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俊
(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江蘇 泰州 225300)
胡瑗的節(jié)制人情與他的治民主張
張樹俊
(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江蘇 泰州 225300)
胡瑗強調(diào)以德化民,希望統(tǒng)治者實施仁政,但他又十分重視法治的作用,要求把禮樂政刑結(jié)合起來。他把德看著是安民之道,把法看著是治民之方。在治民方面,他要求嚴立法度,以節(jié)人情;嚴格執(zhí)法,以使民畏;同時,他還要求執(zhí)法者要有良好的素質(zhì),對于至幽至隱之情,能夠明斷是非,公平處置。
節(jié)制人情;法制;治民思想;宋代胡瑗
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稱“安定先生”,“宋初三先生”之一,宋代義理易學(xué)的先驅(qū),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繼承了儒家重“禮”的傳統(tǒng),十分強調(diào)“禮”的作用,希望天下人都能夠做到以禮節(jié)制,依理而行,同時又認為僅靠“禮”來安治國家是十分困難的,必須重視刑法的作用,做到禮刑結(jié)合,人治與法治的統(tǒng)一。
胡瑗認為,“物不可以終離,必須有止節(jié)之道也”[1]。對于治理國家來說,有關(guān)影響國家、社會穩(wěn)定的人和事,必須進行節(jié)制和打擊,但涉及到止息忿爭之類的矛盾,只能用“禮”來節(jié)之。他說:“凡作一事必須謀其始而圖其終,使爭訟之端無由而起,以之居一家興一事,則皆謀慮其初,使上下和睦而絕合門之訟;以之居一國凡造一事,必須謀度其初,使人民和同而絕一國之訟。若此之類皆于其始慎慮之,則忿爭辨訟自然可以息也?!盵2,p264]同時,鼎新法令之前,也要先以“禮”定尊卑。也就是說,“禮”是制定法律的前提和基礎(chǔ)。
為什么要以“禮”來節(jié)之?胡瑗認為,“禮”是保持人們行為“合中”的調(diào)節(jié)器。他說:“夫人之情,目之于色,耳之于聲,口之于味,鼻之于臭,四體之于安逸,必得禮以節(jié)制之,然后所為適中,動作合度,而放僻之心無自入矣。茍不以禮節(jié)制之,則必驕情肆欲,無所不至,是其禮不可一失之也?!盵1,p3]又說:“圣人在上,必有天地四德之備,然后可使天下之人服而化之,無有非妄之行,故有仁以濟之使皆遂其性而樂其生,以至有禮以節(jié)之,有刑以齊之”[1,p5]也就是說只有先施以禮教,再配以刑罰,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他的這一思想主要承繼于孔子,因為孔子是把習(xí)“禮”看作是行仁的最重要途徑??鬃诱f:“克已復(fù)禮為仁?!币粋€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禮”就是“仁”了,就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標準了。他繼承了孔子這一思想,十分強調(diào)“禮”的作用。他認為:“君圣臣賢,上行下化,仁義禮樂著于天下,是國之文也。父義母慈,兄友弟恭,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nèi),閨門之內(nèi)和諧肅穆是家之文也。圣人舉此文明之道,發(fā)于天下國家,以文成其治,使刑罰措而不用,兵革寢而不作也。”[2,p246]所以,治理國家,關(guān)鍵是施仁制禮。
胡瑗認為,講求“正德”就是必須要強調(diào)“禮”?!坝刑斓厝缓笥腥f物者,此廣明夫婦之道,必自陰陽為本始也。夫天地交錯而生萬物而有男女,男女既成則有夫婦,夫婦既正則有父子,父子既立則有君臣,君臣既正則有上下,既有上下,則禮義之道有所注錯。此正天下、治邦國,人倫之大本也?!盵1]“蓋節(jié)之道,在于人之一身,則言語、飲食、心意思慮、出處進退,以至嗜欲皆有所節(jié),使父子有禮,上下有等,男女有別,尊卑有序,長幼有倫,夫婦有制,內(nèi)外有分,皆有所節(jié)?!盵1,p10]“夫為父有其道,為子有子道,以至兄弟、夫婦各有其道。是以父盡其嚴,子盡其孝,兄盡其友,弟盡其恭,夫盡其義,婦盡其順,如此則家道正矣。”[1,p6]可見,胡瑗的“禮”是要進行行為控制的。只有按禮行事、交往才能保持“正德”,制“禮”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胡瑗所講的“禮”首先是指一種等級制度,這也是“禮”的本質(zhì)?!熬詣偟戮佑谏蠟閯?,臣以柔道居于下為靜。君出其令而臣行之,臣納其善而君聽之。君臣動靜既有常理,則剛?cè)嶂挚梢詳嘁?。若動而不常,則剛道不成;靜而不常,則柔道不立。”[2,p257]他還說:“夫日為陽德,月為陰精,運行四時,晝夜不息者,日月之明也。然而往來不停,照臨下土,不混其光者,蓋各得貞一而明有所一也。”[1]以此來說,人事就是“夫天下以剛陽居于上則為動,地以陰柔居于下則為靜。天地之道,生成萬物有常度,動而有常則為剛,靜而有常則為柔。動靜既有常分,生成各有常理,則剛?cè)峥梢詳嘁印盵1,p10]?!熬哦顺贾?,九五人君之位,居君臣之分,尊卑之差,豈可無別?!盵1,p8]胡瑗的“禮”,強調(diào)在下者對在上者的絕對服從,特別是天下對君的絕對服從。
“禮”是等級,也是一種規(guī)范,由于君臣等級不同,所以君臣就必須按照自己的職位各司其職,同時也要按照各自的規(guī)范來行動。“夫臣佐君而為治者,故君唱則臣和,君動則臣隨,以至凡出一號令行一政教,未有不承于君而后為者也。故賞罰盛饌莫非天子所有,臣下安敢為之,為臣者何有專盛饌賞罰之禮哉?!盵3]胡瑗認為,大到國家要按“禮”而行,小到一家也要按禮而動?!耙患覄t男正位乎外,女正乎內(nèi),言之一國,則君以尊而位乎上,臣以卑而處其下,內(nèi)外上下之分定,故國家之道成矣。”[1,p6]
胡瑗強調(diào)以仁義之德治理天下,但他同時也非常重視法治的作用。他認為,“居上者,以正而養(yǎng)于下,則必傷于寬裕而眾將放恣。故用威嚴以濟之,若恩并立,使民懷德而畏威也”[1,p5]。法是統(tǒng)眾帥民的重要手段?!耙苑铋L于人,統(tǒng)其眾,帥其民,使天下之人皆同心戮力而歸正,則其丈長之人如此而可以王天下矣?!盵2,p262]
他先后在蒙卦初六、大有象辭、蒙卦上九、解卦象辭、豫卦象辭、噬嗑卦辭口義中,闡述了刑罰具有補教化之不足、近令棄惡而從善和禁暴止亂之功能。他認為,對于君子良民之大害,則必須以刑罰懲之,則君子道得以行,良民之志得以伸,而得上下協(xié)和之效?!袄镒阋院土x者,言君子法天霜露之氣而成就萬物皆有其漸,故始以仁義禮樂教之、導(dǎo)之,然民有不令不肖者,雖善教之,而終不能遷,則必用刑罰以整齊之,使不至于亂,而皆得其利又以漸而成治,使天下之物各得其宜也?!盵2,p262]]
胡瑗認為,奸詐之人不可避免,即使在太平盛世也會出現(xiàn)奸臣賊子?!按蠓财街沃溃m教化甚盛,其間不能無奸惡之人。堯舜太平也,未必?zé)o小人,桀紂暴亂也,未必?zé)o君子。”[1,p3]而統(tǒng)治者則不能泰然處之,必須即時剪除,以免騷亂。他說:“夫田野之有禽則是害苗稼,固當獵取之;天下有奸詐之人則是犯王之命,固當征討之。蓋奸臣賊子,雖治平之世亦不能無,但在上之人即時誅之,不可使滋蔓其芽蘗,必務(wù)剪除而清其亂也?!盵1,p2]
他還從多個方面論述了以法統(tǒng)眾帥民的必要性。如他說,對于那些不忠、不孝、偷薄、怠惰、雕巧之人用法律制之?!靶∪酥圆怀R嗖恢柿x,不知廉恥,不以刑法威之,則不畏不義,是故古者,圣人設(shè)其鞭樸之事,刑法之威者,蓋為小人不恥不仁所以設(shè)之,使知畏而為義也?!盵1]所以,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寬嚴并濟。對那些教而不化的冥頑之徒則當施行威嚴,以刑法治之。那么,如何以法統(tǒng)眾帥民呢?
嚴立法度。只有嚴立法度,才能嚴防奸邪;也只有嚴立法度,執(zhí)法才有根據(jù),所以胡瑗要求要制定嚴格的法典。他認為,“以法令長于人,統(tǒng)其眾,帥其民,使天下之人皆同心戮力而歸正,則其丈長之人如此而可以王天下矣”[1,p2]。同時,他強調(diào):“典章已備,法度已立,必當宣布于天下,節(jié)制于人情,使其奸偽不敢萌,巧詐不得作,天下之人皆合于中制可也?!盵1,p10]此外,他還認為,要保持法的穩(wěn)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免得天下無法可效。
從嚴執(zhí)法。從統(tǒng)治角度出發(fā),胡瑗強調(diào)懲治蠱敗應(yīng)該不畏險難?!笆ベt之人欲治蠱敗之事,則雖大險大難,必往而治之,庶成天下之事業(yè)也?!盵2,p273]所以,執(zhí)法應(yīng)當做到當刑則刑,當罰則罰,執(zhí)行法律不走樣。
公平執(zhí)法。胡瑗認為,為了保證懲罰上的至公至平,應(yīng)該做到“凡用刑之道有諸己,然后可以求諸人,無諸己,則不可責(zé)于人也。”同時,還要防止“以不中不正之行而刑人之過,則人無有服從之者。”[1,p4]比如在斷訟量刑方面定要剛明中正,公正無私,辨其情偽,正其枉直,使無至于失法,又不可生份其民。
有剛明之才。胡瑗認為,“刑獄之事,巧詐百端、情偽萬狀、至幽至隱而難察者也”[1,p2]。所以,為官者必須有剛明之才,又能居于中正,才能洞察幽隱、決斷無私,為天下伸冤。
在治理國家問題上,胡瑗的基本態(tài)度是主張“蘿卜加大棒”。對待民眾,他一方面主張要施行仁政,愛民如子,另一方面又要以嚴格的法律制度來管理。他比喻說:“夫圣人之視民也,如父母之于赤子。雖有罪豈忍加之刑戳哉,蓋慮罪小之時,不為之片戒,則必至于大惡。故當此罪小之時,加以木械桎其足趾,使其惡之不能行也?!盵1,p4]雖然他主張對奸邪之人進行懲罰,但又認為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并不主張濫殺無辜?!胺残谭ㄕ?,小懲而大戒,刑一而勸百,使天下之人皆遷善而遠罪,是不得已而用之也。”[1,p2]
“禮”的本質(zhì)是行仁義之道。胡瑗認為,要使天下人對自己信服,最根本的問題就在于興仁義之教化。所以,他倡導(dǎo)多用教育手段,少用刑法手段。他認為,天下之人雖然沒有什么知識,但只要接受教育,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收到圣人之道的感化。尤其是在老百姓長期處于困境,而圣人欲興起救民于苦難的時候,更要加強“仁德”教育,使天下之人知其行為之旨,明白新的道理,從而做到口服心服。
為此,他強調(diào),懲治教育必須以禮仁為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以刑治之。他說:“夫禮樂既行,然其間不無不率教者。圣人雖有愛民之心,亦不得已,乃為刑以治之,于是大則有征伐之具,小則有鞭樸之法,使民皆畏罪而遷善。故以利為刑也。夫天下既有樂以和之,禮以節(jié)之,刑以治之。不以正道終之則不可也。”[1,p1]他還主張對于那些為惡者也要先進行教化,實在教育不了才能使用刑罰。他以即將被處死的犯人為例,強調(diào)也要對他們先行禮仁之道,讓他們死而無怨。也就是說,作為統(tǒng)治者就是執(zhí)行法律,處死犯人也要發(fā)揮禮仁的教育作用。
當然,他也知道,教育的效果不是一下子就能夠達到,所以“蒙昧之人其性不通,其志不明,必得賢明之人舉其大端以開發(fā)之,則其心稍通,通而不已,遂至大道,亦若民之生,雖懵然無所知,冥然無所明,必得在上賢明之,君善教化之,教化之不已,則知禮義而至于大道”[1,p2]。也就是說,教育需要經(jīng)過反復(fù)而長期的努力才能湊效,所以他希望大辦學(xué)校,通過學(xué)校來傳播“仁德”思想。
總之,在節(jié)制人情方面,胡瑗既重視“禮”的作用,也重視法治的作用。他把“禮”看著是節(jié)民之道,把法看著是治民之方。他要求以禮為制,規(guī)范行為,同時要求嚴立法度,以使民畏,并注意把禮制與刑法結(jié)合起來,做到標本兼治。
[1] 胡瑗.周易口義.四庫全書文淵閣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徐建平.胡瑗[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3] 胡瑗.洪范口義.四庫全書文淵閣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責(zé)任編輯、校對:孫尚斌)
Hu Yuan's Forbearing Human Feelings and His Claim of Ruling
ZHANG Shu-J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
Hu Yua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of reforming people with virtuou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rtue in ruling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he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law and order. He considers that virtue is a way to restore peace and law is the method to rule the people. He set concrete rules in ruling the people.
Forbear human feelings; legal system; rule the people; HU Yuan in Sung dynasty
B244.99
A
1009-9115(2012)01-0088-03
2011-06-14
張樹?。?957-),男,江蘇姜堰人,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