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慧 田紅軍 馬艷東 指導 李英杰
(1.河北省衡水市中醫(yī)院,河北衡水053000;2.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河北衡水053000)
李英杰系河北省衡水市中醫(yī)院主任中醫(yī)師,原河北省衡水市中醫(yī)院副院長,第3、4、5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10年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建設項目專家”,河北省首屆名中醫(yī),曾指導國家十一五課題“李英杰臨床經驗、學術思想研究”。李老認為脾胃功能失常與消渴的發(fā)病有密切關系,脾虛氣弱為消渴之病機關鍵,治療多從脾胃入手,重視健脾升脾,注重應用風藥;腎虛者,滋陰不忘溫腎,適時采用溫陽藥,不可一味滋陰清熱。現(xiàn)將李老治療消渴經驗介紹如下。
1.1 病因病機上重視脾胃李老認為現(xiàn)代人過食肥甘厚味,以致“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勞則氣耗”,思慮過度損傷脾氣,致使食積、濕濁、氣滯相互交結,阻礙了脾胃的升降使“脾不為胃行其津液”發(fā)為消渴?!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啤捌馍⒕?。李老認為糖尿病乃脾氣虧虛脾不散精所致。脾氣虧虛,則疲乏無力。脾不散精,則水谷精微失其輸布,無以上承同口干口渴,直趨下行則小便頻數,尿帶甜味。脾主肌肉,氣精不足,肌肉失養(yǎng)則見消瘦等,故而臨床上常以健脾益氣為治療大法。李老指出:由于脾胃功能失常與糖尿病的發(fā)病有密切關系,脾虛氣弱為糖尿病之病機關鍵,故在糖尿病的防治中調理脾胃、顧護生化之源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1.2 治療多從調理脾胃入手(1)重視健脾升津。李老非常推崇張志聰在《侶山堂類辨》中的論述“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涼藥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誠觀泄瀉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輸而惟下泄故爾。以健脾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涼潤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熱治渴,人所不知也”。其臨床多采取健脾、升脾、滋脾之劑。李老強調:脾胃本身導致的糖尿病,當以治脾為主,通過益氣健脾,恢復其化輸津液和布化精微之功能,使機體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代謝趨于正常,“陰平陽秘”消渴止矣。他在臨床上遇到糖尿病患者具有形體肥胖或發(fā)病后體重明顯減輕,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肢體無力,口淡無味,舌體胖大,邊有齒痕等脾虛之癥者,多從治脾入手。方選七味白術散、異功散、香砂六君子湯等。常以黨參、白術、黃芪、山藥、茯苓等升發(fā)脾氣,而達升清降濁,敷布津液之功;以麥冬、生地黃、石斛、沙參、玄參等滋陰潤燥;以用蒼術、黃連、黃芩等化濕邪。(2)注重應用風藥。①風藥能暢氣機。糖尿病患者“五臟皆柔弱”,一味峻補,往往有壅滯之弊,李老強調,風藥能調暢氣機,使補氣而不滯氣,暢氣而不耗氣,即“參術補脾,非防風、白芷行之,則補藥之力不能到”。蓋風藥辛燥升散,有助陽氣之功,酌用風藥,可鼓舞氣化,收陰生陽長之效。②風藥能散脾濕?!吧w風氣上沖,以助勝濕”,風藥輕揚善行,走竄發(fā)散,散濕最速。且風藥常兼辛香之氣,辛能散濕、香可醒脾,燥可化痰。李老對糖尿病無論外濕困脾,或濕自內生者,經常應用升麻、柴胡、防風等風藥。
李老在多年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治療消渴及其并發(fā)癥不能拘泥于養(yǎng)陰清熱之法,切不可一見消渴便動輒投以甘寒、苦寒之劑。當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選擇不同的治法:在以虛證為主要矛盾時,要區(qū)分是陰虛為主,陽虛為主,還是陰陽兩虛并重,治療或以滋陰為主,并佐以溫腎;或以溫腎為主,輔以其他療法,總之,要視病情調整滋陰與溫陽藥的主次,適時采用溫陽藥,切不可一味滋陰清熱,徒治罔效,或傷陽增疾。李老曾言:“在大隊益氣養(yǎng)陰清熱藥物之中,少佐陽動辛香溫運之品,不僅無耗陰劫液之弊,反而有調暢氣機、運脾生津之功?!迸R床也確有一些采用清熱養(yǎng)陰藥久治不效,而改投溫陽之品收功者。
劉某,女性,70歲。2012年5月28日初診。主訴:口咸1年。患者1年多前出現(xiàn)口咸,多方診治無效。刻癥:口咸,牙齒發(fā)木。伴口干、舌尖熱痛感,多汗。既往2型糖尿病史10余年。高血壓病史6年余。查:BP160/80 mmHg。舌暗紅無苔,有多處裂紋,舌根稍厚,脈弦細。空腹血糖9.7 mmol/L,餐后2 h血糖19.7 mmol/L。中醫(yī)診斷:消渴,氣陰兩虛。西醫(yī)診斷:2型糖尿病。治以養(yǎng)陰清熱。方取知柏地黃湯、導赤散合玉女煎加味:黃連10 g,知母10 g,生地20 g,山藥20 g,山茱萸肉10 g,牡丹皮10 g,澤瀉10 g,茯苓10 g,黃柏10 g,竹葉9 g,麥冬15 g,丹參15 g,玄參15 g,炒梔子10 g,生龍骨、牡蠣各20 g,生石膏20 g,女貞子10 g,木通6 g。7劑。2012年6月11日二診:口咸稍有好轉,夜間口干,白天口水多,需不停下咽,追問患者初診時有無口水多一癥,患者答曰:“口太咸了,沒注意口水多不多?!狈幤珱龊蟠蟊闵韵?,舌上少許薄苔。方取七味白術散加味。5月28日方改山藥30 g,加炒白術15 g,葛根15 g,炒扁豆20 g。7劑。2012年6月18日三診:口咸明顯好轉,舌痛緩解,口水多如前。舌暗稍紅,舌上已布薄白苔,裂紋減少。熱勢已衰,合以滋腎丸,5月28日方加肉桂6 g,太子參10 g,炒白術20 g,粉葛根20 g,改山藥30 g。7劑。2012年6月25日四診:七味白術散、苓桂術甘湯合知柏地黃湯加減:炒白術20 g,粉葛根20 g,太子參10 g,炒扁豆20 g,茯苓10 g,桂枝10 g,淫羊藿10 g,蓮子肉10 g,烏賊骨20 g,陳皮10 g,山藥30 g,知母10 g,生地黃20 g,山茱萸肉10 g,牡丹皮10 g,澤瀉10 g,黃柏10 g,炒梔子10 g,麥冬15 g,丹參15 g,炙甘草5 g。7劑。2012年7月2日五診:口咸口干緩解,夜間口水減少。舌暗苔薄,白裂紋減少,脈弦細。6月25日方改太子參為黨參10 g,改茯苓20 g,加木瓜10 g,防風10 g。7劑。
按:初診方中,李老據口咸、牙齒發(fā)木、年屆七旬定位在腎,治療以滋腎為主。因“齒為骨之余”,齒與骨同出一源,牙齒也由腎中精氣所充養(yǎng),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所云“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二診口咸稍減,口水多較為突出。李老據“脾在液為涎”,定位在脾,涎來源于脾液,賴脾之陽氣以蒸化輸布,受脾之陽氣控制、調節(jié),故合以七味白術散益氣健脾。三診、四診據“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源泉不竭”。李老反復提醒我們,要注意掌握補氣與溫陽的分寸與火候:初診熱勢相對較勝,故暫不采取陽中求陰之法,是防其助火戀邪,待熱勢衰減后則及時加溫陽藥。四診、五診脾氣虛已成為為主要病機特點,脾氣虛固攝無權,脾失治涎之能,口涎分泌異常增多,則外溢;另脾氣虛氣不化水、水濕內停、濕為陰邪,更傷陽氣,陽不制濕,反滲于口,則口涎異常清稀而多。李老指出:本案脾氣、脾陽俱虛,但以脾氣虛為主,脾陽虛尚不明顯,因患者尚無脘痞水腫、肢冷畏寒,舌淡脈沉等陽虛之象。治逆應以健脾為主,方取七味白術散,使脾氣旺則自能固攝津液,取苓桂術甘湯以補土制水,所謂標本兼治是也。防風一味,則是李老遵張山雷意“大隊健脾益氣藥中,佐些許風藥,一則助脾以散精;二則防補藥之滋膩”。