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袁建偉
“社會組織”,是指在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發(fā)揮管理、服務、溝通、協調、監(jiān)督等作用的公民自治組織,泛指和政府組織相對的民間組織的意思[1]。國際上也稱之為非政府組織(英語: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縮寫NGO),是指一個不是由國家政府建立的組織,通常是獨立于政府的。這兩種對“社會組織”的稱謂在西方國家的理解中有所差別,但從國內學術概念的角度來說,這兩個概念是一致的。
中國官方認為體育社會組織的內涵包括體育社會團體、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和體育基金會三類社會組織。其中體育社團是公民或法人以從事和發(fā)展體育事業(yè)為目的,自愿結成的群眾性組織;體育類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是指由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力量和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以開展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民辦的中心、院、社、俱樂部、場館等社會組織;體育基金會是以從事體育事業(yè)為目的,按照有關條例的規(guī)定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的社會組織[1]。
體育社會組織,要求對成員、社會提供滿足一定公眾要求的體育服務。能否提供滿足其成員需求的體育服務,是體育社會組織能否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依據。體育社會組織按照宗旨、章程要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性、非營利性的體育服務,是全民健身對體育社會組織的基本要求。體育社會組織要積極參與解決一些全民健身活動中出現的市場無法運作、政府沒有解決的問題。實踐證明,體育社會組織在滿足特殊群體、弱勢群體的體育需求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體育社會組織的作用對解決體育社會問題、緩解體育行政部門的壓力、保護弱勢群體的體育權利、促進社會體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體育社會組織以組織成員的共同體育利益為存在基礎,維護組織共同的體育權利,從而達到維護組織成員利益的目的。體育社會組織在群眾體育活動中,緊密聯系人民群眾,了解社會各階層群體對體育的不同需求,集合成一種團體的訴求,為人們的體育權利表達提供了合法的表達方式與多種渠道。此外,體育社會組織對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還具有思想智庫的功能,積極與體育政府部門溝通協調,參與涉及群眾體育事業(yè)的決策,為政府關于群眾體育事業(yè)的宏觀決策與微觀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和事實依據。通過體育社會組織的協調,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的范圍和深度能夠進一步擴大,有利于體育政府部門與民眾之間的相互溝通、協調和融合,有利于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體育社會組織可以以橋梁紐帶的身份貫徹執(zhí)行國家體育工作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公共體育服務。體育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對志愿精神、非營利性的踐行,引導、推動民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全民健身活動當中,倡導全民健身的意識,舉辦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使社會體育組織成為人們學習體育知識、技能,形成體育健身意識的重要依靠,為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提供良好的組織支持,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當前我國體育社會組織仍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數量和結構與我國群眾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還有很大差距,發(fā)揮作用也受到一定限制,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進一步調動群眾力量興辦體育社會組織的積極性,通過吸納、利用社會資金、體育人才等方式,鼓勵體育社會組織的建立。利用體育政府部門及有關部門與體育社會組織的合力,形成共同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發(fā)展的格局,促進我國的群眾體育事業(yè)科學健康地發(fā)展。
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體育這項活動不能僅靠政府部門來管理,政府部門對群眾體育活動的大包大攬不僅無法推動我國群眾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群眾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絆腳石。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體育政府部門必須轉變職能,由直接管理變?yōu)殚g接管理,將更多具體的體育事務交給體育社會組織去管理。體育社會組織由于其具有非政府性、公益性等特點成為政府和社會之間的一個緩沖層,能夠有效地承擔政府部門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職責。它是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基層組織,對有效開展形式多樣的全民健身活動具有其特殊的作用。
體育社會組織是一種根據不同人群的特定需要從而提供針對性的服務的組織,服務內容更加具體,也更加靈活,這是體育政府部門所難以做到的。體育社會組織的服務在于具體化,應該促使更多的民眾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來。根據人民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實際需求,提供相應的具體的體育服務,滿足人們群眾對體育健身的需求。體育社會組織開展的便民工作是對體育政府部門工作的一種補充;大量代表社會不同群體的體育社會組織為民眾提供了各類不同的體育健身活動內容并開展必要的體育服務,發(fā)揮了減輕體育政府部門負擔的作用,保證了體育政府部門總體政策規(guī)劃的順利進行。同時,體育社會組織為內部成員提供的優(yōu)質高效服務,不僅對體育政府部門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群眾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了人們的健身意識,在一定范圍內促進了全民健身觀念的形成,營造了人民群眾進行體育健身活動的氛圍,增強了民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在全民健身熱潮中,政府部門、社區(qū)與體育社會組織都應該成為體育健身活動的主體。體育健身活動引導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人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存在的任何問題,都會影響到群眾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積極性。如前所述,我國體育事業(yè)體制所承擔的體育社會服務功能還無法得到充分實現,體育社會組織的產生正好可以彌補這些不足。一方面,體育社會組織在受民政部管理的同時,還會有當地的體育政府部門進行具體指導和監(jiān)督本組織的活動。這種做法可以使體育社會組織更加準確地貫徹體育政府部門在群眾體育事業(yè)上的方針政策,部分官辦的體育社會組織甚至可以直接參與相關體育政府部門的體育政策的決策,獲得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體育社會組織代表的是民間力量,發(fā)展初期需要體育政府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扶持。目前,體育社團組織考慮更多的是,如何盡快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和服務質量,以滿足廣大社區(qū)居民的對體育活動的需求,并獲得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因此,體育政府部門職能的轉變及體育社會組織自身尋求發(fā)展的需要,都使得我國體育類社會組織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具備了承擔體育指導服務,有能力成為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主體之一。
社會的發(fā)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心理的歸屬感,希望自己歸屬于一個組織、一個社團,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體育社會組織為熱愛體育運動、關心體育發(fā)展、參與體育健身的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可以有效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如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于生活方式的變化,容易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如果通過引導、吸納退休老人參與到體育社會組織中,不但滿足了其對體育健身的需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老年人心理疾病的產生及解決相應的社會問題,使老年人重新獲得被需要、被認同的感受。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余暇時間增多。他們有了更多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對體育健身的需求日益強烈,此時,體育社會組織的重要性就逐漸得到了體現。從理論上講,每個人都能夠找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組織,體育社會組織通過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滿足不同人群對體育活動的不同需求,吸引群眾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業(yè)余生活。社區(qū)作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個載體,社區(qū)體育組織對人民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起著重要作用。社區(qū)通過開展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吸引居民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社區(qū)居民在這種集體活動中社會交往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進一步實現了自我需要,充實了自己的業(yè)余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群眾體育資源是指能直接或間接推動群眾體育發(fā)展而促進全民族健康素質的明顯提高和形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目標的一切資源要素集合。”[2]體育社會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公益性或互益性,是公民自治的社會團體。它會根據組織內部成員對體育的需求進行自身的調節(jié),使體育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優(yōu)化。同時,體育社會組織也會對其成員產生導向性的影響。體育社會組織根據成員的需要會提供相應的體育資源,如高校體育社團會根據其社團成員的需要開展相應的體育知識普及、體育技能教授、體育健身指導等。目前,政府也根據全民健身活動的需要,大力推動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fā)展,為全民健身活動提供必要的體育服務。體育社會組織從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方面推動著群眾體育的發(fā)展。
體育文化交流是通過群體與群體之間,群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相傳遞來實現的;體育文化的載體是體育活動,各類體育社會組織通過體育活動的交流進行體育文化的傳播。與此同時,體育社會組織與組織成員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也在進行體育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有助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fā)展。中華武術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內容,政府曾經希望申請武術為奧運項目,來推動中華武術的發(fā)展,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如愿。但是,中華武術并沒有因為未能成為奧運項目而衰落、消失,反而在體育社會組織的推動下走向了世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中華武術的獨特魅力。
隨著體育社會組織的進一步發(fā)展,全民健身活動也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體育社會組織是推動群眾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織,擔負著全民健身的重大職責。它將成為發(fā)展群眾體育事業(yè)的主力軍。更加完善體育產業(yè)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形成由體育政府部門引導、體育社會組織管理,人們群眾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已成為當務之急的工作。
[1] 趙子江.我國體育民間組織概念及分類[EB/OL].http://www.hnsh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692&ArticlePage=1.
[2] 于濤.群眾體育資源配置系統構建的理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2):16~19.
[3] 郭國慶.國外NPO的職能及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0(4):70~73.
[4] 劉明生,李建國.公共服務視閾下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fā)展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1):41~43.
[5] 楊文軒,楊霆主編.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汪流,李婕.北京市體育社會組織發(fā)展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10(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