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羽涵
(新鄉(xiāng)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6)
作為大眾身體素質與健康水平的基本保證和堅實依托,大眾體育的開展對深入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逐漸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花費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比例越來越小,在非食品類方面的支出逐漸增多,加之閑暇時間的寬裕和各級政府對大眾體育的普遍關注,我國很多城市的大眾體育活動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了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本文選取了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作為考察區(qū)域,綜合運用文獻法、訪談法和問卷法,對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的體育需求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該區(qū)域參加大眾體育活動的比例和頻率偏低,體育鍛煉時長和強度呈負相關,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多樣但體育消費水平較低,體育信息的獲取方式停留在傳統(tǒng)媒介上,俱樂部的運作水平有待提高。希望通過本文的工作為相關部門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為我國大眾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以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大眾體育需求為研究對象。選擇省府所在的鄭州、太原、武漢、南昌、合肥、長沙六座城市為調查區(qū)域,在每座城市隨機選取城市居民300名作為研究樣本??紤]到特殊群體的差異,本研究不涉及軍人和學生。
本研究利用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網(wǎng)等媒介查閱了相關學術研究成果,設計了調查問卷,并向每名被調查的城市居民發(fā)放封閉式問卷1份,6座城市共發(fā)放問卷1800份,回收1680份,回收率為93.33%;有效問卷1621份,有效率為90.06%。問卷的效度和信度經(jīng)檢驗均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本次調查的性別構成為男性876人,女性924人,各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48.67%和51.33%。調查對象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業(yè)結構和收入水平分別用表1、表2、表3、表4進行表示。
通過對六省會城市居民參與大眾體育的調查顯示,有21.43%的居民每周參與體育運動5次以上;有39.23%的居民每周參與體育運動3~4次;有24.14%的居民每周參與體育運動1~2次;有11.58%的居民偶爾參與體育運動;有3.62%的居民從不參與體育運動(表5)。其中每周參與體育運動5次以上最多的是武漢,每周參與體育運動3~4次最多的是鄭州,每周參與體育運動1~2次和偶爾參與體育運動最多的是南昌,從不參與體育運動最多的是長沙。
?
?
?
?
在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長方面,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參與大眾體育活動的平均時長分別為:大于60min 的占到16.60%,30 ~60min 的占到45.44%,小于30min的占到34.63%,以30~60min為最多(表6)。其中合肥的城市居民體育鍛煉時長大于60min的占最大比例,30~60min的武漢占最大比例,小于30min的太原占最大比例。
表6 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每次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長(%)
在每周參與體育運動的強度方面,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參與大眾體育活動的強度中等偏小,體育運動質量不高,大強度只占20.70%,其中,太原的體育鍛煉強度最高,武漢和長沙的強度最低(表7)。
表7 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強度(%)
調查表明,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較為多樣。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強身健體、消遣娛樂和美體塑身,所占比例分別為15.66%、12.17%和10.08%(表8)。
表8 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
通過表9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消費水平較低,有將近一半的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消費低于300元,并且,消費金額越高,涉及的人群數(shù)量就越少。這其中的原因在于,中部六省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對體育消費行為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此外,該地區(qū)居民的體育消費意識薄弱也是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
表9 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每年參與體育運動的消費情況(%)
經(jīng)過調查發(fā)現(xiàn),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體育信息的獲取方式較多,尤以電視、廣播音像、人際往來居多,而通過俱樂部獲取的信息相對較少,只占11.77%的比例,這與該類地區(qū)體育健身俱樂部的建設相對滯后有關(表10)。
表10 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體育運動信息的獲取途徑(%)
(1)中部六省省會城市有超過半數(shù)的城市居民每周參與體育運動3次以上,基本能夠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但也有3.62%的居民從不參與體育運動,這部分人群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在具體城市方面,鄭州和武漢的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頻率最高,而在長沙,有相當比例的居民不參與體育運動。
(2)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參與大眾體育活動的時長主要分布在30~60min之間,占近一半的比例,合肥居民單次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最長,太原最短。在體育運動的強度方面,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的體育活動強度中等偏低,太原的強度最高,武漢和長沙的強度最低。
(3)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主要是強身健體、消遣娛樂和美體塑身,但是該區(qū)域體育運動的消費水平較低,這與該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居民的體育消費意識薄弱有關。體育信息的獲取方式以電視、廣播音像、人際往來為主,體育健身俱樂部的建設相對滯后。
(1)應以政府為龍頭,全面貫徹體育科學發(fā)展觀,通過對體育工作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使大眾體育真正走向群眾的生活;同時,要以《全民健身計劃》為依據(jù),將易于普及、群眾基礎好的大眾體育項目培育起來,使居民能夠切實感受到大眾體育的“大眾”氛圍。
(2)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強化城市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將其納入城市的建設規(guī)劃中來,并通過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社會資源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尤其要加強民間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培育和扶持,使其真正發(fā)揮服務大眾體育的作用。
(3)通過各種媒介對大眾體育的重要性進行密集宣傳,使人們真正意識到只有擁有良好的身心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在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群體中贏得優(yōu)勢,并以此為契機,因地制宜,根據(jù)不同年齡群體開發(fā)不同形式的體育需求,增加參與體育運動的居民數(shù)量,并以提升居民的運動技能和運動興趣為基礎,使其轉變消費觀念,增加體育運動方面的支出。
(責任編輯楊文忠)
[1]鐘建偉,仇軍.新中國城市大眾體育發(fā)展模式的消解與重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6):19 -22.
[2]王新民.河南大中城市城鎮(zhèn)居民大眾體育需求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7,(6):29-31.
[3]郭建營.析和諧社會背景下農村大眾的體育訴求[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4):42 -44.
[4]徐志強.對我國大眾健身體育產(chǎn)業(yè)發(fā)展背景的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10):66 -68.
[5]王秉堯,羅平,葉天放.體育院校發(fā)展與區(qū)域大眾體育素質提高之關系[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8):14 -16.
[6]白建超.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我國當代大眾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若干問題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6):57-59.
[7]龔健.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下的中國大眾體育理論問題探討[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9):1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