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敏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一
蘇軾從小受到儒家經(jīng)世濟民、有為于天下的思想教育,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選擇奠定了基礎(chǔ)。儒家思想認為人與人、集體與社會應(yīng)達到和諧與統(tǒng)一,倡導倫理和道德,人生的理想就是要積極入世、有所作為?!霸谒未郧埃袊鴤惱硭枷氡容^多地是提出一些應(yīng)當實行的道德準則,著重于人們應(yīng)當如何去做”[1]597,而宋代士大夫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終極追求是個人的成圣立賢,因此他們表現(xiàn)出比先前任何時期都更強烈地一種文化心態(tài),“士為知己者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2]49,表現(xiàn)出更強烈的“仕以道行”的人生精神面貌。因此,在宋朝,儒家情懷絕不是個別人生理想和追求,而是那個時代人共同的精神風貌。忠君報國、兼濟天下,是宋代文人、士大夫所規(guī)范的角色認同。
蘇軾從小受儒家思想教育,有奮厲于當世之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蘇軾“以仁治國”的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進士第二名。他在文章中著重強調(diào)了“以仁治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責人貴寬”的治國思想。這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治思想。歐陽修評論蘇軾的文章有“驚喜以為異人”的特點,梅堯臣則大贊其文“有孟軻之風”。另外,蘇軾也受道家和佛教的濡染。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蘇軾能夠自覺地對儒家思想進行維護和闡釋,反對佛家和道家中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等對封建統(tǒng)治不利的內(nèi)容;所以他文章中寫道:“今士大夫至以佛老為圣人……使天下之士,能如莊周齊死生,一毀譽,輕富貴,安貧賤,則人主之名器爵祿,所以礪世磨鈍者廢矣。”[3]725因此,蘇軾從儒家吸取的,主要是經(jīng)世致用、維護君主國家和關(guān)注社會民生和舍生取義的人格精神。在此基礎(chǔ)上,把儒、佛、道三家思想融會貫通。外道內(nèi)儒和外儒內(nèi)道常被用來定義蘇軾的人格和精神特點。儒家的進取之心,是其根本,而曲折坎坷的人生命運,使蘇軾的人生理想更加的執(zhí)著與堅毅。
蘇軾出生于四川一個書香門第,少年時期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博通“四書五經(jīng)”,二十一歲考中進士。神宗即位后,用王安石變法,蘇軾因與王安石的變法意見相左,便主動外放,到杭州任通判,后來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元豐二年(1079)到湖州就任,因以文字毀謗君相,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出獄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由于生活困窘,蘇軾曾一度以種田來幫襯生計,親自率領(lǐng)全家開墾東坡荒地,于是有了別號“東坡居士”。元豐七年(1084),神宗駕崩,哲宗登基,王安石及其變法追隨者失勢,反對變法者司馬光被重用為相,蘇軾便在當年被朝廷召回。兩年之內(nèi),他從登州太守擢升翰林學士,上至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此間,他又認為新法不可盡廢,有利于民的政策可以繼續(xù)執(zhí)行,導致舊黨對他的憤恨,因此,蘇軾于新黨、舊黨都不能見容,他再次要求外調(diào),便以龍圖閣學士的名分,到杭州做了太守。后又被調(diào)往潁州,之后又在貶官與入朝間幾經(jīng)反復,可謂宦海沉浮,歷盡坎坷,備嘗人生之苦。靖國元年(1101),蘇軾當再次被皇帝想起欲召回京時,卻再也不能為天下蒼生奔走,病逝于常州,時年六十六歲。
在這坎坷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中,蘇軾飽受生離死別之痛。他二十二歲喪母,二十七歲喪妻,二十八歲喪父,五十多歲再次喪妻。蘇軾為官近四十年,但接二連三的政治迫害,使其三分之一的人生都在貶謫的悲苦中度過。但恰恰是這種悲慘的人生經(jīng)歷,堅強了他的意志,造就了他笑對挫折、愈挫愈奮、曠達灑脫的精神。蘇軾離世前曾在《自題金山畫像》中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4]2641雖有調(diào)侃的成分,但大見其精神。他積極入世,沒有退卻和歸隱山林,在其作品中,有“閱走人世間”與“觀身臥云嶺”[3]兩種人生方式的并行。這既是道家的超脫與禪宗的靜心的寫照,更是他追求真理、愛國憂民的生命主題。
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封建士大夫們所奉行的安身立命的人生準則。蘇軾在他的一生中,圓滿地處理了“兼濟”與“獨善”的關(guān)系,實現(xiàn)了二者的高度統(tǒng)一。在“窮”、“達”之間,他既行“兼濟”又行“獨善”。
嘉佑六年(1061),在應(yīng)制科時蘇軾作《進策》二十五篇。其中的《策略》五篇,綜論天下形勢和對策?!恫邉e》十七篇和《策斷》三篇,全面論述強邊防、御外敵之法。兩年后,蘇軾又創(chuàng)作了《思治論》,強調(diào)“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是社會長期積存的“三患”,這一系列的政論文章,反映了他積極用世,關(guān)心國計民生的思想。蘇軾被貶期間,一直關(guān)心當?shù)厝嗣竦募部?,為當?shù)匕傩兆隽嗽S多有益的事情。在杭州,他帶領(lǐng)當?shù)匕傩眨杩N骱?,修筑湖堤,使千頃良田得到灌?在徐州,他帶領(lǐng)軍民,奮戰(zhàn)七十多日,成功地抵御了泛濫的水患;在密州,他采取措施,治理蝗災(zāi)和盜災(zāi)。在黃州期間,是他人生的又一次低谷,但他沒有在東坡雪堂里自我消退,他不避世,不避人,執(zhí)著的對待現(xiàn)實。儒道釋思想對蘇軾都發(fā)生了作用,特別是他仕途不暢時。
蘇軾在他的詩文中不斷的進行自我調(diào)解和表達,“還鄉(xiāng)”、“歸田”之類的字句出現(xiàn)頻率非常多:如“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xiāng)”(《南鄉(xiāng)子》),“吟斷望鄉(xiāng)臺,萬里歸心獨上來”(《南鄉(xiāng)子》),“手把梅花,東望憶陶潛”(《江城子》),可他始終沒有歸隱田園,而是盡職盡責地為國效力。即使身在貶所,也不忘神宗之“圣明寬大”,在與朋友的信中蘇軾表達了在逆境中的忠肝義膽和曠達,“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3]1500,“雖廢棄,未忘為國家慮也”的心聲。他還為自己不能有補“國事”而深感遺憾:“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初到黃州》)在黃州期間,他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當?shù)剞r(nóng)民改進耕作技術(shù);瘟疫發(fā)生時,他施舍圣散子藥,以救活百姓。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在詩詞中也得到表現(xiàn)。元豐五年的《浣溪沙》五首就是典型?!叭f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尊前呵手鑷霜須。”[5]593面對銀裝素裹的世界,蘇軾想象雪兆豐年,百姓豐衣足食,自己油然而生的喜悅心情?!暗钊孙栁页顭o”一句可以視為是關(guān)鍵之句。這組詞的前三首從“覆塊青青麥未蘇”的旱象寫起,到“半夜銀山上積蘇”,到“濤江煙渚一時無”,寫作者為生民憂慮不已的情感變化。《夜泊??凇吩娭袑懙?“日落紅霧生,系舟宿???。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負薪出深谷,見客喜且售。煮蔬為夜餐,安識肉與酒。朔風吹茅屋,破壁見星斗。兒女自咿嚘,亦足樂且久。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富貴耀吾前,貧賤獨難守。誰知深山子,甘與麋鹿友。置身落蠻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保?]2江岸上居民因生活貧困,只能煮菜為餐,不知世間還有酒肉;屋破難以避雨,直見星斗;賣柴人以能賣出一擔山柴而高興不已等。在詩篇的結(jié)尾,蘇軾雖置身蠻荒,自且不保,但仍“汲汲強奔走”,表露出要為天下蒼生不斷積極奔走呼號的儒家人生情懷。
三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但從未磨滅他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的志向和情懷,形成了他樂觀灑脫、隨緣自適、百折不撓的精神。面對一次又一次的人生不幸,也許大多數(shù)人從此都會一蹶不振,但一代文豪蘇軾,卻沒有消沉屈服于命運,相反,他以“奮厲有當世志”的儒家情懷,積極入世,依然渴望為國建功立業(yè)。從其《江城子》便可窺一斑:“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582這首詞作于熙寧八年(1075年)十月,是作者狩獵密州所作。上片敘事,卻重在寫景,寫率千騎出獵滿城關(guān)注的場面和聲勢,給人以身臨其境的強烈感受;下片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老驥伏櫪、壯懷不已的激情和誓殺敵虜?shù)膲阎?。詞中表現(xiàn)了他對北宋長期以來積貧積弱、威勢不振的焦慮,同時,對西北邊境時常遭受西夏和遼的嚴重威脅深感不安。蘇軾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儒家情懷,自比漢代魏尚,熱切期盼北宋王朝能對他盡釋前嫌,派他奔赴西北邊疆殺敵衛(wèi)國,建立不世功業(yè)。詞中事、景、情、志相互交融,渾然一體,生成了一個英武豪邁、氣概凌云的自我形象,表達了蘇軾抗敵御侮的愛國精神和人生豪邁,是他個人人生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清代陳廷焯認為:所謂“一片去國流離之思,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寄慨無端,別有天地”?!霸姼F而后工”,也就是說人生的挫折與磨難,是作家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精神財富,是其詩作材料的重要源泉。蘇軾將人生的經(jīng)歷化為藝術(shù)詩詞,以表達人生的理想和生命中的執(zhí)著與堅守。
蘇軾被貶黃州后,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于詞則用力甚多,這一時期詞作雖為數(shù)不多,但思想內(nèi)涵卻博大精深。在極端坎坷而又焦慮困頓的苦難人生中,蘇軾秉承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未曾喪失過強烈的功業(yè)之心,希冀有朝一日能實現(xiàn)他立圣成賢的偉大抱負。《念奴嬌·赤壁懷古》便是其積極入世的英雄之夢,開篇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開啟一個闊達的歷史場景,喚起了人們的英雄夢想。作者通過藝術(shù)對比自己的人生,深感自己年歲漸老,功業(yè)未成的人生滄桑。詞作借周瑜赤壁大戰(zhàn)的豐功偉績,塑造了一個“雄姿英發(fā)”的儒將英雄,同時抒發(fā)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人生理想。作者立于赤壁,極目長江,回望歷史,不免唏噓嗟嘆:人生的功名利祿,轉(zhuǎn)瞬間便如浮云消散,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功勛,都隨大江東去。當歷史的車輪轟然而過,在無情的時空面前,一切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人生的個體價值只有在堅守中才顯得彌足珍貴??梢姡捎谧髡邿o法解決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在喚醒英雄夢的同時又打碎了英雄夢。蘇軾在詞末將一腔豪情歸結(jié)為“人生如夢”,此處的“夢”,是蘊含蓬勃生機的主體意識的曲折流露。作者最后舉杯祭酒入江,酹江水和江月,將水和月視為知己,敬水和月也就是敬重自己,矛盾斗爭之后,蘇軾選擇了面對現(xiàn)實,選擇了像水、月那樣堅持不斷地對人生價值(“夢”)的追求。詞的結(jié)尾,情調(diào)低沉,但掩不住蘇軾追求功業(yè)的豪邁情懷。
在苦難的人生征程中,蘇軾歷經(jīng)坎坷,但他的精神和心靈從未被摧垮過,一句“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浣溪沙》),便是蘇軾堅守儒家精神的激情告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1]羅國杰.宋代思想家對中國倫理思想的貢獻[J].中州學刊,1993,(4):51-54.
[2][春秋]孔丘.論語[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3.
[3][宋]蘇軾.蘇軾文集[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4][宋]蘇軾.蘇軾詩集:八[M].[清]馮應(yīng)榴,輯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5][宋]蘇軾.蘇軾全集:上冊[M].傅成,穆儔,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