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光
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利用、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霉菌性鼻竇炎逐年呈上升趨勢。在創(chuàng)傷性治療方面有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和鼻內窺鏡的微創(chuàng)治療,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方法多采用Caldwell-Luc手術,其手術創(chuàng)傷大、局部引流不暢,常導致術后療效差,而鼻竇內窺鏡手術具有微創(chuàng)性和隨訪治療方便的優(yōu)點,對于鼻功能的恢復可能更為有利[1]。筆者對采用鼻竇內窺鏡治療20例霉菌性鼻竇炎患者的方法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的研究對象選擇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20例霉菌性鼻竇炎患者,其中有女12例,男8例,年齡15~60歲,平均(41.2±1.6)歲;病程7天~5年。其中有9例患者長期口服抗生素,5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主要臨床癥狀有鼻塞、流膿涕、頭暈頭痛,其中涕中帶血5例,單側面部及眼眶周圍按壓疼痛6例,伴面部疼痛及腫脹3例。臨床檢查:鼻道膿血性分泌物5例,中鼻甲黏膜充血、糜爛10例,鼻息肉5例,中鼻甲肥大6例,鼻中隔偏曲10例,鼻腔可見干酪樣物或豆渣樣團塊4例。CT發(fā)現病變竇腔黏膜肥厚、不同程度密度增高,CT值40~145 HU,其中4例夾雜不規(guī)則絮狀高密度影,3例可見點狀鈣化影,2例有骨質破壞。病變?yōu)橐粋壬项M竇均受累者18例,其中11例累及同側篩竇及鼻腔,3例累及蝶竇、額竇,2例雙側上頜竇同時受累。病理檢查20例均為霉菌感染。
1.2 方法 手術全麻11例,局麻9例?;颊呷⊙雠P位,在鼻竇內窺鏡下操作。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有鼻息肉者先予清除,用棉片止血后,再根據病變范圍及所累及的鼻竇,切除鉤突,篩泡,開放OMC,擴大上頜竇自然口,清理腔內膿性或血性腐物及干酪樣或豆渣樣物,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竇腔至沖洗液清澈。篩竇病變者,行篩竇切除術,合并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者作相應的矯正、部分切除處理[2]。根據術前CT掃描情況和術中不同角度的鼻竇內窺鏡觀察情況,徹底清除竇內霉菌團塊及病變黏膜組織,必要時行下鼻道開窗清除竇腔底部的病變。生理鹽水100ml和0.5%甲硝唑100ml沖洗術腔,鼻竇內窺鏡下檢查病變無殘留后鼻腔填塞醫(yī)用海綿。
術后24h去除鼻腔填塞物。后每天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局部可用布地奈德噴鼻劑(雷諾考特)或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輔舒良)[3]。術后1周可以在鼻竇內窺鏡下清理術腔痂皮、血性分泌物,清除水腫組織、肉芽組織,解除鼻腔粘連,保持鼻腔、鼻竇引流通暢。出院后門診定期行鼻竇內窺鏡復查、換藥,隨訪6個月后按照??跇藴蔬M行療效評定。
20例患者全部治愈,術后竇腔黏膜恢復良好,竇口引流通暢,癥狀消退。均無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
3.1 病因病理 霉菌性鼻竇炎其致病菌就是霉菌本身,霉菌為條件致病菌,可長期存于鼻腔和鼻竇黏膜,不引起任何癥狀。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如糖尿病、血液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大量長期使用激素、接受放射、化療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等等),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時,均可誘發(fā)霉菌感染而引發(fā)癥狀[4]。潮濕的環(huán)境有利于霉菌的大量滋生,竇口鼻道復合體的病變與解剖變異(如鼻中隔偏曲、鼻腔狹窄)也是導致霉菌性鼻竇炎的重要因素。
3.2 臨床表現 霉菌性鼻竇炎在臨床上一般可將其分為侵襲性和非侵襲性兩大類。侵襲性霉菌性鼻竇炎可侵犯眼眶、頰部、或顱內,臨床少見。本文所討論的20例患者均為非侵襲性霉菌性鼻竇炎。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鼻塞、流膿涕、涕中帶血、頭痛及面部麻木等癥狀。CT表現:病變多累及單個竇腔,最易受累的為上頜竇,其次是篩竇,蝶竇、額竇少見,常合并鼻息肉。病變竇腔內呈軟組織高密度影,不均勻,內可有斑點狀或條索狀鈣化,CT值較高。鼻竇局限性骨質破壞,可伴增生硬化。上頜竇開口擴大[5]。
3.3 手術治療 手術是霉菌性鼻竇炎的首選治療方法,通過手術能徹底清除鼻竇內全部霉菌團塊等內容物,并保證術后長期充分引流及通氣,從而改變霉菌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Caldwell-Luc手術為開放式手術,病灶清除徹底,引流通暢,對處理上頜竇病變很理想。但由于該手術方法創(chuàng)傷大,患者痛苦大,術后易出現面部疼痛或麻木感、牙痛、牙齦痛或麻木感等并發(fā)癥;并且不能處理竇口鼻道復合體、鼻中隔等病變,對鼻竇引流口的處理也不夠滿意;再加上鼻腔粘膜損傷較重,不利于患者術后正常鼻腔功能的恢復,因此臨床越來越少應用[6]。而鼻竇內窺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患者痛苦小,手術徹底及術后不易復發(fā)等特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鼻竇內窺鏡手術在徹底清除病變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鼻腔及副鼻竇的正常粘膜和結構,形成良好的通氣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竇粘膜的形態(tài)和生理功能恢復。并且可以同時處理篩竇、蝶竇、鼻中隔等病變,治愈率高,同時可矯正引起霉菌性鼻竇炎的病因,如中鼻甲病變、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從而避免或降低其復發(fā)率,可以彌補術式的不足,是治療該病較為理想的方法。
3.4 術后隨訪 術后復查可避免術后恢復過程中極易出現的竇口黏連、術腔黏連,可及時處理術后出現的干痂、黏膜水腫、囊腫,以阻止其進一步演變?yōu)橄⑷饨M織,術后復查時可針對性地全身用藥或局部用藥,以提高治愈率。
[1]胡靜波,尼冬林.鼻內鏡手術治療霉菌性鼻竇炎32例[J].實用雜志,2008,24(11):1974-1975.
[2]申學良,肖仁國,耿勇,等.鼻內窺鏡治療霉菌性鼻竇41例療效分析[J].西南軍醫(yī),2008,10(6):69-70.
[3]熊七斌,柴先奇,羅許勇,等.鼻竇內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36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18-19.
[4]李景霞.霉菌性鼻竇炎67例治療體會[J].臨床醫(yī)藥實踐B版,2010,19(8):999.
[5]李澤寧,李保梅.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霉菌性鼻竇炎86例[J].中原醫(yī)刊,2008,35(6):63-64.
[6]劉春華.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預后因素分析[J].當代醫(yī)學,2009,15(1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