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釋契嵩古文創(chuàng)作藝術(shù)淺探

2012-03-20 05:31:12邱小毛
梧州學(xué)院學(xué)報 2012年3期
關(guān)鍵詞:小毛文集古文

邱小毛

(玉林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廣西 玉林 537000)

釋契嵩古文創(chuàng)作藝術(shù)淺探

邱小毛

(玉林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廣西 玉林 537000)

釋契嵩以其古文創(chuàng)作,為北宋古文運動增添了一支重要生力軍。其文論事說理,議論抑揚;記事寫人,裁剪精審;抒情詠懷,寄寓遙深,代表了北宋僧人古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

釋契嵩;古文;鐔津文集

釋契嵩 (1007-1072),北宋著名禪僧,俗姓李,字仲靈,自號 “潛子”,賜號 “明教大師”,藤州鐔津 (今廣西藤縣)人,有 《鐔津文集》、《輔教編》、《傳法正宗記》等著作傳世。其中 《鐔津文集》是其詩文總集,共收文246篇,詩84首。在中國佛教史上,契嵩是倡導(dǎo)儒釋融和的代表人物。當(dāng)時,北宋朝野辟佛言論盛行,“歐陽修作《本論》唱之于上,石守道作 《怪說》和之于下”[1]。面對佛教日益嚴(yán)峻的生存環(huán)境,契嵩慨嘆 “古今文興,儒者以文排佛,而佛道浸衰”[2],明確表示“欲以文輔之吾道,以從乎世俗之宜”[3]。其文 “戢戢如武庫兵,洶洶如春江濤”[4],時任宰相的韓琦曾以 “史筆”稱之[5],文壇巨孹歐陽修讀其文后也不禁贊嘆:“不意僧中有此郎也!黎明當(dāng)一識之”[6]。元代理學(xué)家吳澄則認(rèn)為:“倘論文才,(契嵩)當(dāng)為佛徒中第一?!盵7]契嵩之文論事說理,議論抑揚;記事寫人,裁剪精審;抒情詠懷,寄寓遙深,代表了北宋僧人古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

在北宋佛學(xué)式微、理學(xué)興起、儒佛斗爭激烈之際,契嵩以 “護教”自任,好與儒者辨是非,嘗“作《論原》四十篇,反覆強辨,務(wù)欲援儒以入墨”[8]114。契嵩之文擅長議論,一方面是北宋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斗爭激烈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繼承了古代散文發(fā)展的傳統(tǒng)。陳垣先生認(rèn)為契嵩 “文實學(xué)韓”[9],筆者認(rèn)為契嵩之學(xué)韓,其惟妙惟肖者首屬議論。首先,契嵩在論證時善于使用歸納的方法。他往往用大量的事實來進行歸納,從而增強了辯論的力量。在他的文章中,這些事例往往一方面是論據(jù),另一方面也是加強語氣文情的手段。例如其 《廣原教》“教必尊僧”章,為了駁斥韓愈、李覯等對僧人人格形象的詆毀,全篇運用歸納法,從五個方面對僧人的高尚品格作了歸納總結(jié)。第一,僧人能夠嚴(yán)格要求自己,積極進行道德修養(yǎng):

其防身有戒,攝心有定,辨明有慧。語其戒也,潔清三惑而畢身不污;語其定也,恬思慮正神明而終日不亂;語其慧也,崇德辨惑而必然。以此修之之謂因,以此成之之謂果。

第二,僧人仁愛慈悲,以利樂眾生為己任:

其于物也,有慈有悲,有大誓有大惠。慈也者,常欲安萬物;悲也者,常欲拯眾苦;誓也者,誓與天下見真地;慧也者,惠群生以正法。

第三,僧人富于積極進取精神,為弘揚佛法堅定不移:

其演法也,辯說不滯;其護法也,奮不顧身,能忍人之不可忍,能行人之不能行;

第四,僧人嚴(yán)己寬人,和樂眾生,追求高尚精神,淡泊物質(zhì)生活和世俗的榮辱:

其正命也,丐食而食而不為恥;其寡欲也,糞衣綴缽而不為貧;其無爭也,可辱而不可輕;其無怨也,可同而不可損。以實相待物,以至慈修己,故其于天下也,能必和,能普敬。其語無妄,故其為信也至。其法無我,故其為讓也誠。有威可敬,有儀可則,天人望而儼然。能福于世,能導(dǎo)于俗。其忘形也,委禽獸而不吝;其讀誦也,冒寒暑而不廢。

第五,僧人精神超邁,自立自主,自尊自足:

以法而出也,游人間,遍聚落,視名若谷響,視利若游塵,視物色若陽艷,煦嫗貧病,瓦合輿臺,而不為卑。以道而處也,雖深山窮谷,草其衣,木其食,晏然自得,不可以利誘,不可以勢屈,謝天子諸侯而不為高。其獨立也,以道自勝,雖形影相吊而不為孤。其群居也,以法為屬,會四海之人而不為混。其可學(xué)也,雖三藏十二部、百家異道之書,無不知也,他方殊俗之言,無不通也。

全文歸納事例,累如貫珠,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又以一問句開篇破題: “教必尊僧,何謂也?”以一問句結(jié)束全文:“僧也如此,可不尊乎?”使文章富于論辯性,實在是一篇 “氣盛言宜”的至文。

契嵩又善于把立論和駁論結(jié)合起來。他不滿“世不探佛理而詳之,徒讻讻然誕佛”[10],所以多所破;破是為了達到 “輔道”的目的,故而又破中有立。這就使其文筆帶有強烈的論戰(zhàn)色彩。如其 《非韓文第十八》,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破立雙行的特色。唐代陽城原是隱居山野的名士,后被征為諫議大夫,到任五年,一言未嘗及于政。于是韓愈撰 《爭臣論》,對他提出批評。及至陽城因觸犯權(quán)幸而貶官,出守道州,并以善政聞,韓愈又在 《送太學(xué)生何堅序》中稱贊他。于是契嵩撰寫此文,譏諷韓愈品評人物不能秉持公心,見風(fēng)使舵。文章第一段通過比較,說明韓愈未能如嵇康、羊叔子、裴度等古之圣賢, “知人于未名之間,見事于未然之時”,故而 “韓子稱其有道無道,是皆因人乃爾,豈韓子能自知之耶”。第二段以下,援引典據(jù),針對韓愈“陽城居諫官之職,而欲守處士之志”以及 “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的論調(diào),一一展開批駁,論證陽城 “非其賢為太守,而不賢于諫官”,進一步增強第一段立論的說服力。從全文的主旨來看,這是一篇立論性的文章,但文章的論證方法有破有立,以破顯立,因而獲得了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契嵩的議論,不只依靠邏輯力量,更善于使用形象的語言。他把比附、象征等形象化手法用之于議論之中,使抽象的道理顯得特別具體、親切。如其 《原教》一文,以佛教的 “五乘”比附儒家的“五常仁義”,認(rèn)為它們是殊途同歸,一樣有益于政治教化,儒家學(xué)者不應(yīng)排斥異己。這本來是一篇論“教”的哲學(xué)論文,但它從表現(xiàn)技巧到語言運用,都與一般說經(jīng)講學(xué)的著述不同,而是富于形象色彩。試讀其第五段:

以儒校之,則與其所謂五常仁義者異號而一體耳。夫仁義者,先王一世之治跡也,以跡議之而未始不異也,以理推之而未始不同也?!堃云湟皇乐E,而責(zé)其三世之謂,何異乎以十步之履,而詰其百步之履,曰:“而何其跡之紛紛也!曷不為我之鮮乎?”是豈知其所適之遠近,所步之多少也。……神農(nóng)志百藥,雖異,而同于療病也;后稷標(biāo)百谷,雖殊,而同于膳人也。圣人為教不同,而同于為善也。

作者認(rèn)為儒家所謂 “仁義”,是指先王 (按:指堯、舜、禹等)施行教化的具體措施。以具體的教化措施而論,佛圣人與先王固然有異;然而就其勸人為善的本質(zhì)而論,“五乘”與 “仁義” “異號而一體”,二者并無二致。識者應(yīng)當(dāng)求其本質(zhì)而舍棄末節(jié),假如強求佛教教化措施與儒家一致,而忽視其 “五乘”與 “仁義” “同于為善”,其無知就好比 “以十步之履,而詰其百步之履”。文章以儒家政治作比附,使其觀點更形象,更容易為儒士所理解接受。

總體而言,契嵩的古文創(chuàng)作,尤其是其議論文創(chuàng)作,都明顯地受到韓愈的影響。這也印證了當(dāng)時古文運動宗韓的歷史真實。此外,先秦諸子散文對契嵩的創(chuàng)作也有較大影響。如 《原教》、《勸書》、《萬言書上仁宗皇帝》等篇,多用問對,多以層層反駁的形式說理,這正是 《國語》、《國策》所善用的方法。而從佛學(xué)教義發(fā)展而來的繁瑣細密的論理,更為契嵩的議論文字增添了特殊神韻。

與其議論文相比,契嵩的記敘文數(shù)量不多,但每有佳作。如其 《武林山志》,全文風(fēng)格簡古而不乏文采。其行文凝重中有其流動,平淡中時見情致,而作者的禪僧品格亦隱然見于其中。釋惠洪稱契嵩 “因風(fēng)俗山川之勝,欲拋擲才力以收其景趣也,乃作 《武林山志》”[6]430。對于此文,契嵩自己也頗有敝帚自珍之意。據(jù)稱他在上書仁宗期間,自宰相而下,凡所見官僚,止以 《正宗記》、《輔教編》投之,待見歐陽修,則特獻之新撰 《武林山志》[11]。

契嵩19歲就開始游方參學(xué),“下江湘,陟衡廬”[12]3,所見勝景非止一處,然而,《游南屏山記》卻是他留下的唯一一篇山水游記。按文意全文可分為四層。第一層寫景,作者不勞細致筆墨,而是采用粗筆勾勒,突出南屏山古樸幽深的特點。第二層,作者筆鋒陡然一轉(zhuǎn),以生動形象的筆法指出南屏山前枯后榮的遭遇,為下文發(fā)出議論做好鋪墊:

或聞是山者,初棄于莽蒼,雖樵蘇豎子,莫之肯顧,培塿丘垤,尚恐不得與之為比。一日為好事者所知,辟而發(fā)之,杭人之來視,莫不驚怪,以為天墜地涌,皆恨所以得之太晚,游觀者于是推高。是山雖瀕湖,千巖萬壑,莫出其右者,至于名聞京邑,而賢士大夫皆樂為是游。故有來江東者,不到南屏山,以謂不可。

第三層,作者由自然山水而推及人世間,抒發(fā)了對有道之士不遇于世的感慨:

余因思天下四方有道之士,晦昧于世,與俗輩浮沈,如南屏之始者,抑亦多矣。彼有道者,必抱奇才異德,卓卓絕類。使會知己者引而振之,資其輔相圣人之道而形儀人倫,不抑偉乎可觀?與夫山石游物,又不可同日而語哉。

第四層,抒發(fā)對南屏山的喜愛之情,實則以山自喻:

余嗜山水之甚者也。始見南屏山,且喜,以謂一游無以厭吾之心,不若棲其陰藪,常游其間,故今年樂來息肩于此,日必策杖獨往。至其幽處也,思慮沖然,天下之志通;至其曠處也,思慮超然,天下之事見;至其極深且靜處也,沖寞涔寂,神與道合,乘浩氣,沐清風(fēng),陶然嗒然,若在乎萬物之初。是故志之,以示其將來有慕我而為游者也。

全文一到四層,層層生發(fā),寫得搖曳多姿,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性。在寫作手法上,該文不是單純的記游,而是以南屏山自喻,自抒襟抱,隱晦地表達了希望其輔教之說能為僧俗二界同所接受的愿望。讀罷全篇,我們感到南屏山不再是沒有生命的景物,而是被作者賦予了生命的神韻。這一寫作手法也反映了宋文把議論引入記敘文字的趨勢。

契嵩的寫人之文,主要包括一些僧人的行業(yè)記、塔銘?!豆熟`隱普慈大師塔銘并序》一文,將人物置于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行動和語言來揭示其性格最本質(zhì)的特征。文章第一段從普慈大師童時出家寫起,至 “惠明命師監(jiān)其寺事”,皆不作過多渲染。第二段寫寺廟大火,重在記言:

未幾,會其寺大火蕩盡。方根其所失,其同事者危之,皆憂乃禍。師謂之曰:“我總寺事,罪盡在我,吾獨當(dāng)之,爾曹不必懼也?!崩艄蝗胨聠枎?,弟坐其爨者耳。此豈古所謂“臨難無茍免”者耶?

普慈此言可謂有斬釘截鐵之力,而其臨難不求茍免,勇于承擔(dān)責(zé)任的形象,至此已呼之欲出。

第三段,寫寺院主持惠明圓寂后,普慈率眾擁戴大長老惠照,重在記行:

其后,惠明告終。畢其喪,師即率眾曰:“本府請大長老惠照聰公鎮(zhèn)其寺,以繼惠明所統(tǒng)。”仍以監(jiān)寺輔之,戮力相與復(fù)其寺。不十年,而葺屋廬嶷然千余間,益?zhèn)ビ谂f。慶歷中,朝廷用其薦而錫之章服,其后又賜號普慈。

以上記述,一方面說明普慈擁戴惠照乃出于誠心,另一方面更說明普慈有才。有才而不自恃其才,才與德相得益彰,至此,普慈的人物形象進一步豐滿起來。

第三段,寫惠照謝世,普慈坦然面對不公平的待遇:

及惠照謝世,師方大疾,亦力病治其喪事。始惠照垂終,遺書舉師自代;官疑其事,不與,以靈隱更命僧主之。師事其僧愈恭,無毫發(fā)鄙吝心見于聲彩,而人益德之。當(dāng)此,知府龍圖季公知之,乃以上天竺精舍,命師以長老居之。及觀文孫公初以資政大學(xué)士蒞杭,特遷之主靈隱。

這是普慈面對的最為激烈的矛盾沖突,而其無怨無爭,“視名若谷響,視利若游塵,視物色若陽艷”的高僧形象,也在矛盾的化解中得到最后升華。文章全文不足800字,卻能寫得波瀾迭起,人物性格在事件的敘述中顯露無遺?!段男牡颀垺分^墓志銘 “屬碑之體,資乎史才”,而此文筆觸之簡潔,裁剪之精審,具顯契嵩創(chuàng)作功力。韓琦稱契嵩有 “史筆”之才,可于此文見之。

蘇軾謂契嵩 “面容常瞋,人未見其笑”[1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謂契嵩 “嗔癡之念太重,非所謂解脫纏縛空種種人我相者”[8]114,可見契嵩雖然道行高深,但仍屬性情中人。其抒情文體裁各異,特色獨具,并往往能夠結(jié)合自身境遇,有感而發(fā),寓意深刻。其 《哀屠龍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朱評漫屠龍的典故寫起:古人朱評漫學(xué)成屠龍之技,“而無所用其巧,骯臟于世無所信,適刲羊屠狗者陽陽其前,市井之人見則指笑”。第二部分,作者運用了先抑后揚、襯托蓄勢的寫作手法,先從世俗的角度,對屠龍一事做出分析:

龍也者,純陽之精,靈于鱗蟲,非有定形,馮神云氣而變化不測,故于人世罕得而窺焉。彼欲絕其精怪,祛人江海之暴,泯其形生,夷其族類,非能游刃于無間,智與神遇,而龍可屠乎?嘗聞海中之國,其人如云,乘風(fēng)騎日,出入于天地之外而往來無跡,彼則龍肉而資所贍。是屠龍者,彼人之事也。然屠龍之事,在古則用于其國,今也或亡,幾乎息矣。評漫身世則與彼人異,而為屠龍,豈其宜乎?

以世俗眼光來看,屠龍之道用于古而不用于今,用于彼而不用于此,故朱評漫之學(xué)可謂不合時宜。然則評漫果真就是無取于人了嗎?接下來作者筆鋒陡然一轉(zhuǎn),慨嘆: “然評漫者,非不知其非己任邪?蓋性與其道合,而形跡外忘,又何暇計乎世俗之用不用哉”。第二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真可謂 “行于所當(dāng)行而止于不可不止”。第三部分,作者首先指出 “毅然作之,窮且不止,是評漫之性也,神武妙得于圣人之勇者也”,然后發(fā)出了 “圣賢也,尚未聞異評漫之心而正其所托,況區(qū)區(qū)之俗,其能識評漫乎?屠龍之道不為窮乎”的深沉感嘆。文章先敘后議,敘議結(jié)合,多用反詰和感嘆句,于婉曲紆緩的敘議中,表現(xiàn)了對朱評漫之性的理解和仰慕,以及對世人不能識評漫之性而屠龍之道日窮的沉痛之情。文章立意高遠,寄寓遙深。契嵩生值北宋古文運動高潮,朝野上下排佛的呼聲日漸高漲。在這種情況下,契嵩之著書輔教與朱評漫之屠龍,皆可謂之不合時宜。契嵩謂 “毅然作之,窮且不止,是評漫之性也”,而釋廣源謂契嵩 “為法亡軀不顧,人或詆之、擠之,未嘗色喪氣沮”[14],此又是契嵩之性。然則天下能識契嵩之性者,幾其人哉?全文以 “悠悠六合之間,古兮復(fù)今,往者其可哀,來者其可憫”一句作結(jié),真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而文章的主旨亦在此得到升華。

《題梅福傳后》也是契嵩的一篇寄寓之作。梅福字子真,漢朝九江壽春人。少學(xué)于長安,明 《尚書》、 《谷梁春秋》,為郡文學(xué),補南昌尉。后去官歸里,數(shù)上書言事,并譏刺大將軍王鳳。及王莽專政,梅福乃棄妻子去九江。后有人遇福于會稽,已變姓名為吳市門卒。后世江南各地以至閩粵,關(guān)于梅福成仙的傳說甚多,“不過謂子真能以仙尉為吏隱,善與時浮沈,往往引其事為尉者美言”。在文章中,契嵩盛贊梅福 “磊落有大節(jié),奮不顧身,忠于國家,憂天下者也”,并直言其 “病世不知子真之德之道,徒高其得術(shù)仙去,故題云”。實際上契嵩所病不在乎此,文章亦非普通的翻案文章。禪宗原本講究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而契嵩則針對當(dāng)時儒家的 “以文排佛”,一貫主張 “以文輔道”,平生著述豐富。然而,“文者徒玩吾文,不文者不辨吾道,亦復(fù)不見潛子所趨之至”[15],故契嵩此文實乃借題發(fā)揮,明為梅福糾正視聽,實則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

契嵩有些抒情文雖然沒有寄寓深意,但往往寫得真摯感人。如其 《題遠公影堂壁》一文,抒發(fā)了對東晉高僧慧遠的贊美仰慕之情,文章感情色彩濃烈,情感抒發(fā)跌宕起伏,有一唱三嘆的藝術(shù)效果。而判斷和詰問句式在全篇的反復(fù)運用,既配合了感情的宣泄,又使行文具有整齊的形式美和強烈的節(jié)奏感,充分體現(xiàn)了契嵩 “其言欲文”的散文創(chuàng)作原則。

總之,契嵩之文以議論見長,而其記敘、抒情文字亦不乏佳構(gòu),且多為寄寓之作。契嵩以其古文創(chuàng)作,為北宋古文運動增添了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在當(dāng)時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陳舜俞 《鐔津明教大師行業(yè)記》云:“當(dāng)是時,天下之士學(xué)為古文,慕韓退之排佛而尊孔子,東南有章表民、黃聱隅、李泰伯,尤為雄杰,學(xué)者宗之。仲靈獨居,作 《原教》、《孝論》十余萹,明儒釋之道一貫以抗其說。諸君讀之,既愛其文,又畏其理之勝而莫之能奪也,因與之游?!盵12]3研究契嵩及其古文創(chuàng)作,對于了解北宋古文運動從純粹的儒學(xué)復(fù)古運動到以文學(xué)運動為主的轉(zhuǎn)向,以及中國佛教的倫理化進程,皆不無裨益。

[1]李之仝.明教大師《輔教編》序[M]//邱小毛.夾注輔教編校譯.成都:西南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11:1.

[2]釋契嵩.上仁宗皇帝萬言書[M]//林仲湘,邱小毛.鐔津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170.

[3]釋契嵩.與章潘二秘書書[M]//林仲湘,邱小毛.鐔津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213.

[4]吳澄.跋鐔津文集[M]//全元文:第1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607.

[5]釋契嵩.重上韓相公書[M]//林仲湘,邱小毛.鐔津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191.

[6]釋惠洪.嘉祐集序.[M]//林仲湘,邱小毛.鐔津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

[7]吳澄.鐔津文集后題[M]//全元文:第1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602.

[8]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三十一冊,卷一六四[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6:114.

[9]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62:116.

[10]釋契嵩.原教[M]//林仲湘,邱小毛.鐔津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1.

[11]釋懷悟.鐔津文集序[M]//林仲湘,邱小毛.鐔津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427.

[12]陳舜俞.鐔津明教大師行業(yè)記[M]//林仲湘,邱小毛.鐔津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

[13]蘇軾.東坡志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1:51.

[14]釋廣源.重刊《鐔津文集》後敘[M]//林仲湘,邱小毛.鐔津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440.

[15]釋契嵩.送潯陽姚駕部敘[M]//林仲湘,邱小毛.鐔津文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256.

An Analysis of ShiQisong’s Art of Creating Ancient Proses

Qiu Xiaomao
(Literature and M edia College,Yulin Norm al University,Yulin 537000,China)

ShiQisong adds an important force to the Ancient Prose Movemen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y creating ancient proses.His works represent the highest level of the ancient prose by Buddhistmonk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with emphatic argument,accurate and realistic narration,and profound lyric.

ShiQisong;ancient prose;Chanjin Essays

I206.2

A

1673-8535(2012)03-0016-06

邱小毛(1972-),男,廣西玉林人,玉林師范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唐宋文學(xué)。

(責(zé)任編輯:覃華巧)

2012-03-11

猜你喜歡
小毛文集古文
《熊鐵基文集》出版
天上地下
哈哈畫報(2022年3期)2022-05-06 18:32:12
中古文學(xué)劄叢之二(五題)
國學(xué)(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稱象
《郭漢城文集》簡介
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述略
讀《隸定古文疏證》札記
產(chǎn)檢這件事
西充县| 金乡县| 深水埗区| 夏河县| 吴堡县| 乌兰察布市| 保定市| 雅江县| 阿尔山市| 永仁县| 高青县| 理塘县| 台东市| 连山| 克什克腾旗| 泰和县| 铅山县| 潜江市| 上杭县| 松阳县| 屯昌县| 芜湖县| 科技| 云阳县| 乐安县| 襄垣县| 剑川县| 西青区| 资溪县| 永福县| 屯留县| 普安县| 洮南市| 红安县| 九寨沟县| 辽宁省| 新余市| 汉川市| 平度市| 溧阳市| 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