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英詩歌中時間意象折射的文化共性與差異

2012-02-15 01:05李小紅
關鍵詞:意象詩歌人生

韓 均,李小紅

(天津大學文法學院,天津300072)

一、詩歌中時間意象具有文化內(nèi)涵

時間意識是人之智能和體悟達到成熟的一種標志。東西方的先哲們很早以前就形成了時間的概念并對其做了闡述。先秦哲學家中,墨子就直觀描述了感性實踐所感覺到的時空現(xiàn)象,如“久,合古今旦莫(暮)。宇,冢東西南北?!?《墨子·經(jīng)說上》)這里的“久”指的即是時間,而“宇”指空間。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明確指出:“時間不是運動,而是使運動成為可以計數(shù)的東西?!保?]即時間的實質是對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移的計量,時間是物體運動速度的量化。時間意識在人類體現(xiàn)自我、把握世界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人類對時間的認知不只體現(xiàn)在哲學和具體科學的研究中,還大量反映在語言層面。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認知世界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內(nèi)涵。而詩歌作為集中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的最高語言藝術,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和最高體現(xiàn)。詩歌善于用簡潔的語言和新穎生動的形象來描摹景物,抒發(fā)情感。因此,意象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鑒賞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寓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物象入詩即為意象。詩歌意象的背后隱含著深邃的文化意義鏈,具有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作為時間意識在語言層面的一種典型藝術表現(xiàn)形式,詩歌運用高度凝煉的語言,借助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構建了大量的具體的時間意象,生動表現(xiàn)了對時間的思考和感受,并揭示了時間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從分析漢、英詩歌中的時間意象及其表述形式入手,探究了時間意象的文化意義,揭示了中西方文化中時間意識的共性與差異。

二、漢、英詩歌時間意象體現(xiàn)出的中西方文化中時間意識的共性內(nèi)涵

1.時間的運動性、無限性與不可逆性

人類認識史上往往借助空間這一載體認知時間,將時間通過物體的運動概念化。反映在詩歌中,時間常被描述為不停運動的事物。韋莊詞曰:“但見時光流似箭?!倍輦愒娭械臅r間像是長了翅膀似的時疾時緩地飛著:Time!On whose arbitrary wing/The varying hours must flag or fly?!凹迸c“翅膀”的意象非常直觀地揭示了時間不停流逝、去而不返的特性。

無論是奔流不息、悠悠無盡的江河,還是浩渺無際、潮汐起伏不休的海洋,其無限運動的水流都與時間有相似的物理屬性。因此,“水”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典型而重要的時間意象?!白釉诖ㄉ显?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孔子面對日夜不停地流淌的河水發(fā)出的喟嘆。日月代序,永不停息,水也流逝不止;時光如流水,一直向前,不會逆轉。此句雖不是詩,但極富詩意,發(fā)人深省。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也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保?]河水潺潺流動,第二次涉足的河水不再是第一次涉足的河水了。河水流動暗示時間流動,時間之流像河流一樣滾滾向前。在時間河流中,一切事物變化得如此迅速,轉瞬間此物已非此物。

先哲的思考啟發(fā)了詩人們的情思。李白的《將進酒》中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秉S河之水的警句,與孔子逝川之說異曲同工。再如柳永的《八聲甘州》:“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碧咸辖馕吨朴茪q月,“長江水”既是眼前的景色,又負載著詩人對時間的體驗。

由于英語文化的海洋性環(huán)境起源,英詩中“水”的意象多與海有關。詩人以海水循環(huán)往復、永不停頓的自然運動象征永恒無盡的時間。雪萊的《時間》中把“時間”喻為“幽深的海”(Unfathomable Sea),時間的“波流浩蕩無邊,在你的水上潮汐交替”[3](Thou shoreless flood,which in thy ebb and flow)。而莎士比亞第60首十四行詩中更為形象生動地寫道,時間“宛如不息滔滔長波拍岸,我們的分分秒秒匆匆奔赴向前。后浪推前浪,今天接明天,奮發(fā)趨行,你爭我趕?!保?](Like as the waves make towards the pebbled shore/So do our minutes hasten to their end/Each changing place with that which goes before/In sequent toil all forwards do contend)時間像海水一浪接一浪地沖刷著灘岸,永不停歇,一天接著一天,無數(shù)的今天被明天所替代,再也不會回來。

2.無限時間與有限人生的矛盾

在對時間的深入體悟中,生命意識與時間憂患結伴而生。自人類有了時間意識,便隨之產(chǎn)生了人生短暫的苦惱。莊子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睍r間的迅疾和人生的短暫,就是這樣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人生的美好年華只是無限的時間長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中西方詩人們往往由此產(chǎn)生深沉的感慨和深痛的嘆惜。曹操的《短歌行》詠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如清晨的露珠,轉瞬即逝,在空氣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于是在時間無窮與自身渺小的對比中,詩人們的悲慟引起無數(shù)讀者的共鳴。在希臘神話中,光明神阿波羅每天清晨駕著金色的太陽戰(zhàn)車穿越天空,并在黃昏時分的遙遠西海結束旅行,乘上金船返回東方的家中。馬維爾《致他的嬌羞的女友》中的詩句“但是在我背后我總聽到/時間的戰(zhàn)車插翅飛奔,逼近了”[5]道出了時間的急迫與人生的局促,更具緊迫性和挑釁性,抒發(fā)了作者對時光無情催人老的感嘆。

觀察感知自然事物規(guī)律變化是認識時間的重要手段。四季輪回,年復一年,萬物復蘇繁榮生長的春與夏,都帶給人新鮮與活力;而秋葉飄零、凄涼冷冬又使人感到繁華易逝,青春難駐。這種由盛到衰的過程常使人聯(lián)想到生命終會隨著時間而流逝。詩人們敏銳地感受到自然界美好事物的逝去與生命消亡的相似,漢、英詩歌中都多次出現(xiàn)此類意象。如漢樂府相和歌辭中詠唱:“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痹娭屑葘懙揭惶熘畠?nèi)時間的遷移,也寫到節(jié)序的變化,時光的流轉、景物的變遷與生命的盛衰相暗合,流露出對時間一去不回頭、青春難留的憂慮。莎士比亞在其十四行詩中也反復吟頌夏日時光的美妙和嚴冬的無情,對美好事物的易逝發(fā)出嘆息:“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擬?你比夏天更可愛更溫和”(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但是“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過”(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永無休止的時間引導著夏季/到可怕的冬天,就在那里把它毀傷;漿液被寒霜凝結,綠葉全無蹤跡/美貌覆上了冰雪,到處一片凄涼”(For never-resting time leads summer on/To hideous winter,and confounds him there/Sap check’d with frost,and lusty leaves quite gone/Beauty o’ersnow’d and bareness every where)[6]。夏的繁盛、絢爛因冬天的到來漸漸退色,青春的容顏也會在時間的流逝中失去往日的光彩。

最能體現(xiàn)韶光流逝、生命無常的意象莫過于落花了。李白的“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秦觀的“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都體現(xiàn)了對浮生短暫的傷感。斯賓塞在《仙后》中的《玫瑰之歌》中規(guī)勸戀人們抓住今天盡情享受快樂時光時,也使用了落花意象:“隨著一天的流逝,人生的葉蕾和花朵,就這樣匆匆凋落消亡,今后再不會盛開,重吐芳菲”[7]。花開花落間,生命也將走向終結。

三、漢、英詩歌中時間意象及其表述所折射的中西方文化思維差異

1.整體性思維與二分性思維

中國半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huán)境和漫長的自給自足的農(nóng)耕社會使先民們意識到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的恩賜,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氣相通、一理相連的整體,形成“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意識。中國古典哲學不以自然為認識對象,而以立己為起點,從人的主體自身出發(fā),在經(jīng)驗直觀的基礎上直接返回到主體自身。這種自我體驗反思把自然人化或把人自然化,“天人一理”,主客不分。其思維方式是把天、地、人和自然、社會、人生放在關系網(wǎng)中從整體上綜合考察其有機聯(lián)系,注重整體的關聯(lián)性,善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對應、對稱、對立,并從對立中把握統(tǒng)一,從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求得整體的動態(tài)平衡,以和諧、統(tǒng)一為最終目標[8]??梢钥闯?,中國古典詩歌并沒有過分突出“時間”這一抽象事物本身,將其做為獨立個體來吟詠,而是把時間問題納入到對人生的體味中加以陳述。正如皇侃《義疏》所注:“孔子在川水之上,見川流迅邁,未嘗停止,故嘆人年往去亦復如此。向我非今我,故云逝者如斯夫者也?!保?]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把酒問月》)、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句中,詩人對時間流逝和人生流逝的思考經(jīng)常是融為一體的,充分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交合。斗轉星移,時間如水流逝,人生亦如此;天地悠悠時間無盡而人生有限,形成了非常和諧的對立統(tǒng)一。同時,“天人合一”的觀念往往促使詩人把具有時空局限性的人生融入恒久不變的自然之中加以考量,對時間的詠嘆表達出強烈的宇宙意識。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的千古絕唱“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具有俯仰古今時空的宏偉氣概,表達了獨立宇宙的孤獨沉郁。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是滲透著宇宙意識的對時間的一種寧靜的沉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年年江月只相似。”人類一代代無窮盡地延續(xù)著,與“年年只相似”的同一輪月亮共存于天地間,令人感到一種欣慰。

西方文化的發(fā)源地希臘半島及其附近沿海地區(qū)的開放性、海洋型地理環(huán)境和手工業(yè)、商業(yè)、航海業(yè)的發(fā)展,引起古希臘哲學家對天文、氣象、幾何、物理和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逐漸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傳統(tǒng)。與此相關聯(lián),西方人傳統(tǒng)上沿襲的是二分的分析性思維模式,明確區(qū)分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并把兩者分離、對立起來,把“人”這一主體作為“旁觀者”,將自然作為自身之外的對象,分別對這個二元世界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強調主體對客體的認知與把握。這種哲學觀致使他們對時間的研究側重于對自然界和宇宙萬物相關的自然時間或物理時間的探討,將主體的人和客體時間區(qū)別開來。[10]抽象“時間”做為詩歌吟詠的主體,出現(xiàn)在各個時代西方詩人的作品中。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雪萊的《時間》,以及T·S·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可以說是幾個主要時代的代表作。雪萊在他的《時間》中說,時間的海洋上,“年代的浪波”侵蝕著無數(shù)的生命,使得海水“充滿深沉的悲傷”,“被眼淚的鹽水弄得多咸澀”(Ocean of Time,whose waters of deep woe/Are brackish with the salt of human tears)。而起伏漲落的潮汐雖已“倦于撲食,但仍在咆哮無饜”(sick of prey,yet howling on for more),繼續(xù)無情地毀掉一個個人生。[3]144諸如此類的意象完全將時間看作是與人生相對立的主體,形象地揭示了時間使青春與生命消亡,是殘酷無情的毀滅者。

2.直覺悟性思維與邏輯理性思維

中國傳統(tǒng)思維注重實踐經(jīng)驗,借助直覺體悟,即通過直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nèi)在本質和規(guī)律。強調靈感與頓悟,未經(jīng)嚴密的邏輯程序,直接而快速地獲得整體感覺和總體把握;用形象化語言思辨,采用意象—聯(lián)想—想象來替代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論證;缺乏結構嚴謹、條理分明的實證分析,多以即興式心得體會表達觀點,反映客觀事物。[11]這種特性體現(xiàn)在漢語古典詩詞中,時間意象的出現(xiàn)多是即興感慨式的,少有全面的邏輯論述分析。詩句如行云流水,直接表達現(xiàn)實和思維過程,體現(xiàn)了悟性的象似性(iconicity),對時間的感悟常隱含在字里行間。晏殊的《浣溪紗》是一個極好的例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泵鎸ㄩ_花落、燕去燕來的自然交替,詩人道出惋惜悵惘的懷舊心境,與獨自徘徊所進行的沉思?;ǖ牡蛄?,時光的流逝,生命的老去,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消逝的美好事物不會原樣復制重現(xiàn)?!盎洹?、“燕歸”、“獨”、“徘徊”,寥寥數(shù)語,便把極普通的自然現(xiàn)象納入人生有限而時間永恒的哲理中,將對時光的眷戀、對人生的思索蘊涵在景物描寫的字里行間。

西方思維傳統(tǒng)注重科學、理性,重視分析、實證,因而必然借助邏輯,在論證、推演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尤其創(chuàng)立了演繹推理的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以及整個形式邏輯體系,對人類思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使西方思維方式具有理性、分析性、實證性、精確性和系統(tǒng)性等一系列特征。因此,英語語言結構完整,注重分析推理和形式接應,有秩序、有層次地圍繞主題展開。[11]在英詩中,“時間”不僅是詩歌吟詠的主體,而且時間意象還被作了多側面多方位的解剖分析,邏輯嚴謹,意義明確,模糊性較小。例如,《致他的嬌羞的女友》詩的第一節(jié)稱,如果“天地和時間”允許,那么我們可以花上成千上萬個“春、冬”讓戀愛慢慢地展開;而第二詩節(jié)筆鋒突轉,年華易逝,“時間的戰(zhàn)車插翅飛奔”,無論是榮譽還是情欲,都將“化為塵?!?于是,第三詩節(jié)便得出應當“及時行樂”的結論:“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還留駐在你的玉膚,像那清晨的露珠,……讓我們趁此可能的時機戲耍吧,……與其受時間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不如把我們的時間立刻吞掉。”[5]204(Now therefore,while the youthful hue/Sits on thy skin like morning dew/Now let us sport us while we may/And now,like amorous birds of prey/Rather at once our time devour/Than languish in his slow-chapt power)該詩以有力的邏輯推論論證了主題,表現(xiàn)了詩人對生命的意義的沉思,充滿了智性思辨的味道。

四、結 語

詩歌是高度個性化的思想情感表達,詩人們對時間的體悟也千差萬別??傮w上看,通過分析比較漢、英古典詩歌中的時間意象及其表述,可以發(fā)現(xiàn)基于人類對時間這一客觀存在的普遍感知,中、西方文化在對時間本質特性及時間與生命作為矛盾體而存在的認識上具有跨民族、跨疆域的共性內(nèi)涵。這是因為,人們對客觀現(xiàn)實的認識過程是基本一致的,思維是統(tǒng)一的,不同的民族對相同的事物可以有共同的認識。同時,由于中西方民族生活在各自特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歷史、社會發(fā)展不同,也就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因而作為人這一主體如何對時間做出反應、如何理解和看待時間及其與人生的關系、進而以何種角度和方式對其進行闡述,便出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思維差異。中國文化思維傳統(tǒng)強調矛盾中求和諧、對立中求統(tǒng)一的整體觀,并直覺感受客觀事物及其與人的關聯(lián);而西方文化思維傳統(tǒng)以主客體二分對立為原則,并注重以邏輯思辨來論證主題。漢、英詩歌的時間意象既體現(xiàn)了人類對時間普遍感知的殊途同歸,反映了人類文化的共性特征,又折射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思維模式。充分認識中西方文化時間意識的共性與差異有助于我們拓寬自身視野,調整自身視角,豐富文化內(nèi)容,縮短文化差距,進行文化交流和借鑒。

[1]亞里士多德.物理學[M].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19.

[2]北京大學哲學系編.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2:27.

[3]雪 萊.雪萊抒情詩選[M].查良錚,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144.

[4]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M].辜正坤,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馬維爾.世界詩庫:第2卷[M].楊周翰,譯.廣州:花城出版社,1994:204.

[6]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40:十四行詩[M].梁實秋,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7]胡家?guī)n.歷史的星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76.

[8]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40-46.

[9]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611.

[10]張建理,駱 蓉.漢英空間:時間隱喻的深層對比研究[J].外語學刊,2007(2):68-73.

[11]連淑能.中西思維方式:悟性與理性:兼論漢英語言常用的表達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35-38.

猜你喜歡
意象詩歌人生
詩歌不除外
撫遠意象等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人生中的某一天
詩歌島·八面來風
人生悲喜兩字之間
獨一無二的你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