釋,《大戴禮記解詁》云:“《中庸》曰:舜其大孝也與!”意謂虞舜能繼承唐堯事業(yè),乃稱“大孝”??芍湃搜孕ⅲ鄬τ诟缸嫦热酥聵I(yè)、職守而言。

古人重繼承,《大戴禮記·禮三本》云:“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碧斓?、先祖、君師為生命所出之處,故人之立于世,能守此謂之孝,不能守此謂之不肖。

古人言“孝”,謂其能有功于種族之延續(xù),而不僅指贍養(yǎng)父母雙親。種族之延續(xù),在于世守其業(yè),亦不僅指子孫之繁殖?!蹲髠鳌氛压拍?“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家族是古人生存的最小單位,而守職則是家族生存、延續(xù)的首要條件。

現(xiàn)代“文化”一語的含義,應當是指古代社會生存的類型,而無論是什么類型,其生存形態(tài)都必須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延續(xù)和具有穩(wěn)定性。漢語“文化”、“文教”、“教化”等詞語本身就包含著延續(xù)性、繼承性的含義。如果社會的生存環(huán)境沒有根本改變,就絕無徹底中斷其文化而可以全然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文化”之理。

古人論孝,有庶人之孝,有卿大夫士之孝,有天子諸侯之孝。今日學者論孝當求其大者。在人更三世、傳統(tǒng)中斷近百年的情況下,毋寧說,繼承就是創(chuàng)新,保守就是創(chuàng)新。辛亥革命以后,學術界對于清代學術,并不否定。新民主革命以后,現(xiàn)在學術界對于民國學術,并不否定。但是現(xiàn)在我們誰能保清學而守之?誰能保民國學術而守之?學者論孝,莫大于此!

猜你喜歡
列女天道
劉向《列女圖》與漢魏六朝列女圖像*
歷記古代女子善惡的奇書:《列女傳》
中華瑰寶(2020年12期)2020-12-14 13:50:00
天 道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4
明清時期定海地區(qū)列女的行為表現(xiàn)及其影響因素
知識文庫(2018年5期)2018-05-14 13:43:29
從新舊《唐書列女傳》看唐代女性的處境
論《列女傳》的刻印和傳播
權健天道體系慶典活動集錦
權健天道體系精英榜
權健天道體系戰(zhàn)略委員
青州市| 遂宁市| 金平| 崇文区| 临澧县| 乌拉特中旗| 肥城市| 黄骅市| 文昌市| 绥中县| 信宜市| 麟游县| 邯郸市| 青冈县| 温州市| 定远县| 扬中市| 镇江市| 龙江县| 海林市| 四子王旗| 石楼县| 华阴市| 易门县| 平顶山市| 济宁市| 扬州市| 沧州市| 西昌市| 星座| 信丰县| 龙州县| 门头沟区| 涪陵区| 健康| 万安县| 镇雄县| 普格县| 济宁市| 鄄城县|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