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娟
初次見到管建剛老師,是在2011年“綠城之秋”全國小學語文名師觀摩研討會上。管建剛老師的教學風采和習作教學的智慧,讓記者印象深刻,想了解他的教學成長歷程。記者想辦法聯系上管建剛老師、說明來意之后,他愉快地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一不小心成了語文老師
上學期間,管建剛學得最好的科目是數學,念中師時,他的理想是畢業(yè)后做一名數學老師,當語文老師絕對是個“意外”。管建剛對數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的認知,和賣瓜有很大關系。小時候,管建剛和外公到大街上賣瓜,因為外公沒上過學,不太會算數,有人來買瓜,都是外公稱,報上斤兩,讓他算價錢。正因為他從小知道數學很實用很重要,所以數學成績一直不錯。
管建剛對語文的喜歡,是因為無意中發(fā)表了一首詩歌。隨后,一系列作品的發(fā)表,讓本地區(qū)的不少人知道,在一個村小里,有一個叫管建剛的人在用筆說話。語文給管建剛帶來了尊嚴、幸福與榮耀,這時他才知道語文真是個好東西!
發(fā)表作品的親身體驗讓管建剛明白,寫文章就是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讓更多認識不認識、見面不見面的人聽到這種聲音,從中他也感受到:寫作文也是有用的,與當年幫賣瓜的外公算賬一樣有用,只不過,它與數學的“有用”的表現方式不同,“用”的途徑也不一樣。作文是以發(fā)表的形式進行別樣的說話,排解心靈的壓抑,展現內在的生命,獲得尊嚴的捍衛(wèi),尋找存在的證明。他坦誠地對記者說:“現在,我對教育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真的有感情,叫我離開,還真舍不得。舍不得的,不一定是作文教學,而是作文教學帶給我的尊嚴、幸福與榮耀?!?/p>
某一期《讀者》里面有一句話讓管建剛至今印象深刻:快樂的秘訣,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是去喜歡自己做的事。當時,他有感而發(fā)并在博客上寫道:選擇當教師,更應當對這句話好好地咀嚼三下。不喜歡的事,你好好干,干出名堂來了,別人認可你了,你就覺得那活兒值得你干了。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不是因為那工作有多可惡,而是因為我們干不出名堂,混在里頭憋氣、窩囊。為開脫那份自責,只好說,我不喜歡它——不喜歡的,其實是那種不能出人頭地的狀態(tài)。
從前立志當一名數學老師的他成為今天的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管建剛最大的感觸就是:快樂工作的秘訣,不是做你喜歡的事,而是從此刻起,努力喜歡你正在做的事。奮發(fā)了,努力了,做出成績來了,別人認可你了,你就會發(fā)現其中的價值和趣味了,就會愿意為之癡、為之迷了。同理,用心教語文,教學上做出成績來了,也就打心眼兒里喜歡了。
一個課時上完一篇課文
管建剛的語文課,基本上一篇課文只上一個課時,其余時間用來做與習作、語文相關的事情,比如課外閱讀、寫字競賽等。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管建剛說:“我們常常把語文學習復雜化了。一個小學生,只要字寫得工整,或許稍有點美觀;書讀得通順、流暢;作文能用自己的話寫自己的事,說自己的真實情感和看法,那么他的語文學習一定很不錯。語文對學生的要求也就是寫好字、多讀書、作好文,如此而已。比如現在的學生做了很多‘關于語文的分析、回答、練習,如關聯詞填空、反問句改為陳述句、按要求寫成語等,思維就容易僵化。我以為,盡可能地少做、不做‘關于語文,教學和訓練直指‘語文本身,語文就簡單了。好的生活一定是簡單的,好的語文也一定是簡單的?!?/p>
在學生時代,管建剛的語文一直不太好,在當了語文老師后,他不得不邊教語文邊學語文。就是在這個邊教邊學的過程中,管建剛發(fā)現,語文可以無師自通,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寫作。
管建剛認為,對于白話文,多讀幾遍,十有八九能懂。不懂的“一二”,有的講了學生也不懂;有的講了,學生懂了,可過段時間又忘了、不懂了。在理解方面,真正要教師講的并不多,關鍵要重視學生的預習。教學每個單元前,管建剛都會給學生發(fā)放預習單,預習單的內容有:①快讀每一篇課文,一般每分鐘不少于300字。②自學本單元的生字、新詞和成語。③摘抄重點句。④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⑤背誦要求背的課文、段落。⑥課后思考題,會做的打鉤;不會做的,寫在預習本上。⑦說說自己的個性化預習內容、預習方式。
管建剛非常注重學生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因此他會給學生很多預習的時間,有時會花一節(jié)課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他認為,讓學生把預習做扎實了,那么一篇課文上一個課時就足夠了。
也許有老師會問:一節(jié)課上一篇課文,學生的閱讀能力來得及訓練嗎?管建剛說:“語文教學關鍵是要訓練學生具備閱讀理解的核心能力。學生有了這個核心能力,閱讀文章就簡單、快捷、有效;否則,即使你在核心能力之外做了很多的事,很忙,很累,效果卻不明顯。”關于閱讀理解的核心能力,管建剛列出了六個:①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②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③概括的能力。④抓文章重點句的能力。⑤讀懂言外之意的能力。⑥能聯系自己的生活來理解。這六個能力,教師要放到三至六年級里統(tǒng)籌考慮、通盤安排。比如一個學期訓練學生的一個能力,六個學期就能使學生完全具備這幾種能力,做起來一點兒也不復雜,內容一點兒也不多。只要預習環(huán)節(jié)中的“快讀”做好了,一節(jié)課主要訓練一個內容,就能給學生省出很多“邊讀邊想”的時間,這樣,還擔心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不上去嗎?
作文“講評”重于寫作“指導”
當前的作文教學,大家把精力都放在作文前的“指導”上,似乎不“指導”,就體現不出教師的重要性,體現不出教師的“教”來。而管建剛的作文教學卻主張“講評”重于“指導”,在他看來,99%的寫作前“指導”都是好心辦壞事。教師的“心”是好的,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寫出更好的作文,幫的結果卻時常是“倒忙”。每一個學生的長相打扮不一樣,每一個學生的說話語氣與方式不一樣,每一個學生對事物的看法與態(tài)度不一樣,每一個學生處理事情的能力與方法不一樣,偏偏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作文,都是一個樣子的!以“指導”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學,實際上就是教師跑在前面,讓學生在后面亦步亦趨地跟著。為什么我們教師就不能換個方式呢——讓學生在前面一路歡快地小跑,教師在后面跟著、看著,看到美好的表現方式,就告訴他“你寫得真好,大家一起來學一學”;看到學生的表達過了頭、沒把握好火候,出了點問題,摔了個跟頭,就在后面喊“停一停,有人受傷了,我們休息一下,包扎一下,調整一下”。這就是以“講評”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學。
之所以認為“講評”比“指導”重要,是管建剛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中感受而來的。就如前面提到的,影響管建剛一生寫作的是兩個“表”:“發(fā)表”和“表揚”。對此,管建剛還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如有的作家的作品因一次意外的發(fā)表,走上了寫作的道路;有的作家因一次老師的表揚,從此愛上了寫作。這“發(fā)表”與“表揚”,都是“作后”的事;只有寫出作文,才有“發(fā)表”“表揚”。由此他以為,作文教學的重心、作文的最重要的價值,應是“作后”,而不是“作前”。比如他辦《班級作文周報》,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體驗發(fā)表作文帶來的尊嚴和榮耀。這樣做,除了能培養(yǎng)出一大批“小作家”,還可以培養(yǎng)出一批“小編輯”和“小簡評家”。管建剛說,科技發(fā)展到今天,辦《班級作文周報》成為現實,很多教師也這樣做,但收效卻不大,最大的原因就是沒能把《班級作文周報》 定期出版下去。記得2004年有一段時間,因為學校經常停電,《班級作文周報》出版受到很大的影響,為了保證按時出版周報,管建剛拿著移動硬盤到臨鎮(zhèn)的學校去印刷,趕在周五放學前把報紙發(fā)到學生手中,學生知道后特別感動。所以,一旦定下出版日期,教師就要盡可能地克服一切困難,將《班級作文周報》準時出版。只有每周都正常刊出《班級作文周報》,寫作氛圍才能在循環(huán)發(fā)表的過程中越來越濃,形成一個驅之不散的“寫作場”,作為“公眾的言說”的作文生命,才能得到卓有成效的彰顯。
關于“后作文教學”里的“表揚”,則體現在“講評課”的“欣賞”環(huán)節(jié)。管建剛說:“欣賞學生的作文、學生的語言,一要有獨到的眼光,要能發(fā)現看似普通,實則不普通的詞句、段落;二要有一定的講解能力,要能將你感覺到的好,用學生能聽懂、能接受的語言說出來。”例如:
我的頭發(fā)又多,又硬,剪了短頭發(fā),更是不堪入目,同學們一見到我,就叫“鳥巢”。
鼻子好像長到了五歲后,就一直保持橫向發(fā)展,沒有縱向發(fā)展過——要怪爸爸,他也是塌鼻子!
——好的語言,讀來讓人感到輕松、愉快。一個人寫出來的作文,大家都愿意讀,那才是真正的“好”。好的文字,不只是把意思說出來,意思之外,還要“有趣”“好玩”。比如第一句,如果寫成“我的頭發(fā)剪短了更亂”,那有什么“趣味”呢?
我接過傘的瞬間,突然覺得傘好重,回家的路也好漫長。
叔叔把傘放在一邊,兩個人慢慢地把我的頭發(fā)一根一根地弄了出來。站在阿姨身旁,我仿佛聞到了阿姨身上發(fā)出的陣陣清香。
——好的語言,如同好的茶水,滿口生津,余味悠長?!巴蝗挥X得傘好重”,不只是“傘重”;“回家的路好漫長”,也不只是路長;“陣陣清香”,也不只是阿姨身上的“香”。有嚼頭的語言,嚼著嚼著,還有別的味道,這才是好的語言。
我一聽到“難”這個字,立即敏感起來,嘟起了嘴兒,拿出手擺了個NO的姿勢:“課堂作業(yè)還沒做完呢,更別說課外作業(yè)了。”
許夏歆對我做了個鬼臉:“因為我實在沒事可做啊,就只好來投靠你了。”
——光有“聲音”的說話句,不算好?!罢f話句”要有說話人的動作、表情、神態(tài)、心里想法,這些寫在哪里?提示語里。寫說話句,要把“提示語”寫得有血有肉,能像一個電影畫面,有聲、光、電的“立體感”。
“不痛不癢說個‘好,誰都會。”管建剛認為:“語文老師的專業(yè)在于,說出了語言的隱秘的妙處,說出了學生無意中撞到的、自己還沒有明白的妙處。這樣的表揚,老師非要有好的語言感受力不可。這樣的表揚,不只表揚了小作者,也使其他同學有了語言發(fā)展的方向。”
錘煉師生語言敏感力
對學生作文語言的敏感力,是管建剛從教10多年來研讀學生共寫的500多萬字的習作中鍛煉出來的。自從教以來,他對學生的每一篇習作都細致地看,他認為,兒童世界與成人的心靈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作為老師,一定要走入兒童世界,了解兒童的內心需要。
管建剛的語言敏感力來自四個途徑:
第一,自己寫作。管建剛認為,一個語文老師如果懼怕寫作,如果沒有寫作的沖動和踐行,注定走不到作文教學的深處,進入不了作文教學的生命境地。作文教學需要一個寫作的過來人,只有過來人才能做真真切切的指點,這個指點,不只是技術上的,更是寫作心路、寫作生命上的。一個不寫作的人,他對語言的感覺,最多基于欣賞和評判,而不是基于使用和習得。就閱讀教學來講,基于欣賞和評判的語言感覺就行了;但對作文教學來說,這顯然很不夠。寫作上的很多奧秘,只有自己印證過了,才有底氣說,有膽氣說。在教學中管建剛發(fā)現學生的作文愛用很多的關聯詞,為此,他把學生用的很多可有可無的關聯詞,理直氣壯地定名為“關聯病”。為什么?管建剛就會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告訴學生:少用或不用關聯詞,語言就干凈、利索了,有節(jié)奏感、跳躍感了。
第二,讀作家談寫作的書。作為寫作上的過來人,作家對語言的敏感,對語言的感覺,不說完全值得信賴,至少能啟迪我們思考。例如,有一本名叫《課文是怎么煉成的:名家教你改課文》的書就讓管建剛深受啟發(fā)。它是肖復興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委托,潤飾入選課文的作品。原文是怎么改成“課文”的?肖復興為什么這么改?作家改動原文的理由和依據是什么?在書中,肖復興將多年來修改過的課文的修改過程和盤托出,讓學生們知道不管是自己的作文,還是我們學的課文都是改出來、刪出來的。如果學生在學習語文和學習作文的過程中,學到了這樣的方法,便同時培養(yǎng)了自己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和習慣。因此,語文教師完全可以把它推薦給學生。此外,臺灣散文作家王鼎均的《作文三書》,老舍的《出口成章》,朱光潛的《談文學》等名作家談寫作的書,管建剛也都很耐心地細讀,且受益匪淺。
第三,研讀學生的作文。學生作文的語言問題,多存在共性。只是這些問題不是寫在教參上,而是以“活”的方式,存在于學生的作文里。管建剛說:“一個語文老師,如果能認真研讀學生寫的每一篇作文,相信不出3年,對學生的作文里的語言一定會很敏感?!闭f到這里,管建剛特別強調了“研讀”二字,他覺得如果語文老師把批改學生的作文,當成是教書生涯中最痛苦的事,把修改作文做成了“批閱”作文,肯定就不能定下心來細細研讀學生的作文,去發(fā)現學生作文語言上的共性問題,如段篇上的共性問題,視角上的共性問題。
第四,用心修改學生的作文。管建剛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周至少從頭到尾認真細致地修改兩篇學生的作文。10多年來,他在細致地修改學生作文的過程中,發(fā)現了很多學生作文語言上的細微通病和優(yōu)點。對學生作文的優(yōu)缺點,管建剛都會用非常簡潔的語言及時點出來。就拿學生愛犯的“‘我的病”來說,管建剛發(fā)現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我又是喜又是憂,喜的是蒼蠅被打死了,憂的是我的課桌被弄臟了”,這時他就會對學生說:多了“我的”使句子無對稱美,無節(jié)奏感和美感。又如,發(fā)現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跌在地上‘唉,我不練習了!”他就會及時告訴學生:用動作代替人的“說”,能讓文章更有立體感。
對于錘煉學生的語言,管建剛有兩點體會:第一,語文老師要像醫(yī)生一樣,給學生開出“語言的藥方”。小學生作文語言上有一個通病:把口語中的不良語言習慣帶到了書面語中。這些不良的語言習慣,細分開來有哪些病癥表現?這是我們老師要指出來給學生看的。他告訴學生“‘關聯病”“‘今天病”“‘連詞病”“‘我病”“‘我想”病、“‘的時候病”等等,這些詞要進入語言的“黑名單”,一寫到這些詞,就要心頭一緊、思考一下,該不該用。久而久之,語言的敏感力就漸漸培養(yǎng)起來了。第二,要讓學生反復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作文是寫出來的,作文能力是改出來的。今天的學生,大作文、小作文寫得一點兒也不少,少的是“多改”,“多改”重于“多寫”。如何讓學生主動地想改、愿改?管建剛在他的《我的作文教學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學主張》兩書中都有詳細論述。
最后,在記者問到對小學語文教師有什么寄語時,管建剛說:“作文教學的問題很多,我以為,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不讓、也不敢讓學生發(fā)出他們內心的真實聲音。接受學生內心的真實聲音,這不僅需要勇氣,也將挑戰(zhàn)我們的價值觀乃至道德觀。孩子不說真話的背后,是我們不敢、不讓孩子說真話。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具備傾聽學生內心真實聲音的胸懷和能力。失去了這個胸懷和能力,作文教學就失去了溫暖和情懷?!?/p>
(管建剛,男,1973年生,現任教于江蘇省吳江市實驗小學,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動讀書人物。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營》,2006年出版《不做教書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學革命》,2009年出版《一線教師》,2010年4月出版“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主張》《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我的作文教學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訓練系統(tǒng)》,2012年3月出版《我的作文教學課例》。)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