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杰 李朝娟 肖慶齡 顧峰 朱佳
經皮肺活檢穿刺術是常用的呼吸科診療技術,臨床上主要用于肺實質性腫塊以及肺彌漫性病變的檢查診斷。近十年來我們于肺穿刺前就對病人進行呼吸配合指導,訓練其在穿刺過程中聽從醫(yī)生指揮進行呼吸配合,全部病人都配合良好,取得了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行經皮肺活檢病人共210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61例,年齡31~81歲,平均(51.2±8.3歲);其中肺實質性腫塊203例,肺彌漫性病變7例。肺內實質性腫塊的203例病人中,病灶與胸膜有粘連融合的病例44例,未粘連融合的159例。
術前1~2d專門對病人進行床邊溝通和指導2~3次,告知其呼吸配合是容易做的,呼吸配合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手術是否成功,以及是否出現并發(fā)癥。主要是循序聽從以下口令:(1)“深吸氣”:此時病人應盡量深吸一口氣;(2)緊接著第二個口令“屏氣”:此時病人應在已深吸氣的狀態(tài)下屏住呼吸;(3)告知其在屏氣20s左右后可以“輕輕呼吸”,呼吸速度可以比平???,但深度不要大,即不要大口喘氣,此為屏氣后到正常呼吸的過渡;(4)“正常呼吸”,約1~2min輕輕呼吸過渡后,病人可以恢復象平常一樣呼吸,但仍囑咐不要大口長嘆氣,不要猛烈咳嗽。在這樣床邊指導呼吸2~3次后,所有病人均已能熟悉口令進行呼吸配合,然后在CT引導下進行肺穿刺活檢,常規(guī)消毒,局麻至壁層胸膜處,拔出局麻針后由皮膚刺入常規(guī)肺穿刺活檢針至靠壁層胸膜處,然后開始逐次發(fā)出呼吸配合口令,病人“深吸氣”時穿刺針靜止,“屏氣”時將活檢針刺入已測量好的穿刺深度至病灶,在患者屏氣約20s內完成所有切割抽吸的操作,拔出穿刺針,然后囑病人“輕輕呼吸”,并過渡到“正常呼吸”。病人此時仍躺在CT室穿刺病床上休息一會,結束回病房前進行胸部CT掃描一次,并于第二天再次X線檢查一次以防氣胸出現。
210例病人中最后確診198例,確診率94.3%(198/210例),其中各種病理類型肺癌110例,結核39例,各種炎癥47例,其他2例。出現咳血病人共14例,發(fā)生率6.7%(14/210),均為少量咳血,全部于術后1~3d咳血停止。210例肺活檢病人中,無一例出現氣胸,氣胸發(fā)生率為零,未見其他不良反應。所有病人均能聽從口令順利進行呼吸配合,完成經皮肺活檢手術。
經皮肺穿刺活檢由于都需要刺破臟層胸膜進入肺內,因此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就是氣胸,氣胸的發(fā)生率一般在10%~25%[1-4],在如何降低肺活檢氣胸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報道不多[5-6],我們對該210例病人進行肺穿刺活檢后,沒有發(fā)生一例氣胸,與所報道的氣胸發(fā)生率相比有明顯的優(yōu)勢。此結果應與我們常規(guī)肺活檢同時,強調進行的呼吸指導配合有關。
首先,在深吸氣狀態(tài)下屏氣,肺臟層表面不僅呈舒張,而且是靜止狀態(tài)下接受穿刺,胸膜損傷較小,相比呼吸運動中受到穿刺時造成臟層胸膜進一步撕裂的可能性大為降低,穿刺點的大小即活檢針直徑大小。其次,由于操作熟練,且事先已與病人有較好的溝通配合,穿刺、抽吸、切割的主要操作過程均在患者屏氣的約20s內一次性完成,避免了長時間損傷胸膜。第三,我們認為也是重要的一點,即在拔除穿刺針后,病人由深吸氣下的屏氣狀態(tài)轉為輕輕呼吸,防止了大口呼吸可能造成的損傷部位擴大,同時由于肺表面張力、肺的彈性回縮作用,可能使肺穿刺部位明顯收縮、擠壓和縮小,以致肺內氣體不能逸出[6]。
呼吸方法的指導實用簡便,良好溝通后病人和家屬都能積極配合,即使文化不高的病人也能聽懂并于穿刺時配合好,如能在開展時常規(guī)指導病人呼吸配合肺活檢,可能對減少氣胸等并發(fā)癥大有裨益,手術的安全性會明顯提高。
[1]賈友明,張新.經皮肺穿刺活檢有關問題探討[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4):193.
[2]徐從景,石明宏.CT引導下經皮針吸肺活檢發(fā)生氣胸相關因素的探討[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12):1593.
[3]趙麗敏,等.CT引導自動切割活檢槍在76例肺穿刺中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07,12(6):537.
[4]張雪哲.CT引導下胸部穿刺活檢[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4):194-195.
[5]威樂等.CT引導下經皮肺部腫塊穿刺活檢的臨床應用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12):1266-1268.
[6]陳宮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并發(fā)自發(fā)性氣胸72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