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則瑾
(天津鐵道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天津 300240)
溫庭筠詞“寄托說”再認識
宮則瑾
(天津鐵道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天津 300240)
溫庭筠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詞的流派。溫詞在詞史上有著特殊的范式作用。溫詞人們關(guān)注最多也是存在爭議之處,則是其詞有無寓意與寄托。本文在闡釋前人評說基礎(chǔ)上進行分析,認為溫詞無刻意的命意與寄托。
溫庭筠;詞體;“寄托說”;創(chuàng)作;認識
溫庭筠,字飛卿,晚唐詩人,是中國文壇上第一位專力作詞的文人。詞的萌芽狀態(tài)持續(xù)到溫庭筠,終于發(fā)生了突變,以溫詞為“核心”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詞的流派——花間詞派。溫庭筠亦被后人奉為“花間鼻祖”。
溫庭筠的詞主要收錄于后蜀五代趙崇祚所輯《花間集》中。溫詞往往以女子之姿容為對象,多訴男女之戀情,形成了綺艷細密、精麗唯美的藝術(shù)特色。溫詞在詞史上有著特殊的范式作用。有關(guān)溫詞的研究,歷來是詞學研究的一個重點,近年來也是一個熱點。而人們關(guān)注最多也是存在爭議之處,則是其詞有無寓意與寄托。
清代詞評家張惠言、陳廷焯認為溫詞多為“代言體”,借女子之口訴士子心中不得志,是寫“感士不遇”,所謂“有寄托者”。此種“寄托說”發(fā)揚了屈原《離騷》的抒情傳統(tǒng)。這一觀點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吳梅《詞學通論》云:“唐至溫飛卿,始專力于詞。其詞全祖風騷……”張惠言、陳廷焯、吳梅等人,從詞中讀出“寄托”之意,乃是將詩詞文本放入整個漢語語境加以查考、基于文本相對于作者的獨立性而言的,將詞中字句責實,對所用詞語加以文化意象上的參考比附,從中見出屈騷怨忍。
第二種解讀認為溫詞即寫“閨怨”。張惠言之后,陳廷焯之前,劉熙載在其所著《藝概》中寫道:“溫飛卿詞,精妙絕人,然類不出乎綺怨。”唐圭璋先生亦認同此觀點。二十世紀初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李冰若先生在《栩莊漫記》中均對以“比興寄托”之意解溫詞予以反駁。
也有人持一種折衷的觀點,認為張惠言之說雖然未免牽強,但持說也有一定根據(jù)。如葉嘉瑩先生認為,溫詞雖未必有心存托喻之想,然其所敘寫的精美飾物,隱然與托喻之傳統(tǒng)有暗合之處。
此種解釋也可以說明,張惠言等人是在中國古代以美人思念君子以表達懷才不遇之情這種文化語境下來解讀溫庭筠詞的。劉熙載、王國維、李冰若及唐圭璋等人認為,詩詞應(yīng)以作者的生存境遇為依歸,從溫庭筠與政教思想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相背離的行為看來,其詞中未有命意。
中國古典詩學有著非常明顯的傳統(tǒng),即對社會政治和道德價值的強烈關(guān)注,這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比較獨有的現(xiàn)象。古代文學批評家認為,詩歌乃至其它文學樣式所表現(xiàn)的主要是作者的情志,而這種情志表現(xiàn)之所以必要和有價值,則是因為它合乎社會政教需要的性質(zhì),甚至應(yīng)該能夠代表某種高尚的情操與理想人格。正因為此,長期以來的溫詞評價,無論褒貶,都習慣于從社會功用的角度出發(fā)。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一種現(xiàn)象極為普遍,中國古典詩人在面向自然或生活時,尤為注重主觀情思的抒發(fā)。筆下景物常為感情所籠罩,是情感的造境,即景物的安排常常是為了作者情感抒發(fā)的需要,從而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情景二元”結(jié)構(gòu)。如杜甫的《秋興》八首。然而,溫庭筠的詞的創(chuàng)作卻打破了這種情景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不作有意的寓意與寄托。
首先,晚唐五代詞大都為娛賓遣興之作。詞人作詞緣是為了宣泄他們在聲色犬馬的生活中被引逗起來的激情和沖動,也是為了給這樣的生活添采助興。其創(chuàng)作情景往往是:“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痹谶@種情景之中,文人為詞,常懷乎游戲的心理和閑詠的態(tài)度。從溫詞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目的看,溫詞即為應(yīng)歌而作,游戲之作,實用功能在于配合歌聲舞容,俏酒佐歡,娛賓遣興。在這種環(huán)境中,溫庭筠自然會合時宜,專注于物象容聲的鮮艷協(xié)調(diào),追求直觀的美感,以達到娛人的目的,而不求有深刻的社會人生內(nèi)容。再者,此種情景下產(chǎn)生的詞,多切合應(yīng)歌者的身份口氣。歌者不一定要深入地表現(xiàn)某種思想,或注入某種寄托,而是最好地展現(xiàn)自身的容貌、舞姿、情態(tài)和裝飾打扮,給聽者觀眾較高層次的美感享受。常州詞派對溫詞的推崇,超過了溫詞本來的歷史局限,不足以服人。
其次,與詩相比,詞一直都處于被輕視、不重要的地位之上。詞被稱作“側(cè)詞艷曲”,文人始作詞,沒有把詞當作能與詩文相提并論的正統(tǒng)文學,不過是業(yè)余的娛樂消遣,是隨意性的應(yīng)酬。這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一直延續(xù)道北宋初期?!瓣淘I、歐陽文忠、宋景文,則以其余力游戲為詞”,“東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詩,溢而作詞曲”,不會像在詩文中那樣,有意識地借詞抒發(fā)個人之懷抱或寄托政治上的理想和感情。
溫庭筠對詩與詞的態(tài)度亦不例外。在他的心目中,詩與詞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溫庭筠把詩作為抒情寫志的工具,盡力在詩中表現(xiàn)自己的才學,而詞是不能與詩等量齊觀的,只是末枝。他在《上鹽鐵侍郎啟》中說道:“強將糜鹿之情,欲學鴛鴦之性。”溫庭筠輕視詞的另一點證明,是他在詞中很少使用典故,這與其詩的創(chuàng)作不同。這些都表明,溫庭筠在作詞時,是處于一種主體性隱退的狀態(tài)之中,沒持有什么深刻的用心。
再者,從溫庭筠個性氣質(zhì)來看,其非嚴肅認真之人,情感境界也少深沉熱烈。溫庭筠本性浪漫,放縱不羈,雖仕途窮困,卻并不似抱才而困、負劍空嘆的知識分子一般終日長吁短嘆,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相反,他混跡于秦樓楚館,投身于城市游樂生活,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尋找自我價值。李冰若先生認為:“以無行之飛卿,何足以仰起屈子?”值得注意的是,蘊藏于溫庭筠生平為人其中的,還有一個更為深層的心性特征,即其性格中缺乏一種執(zhí)著、強烈的人生追求。他有建功立業(yè)之心,也有超然物外之想,可是他在哪一個方面都沒能堅持下去,而是徘徊游離于兩者之間。終其一生,溫庭筠都生活在對人生理想的懷疑與惶惑之中。以疑慮的眼光看世界,就勢必不能一往情深。
綜上可見,無論從溫詞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目,亦或是溫庭筠對詞體之體認,再或是溫庭筠的個性氣質(zhì)、情感境界來看,溫詞實無刻意的命意與寄托。
溫庭筠雖在詞中無刻意的寓意與寄托,然而溫詞的語匯,卻能引人生許多寄托聯(lián)想的意蘊。此種現(xiàn)象,筆者認為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人們往往站在自己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下去解讀過去的文學作品,有時不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即以某種文化批評定式去套古人的作品。溫詞中刻意化妝的描寫恰好與屈原《離騷》的“進不入以離憂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張惠言、陳廷焯等人于是說溫詞是“《離騷》初服之意”,是“變化楚騷”。如此評論溫詞,與其說是在解讀溫詞,不如說是借溫詞闡發(fā)常州詞派欲推詞為“尊體”的詞學主張。
其二,從溫庭筠、韋莊、馮延巳,到北宋的晏殊、歐陽修,他們的作品盡管寫男女之間的感情,之所以為美,在于詞體獨特的美學特質(zhì):“興于微言,以相感動”。詞的篇幅是短小的,所寫的感情是細微的,但就是從閨閣女子情感的微言中,引起人的興發(fā)感動,與“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產(chǎn)生共鳴。這是小詞特殊美感的妙處所在。而能從詞中有所會意感發(fā),也與讀者的性情、修養(yǎng)、人格的涵育有關(guān)。
其三,文學創(chuàng)作的心理機制與心理過程非常復(fù)雜。飛卿之為人,自不足以“仰企屈子”,然而,其內(nèi)心中卻也蘊含有“文人失志”的悲慨。作為詩人詞客,在詞中代男女表現(xiàn)他們的生活與情感時,偶或把自己的一些感受,于不太自覺的情況下,流露詞中,甚至有所發(fā)揮,任憑其與男女之情自然融匯,也非沒有可能。
在文人詞初始形成的這一時期,溫庭筠等詞人只把小詞看作應(yīng)歌遣興的工具。在把歌詞付諸歌伎之喉時,作者多追求形似與神似,淡化了自己的主觀情感,模糊了詞人與歌伎在精神上的聯(lián)系。雖如此,這種精神上的相通點并未消失,而是在意識的深層次上,給讀者以微妙的觸動。正是在這種情形下,溫庭筠等創(chuàng)作的代言體小詞,孕育了一種更為幽微深長的情感意蘊,它給后人的啟示是深遠的。
作為詞史上第一個大力作詞的文人,溫庭筠無心創(chuàng)作的這些小詞,蘊涵了豐富的、不盡的韻味。溫詞的藝術(shù)風格與表現(xiàn)手法,奠定了詞抒寫幽情的基調(diào)和香軟婉媚的藝術(shù)風格,開辟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形成了詞所獨具的“要眇宜修”的美感特質(zhì)。
[1]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M].中華書局,2007.
[2]趙崇祚.花間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張惠言,董毅.詞選續(xù)詞選[M].華夏出版社,2006.
[4]劉熙載.藝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楊海明.唐宋詞史[M].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6]王兆鵬.唐宋詞匯評[M].唐五代卷.浙江教育,2004.
Recognition on“the Theory of Bailment”from CI Works by Wen Jingjun
GONG Ze-jin
(Tianjin Railway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Tianjin,China 300240)
Wen Tingyun pioneered the genre of the Ci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Ci works by Wen plays a special paradigm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i.Most focus and controversy over Wen Ci lies in whether his Ci embodies moral and bailment.Based 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evious comments,the paper deems Wen Ci without deliberate life meaning and bailment.
Wen Tingyun;Ci;“theory of bailment”;creation;recognition
I207.23
A
1673-582X(2012)07-0103-03
2012-05-15
宮則瑾(1979-),女,天津市人,天津鐵道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