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疑問副詞“那忽”的形成

2012-03-28 20:33:23李素英
東岳論叢 2012年5期
關鍵詞:音步例句副詞

李素英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山東濟南250021)

疑問副詞“那忽”的形成

李素英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山東濟南250021)

“那忽”是中古漢語新生疑問副詞,其來源或形成問題一直無人論及。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較為翔實的引例,探討“那”、“忽”由線性序列上的鄰接成分經(jīng)重新分析得以詞匯化的過程和條件:“出乎意料”的語義基礎使表詢問和反詰的“那”與表“突然”義的“忽”在線性順序中得以連用,而分句句首的語法位置則為“那忽”的形成提供了句法條件。

那忽;疑問副詞;詞匯化

鐘兆華《疑問副詞“何忽”》一文,對中古漢語新生的疑問副詞“何忽”與“那忽”的意義及構(gòu)詞形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①。不過,關于“那忽”的來源或形成問題,一直沒有見到相關的探討。本文試就“那忽”一詞的形成略陳鄙見,以就正于方家。

一、“那忽”的意義及構(gòu)詞形式

大約自晉代至唐宋時期,有“那忽”通常出現(xiàn)于人物對話或論辯中,用于詢問原因或表示詰問語氣。如:

(1)令又遷怒,殺姥。蛇乃感人以靈言,瞋令“何殺我母?當為母報讎?!贝撕竺恳馆m聞若雷若風,四十許日,百姓相見,咸驚語:“汝頭那忽戴魚?”是夜,方四十里,與城一時俱陷為湖。(《搜神記》卷二十)

例中大水將至,仿佛有征兆,所以“汝頭那忽戴魚”是充滿疑惑的詢問。

(2)竊尋佛本啟化之辰,當我宗周之運,自云娑婆總攝,靡所不歸?;驈凸庹諢o際,聲振有頂;或復八部云臻,十方輻湊。計天竺去我十萬里馀,俱在須彌之南,并是閻浮之內(nèi),那忽此間士庶,無至佛所? (釋彥琮《通極論》《全隋文》卷三十三)

例中梵行先生與行樂公子辯論,行樂公子認為梵行先生所說太過虛誕,于是針對對方觀點提出疑問:“那忽此間士庶,無至佛所?”

(3)服氣崔長侍晦叔,燒丹鄭舍人居中。常期生羽翼,那忽化為塵?(白居易《感事》詩)

據(jù)鐘兆華考證,這是白居易66歲時的詩。作者感慨崔、鄭二人學仙不成,反而早逝。有感于他們不如自己,唯知有酒,無憂無喜,還活得好好的。這里“那忽化為塵”是充滿疑惑的詢問。

以上例句中的“那忽”表示詢問或疑問。下面例句中的“那忽”是以詢問原因的方式傳達一種詰問語氣。

(4)融與婆羅門擬相酬抗,鋒辯飛玄,彼所不及。婆羅門自知辭理已屈,猶以廣讀為夸;融乃列其所讀書并秦地經(jīng)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因嘲之曰:“君不聞大秦廣學,那忽輕爾遠來?”(《高僧傳》卷三“晉釋道融”)(轉(zhuǎn)引自鐘兆華文,2002)

例中婆羅門與秦僧辯論釋道、外道之優(yōu)劣,已為道融所屈,仍以廣讀為夸。于是,鳩摩羅什對其加以嘲諷:“君不聞大秦廣學,那忽輕爾遠來?”

(5)始興王叔陵之在湘州,累諷有司,固求臺鉉。奐曰:“袞章之職,本以德舉,未必皇枝。”因抗言于高宗。高宗曰:“始興那忽望公?且朕兒為公,須在鄱陽王后?!?《陳書·孔奐傳》)

例中高宗責問孔奐,始興怎能奢望作公?“那忽”表示詰問語氣。

(6)晉時有《錢神論》,豫章王綜以宏貪吝,遂為《錢愚論》,其文甚切。帝知以激宏,宣旨與綜:“天下文章何限,那忽作此?”雖令急毀,而流布已遠,宏深病之,聚斂稍改。(《南史·臨川靖惠王宏傳》)

(7)初蕭巖、蕭瓛之至也,德教學士沈君道夢殿前長人,朱衣武冠,頭出欄上,攘臂怒曰:“那忽受叛蕭誤人事!”后主聞之,忌二蕭,故遠散其眾,以巖為東揚州刺史,瓛為吳州刺史。(《南史·陳后主紀》)

(8)尋末窮本,人倫一概。那忽輕以乘軒,蔑茲甕牖?(釋彥琮《通極論》《全隋文》卷三十三)

通過對以上用例的簡約分析,可以概括出這樣的結(jié)論:“那忽”的基本意義是在問句中表示疑問、詢問或反詰、并主要是表示反詰語氣,其語法意義是用作副詞。

在漢語史上,與“那忽”結(jié)構(gòu)和意義相同的,還有“何忽”?!昂魏觥庇糜谝蓡柧渲校硎疽蓡?、詢問或反詰,并在一些歷史文獻中同“那忽”使用可以替換。如《北史·麥鐵杖傳》中的“麥豆不殊,何忽相怪”,《隋書·麥鐵杖傳》作“麥豆不殊,那忽相怪”;《搜神記》卷二十中的“那忽戴魚”,在語境相近、語氣相同的《水經(jīng)注·沔水》引《神異傳》中作“何忽作魚”。就例(3)白居易《感事》詩與下面盧思道詩相比較,也可發(fā)現(xiàn)“何忽”與“那忽”在意義上的相同之處。

(9)少小期黃石,晚年游赤松。應成羽人去,何忽掩高封?(盧思道《春夕經(jīng)行留侯墓》)

張良從小學道,死后應當羽化而去,為何堆那么高的墳呢?作者盧思道的疑惑與白居易的“常期生羽翼,那忽化為塵”之問極為相似,可見二者詞義關系的一致性。

據(jù)鐘兆華考察,“何忽”較早的例句見于晉代,并與“那忽”有著大體相同的歷史存在時期,二者應是漢語史上同一歷史時期內(nèi)的一對同義詞。關于二者的構(gòu)成,他在對不同歷史文獻中的異文進行分析后得出:對“何忽”、“那忽”而言,“何”與“那”是詞的基本成分,具有決定詞匯意義的作用;“忽”是輔助性成分,作用似乎僅在于促成雙音節(jié)結(jié)構(gòu)的形成,不關乎詞義本身,因此,其構(gòu)詞形式為偏正結(jié)構(gòu)②。

二、“那忽”的形成

鐘兆華的結(jié)論大體可信。不過,“那忽”與“那”的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都詢問事理與反詰、并且主要用于后者,“兩種表義完全相同的格式存在于共時平面是不符合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的,它們之間至少在話語—語用上一定有某種差別?!雹鄱鴮@種語用差異的探討,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從“那忽”的形成過程中去尋找。根據(jù)我們的分析,“那忽”的形成應是疑問詞“那”與“突然”義的副詞“忽”經(jīng)重新分析實現(xiàn)跨層結(jié)構(gòu)詞匯化的結(jié)果。

中古漢語中,“那”一般用于詢問原因或以詢問原因的方式表示反詰。由于言者之所以對事理提出疑問,是因為事理超乎依據(jù)常情、常理所作的個人推測,即事理的發(fā)生是在言者意料之外的。所以,由“那”構(gòu)成的問句中,通常會有相關常情、常理的說明或暗示。如:

(1)會病亡,(田豫)戒其妻子曰:“葬我必於西門豹祠邊?!逼拗y之,言:“西門豹古之神人,那可葬于其邊乎?”(《三國志·魏志·田豫傳》注引《魏略》)常理:普通人所葬之處不應與神人祠同列。

(2)君是佛三歸弟子,那不從佛家請福,乃使祭酒上章?(《古小說鉤沉·述異記》)常理:佛家弟子應按佛家禮法請福。

(3)慶伯云:“才謁歸,那得見召?且汝常黑幘,今何得皆赤幘也?”(《古小說鉤沉·述異記》)常理:剛剛拜謁歸來,不應又被召見。

而原有“迅速”義的“忽”,大約在東漢時期又新生了“突然”義,表示事件或動作發(fā)生得異常迅速,出人意料,強調(diào)其“突如其來”。如:

(4)純軍在前,去眾營數(shù)里,賊忽夜攻純,雨射營中,士多死傷。(《后漢書·耿純傳》)

(5)夏禹廟中有梅梁,忽一春生枝葉。(應劭《風俗通義》《全后漢文》卷四十一)

(6)阮思曠奉大法,敬信甚至。大兒年未弱冠,忽被篤疾。(《世說新語·尤悔》)

(7)馬仲叔王志都并遼東人也,相知至厚。叔先亡,后年,忽形見,謂曰:“吾不幸早亡心恒相念。念卿無婦,當為卿得婦,期至十一月二十日送詣卿家,但掃除設床席待之?!敝寥眨济軖叱┰O,天忽大風,白日晝昏。向暮風止,寢室中忽有紅帳自施,發(fā)視其中,床上有一婦,花媚莊嚴,臥床上,才能氣息。(《古小說鉤沉·幽明錄》)

可以說,在“出人意料”這一點上,“忽”與用于詢問原因的“那”是相一致的。因此,當為了強調(diào)事情或動作行為的發(fā)生令言者極度驚異時(這從“那忽”多出現(xiàn)于由“驚”參與構(gòu)成的句式可以窺見一斑),二者得以在線性序列中連用。我們先看下面的一些例句:

(8)時諸離車及與其妻、庵婆羅女……緣路隨佛不肯旋返。世尊既見戀慕情深,非是言辭所可安慰,即以神力化作河水,涯岸深絕,波流迅疾。時諸離車及以眷屬、庵婆羅女……共相謂言:“是處那忽有此大河,而復乃爾波湍驚急?……”(《大般涅盤經(jīng)》卷上)

例中諸離車及與其妻、庵婆羅女等人緊隨世尊,不肯旋返。世尊無奈之下以神力化作大河,與之隔絕。對于憑空突然出現(xiàn)的大河,諸人悲痛之余心生“是處那忽有此大河”的疑惑。因此,將其理解為“這里怎么突然出現(xiàn)這樣一條大河”較為切合語境。

(9)沙門即命一人力送之行,少地,見其先死奴子倚高樓上,驚問:“四娘那忽至此?欲見新婦不?”(《古小說鉤沉·冥祥記》)

例中王四娘被陰吏誤拘,被送還陽時,偶然遇見已死的奴子。奴子驚異,所以發(fā)問:“四娘那忽至此?”將其譯為“四娘怎么突然到了這里?”,或許更能傳達奴子的驚異之情。

(10)又景床東邊香爐無故墮地,景呼東西南北皆謂為廂,景曰:“此東廂香爐那忽下地?”(《南史·賊臣傳·侯景傳》)

例中香爐無故墮地,侯景應是極為驚異,所以可將其發(fā)問理解為“香爐怎么突然墜地?”

(11)韋氏至門,遣報孟家十三姊。韋生不信,曰:“十三姊隨孟郎入蜀,那忽來此?”韋氏令(漁翁)具說此由,韋生雖驚,亦未深信。(《太平廣記》卷四二一“韋氏”出《原化記》)

韋生被授楊子縣尉,其姊十三姝即韋氏隨夫孟郎赴任閬州,各奔東西。至駱谷,十三姝因馬驚墜谷,后跨龍躍穴,騰空萬里,墜于江岸深草之上,為一漁翁所救,送至楊子縣。韋生得報不信,故有“那忽來此”之問。所以,如將其譯為“怎會突然來此”,應該較妥。

這些例句中的“那忽”,有學者將其視為復合詞④,但從語用上來看,將其視為線性序列上的鄰接成分或許更為恰切。這種中間狀態(tài)的存在,說明復合詞“那忽”與作為線性順序的鄰接成分之間的來源關系是現(xiàn)實的。在線性順序中,“那”與“忽”不在同一個句法層次上?!澳恰笔且粋€疑問詞,義為“怎么”、“為何”;“忽”是一個副詞,義為“突然”,與其他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一對直接成分。以“四娘那忽至此”、“那忽來此”為例,其結(jié)構(gòu)層次可表示如下:

[Subject四娘[那[忽[VP至此]]]]

[那[忽[VP來此]]]⑤

“那”以“忽至此”和“忽來此”為修飾對象,因此“那”與“忽”只是線性順序上鄰接,并不構(gòu)成一個句法單位。

“那”與“忽”連文不是孤立的個案,前期和同期文獻中也有疑問詞“如何”、“奈何”與“忽”、“忽然”鄰接的例句,說明疑問詞與“出乎意料”義的副詞連用是一種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如:

(12)爾時長瓜梵志聞舍利弗出家入道,嗔恚懊惱而作是言:“我此[外*男]甥舍利弗,稟性聰慧博通群籍,十六大國宿舊論師咸服其德,如何忽然舍此高名奉事瞿曇?”即從南天竺來詣佛所,與佛論議。(《撰集百緣經(jīng)·長瓜梵志緣》)

(13)鎮(zhèn)東、豫州牧姚洸起兵洛陽,平西姚諶起兵于雍,將以赴泓之難。興疾瘳,朝其群臣,征虜劉羌泣謂興曰:“陛下寢疾數(shù)旬,奈何忽有斯事?”興曰:“朕過庭無訓,使諸子不穆,愧于四海。卿等各陳所懷,以安社稷?!?《晉書·姚興載記下》)

由于在古漢語的承說法里,句子以不用主語為常(即承上省略),所以,當“那忽”之前另有分句時,它通常被置于后一分句句首。而“處在分句開頭位置的跨層結(jié)構(gòu)最容易粘合成詞”⑥,所以,該句法位置為“那忽”實現(xiàn)跨層結(jié)構(gòu)的詞匯化提供了可能性。根據(jù)馮勝利的韻律構(gòu)詞理論,漢語中一個標準的音步是由兩個音節(jié)構(gòu)成的,而自然音步是右向音步,即不受句法和語義因素影響的音步是從左向右組織的⑦,所以置于句首且由兩個音節(jié)組成的“那忽”,構(gòu)成了一個標準音步。同時,音步又是語流中最基本的韻律單元,具有一種“梏化作用”,處在一個穩(wěn)定音步中的兩個成分必然會被音步緊緊地“桎梏”起來,趨向“詞化”。事實證明漢語大量的復合詞都是經(jīng)過音步這個“桎梏”,成為“固化韻律詞”,進而凝固為“詞化韻律詞”的。

由于“忽”的“突如其來”義是建立在事件或行為動作發(fā)生得異常迅速的基礎之上的,使其運用受到較多的語義和語境制約,而其“出乎意料”的語用意義又完全可以由“那”加以傳達,于是在雙音節(jié)趨勢的推動下,“忽”的詞義逐漸消失,“那忽”由此取消分界而固化為詞。如:

(14)州中有土豪,外修邊幅,而內(nèi)行不軌,常為劫盜。鼎于都會時謂之曰:“卿是好人,那忽作賊?”因條其同黨謀議逗留。其人驚甚,即自首狀。(《隋書·藝術(shù)傳·韋鼎傳》)

例中土豪“常為劫盜”,且有同黨,所以其作賊就不是臨時起意性質(zhì)的,這里的“那忽作賊”就不能理解為“為何突然作賊”。應該說,該例中“忽”的詞義已經(jīng)消失,“那忽”已經(jīng)固化為詞,用于表示詰問。

“那忽”從一個跨層結(jié)構(gòu)變?yōu)樵~后,“那”與“忽”之間的分立性被取消,特別是在反詰句中,“那忽”是以疑問方式否定其后成分所表示的行為或事理,“忽”的“突然”義已經(jīng)很不明顯了。如:

(15)永元中,(昉)紆意于梅蟲兒,東昏中旨用為中書郎。謝尚書令王亮,亮曰:“卿宜謝梅,那忽謝我?”昉慚而退。(《南史·任昉傳》)

例中任昉紆意于佞臣梅蟲兒,因此得以升為中書郎,這令尚書令王亮頗為不齒。例中問話,如果是王亮假裝對任昉的舉動極為意外,加以嘲諷式詢問,“那忽”就可以理解為“為什么突然謝我”;但如果是王亮以嚴辭詰問的方式拒絕這種感謝,又可以理解為“為何謝我”。

如果我們關于“那忽”的推測不錯的話,“何忽”應該也經(jīng)歷了大致相同的形成過程,且其產(chǎn)生時間有可能在“那忽”之前。因為就馮春田等人的研究來看,“那”由“奈何”音變而來,且其形成后,所進入的主流句式應該是自上古漢語以來的“何得/可/能+VP”句式⑧。而就“那忽”與“何忽”來看,二詞結(jié)構(gòu)、意義相同。可以說,“那”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何”的一種詞匯替代。因此,能夠肯定的是,只有可能是“那忽”的形成受到“何忽”成詞的影響甚至是其類化的結(jié)果而不會是相反⑨。

至此,我們可以說,“那忽”形成之初相比于“那”,在語用上更能突顯事情或動作行為的發(fā)生出乎言者的意料之外。這也可從下面的例句比較中看出。

(16)天寶中,隴西李陶,寓居新鄭。常寢其室,睡中有人搖之,陶驚起,見一婢袍褲,容色甚美。陶問:“那忽得至此?”婢云:“鄭女郎欲相詣?!薄浜筇諈⑦x,之上都,留婦在房。陶后遇疾篤,鬼婦在房,謂其婢云:“李郎今疾亟,為之奈何?當相與往省問?!薄湎?,至陶所,相見忻悅。陶問:“何得至此?”云:“見卿疾甚,故此相視?!?《太平廣記》卷三三三“李陶”)

例中李陶睡夢中被人搖起,又見一美婢在其床前,應是極為驚異,所以,其發(fā)問為“那忽得至此?”后來,鬼婦日夕至陶所,因李陶早知其為鬼,來去迅疾無形,所以,并無驚訝字眼出現(xiàn),而是“相見忻悅”,然后才詢問“何得至此?”因“何”與“那”出現(xiàn)在“得/可/能+VP”句前時,二者完全同義,所以將“那忽”與“何得”相較,就能發(fā)現(xiàn)“那忽”與“那”在語用上的差異。

但是,“在任何一種語言里都存在這樣一種觀點,即當一種新的特殊的表達方式普及了或時間久了,那么至少在語感上就會失去特殊的地方,同時在使用上也有所謂‘統(tǒng)言’和‘析言’的區(qū)別?!雹庖虼?,發(fā)展到后來,“那忽”雖然在形式上與“那”不同,但并不見得都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注釋]

①②④鐘兆華:《疑問副詞“何忽”》,《語文研究》,2002年第4期。

③江藍生:《概念疊加與構(gòu)式整合》,《中國語文》,2008年第6期。

⑤括號表示結(jié)構(gòu)層次,從里到外表示組合的先后次序,同一方括號內(nèi)的成分構(gòu)成一個句法單位。

⑥董秀芳:《詞匯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頁。

⑦馮勝利:《論漢語的“韻律詞”》,《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⑧馮春田:《反詰疑問代詞“那”的形成問題》,《語言科學》,2006年第6期。

⑨董志翹、蔡鏡浩也認定兩詞中的“忽”為語助,無義。但他們認為“‘何忽’當由‘那忽’演變而來,‘那’、‘何’均為疑問代詞,故‘何’可代‘那’,而構(gòu)成‘何忽’這一同義詞?!眳⒁姟吨泄盘撛~語法例釋》,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74、229頁。

⑩朱慶之:《將無考》,載《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責任編輯:曹振華]

I206.2

A

1003-8353(2012)05-0035-04

李素英,中共山東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講師,文學博士。

猜你喜歡
音步例句副詞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英聲細語
普通話音步模式標記性的弱化與保留
音步轉(zhuǎn)型下ABB韻律結(jié)構(gòu)與文體分布的變化
好詞好句
現(xiàn)代漢語黏合結(jié)構(gòu)和組合結(jié)構(gòu)的韻律差異
好詞好句
好詞好句
副詞和副詞詞組
靖西县| 拉萨市| 莫力| 句容市| 香港| 达日县| 韶山市| 崇礼县| 仙居县| 海口市| 渭南市| 沭阳县| 桑植县| 高唐县| 年辖:市辖区| 龙口市| 上饶市| 宝应县| 五台县| 阿拉善右旗| 黑山县| 财经| 贡觉县| 东明县| 临西县| 桂林市| 松原市| 河源市| 讷河市| 宁城县| 航空| 黑河市| 清丰县| 保山市| 柳林县| 随州市| 遵义市| 都兰县| 乌兰县| 浦北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