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康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太原030006)
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
——對《史記索隱》所引《博物志》佚文的再認識
楊永康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太原030006)
《史記索隱》所引張華《博物志》佚文是考證司馬遷生年最重要的史料。它的可靠性已經(jīng)得到了學界的肯定。有證據(jù)表明,施丁先生誤讀了這條史料。正確的解讀應該是:“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驹狻咳炅隆疽颐砍?,六百石?!睋?jù)此,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
司馬遷;《博物志》;《史記索隱》;《史記正義》
自從王國維發(fā)表《太史公行年考》近一個世紀以來,學術界關于司馬遷生年問題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另一種觀點認為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分歧,主要是因為《史記索隱》與《史記正義》的記載不同。
《太史公自序》云:“(司馬談)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司馬貞《索隱》注云:“《博物志》: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1]3296司馬談死于元封元年。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為太史令,二十八歲。據(jù)此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太史公自序》云:“五年而當太初元年?!睆埵毓?jié)《正義》注云:“案遷年四十二歲。”[1]3296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四十二歲。據(jù)此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兩種觀點剛好相差十年。因此王國維推測《索隱》《正義》所用材料同源,即都依據(jù)《博物志》的有關記載。二者相差十年的原因是“張守節(jié)所見本作年三十八”,《索隱》所引《博物志》“年二十八”有訛誤,應該是“年三十八”。王氏不懷疑《正義》訛誤的理由是三訛為二為常事,三訛為四則于理為遠。①參見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觀堂集林》卷十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一
王國維對《索隱》先入為主的懷疑影響很大,持“司馬遷生于景帝中五年”觀點的學者均認為《索隱》所引《博物志》出現(xiàn)訛誤,將“三十八”訛為“二十八”。五十年代,郭沫若利用《居延漢簡》,證明“三十”訛為“四十”與“三十”訛為“二十”的幾率均等,動搖了王國維推論的基礎。②參見郭沫若:《〈太史公行年考〉有問題》,《歷史研究》1955年第6期。近些年來,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了新的證據(jù),對王國維的說法提出質疑。主要有兩家。
袁傳璋先生從書體演變角度考察“二十”、“三十”、“四十”之間的訛誤,認為今本《史記》《漢書》中“二十”與“三十”罕見相訛,而今本《史記》《漢書》中“三十”與“四十”經(jīng)常相訛。袁先生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動搖了王國維推論的基礎——“三訛為二,乃事之常;三訛為四,則于理為遠”。這樣看來,張守節(jié)《正義》出現(xiàn)訛誤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趙生群先生則證實了《索隱》所引《博物志》“年二十八歲”的可靠性。趙先生的證據(jù)是《玉?!分械膬蓷l材料。《玉?!肪?6載:“《史記正義》:《博物志》云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庇帧队窈!肪?23載:“《索隱》曰:‘《博物志》:太史令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边@兩條材料所載司馬遷年歲,與今本《史記》中司馬貞引《博物志》之文完全一致,說明《索隱》引文準確無誤。這兩則材料也可以證明,張守節(jié)推算司馬遷生年的依據(jù)也是《博物志》,與司馬貞所據(jù)材料同出一源。①參見趙生群:《司馬遷生年及相關問題考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期。另見趙生群:《從〈正義〉佚文考定司馬遷生年》,收入《〈史記〉文獻學叢稿》,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筆者認為袁、趙二人的發(fā)現(xiàn)十分重要,基本解決了司馬遷的生年問題。根據(jù)《正義》所引《博物志》可以推定,元封三年司馬遷“年二十八”,其生年也只能是在建元六年。由此也可以推定,張守節(jié)《正義》所云“遷年四十二歲”本作“遷年三十二歲”,《正義》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訛誤。
二
施丁先生繼續(xù)堅持“司馬遷生于景帝中五年”的看法,對《史記索隱》所引《博物志》提了大膽的假設,進行了全新的解讀。施先生的主要觀點有二。首先,《博物志》所記“三年”并非“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而是“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其次,《博物志》所記太史令為“司馬談”,而非“司馬遷”。合而言之,司馬貞張冠李戴,將司馬談為太史令之事記在了司馬遷名下,后人盲從了司馬貞,誤讀了這條史料。這樣一來,張守節(jié)《正義》“遷年四十二歲”的記載就成為考證司馬遷生年的唯一證據(jù)。由此可以推算出司馬遷生于景帝中五年。②參見施丁:《司馬遷生于景帝中五年》,《史學史研究》2005年3期。另見施丁:《〈史記索隱〉注“太史令”有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6年2期。
筆者認為,施丁先生對于《博物志》的解讀過于大膽,在運用史料方面存在著削足適履的問題。
首先,關于《博物志》所記“三年”為何時的問題。司馬貞認為是元封三年,故將此條注于“(司馬談)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正文之下。司馬談死于元封元年。這是傳統(tǒng)的看法。施丁認為“三年”之前未書年號,事在漢武帝確立年號之前,應當推定為武帝三年,即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然而,施先生也意識到自己的推定有問題,他說:“漢武帝三年六月有無‘乙卯’?據(jù)歷學家研究,是年六月是己卯朔(參考陳久金、陳美東《臨沂出土漢初古歷初探》,《文物》1974年第3期),無‘乙卯’。疑《博物志》‘乙卯’之‘乙’,乃‘己’之誤?!摇c‘己’形象較似,在書寫上是容易筆誤的?!保?]73根據(jù)《博物志》的記載,司馬遷被授予太史令時間確切到年月日,即三年六月乙卯。但是建元三年六月卻沒有乙卯日,只有己卯日,施先生關于“建元三年”的推定難以成立,只能大膽地假設《博物志》的記載出現(xiàn)了筆誤。這樣的考證顯然難以服人。
無獨有偶,施丁先生之前,張惟驤關于司馬遷生年問題的考證已犯了相同的錯誤。張惟驤認為司馬遷的生年是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他把《博物志》說的“三年六月乙卯”擬定為“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從太初三年上溯到二十七年前,正好是元光六年。③參見張惟驤:《太史公疑年考》,1928年小雙寂庵刊。節(jié)錄本附于施丁:《司馬遷行年新考》,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日本學者桑原騭藏敏銳地指出了張惟驤的漏洞?!皬埼J把《史記索隱》引用的《博物志》的記事系之于太初三年(前102),這是司馬遷二十八歲。而《博物志》的記事只說‘三年六月乙卯’,沒有年號,把它系之于太初三年似乎也可以,但司馬貞特意把這個記事系之于元封三年下,因此如沒有確切的證據(jù)是不能隨便把它挪到太初三年下的。況且太初三年六月沒有乙卯日(參見《三正綜覽》),于是張惟驤擬定為潤六月乙卯日,但《博物志》只記‘六月乙卯’,沒有記‘閏六月乙卯’,張惟驤怎樣才能彌縫這個弱點呢?”④[日]桑原騭藏:《關于司馬遷生年的一個新說》,載于《史學研究》(日本)第一卷第一號,1929年;收入《桑原騭藏全集》第二卷,1968年。節(jié)錄本附于施丁:《司馬遷行年新考》,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張惟驤為了“太初三年”的推定,只能一廂情愿地假設《博物志》所記“六月乙卯”是指“閏六月乙卯”。
桑原騭藏對張惟驤的批評同樣適用于施丁先生。但是,我們如果將“三年”定為“元封三年”,則不存在任何問題。檢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可知,元封三年六月初一為甲寅日[3]16,“六月乙卯”為六月初二。由此亦可見《博物志》此條記載極為可靠。
其次,關于《博物志》所記“司馬”為“司馬遷”還是“司馬談”的問題。上一個問題解決之后,這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偽問題。因為如果證明了“三年”為“元封三年”,而司馬談死于元封元年,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的只能是司馬遷。筆者認為從版本學角度搞清楚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意義的,如果《博物志》所記確為司馬遷,則“三年”只能是“元封三年”,因為司馬遷不可能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擔任太史令。這樣也可以反證“建元三年”說之誤。施丁先生說:“《博物志》的‘司馬’之下奪了一字,此字是否‘遷’字?有關《索隱》早期的版本,如南宋慶元黃善夫刊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淳熙耿秉刊集解索隱合刻本、元中統(tǒng)二年刊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刊三注合刻本,以至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本,都是‘司馬□’,可見《索隱》所引《博物志》原來就是如此。如今有些《史記》三家注本刊為‘司馬遷’,不知有何根據(jù),可能是盲從于司馬貞。為太史令者,不止是司馬遷一人,還有司馬談。”[2]73據(jù)此,施丁先生推斷“司馬□”為司馬談。施丁先生對此的解讀可謂大膽。按照常理,沒有確實的證據(jù),即便是“司馬”之下奪取一字,也不能斷定所奪之字為“談”,而非“遷”。
施丁先生所考察《史記》版本均為三家注本,他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版本系統(tǒng)——《史記索隱》單行本?,F(xiàn)在能夠見到的《史記索隱》單行本有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四庫全書》本和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刻本?!端膸烊珪繁灸顺浢霞彻砰w刻本,廣雅書局刻本也是翻刻毛氏汲古閣刻本。毛氏汲古閣刻本乃是翻刻北宋秘省大字刊本而成?!端膸烊珪偰刻嵋酚性?“此本為北宋秘省大字刋本,毛晉得而重刻者,錄而存之,猶可以見司馬氏之舊而正明人之疎舛焉。”[4]398-399北宋秘省大字刊本雖已失傳,但毛氏汲古閣刻本、四庫全書本、廣雅書局刻本猶可反映其本來面貌。今檢此三種版本的《史記索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所引《博物志》俱為“司馬遷”,而非“司馬□”,“司馬”之下并無被奪一字的情況出現(xiàn)。由此可以推斷,北宋所刊《史記索隱》單行本所引《博物志》也應該是“司馬遷”,而非“司馬□”。
此外,據(jù)前所引趙生群先生在南宋王應麟所撰《玉?!芬粫邪l(fā)現(xiàn)的兩條材料,《索隱》《正義》所引《博物志》均是“司馬遷”,而非“司馬□”。根據(jù)趙生群先生的研究,《玉?!匪妒酚浾x》也應當是宋代單行本。據(jù)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史記》三家注本中的奪字現(xiàn)象是后來才出現(xiàn)的,司馬貞、張守節(jié)所見《博物志》原文是“司馬遷”,而非“司馬□”。施丁先生對《史記》版本的考察不夠全面,其歸罪于司馬貞張冠李戴是不能成立的。
綜上所述,關于《史記索隱》所引張華《博物志》佚文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驹狻咳炅隆疽颐砍?,六百石?!笔┒∠壬慕庾x是:“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談】,年二十八?!窘ㄔ咳炅隆炯好砍?,六百石?!憋@然,施丁先生嚴重誤讀了《史記索隱》所引《博物志》佚文,他關于“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五年”的結論自然難以成立?!恫┪镏尽坟氖茄芯克抉R遷生年最重要的證據(jù),就史料性質而言,它是第一手資料。而張守節(jié)關于“遷年四十二歲”的記載只能算是第二手的資料。既然《博物志》可靠性得到了證明,《索隱》引文也沒有產(chǎn)生訛誤,那么司馬遷的生年問題只能依靠《索隱》所引《博物志》來解決。最后的結論就是“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施?。抉R遷生于景帝中五年[J].史學史研究,2005,(3):72-73.
[3]陳垣.二十史朔閏表[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4][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81.
【責任編輯 詹歆?!?/p>
Sima Qian Was Born in the Sixth Year of Jianyuan in Emperor Wu of Han Period——The Rethought on Lost Article in Natural History Cited by Shiji Suoyin
YANG Yong-ka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xi Univeisity,Taiyuan 030006,China)
Shiji Suoyin which quoted Lost Article of Zhang Hua's Natural Histo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research Sima Qian's date of birth.And its reliability has been affirm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There is evidence which explains that Shi Ding misunderstood this historical material.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this:"Sima Qian who was 28 was nominated Taishiling on June,the third year of yuanfeng.And he could earn 600 Dans in one year."According to this,Sima Qian was born in the sixth year of Jianyuan in Emperor Wu of Han period.
Sima Qian;Natural History;Shiji Suoyin;Shiji Zhengyi
K207
A
1009—5128(2012)09—0017—03
2012—05—25
楊永康(1973—),男,山西芮城人,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史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